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立枯丝核菌对水稻侵染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的二个菌丝融合群AG—1IA及AG—4,对三个水稻品种的接种试验表明,二融合群菌株对水稻的侵染过程有一些相似,但是它们在侵染结构的产生和侵入的方式上不完全相同。AG—1IA从侵染垫及裂片状附着胞上形成侵染钉侵染水稻,AG—4除了在下位叶鞘上有较少的侵染垫和附着胞之外,在其它部份的材料上以菌丝直接穿透水稻表皮或从气孔侵入。根据试验认为,侵染结构的形成,不仅与菌株致病力的水平有关系,也与水稻的不同部位对纹枯病抗病能力的差异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新疆6种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新疆6种豆科作物病株或周围病土样上分离得到77个丝核菌(Rhizoctonia DC)菌株,其中74个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对74个立枯丝核菌菌株的菌丝融合群(AG群)判定表明,新疆6种豆科作物上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3、AG4、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21.6;、40.5;、1.4;、35.1;和1.4;.6种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组成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菌丝融合分类法,对从湖北省七个县采集的小麦纹枯病病株上,分离到八个丝核菌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湖北省引起小麦纹枯病的病原,主要是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中的第一菌丝融合群(CAC—1)八个菌株中有五株,其次为立枯丝核菌(R.solani)第五融合群(AG—5)八个菌株中有二株,与陈延熙等人的研究同。分离菌株中有一株属立枯丝核菌第四融合群(AG—4),国内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的标准菌株和中国西南地区融合群的部分菌株,在25℃,PDA和查氏培养基上培养,比较了各融合群的菌丝生长速度和培养性状,试验结果表明:除AG—4与AG—5,以及AG—8,AG—9和AG—BI外,菌丝融合群互相间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异显著;菌丝融合群内分离菌的培养性状是比较一致的,而融合群间分离菌的培养性状差异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从广西36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经分离纯化后获得186个丝核菌菌株。菌丝融合测试结果表明,这186个丝核菌菌株分别属于3菌丝融合群:即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的AG-1-IA和AG-4融合群,双核丝核菌的AGBb融合群,出现的频率分别为96.4%、2.15%和1.62%。不同的菌丝融合群在菌丝生长速率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AG1-IA的生长速率最大,AGBb生长速率最小。  相似文献   

6.
从采集的21个地点的48份土壤碎物和37株苜蓿病株上,收集到101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株.对101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的菌丝融合群(AG群)判定表明,新疆部分地区苜蓿上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4和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9.9%、46.5%、5.9%和35.6%.其中AG2和AG5分离频率较高,为优势融合群.  相似文献   

7.
新疆奶花芸豆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疆奶花芸豆主产区采集的奶花芸豆立枯病、根腐病、茎腐病病苗及土样中分离得到85个丝核菌(Rhizoctonia DC)菌株,经鉴定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对85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的菌丝融合群判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新疆对奶花芸豆造成侵染为害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4、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16.5;、34.1;、29.4;和20.0;;各融合群对奶花芸豆苗期致病性存在一定差异;在4个融合群中,以AG2分布最广,致病性最强.试验对奶花芸豆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组成,及各融合群对奶花芸豆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新疆部分地区苜蓿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采集的21个地点的48份土壤碎物和37株苜蓿病株上,收集到101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株.对101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的菌丝融合群(AG群)判定表明,新疆部分地区苜蓿上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4和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9.9;、46.5;、5.9;和35.6;.其中AG2和AG5分离频率较高,为优势融合群.  相似文献   

9.
就丝核菌(Rhizoctonia)胞外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及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 viride)对PG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核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AG-D融合群WK-47、WK-141、WK-160菌株,多核立枯丝核菌(R.solani)AG1-IA融合群YW-2菌株的胞外PG有较高的活性,不同核型的丝核菌胞外PG的活性差异显著;绿色木霉菌TCS-1菌株不同时间的发酵液对PG的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拮抗木霉菌防治立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地采集土样28份,经室内分离纯化后得到木霉菌(Trichoderma.spp)菌株60个,以立枯比丝核菌为供试病原菌,通过对峙培养筛选出1株对立枯丝核菌有强拮抗作用的木霉菌菌株,将其孢子悬液对茄苗不同时期进行人工接种测定其对立枯病的防治,结果表明:这种拮抗木霉菌对茄子苗期立枯病人明显的防治效果,子叶期防效达73.3%,真叶期防效达71.34%。  相似文献   

11.
水稻成株期对纹枯病的抗性表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已知抗、感反应不同的5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牙签嵌入法在控温室和田间进行水稻成株期不同阶段(分蘖末期、小孕穗期)抗纹枯病接种试验,并于接种后3~11d、抽穗后30 d测量病斑长度并调查病级,研究水稻在成株期对纹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以病斑长度为调查指标,控温室中分蘖末期接种的5个水稻品种间抗感差异极显著,Lemo...  相似文献   

12.
不同穗型粳稻的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特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形成的物质来源。【方法】以27个粳稻品种或品系为试材,对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生产、分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齐穗期、灌浆期直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的剑叶和倒2叶净光合速率高于弯穗型品种。齐穗期直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的剑叶和倒2叶气孔导度大于弯穗型品种,但灌浆期各类品种气孔导度的差异变小。灌浆期细胞间隙CO2浓度比齐穗期有所增高,其中弯穗型品种增高幅度较大。齐穗期和成熟期细胞间隙CO2浓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直立和半直立穗品种由于具有较强的光合效率和物质转运能力,干物质分配到穗部的比例较大,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讨了1987年晚稻“圭巴”品种小区笼罩条件下稻纵卷叶螟、褐稻虱及其混合种群为害损失率和经济阈值.稻纵卷叶螟经济阈值因生育期不同而异,每百蔸幼虫分蘖期为121.3头,抽穗期为131.2头.褐稻虱抽穗期的经济阈值为百蔸494头若虫.本文提出了抽穗期稻纵卷叶螟、褐稻虱混合为害的产量损失率模型,在生产实践中,可直接利用此模型进行防治决策.  相似文献   

14.
对目前我国谷子主产区86个不同熟期类型的代表品种出苗至抽穗,抽穗至成熟和全生育期,及三者与单株生产力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类型品种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比例约为3:2,但同一类型的不同品种间仍存在着较大差异。早熟品种出苗至抽穗天数和全生育期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中熟、晚熟品种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说明产量随生育期延长而增加是有一定生育范围的。不同熟期类型的品种,不同生育阶段发育天数与产量的关系不同,在不延长全生育天数的前提下,早熟类型选择抽穗期迟的品种,可提高产量。中、晚熟类型则不宜以继续增加全生育天数而提高产量,应选择抽穗期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品种。所以认为,在谷子高产育种中,抽穗期应作为选择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种类、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植株细胞壁化学组分变化规律。[方法]应用Van Soest法对普通栽培稻与东乡野生稻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等含量进行研究。[结果]NDF、ADF、ADL含量的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是55.63% ~71.70%、31.98% ~49.61%、2.68% ~5.71%,其中以蜡熟期的东乡野生稻各含量最高,以抽穗期的协青早B各含量最低。在同一生育时期,不同种类水稻的NDF、ADF含量(除抽穗期的NDF)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东野的含量最高,秀水110其次,以协青早B含量最低。在同一种类水稻中,不同生育时期的水稻NDF、ADF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以抽穗期的含量最低,乳熟期其次,至蜡熟期含量达到最高峰。[结论]籼亚种水稻的NDF、ADF等含量比普通野生稻和粳亚种水稻低,具有一定的秸秆饲料利用价值。籼型水稻若能尽早收割,秸秆配合青贮发酵与酶解等技术可以作为牲畜的有效日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点及影响粳稻品种氮素吸收的主要物质生产因素,以期为粳稻品种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2009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植株各器官干物重和含氮率、产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吸氮量的大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不同氮素吸收型粳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差异。[结果]供试品种间吸氮量的差异很大。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各生育阶段群体及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大,根干重、茎鞘叶干重、穗干重也显著大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但经济系数无明显差异;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对总吸氮量的作用大于经济系数的作用;抽穗前物质生产量、抽穗后物质生产量对成熟期物质生产量均有重要的作用,前者略大于后者;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对群体干物质生产量的作用大于单位面积穗数的作用,抽穗前更明显;提高抽穗前后茎鞘叶干重和成熟期穗干重有利于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提高。[结论]促进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尤其是抽穗前单穗干物质生产量,促进抽穗前后茎鞘叶干重和抽穗后穗干重的提高可显著提高氮高效吸收型品种成熟期群体物质生产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工控制虫口密度,研究小麦育期蚜虫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蚜虫在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危害不同,开花期为害最大,灌浆期次之。在拔节期,当害虫密度低于2头/株时,由于植株的超补作用,产量可相对增加,只有当累积蚜量达到51.5虫.d/株时,才会造成明显的产量损失。小麦不同时期的防治指标,拔节期51.5头.d/株。抽穗扬花期4.4头/穗,灌浆期7.8头/穗。乳熟期后,麦蚜数量急剧下降,不再造成危  相似文献   

18.
始穗期降雨对不同水稻品种穗颈瘟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批播种试验,在自然条件下观察了始穗期降雨对不同水稻品种穗颈瘟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始穗期降雨对穗颈瘟发生的影响与品种的抗瘟性有关。根据始穗期与降雨相遇时各品种穗颈瘟的发病率,将供试的14个品种分为4个类群:第一类为中抗品种,第二类为中感品种,第三类为感病品种,第四类为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不同接种调查方法对抗水稻纹枯病遗传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抗感反应显著不同的水稻代表品种,研究了不同接种调查方法在抗纹枯病遗传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带菌短牙签嵌入接种,植株间始病迅速且整齐一致,感病品种发病适度,不同品种间抗感差异最为明显。病情调查的适宜时间在抽穗后30d左右(视品种灌浆期长短而异)或发病初期,而在明显拔节到抽穗阶段,品种内由于茎杆伸长时间的差异,病斑发展的差异增大,致使品种间抗感差异不易被识别。并且还讨论了不同病情调查项目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已成为威胁寒地水稻生产的主要气候因素之一。利用六角形开口玻璃房模拟日间增温,并用耐热高产品种龙稻21和热敏感优质品种龙稻18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生育时期的增温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模拟增温设施能够实现日间平均1.2~2.6 ℃的增温效果。全生育期增温使龙稻21和龙稻18的产量分别提高7.4和4.5 t·hm-2,增产效应主要是通过增加生物量、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实现的。进一步分析不同生育时期增温对产量的影响发现,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增温使龙稻21的产量分别增加1.2、3.9、0.8和1.1 t·hm-2。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增温能使龙稻18的产量分别增加1.5、2.5和1.8 t·hm-2。孕穗期增温导致龙稻21和龙稻18的产量分别减少0.2和1.2 t·hm-2。各生育时期增产主要通过增加生物量、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实现。不同耐热品种对增温的响应不同,主要受结实率的影响。同时也发现,增温对千粒重存在负向作用。分蘖期和拔节期增温能够增加糙米率和精米率,而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增温导致糙米率、精米率下降以及垩白米率、垩白度升高。增温对稻米食味值、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较小。未来如果高温出现在寒地水稻生育前期危害较弱,而且还有部分有利作用。但如果高温发生在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对寒地优质稻谷的生产危害较大,应进一步加强对寒地水稻生育后期高温的研究和耐高温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