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寇丹 《农业考古》2001,(4):209-210
1994 - 1999年 ,我先后写了《论陆羽的“西江水”》和《从 <茶经 >和 <六羡歌 >看陆羽的理想》两文 ,继续对陆羽的“千羡万羡西江水”进行探讨。我的观点是不主张把“西江水‘作为天门的一截河水而有怀乡之情的解释。这一观点被日本成田重行著的《茶圣陆羽》一书辑入 ,而国内学者对比尚未作出多大的反应。大约这个题目如食鸡肋。“西江水”是南禅宗的代称。研究茶文化不能离开对禅宗的了解认识。因为它对中国的宗教、思想、人格、文化艺术都有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日常的语汇中诸如“衣钵”、“祖传”、“入门”、“法眼”、“超脱”等…  相似文献   

2.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2,(4):200-201
不羡黄金 ,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六羡歌》在《全唐诗》中题名《歌》 ,其词为 :“不羡黄金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入台。惟羡西江水 ,曾向金 (竟 )陵城下来”。在《天门县志》题作《六羡歌》 ,取歌中有六个“羡”字之意。歌词如文首 (据朱自振等撰《陆羽诗踪》 ,刊《陆羽研究集刊》卷一 )。陆羽一生写过许多诗歌 ,然而留存下来的完整诗歌祗有二首。一首《会稽东小山》 ,一首就是《六羡歌》 ,因此弥足珍贵。《六羡歌》歌词流畅 ,感情激越 ,历来受人喜爱 ,乐于讽诵。但是对陆…  相似文献   

3.
寇丹 《农业考古》2003,(4):221-222
在对陆羽研究中,我写过2篇探讨《六羡歌》中关于“西江水”指什么的文字,它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和争鸣。提出问题引起反响,虽对争鸣的态度不一,但总是一件好事,说明“西江水”值得探讨,有益对陆羽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周洁琳 《农业考古》2002,(2):145-145
茶艺是人类物质生活发展社会化的表现 ,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有着民族情结和价值意义的多项重叠。茶艺在中国的历史延续 ,不单是人对物质生活的亲身感受 ,而且是人们观感世界、体验生活的传承与积淀。唐代陆羽以其所著《茶经》奠定了其茶圣的历史地位 ,他在《六羡歌》中写道 :“不羡黄金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本身淡泊明志的高洁情怀 ,为后代茶人树立起精行俭德的光辉榜样。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尽管都构筑了自己的思想框架 ,“九流十派 ,百家争鸣” ,但如何面对人生却是每个人都回避不…  相似文献   

5.
范国荣 《农业考古》2021,(2):193-196
当代人以《陆文学自传》末尾记载为依据推算陆羽出生年,笔者对此存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陆羽以著《茶经》成名,但是,现有文献表明《茶经》不是陆羽一个人的功劳,师承禅宗北宗的皎然对陆羽有指点之功,他的《茶诀》为《茶经》创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三癸亭缘自"茶道大行"的唐代,这一曾经傲立于清丽湖州杼山的古亭,因为与颜真卿、皎然、陆羽等大德贤士的缘分,成了中华茶文化史上的一座名亭,伴随着妙喜寺、"杼山雅集"、《韵海镜源》等逸闻典故清芬古今. 三癸亭名之来历,《颜鲁公文集·杼山妙喜寺碑铭》有记述:"时浙西观察判官、殿中御史袁高巡部至州,会于此山,真卿遂立亭于东南;陆处士以癸丑岁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因名之日三癸亭."最初,笔者认为,亭以天干"癸"字命名无非缘于"同干择吉".后来,又从陆羽《四悲诗》、《六羡歌》得到启发,"三癸"与"四悲"、"六羡"在取名上颇有相通、相似之处.新近,偶阅吾邑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等)书临《兰亭集叙》,顿悟"三癸"亭名之由来可能还隐含效仿魏晋名士、追慕"兰亭雅集"之寓意.  相似文献   

7.
“水与茶串香”,“泉美茶香异”。古人为泡出好茶,不遗余力地寻觅甘泉活水。唐代茶圣陆羽,一生对泡茶之水作过仔细地研究比较后,在他的《茶经》一书中得出结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陆羽所说的“山水”,即山泉之水。因此,他将天下的山水名泉排定座次,共分20等,即:庐山康王谷谷帘泉第一,无锡惠山泉第二,蕲水县兰溪泉第三,宜昌石鼻山下蛤蟆泉第四,苏州虎丘山观音泉第五,庐山观音桥招隐泉第六,长江南零水第七,南昌西山东瀑布水第八,桐柏山淮河源泉第九,六安龙穴山龙池水第十,丹阳观音山玉乳泉第十一,扬州大…  相似文献   

8.
近日在《农业考古》2 0 0 1年第 2期上读到周文棠先生的大作《 <广雅 >茶事作者与时代的商榷及其对茶史的影响》 ,周文在论及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时认为 :“这段文字是茶界公认的茶文化重要史料 ,但作者是谁 ?作者是什么时代著的 ?却有不同意见。……吴觉农、陈祖、朱自振、周文棠等认为是张揖所著 ,但对于作者所处时代意见不同。……本文作者认为是南北朝后魏太和年间 (约公元 4 77— 4 99年 )。”“后魏之说是言之有据的。即张揖是《广雅》中茶事内容的作者 ,其著作时代是南北朝后魏太和年间。”周文的观点主要有两…  相似文献   

9.
陆羽的一桩茶事冤案──对《新唐书·陆羽传》“更著毁茶论”一说的质疑中华茶人联谊会王郁风“复著毁茶论”──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约作于八世纪末)①。“更著毁茶论”──北宋·宋祁撰《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传》(1044—1060年)②。所谓陆羽“著毁茶...  相似文献   

10.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4,(2):259-263
《陆文学自传》,是茶圣陆羽留给我们的一篇十分珍贵的史料,但至今仍不断有人对它产生怀疑,如说自传中某些文字为后人增补进去的,有的则干脆称自传为赝品。我则始终认为自传是真品,并且认为该传文字百分之百为陆羽所写,并无他人增补之迹象。我曾写了“《陆文学自传》真伪考”、“《陆文学自传》真伪考辨”等文章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现在继续为《陆文学自传》作考辨,并求教于广大陆学研究者。  相似文献   

11.
“茶神”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称桑芋翁,又号竞陵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其确切生卒年代不详,大约唐朝开元二十一年至贞元二十年间(公元733——804年)在世。陆羽一生嗜茶成癖,他为了研究茶学,亲自访茶、采茶、造茶、烹茶,足迹几乎遍及祖国广大茶区,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唐朝诗人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生动地记述了陆羽穿山越岭不辞辛劳采摘香茶的情景,诗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野,相思一磬声。”陆羽在长期实践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总结,终于写出了我国茶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对饮茶的历史,茶的起源、性质,茶的产地、栽培,采茶的器具,制茶的  相似文献   

12.
名人与名泉     
郑薪 《农业考古》2003,(2):153-154
“水是茶之母”。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 :“精茗蕴香 ,借水而发 ,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代张大复甚至把“水”放在“茶”之上。他认为 :“茶性必薄于水 ,八分之茶 ,遇十分之水 ,茶也十分矣 ;八分的水 ,试十分之茶 ,茶只八分耳。”唐代茶圣陆羽概观前人辨水的主张和经验 ,将水分出优次 ,即“山水上 ,江水中 ,井水下”。正因为陆羽“名人效应” ,古往今来 ,许多名人、茶人不辞辛苦地探访名山 ,寻找名泉 ,汲水烹茗 ,留下了许多描绘泉水美的佳话。“名山出名茶” ,但名山往往有“名泉”。用山里的泉水 ,烹当地产的茶 ,茶鲜水灵 ,其味更佳。…  相似文献   

13.
陆羽与李季兰(李冶)的关系是茶文化爱好者乃至“陆学”研究者们常常提及写到的一个话题。吕维新先生为此写了《陆羽和李冶的“婚恋之迷》一文(刊《陆羽茶文化研究》9期),文中对有些人“凭臆象演绎,或凭个别的片言只语进行推测,……导致对历史人物的扭曲”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当以信史为依据,而且致力考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这些意见无疑是很好的。但是他认为陆李之间不可能有婚恋关系而提出的几个论点却也有可商榷之处。本文仅就陆羽与李冶的年令差别问题加以讨论。吕文指出:“据近代文学家闻一多先生考证,李…  相似文献   

14.
闲话茶壶     
常言道:“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这实在是茶人茗客对茶、水、壶三者互为依存、相映成辉关系的独到精辟之见。中国的品茶艺术,从唐代开始就注重韵味、追求高雅情趣和深远意境。香茶配佳壶,佳壶倍添品茶意趣,香茗频增壶艺价值,恰似红花映衬绿叶,相得益彰。因而,自明代以降,会“玩”茶品茗的,必定会“玩”壶把盏,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珠联璧合吧! 一茶壶,源于何年何代,出于何人之手,现已不可深究。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并没有茶壶的记载,《六之饮》中也只有“贮于瓶伍之中”。据考,壶是古代一种无柄、大口、无盖、短身、圆肚的盛水器或酒器。《周礼》在《夏官》、《秋官》两章中就分别注释为:“壶,盛水器也”“壶,酒器也”。《周礼》还提到一种祭祀用的玄  相似文献   

15.
朱乃良 《农业考古》2003,(2):201-204
我曾写过《试析陆羽研究中几个有异议的问题》 ,讲了 5点。现再谈几点 ,以求教于诸茶友方家。一、陆羽“未提建茶”吗 ?古人曾怪陆羽“不第建安之品” ,如今又有人说陆羽“未提建茶”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北宋福建人蔡襄(10 12 - 10 6 7年 )在任福建路转运使时 ,始向朝廷进贡建安“上品龙茶” ,并在奏章中说“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这是所谓陆羽“不第建品”的最早记录。蔡襄的话虽然含有责怪之意 ,但他讲的是事实。因为《茶经》确实只提到建茶 ,而没有对其评定等次。2 0多年后 ,同是福建人的黄儒对陆羽为什么不第建品说了公道话。…  相似文献   

16.
舒义顺 《农业考古》2001,(4):166-166
清代戏曲家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 :“茶性必发于水 ,八分之茶 ,遇十分之水 ,茶亦十分矣 ;八分之水 ,试十分之茶 ,茶只八分耳。”这充分说明茶与水的关系 ,水对茶的重要影响。谷帘招隐云雾茶 江西庐山康王谷中的谷帘泉 ,茶圣陆羽定为“天下第一泉” ,水质纯正 ,清凉澄澈 ,甘美醇厚 ,可谓“绝品”。庐山直照光短 ,气候凉爽 ,茶叶常年受云雾滋润 ,含单宁成份较多 ,叶质柔嫩 ,芽肥叶壮 ,郁香兼有清香。庐山云雾茶遇上谷帘泉甘露 ,如鱼儿得水 ,味醇、色秀、香馨、液清。招隐泉位于庐山观音桥东 ,陆羽评为“天下第六泉” ,其味甘芳 ,含有…  相似文献   

17.
武夷岩茶神奇的保健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大炎 《农业考古》2001,(4):343-345
武夷岩茶不仅有令人神往的“岩韵” ,而且有神奇的保健功能。其药理作用和营养价值是显著的。堪称万物之甘露 ,神奇之药物。自从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距今约 2 4 0 0年 )问世以来 ,该书首载“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 (即茶 )而解之”。此后历代有关典籍 ,对茶的药理功能 ,从各个方面多有记载。如 :东汉华佗《食论》(约在 1 96 - 2 1 9年 )载 :“苦荼久食 ,益意思”。东汉增广的《神农本草经》载 :“荼味苦 ,饮之使人益思 ,少卧 ,轻身 ,明目。”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 :“茶之为用 ,味至…  相似文献   

18.
我的茶道观     
茶的本质属性是作饮品,茶文化亦萌芽于茶作饮料之后。茗饮始于何时?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七之事》。他将饮茶史上溯到神农时代,认为发现之时即掀开了饮茶史的第一页。显然,陆羽的“饮茶”概念很宽泛,包括茶之当药眼之、煮而食之、煎而饮之。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云:“秦人取蜀(前316)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照顾炎武所言,秦人攻下巴蜀后从巴蜀人那里学会了饮茶,巴蜀人饮茶历史比泰更早几百年。这也说明饮茶时尚源于巴蜀,秦以后渐渐传播全国。茗饮之事有文献可证的不过有2千年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见…  相似文献   

19.
湖州茶事歌谣钟伟今湖州是茶神陆羽的第二故乡,饮茶之风久盛不衰,民间流传着不少“茶事歌谣”。近几年来,我因主管湖州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的工作,主持全市民间文学普查,主编《湖州市歌谣、谚语卷》(1991年7月由文艺出版社出版),有机会较广泛地接触湖州民间歌...  相似文献   

20.
朱乃良 《农业考古》2000,(2):252-254,258
陆羽是举世公认的茶圣,近年来,对陆羽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与此同时,对陆羽的身世和思想品德等问题,也存在一些异议和歧见,其中有些问题,对认识陆羽不能说无关紧要,因此必须经过讨论,集思广益,予以匡正。现择几点试作分析,以求教于大家。 一、陆羽是弃婴还是孤儿? 《新唐书·隐逸传》、《唐才子传》和《唐国史补》,都说陆羽是弃婴,“不知所生”。另如道光《天门县志》说得更具体:“或言有僧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复一婴儿,收畜之。”但《陆文学自传》却说:“始三岁,茕露,育乎大师积分之禅院。”所谓“三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