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济源市2007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和2008年绿化数据以及卫星遥感图、城市绿地现状图等相关信息作为数据源,选取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城市绿地破碎度指数等3个景观生态格局评价指标,对济源市城区森林和市域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济源市城区森林绿地景观的均匀度指数较低,景观多样性整体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域森林景观格局分布不均匀,少数森林景观类型控制着整个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2.
选取文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等软件综合自然、社会评价因子,从多个角度构建流域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流域景观安全格局的结构特征、转移动态、空间分布以及景观安全指数与人口密度、经济总量、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性;利用Linkage Mapper软件分析景观源与生态廊道的重要性,从多角度、多因子构建流域健康度评价体系,并分析流域健康格局的结构特征、转移动态、梯度分布、驱动机制,以及健康指数与人口密度、经济总量、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文峪河流域景观安全格局结构特征及转移动态变化复杂,流域景观安全格局结构整体向好,景观安全指数与经济总量、人口密度、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不同景观源与生态廊道的生态重要性不同,提出"一带三区三轴多点"的生态框架对景观格局进行优化;文峪河流域健康格局结构特征及转移动态变化复杂,流域健康格局结构向好,城区与林区的健康度梯度不同,健康指数与经济总量、人口密度、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不同驱动因子对健康度的驱动作用不同。流域景观安全区面积与景观健康区面积的增加已趋于饱和,应加强对流域的研究与保护,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1990~2015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GI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从景观整体格局和景观单一格局两个方面探讨了普者黑岩溶湿地不同时空尺度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25年来林地、农地、建筑用地面积增加,湿地、未利用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中,2005~2010年湿地面积减少速度最快,减少率达到39.2%;整体景观类型破碎度降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减小,蔓延度指数增加,景观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山地乡村景观组成对地表径流水质的影响,以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缙云村山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分类,将其划分为若干汇水单元,从汇水单元角度探讨山地乡村景观的土地利用类型组成、景观格局特征与地表径流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为主,旱地、果园次之,空闲地所占面积比例较少;研究区山地乡村景观类型丰富,部分区域受到一定程度人为干扰,出现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连接度降低等景观问题;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与地表径流水质指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其中旱地、果园、菜园、农村宅基地、坑塘水面面积占比与之呈正相关关系,林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面积)占比与之呈负相关关系;研究区不同汇水单元景观格局指数与地表径流水质指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其中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景观分割指数、多样性指数与之呈正相关关系,斑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指数、蔓延指数、斑块内聚指数与之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校园景观格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格局分析原理,对校园植物景观格局进行研究。根据校园景观的功能区块,将校园景观分为科研生产区、教学学院区、东湖景观区、生活服务区、体育运动区;对5大区各类斑块的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校园以绿地为基质,东湖景观区的植物景观格局较好,对校园后期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从功能、格局和景观生态效益的角度,提出对高校校园植物景观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动态模型,对从多期遥感影像提取的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景观信息进行景观格局特征和变化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保护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面积分别呈减少和增加趋势;湿地景观形态趋于复杂化,湿地景观的景观多样性逐渐上升,景观异质性逐渐增大;景观整体破碎度逐渐上升。分析认为:气候变化、泥沙淤积、围湖垦殖、退田还湖、人工植芦和滩地造林是影响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编制了喀什河流域生态景观图。在此基础上选取多种景观指数,从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空间构型指数、斑块特征指数3个方面,定量地分析喀什河流域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喀什河流域山地景观占全流域的88%。该区域的景观基质为山地景观;流域内部景观高度连接,生态系统稳定;城镇景观、乡村景观和建设用地景观的分布很集中,基本为连片分布,呈聚集状,镶嵌在山地景观和绿洲景观中,分维指数大,破碎度高;景观处于稳定状态,其中山地景观和绿洲景观中最稳定,景观受干扰与斑块伸长程度都较小;从总体上看,喀什河流域的景观单一,多样性指数较小,破碎化程度较低,景观异质性较低,景观优势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更好地了解洪田村森林景观结构,以2011年和2016年小班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洪田村的森林景观格局。【方法】以永安市洪田村2011年实地调查小班数据及2016年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将选取的19个景观指数从内部细化为三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了12个最能表征洪田村森林景观格局的景观指数;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分析了洪田村的森林景观结构及功能。【结果】1)主成分分析筛选的12种景观指数在其所属类别上的因子载荷值均在90%以上,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作为洪田村森林景观格局分析的指标。2)洪田村森林景观要素组成类型单一且分布不均,杉木和硬阔叶树种为主的景观格局占主导优势。3)斑块形状简单抗干扰能力差,景观整体异质性较高。4)灌木林和软阔类树种较低的边缘密度(ED)表明这两种森林景观与其他类型景观之间的能流、物流交换低。【结论】未来对洪田村进行森林景观规划与设计时应着重调整不同森林景观类型的空间布局,合理配置乡土树种(杉木、马尾松)、引进树种(桉树)、灌木林及其他树种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以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GIS分析软件,运用相关景观异质性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地分析了红塘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以有林地为主体,其面积和斑块数的比例分别为73.48%和40.79%,优势度达到3.0338,为研究区景观基质;综合分析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优势度指数表明,研究区景观异质性较低,景观各要素斑块交互镶嵌;景观斑块规模最大的为有林地,各景观斑块形状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和FRAGSTATS的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1987,1997和2008年夏季的Landsat卫星影像,在RS和GIS支持下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了南四湖湿地1987—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情况和景观指数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湿地景观格局的总体特征是:景观格局变化显著,自然景观面积减少,人工景观面积增加;景观斑块破碎化加重,其中芦苇地、荷田和养殖水面景观格局变化最为剧烈。2)从景观指数方面看:类型水平上,不同景观类型的指数变化规律不同,体现不同的变化特征;景观水平上,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持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和蔓延度指数不断减小,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是先增大后减小。3)从转移矩阵看:1987—1997年景观格局变化相对和缓;1997—2008年景观格局变化相当剧烈;各种地类相互转化的比例较高,特别是芦苇地和荷田两种湿地自然景观面积转出的比例很大;并且转化更多的是自然景观转化为人工景观,体现了湿地明显的人为扰动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以2007年12月覆盖广州市的印度IRS-P6卫星影像为信息源,以GIS为平台,结合GPS定位外业调查数据,通过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得到2007年广州市城市景观格局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广州市各类城市景观分布不均匀;城市森林景观类型比较集中;道路和水体的景观分维数相对较大,其景观边界格局最复杂,城市景观受人为干扰大;广州市城市景观类型丰富,破碎化程度高。该研究可为广州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金沟岭林场森林景观分类及景观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实验林场为例,介绍了一种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森林景观类型划分方法。划分景观要素类型的因子一级为土地覆盖类型,二级为优势树种组。在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1987-1997年10a问金沟岭实验林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变化。1987年和1997年主要的景观要素类型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落叶松林和阔叶混交林,1987年的斑块个数为592块,1997年为946块。斑块个数大幅度增加,反映出森林景观破碎化的趋势。10a问,景观多样性指数和相对丰富度指数降低,优势度指数有所增加。文章对营林活动对森林景观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景观类型变化较大的林班也是作业强度比较大的林班,景观斑块数量变化最大的林班也是作业强度比较大的林班。  相似文献   

13.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景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SS,TM和ETM+三期遥感影像,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手段,结合地形图、植被图和外业调查资料,选取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定量分析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1972-2000年的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荒漠植被一直是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的景观基质;28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9.62%,荒漠面积减少了11.75%,居民地面积增加了0.15%,河漫滩林地和湿地类型面积分别减少了0.44%和1.06%;景观格局分析表明,整个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斑块数增加了,平均斑块面积减少了,与1972年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景观相比,2000年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景观变得零散、破碎.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和平均斑块分维数的增加,揭示了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景观斑块形状呈复杂化趋势;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增加,表明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景观类型异质性程度减弱,各景观类型分布趋于均匀化;从不同时期各类型转移概率矩阵看,河漫滩林地是28年间保持率最低的景观类型,主要转化方向是草地,其次是耕地,转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牲畜数目增加、林牧政策及引水截流等.  相似文献   

14.
以1974、1994和2000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持下提取湿地景观信息,通过权重排序选取核心景观指数,研究了滇西北纳帕海湿地近30年来的景观格局变化,并以其为评价指标就景观层次上湿地环境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基质景观改变,1974、1994年为湿地类型,2000年成为非湿地类型,以草甸景观占主导地位;(2)景观格局变化明显,1974~1994年景观呈分离、破碎、形状复杂的格局,多样性略有增加,2000年呈现紧密结合、破碎化略有降低、形状简单的格局,多样性大幅降低;(3)定量评价表明,1974年为Ⅱ级,湿地环境质量良好,1994年与2000年同为Ⅳ级,湿地环境质量较差,在景观层次上体现出湿地退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运用景观空间数据分析软件计算相关景观指数,通过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景观格局总体情况、斑块面积、周长、总数、分维数、破碎化、均匀度及多样性指数等分析,探讨保护区内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为保护区主要森林景观;景观要素的斑块面积、周长、数量差异极大;亚乔林及低矮阔叶乔木林景观宽块形状最复杂,且破碎化程度较高,针阔混交林景观斑块形状同样较复杂,但破碎化程度低,且成因不同;保护区总体景观多样性程度较低,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匀,景观异质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和GIS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遥感和GIS技术,选取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廊道密度和分维数等指数,分析了深圳特区城市绿地景观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内的绿地类型以公园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绿地为主,城市绿地廊道主要是道路交通绿地廊道,特区内绿地景观多样性相对丰富,所占比例相对均匀,分维数居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7.
信宜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省信宜市为研究区,利用patch analyst景观格局分析软件,选取斑块数目、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大小、斑块面积标准差、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平均斑块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破碎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信宜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类...  相似文献   

18.
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南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地勾绘景观斑块类型分布图并建立流域景观斑块类型数据库,计算景观指数,分析景观构成,为流域景观格局优化和治理效果评价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县南沟流域景观类型中,刺槐林(成熟刺槐林和幼龄刺槐林)面积最大(35.12%),白羊草-茭蒿+铁杆蒿群丛、农田、狼牙刺灌丛、铁杆蒿+茭蒿群丛次之,以上6种景观类型占流域面积的82.26%、占流域斑块数的60.23%,构成流域景观的主体。2)生态防护型、经济生产型、生活服务型三大景观功能类型面积比约为:3.63∶1∶0.08,生态防护型景观的斑块数量和总面积最多,占流域景观的3/4以上。3)流域内人类主导景观与自然景观面积比约为2∶1,其中约2/3人类主导景观面积由生态防护型景观组成。县南沟流域景观构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景观类型多样,斑块数量丰富,景观整体粒级微小,景观破碎,人类活动对流域景观构成影响大。未来应提高生态防护型景观植被质量,防止经济生产型景观造成的污染,合理规划生活服务型景观,建立生态健康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小流域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分离度和斑块密度指数4个指标,从景观的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3个方面,对安凯乡旅游开发过程中森林景观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种森林类型斑块中,马尾松林斑块所占面积以及斑块平均面积最大;经济果林、木麻黄林破碎化程度较高;马尾松林保持完好,分离度也最小,木麻黄林分离度最大;各景观类型比例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