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水分对桃果实细胞内糖酸分布的影响,以成熟白凤桃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个土壤水分水平( W1:田间持水量的60%~70%,W2:田间持水量的75%~85%)对果肉细胞内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和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奎宁酸和莽草酸)在液泡、细胞质与细胞间隙中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W1处理桃果实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可溶性糖分别为39.47,16.73,13.03 mg/g,有机酸分别为4.38,3.15,0.69 mg/g,而在W2处理中可溶性糖分别为35.63,16.11,13.33 mg/g,有机酸分别为4.00,3.27,0.65 mg/g,表明增加水分供应可降低液泡中可溶性糖与有机酸含量。各种糖、酸组分透过细胞膜的渗透速率均高于液泡膜,随着土壤水分含量升高果实中糖、酸通过细胞膜与液泡膜的渗透速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
菠萝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巴厘(Ananas comosusr cv. Yellow Mauritius)’、‘卡因(Ananas comosusr cv. Cayenne)’和‘台农11号(Ananas comosusr cv. Tainung 11)’3个菠萝品种的果实为试材, 进行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以及维生素C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是菠萝果实的主要糖类;在果实发育早期,各糖分含量较低,随着果实生长速度减慢,糖含量迅速增加,在果实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在成熟果实中,不同品种间糖份的比例有较大差异,其中,‘巴厘’为3.71:1.11:1,‘卡因’为2.67:0.74:1。菠萝果实中所含有机酸有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乙酸、草酸和马来酸;随着果实的发育,不同品种间有机酸的含量、比例以及变化规律有一定的差异;在成熟果实中有机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巴厘’为柠檬酸(约占65.7%)、苹果酸(约占24.9%)、乙酸、草酸和马来酸,酒石酸没有检测到,‘卡因’为柠檬酸(约占62.2%)、苹果酸(约占14.4%)、酒石酸、乙酸、草酸和马来酸。菠萝果实中也有较丰富的维生素C,不同品种维生素C含量差异较大,‘巴厘’最高(0.49mg/g),‘卡因’次之(0.19mg/g),‘台农11号’最低(0.11mg/g)。  相似文献   

3.
以龟井(无籽)温州蜜柑和鄂柑1号(有籽)橘为试材,对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肉游离糖(果糖、葡萄糖和蔗糖)、肌肌醇及钾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果实增大初期鄂柑1号果肉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明显上升,蔗糖变化小,肌肌醇却趋下降,进入果实增大中后期,蔗糖含量显著上升,其它变化小;而龟井的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均于果实增大初期和中期出现明显积累,肌肌醇除在增大中期出现一峰值外趋于平稳;采前果实发育期两品种总糖含量变化趋势均与各自的蔗糖较一致;(2)采后贮藏期内两品种果肉总糖和肌肌醇含量均趋于稳定,而二者的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变化趋势却均趋相反;(3)两品种果肉钾含量均在果实增大期内出现明显上升并居相对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甜樱桃实生后代部分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1个甜樱桃实生株系的成熟果实为试材,进行了果实单果重、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糖酸组分和含量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含量的测定,旨在为甜樱桃实生繁殖下品质育种工作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①甜樱桃实生后代平均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单株间变异系数较大(32.76% 和20.03%),而可食率彼此间差异不显著,变异系数仅为2.23%。②甜樱桃果实可溶性糖组分主要是果糖和葡萄糖,有机酸组分主要为苹果酸;实生后代果实中果糖、葡萄糖以及总糖的含量单株间亦存在明显变异(17.93%、17.05%和17.40%),不同株系间有机酸含量及糖酸比的变异系数更大,分别为25.67%和35.22%。③从31个甜樱桃实生株系的果实中共鉴定出烃类、醇类、酯类、酮类、醛类5类113种挥发性化合物,各实生株系的果实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数、各类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数及其含量以及主要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等均存在更广泛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更为丰富。总之,31个甜樱桃实生株系果实品质性状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为进一步筛选优良单株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桃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糖及有机酸含量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研究桃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及有机酸的变化规律,以21份各类型桃种质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糖和有机酸含量。发现蔗糖含量在所有试材中均呈前期平稳或小幅增长,成熟前30~50d快速积累的趋势,部分品种采前小幅降低;各品种柠檬酸含量也呈类似的变化,前期最高,花后10~30 d均有显著的大幅下降,此后出现小幅的升高后平稳,采前大部分品种降低。果糖、葡萄糖、山梨醇、苹果酸、奎尼酸品种间差异大,且无明显的变化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果实发育过程中,各试材蔗糖与果实大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有20个品种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呈显著的相关性;果实成熟时风味与蔗糖、pH、糖酸比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总糖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可滴定酸、苹果酸、总酸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杧果成熟过程中果肉可溶性糖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味是影响水果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而甜味主要由糖含量决定。杧果含糖量高,风味浓郁,但不同品种间甜味差异较大。为深入了解糖组分代谢机制,本研究针对不同杧果品种甜味差异大的问题,主要分析了‘贵妃’、‘土杧’和‘白象牙’3个杧果品种果肉糖含量。通过HPLC测定了杧果青熟期和完熟期两个时期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3个品种完熟期果实中,蔗糖含量均最高,果糖含量次之,葡萄糖含量最低。针对不同品种而言,蔗糖含量最高的是‘贵妃’,果糖含量最高的是‘土杧’,而葡萄糖含量最高的是‘白象牙’。在果实后熟的过程中,‘贵妃’和‘白象牙’果实中的蔗糖含量上升幅度较大,其次是果糖,而葡萄糖含量呈下降趋势;‘土杧’果实中3种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果糖含量上升幅度最大。‘贵妃’的总糖含量和甜度值最高;‘白象牙’的最低。由此可见,杧果在成熟过程中的蔗糖含量最高,果糖含量次之,葡萄糖含量最低。本研究拟通过对不同杧果品种果实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积累模式阐述不同杧果品种在后熟过程中果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变化及趋势。并解析其影响果实风味不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1-MCP对凯特杏果实采后糖酸组分与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1-MCP处理对凯特杏果实采后糖酸组分及其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绿熟期的凯特杏果实糖分以蔗糖含量最高,果糖含量最低;有机酸以柠檬酸为主,苹果酸次之,属柠檬酸型.用1.0 μL/L 1-MCP处理可抑制杏果实采后可溶性糖的积累,其蔗糖、葡萄糖、果糖与总糖含量均低于对照;同时,1-MCP处理能显著地抑制杏果实抗坏血酸含量的减少,抑制贮藏末期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和总酸量的下降与琥珀酸的升高.1-MCP处理改变杏果实采后糖酸代谢可能是提高果实贮藏品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种梨汁中糖和有机酸含量测定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品种梨汁中的糖和有机酸含量,并应用SAS统计软件对各种糖和有机酸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梨汁中的糖主要为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其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较高;不同品种梨汁中果糖、葡萄糖及总可溶性糖含量变异较小,相对稳定,果糖与葡萄糖、总可溶性糖之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有机酸有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莽草酸、酒石酸、奎宁酸、乳酸和富马酸,以苹果酸含量最高;不同品种梨汁中各有机酸含量差别较大,其中琥珀酸与乳酸、富马酸,莽草酸与柠檬酸、奎宁酸的含量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以普通栽培型番茄辽园多丽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期施用PCPA对发育过程中的番茄果实糖含量变化、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番茄果实的发育,可溶性酸性转化酶的活性和酶基因的表达均增强,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也呈递增的趋势,成熟时含量最高.PCPA处理在果实发育的成熟期提高了酸性转化酶的活性,促进了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基因的表达,增加了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以黄冠梨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冠梨果实糖、酸含量及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调节剂处理果实中糖、酸变化趋势与套3层袋的对照果实一致。在花后60~70 d,IAA和GA4+7处理果实中葡萄糖、果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套3层袋的对照果实,但果实成熟时,没有显著性差异。GA3和GA4+7处理蔗糖含量从花后100~110 d显著高于套3层袋的对照。果实成熟时,GA3处理果实苹果酸和有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果实,NAA、IAA和GA4+7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果实中莽草酸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1-MCP对凯特杏果实采后糖酸组分与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1-MCP处理对凯特杏果实采后糖酸组分及其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绿熟期的凯特杏果实糖分以蔗糖含量最高,果糖含量最低;有机酸以柠檬酸为主,苹果酸次之,属柠檬酸型。用1.0μL/L 1-MCP处理可抑制杏果实采后可溶性糖的积累,其蔗糖、葡萄糖、果糖与总糖含量均低于对照;同时,1-MCP处理能显著地抑制杏果实抗坏血酸含量的减少,抑制贮藏末期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和总酸量的下降与琥珀酸的升高。1-MCP处理改变杏果实采后糖酸代谢可能是提高果实贮藏品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葡萄杂交后代果实糖酸含量的遗传规律,本研究以欧亚种‘红地球’和山葡萄‘双优’为亲本配置正反交组合,应用HPLC技术检测和分析葡萄亲本及其杂交后代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结果表明,葡萄果实中可溶性糖主要为葡萄糖和果糖,有机酸主要为酒石酸和苹果酸,糖酸组分及总糖和总酸含量在正反交后代中广泛分离,其中糖组分和总糖含量变异系数大于13%,有机酸组分及总酸含量变异系数大于31%,表明有机酸的选择潜力优于可溶性糖。杂交后代糖酸的广义遗传力(H2)存在较大差异:葡萄糖、果糖、总糖、酒石酸、总酸的H2较高,为0.73~0.93,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遗传效应,遗传潜能大。苹果酸的H2较低,正交组合为0.59,表明苹果酸的遗传效应小,易受环境影响。杂交后代糖含量在40.07~282.29 mg/g FW范围内呈正态分布,有机酸含量在0.23~13.88 mg/g FW范围内呈正态分布。正反交组合差异较大:正交组合后代糖含量高于亲中值,表现为超亲遗传,酸含量接近于亲中值,呈趋中变异;反交组合后代糖含量低于亲中值,呈衰退变异,酸含量高于亲中值,呈增强变异。正反交组合后代有机酸含量均倾向于母本,存在一定程度的母性遗传倾向。本研究结果为葡萄育种选配亲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宁圆枣果实发育成熟期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10年生的中宁圆枣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发育后期(白熟期 ̄全红期)生理和生化变化特性,结果表明:(1)中宁圆枣果肉硬度变化具有明显的2个阶段,从白熟期至初红期,果肉硬度大幅度降低;从初红期至全红期,硬度维持在12.0 ̄12.5kg/cm2。(2)果实抗坏血酸含量与果实发育成熟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686;果实可滴定酸含量与果实发育成熟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254。(3)果实发育成熟期,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蔗糖和果糖含量均与果实发育成熟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葡萄糖含量和果实发育成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中宁圆枣果实在白熟期前以积累单糖为主,果实糖份累积总体表现为“果糖 蔗糖”型。(5)随着果实发育成熟,果实相对甜度不断增加。果实总糖、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和果糖含量与果实相对甜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0、0.9827、0.9750和0.9259;葡萄糖含量和果实相对甜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117。  相似文献   

14.
冬枣和临猗梨枣果实发育期主要营养成分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为探究鲜食枣品种的营养品质形成规律,以碘量滴定法,酸碱中和滴定法以及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了冬枣、临猗梨枣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滴定酸以及维生素C的含量。结果显示:在冬枣和临猗梨枣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前期变化不明显,近成熟迅速积累至最高;可溶性糖组分在果实发育前期为果糖>葡萄糖>蔗糖,成熟时为蔗糖>果糖>葡萄糖。可滴定酸含量前期较高,随果实生长呈下降的趋势,果实成熟时略有升高。维生素C含量变化总体上低-高-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红富士为试材,研究了套袋对苹果果实糖含量和山梨醇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套袋苹果果实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及SDH的活性变化趋势与对照基本一致。与对照相比,套袋后,苹果果实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山梨醇含量有一定的增加。套袋处理降低苹果果实的SDH活性,但SOX活性在发育后期有一定的增加。相关分析表明,苹果果实的果糖积累主要与SDH活性密切相关。由此推断,套袋通过降低苹果果实的山梨醇代谢而影响苹果果实的糖积累。  相似文献   

16.
以红富士为试材,研究套袋对苹果果实糖含量和山梨醇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套袋苹果果实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及SDH的活性变化趋势与对照基本一致。与对照相比,套袋后,苹果果实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山梨醇含量有一定的增加。套袋处理降低苹果果实的SDH活性,但SOX活性在发育后期有一定的增加。相关分析表明,苹果果实的果糖积累与SDH活性密切相关。由此推断,套袋通过降低苹果果实的山梨醇代谢而影响苹果果实的糖积累。  相似文献   

17.
己糖激酶调控‘赤霞珠’酿酒葡萄蔗糖分解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L.)‘赤霞珠’果实为试材,研究己糖激酶与蔗糖分解代谢关键酶[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和蔗糖合酶(分解方向)]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关系,以期为己糖激酶对蔗糖分解代谢的调控提供知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了发育期‘赤霞珠’葡萄果实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测定了其己糖激酶、酸性转化酶和蔗糖合酶活性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果实整个发育过程中,蔗糖含量极微,己糖激酶表现出与葡萄糖、果糖相反的梯度变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低时,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和蔗糖合酶的活性开始上升;葡萄糖和果糖含量高时,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和蔗糖合酶的活性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蔗糖含量与葡萄糖含量、果糖含量显著相关,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与可溶性酸性转化酶、蔗糖合酶活性负相关,己糖激酶活性与所有因子负相关,但无显著相关。讨论后得出己糖激酶可能通过其催化活性调控葡萄糖和果糖的积累并反馈调节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和蔗糖合酶。  相似文献   

18.
温室条件下杏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和Vc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温室条件下杏(金太阳、凯特)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还原糖、非还原糖)、有机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系统分析了它们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可溶性糖总量随果实的生长而增加,但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变化趋势相反。有机酸含量幼果期较高,硬核期降低,之后有一次高峰,成熟时降至最低。维生素C含量,幼果期、成熟期较高,硬核期较低,且呈“V”型变化曲线。果实中糖、酸和维生素C的变化与果实的生长期有一定的关系,非还原性糖、有机酸和维生素C在果实硬核期含量都最低。  相似文献   

19.
对涩柿‘Rojo Brillante’与‘Kaki Tipo’生长成熟过程中和经采后不同处理的果实中单宁、抗坏血酸及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果实生长初期,可溶性单宁含量显著增加,而在果实成熟后期可溶性单宁含量显著下降,含量仅为0.2~0.3 g/100 g(FW)。在整个果实生长成熟过程中,可溶性单宁含量仅占总单宁组成的一小部分(Rojo Brillante中9%~27%,Kaki Tipo中17%~32%);在软化果实中,不可溶性单宁含量约等于或高于可溶性单宁。果实生长成熟过程中的VC总量从0.18~0.20 g/100 g(FW)下降到0.08 g/100 g(FW)左右,这可能是由于果实的生长而不是VC的降解所致。果实中的总糖含量从生长发育初期的4 g/100 g(FW)增加到商品成熟期的17 g/100 g(FW)。在整个果实成熟进程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逐渐增大,而蔗糖含量则先增大后逐渐减小,这可能是由于转化酶的活性增强所致。柿子果实抗自由基的能力与果实中相关单宁的组分关系密切,对于‘Rojo Bril-lante’和‘Kaki Tipo’这两个涩柿品种,采后CO2处理相对于乙烯利处理在降低果实中可溶性单宁含量方面具有更好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金丽”黄肉桃果实为试材,研究在恒温10 ℃、相对湿度85%、强度为40 μmol/(m2·s)的蓝光贮藏环境中果实可溶性糖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果实中蔗糖、β-隐黄素、玉米黄素含量在贮藏期间显著增加,β-胡萝卜素在贮藏前期迅速合成并达到最大值,果糖在贮藏后期合成速率减慢,葡萄糖在贮藏后期降解速率加快。蓝光处理通过诱导桃果实可溶性糖及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代谢而促进了果实采后成熟衰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