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为了区分烤烟中上部叶的不同香型风格特征,并为其判断提供数学模型。[方法]以中国11个主要产烟省的63个C3F和65个B2F烟叶为材料,并以67种致香物质含量占致香物质总量的比例为指标,采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对不同香型烤烟样品进行判别分析,并建立判别函数。[结果]结果表明,清香型和浓香型烤烟中大部分致香物质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间香型。清香型、中间香型、浓香型烤烟中分别有51、43、40种致香物质的比例表现为上部叶高于中部叶。且在不同部位烟叶中,主导某种香型的致香物质种类不同。在分别以中部叶和上部叶致香物质比例为判别指标构建判别函数时,各有18种和11种致香物质进入判别函数,采用两种验证法(自身验证法、交互验证法)对原样品进行回判,其回判正确率分别为100%、98.6%(中部叶)和96.37%、94.4%(上部叶);采用该模型对其余的样品分别进行预测,其整体准确率为100%(中部叶)和91.7%(上部叶)。[结论]采用致香物质比例作为判别指标建立的数学模型对中上部烟叶的香型判断效果较好,能够实现对烤烟香型的客观、准确和快速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区分烤烟上部叶的不同香型风格特征,为其判断提供数学模型,以中国11个主要产烟省的65个B2F烟叶为材料,分析比较烤烟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含量,以67种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为指标,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不同香型烤烟的上部叶样品进行判别,并建立Fisher判别函数。结果表明,中间香型烤烟的致香物质总量最高,清香型其次,浓香型最低,3种香型烤烟中含量最高的致香物质种类差异很小,清香型烤烟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极显著高于另2个香型,主导烤烟香型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有所不同,且同一地区烤烟的香型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判别分析发现,共有12个指标(总糖、还原糖、3–甲基–1–丁醇、2–吡啶甲醛、2,4–庚二烯醛、2–乙基吡啶、壬醛、苯乙醇、苯并[c]噻酚、胡薄荷酮、丁基化羟基甲苯、3–氧代–α–紫罗兰醇)进入判别函数,并建立判别模型;采用自身验证法和交互验证法对原样品进行回判,回判正确率分别为100%、98.33%;采用该模型对19个验证样品分别进行预测,3种香型烤烟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100%、100%和83.33%。  相似文献   

3.
选取不同有机无机肥施用比例处理的C3F、B2F等级烟叶测定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并计算香气指数,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烤烟中部、上部叶中性致香成分的种类、含量,其中配施60%有机肥处理效果较好。施用80%有机肥的处理有利于改善烟叶香气的醇和度、透发性,施用100%有机肥的处理有利于改善烟叶的香味底韵、吸味,施用100%有机肥烟叶香气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4.
基于烤烟中性致香物质的烤烟香型判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11个主要产烟省61个C3F烟叶为材料,测定不同香型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并以24种中性致香物质为指标,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不同香型烤烟样品进行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结果表明,中间香型中性致香物质总量最高[(467.562±96.188) μg/g],浓香型其次[(417.115±113.166) μg/g],清香型最低[(377.267±56.677 )μg/g],中间香型烤烟中有13种物质含量最高,浓香型有8种,清香型仅有2种。共有10个中性致香物质指标(β 大马酮、6 甲基 5 庚烯 2 酮、己醛、3 氧代 α 紫罗兰醇、苯甲醇、吡咯、苯乙醇、芳樟醇、新植二烯、巨豆三烯酮)进入判别函数,并建立判别模型。用自身验证法和交互验证法对原样品进行回判,其回判准确率分别为93.44%、88.52%;采用该模型对其余22个样品分别进行预测,3种香型(浓香型、中间香型、清香型)烤烟预测样本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88.89%、100%和85.71%。可见,该方法判别效果较好,可以实现对烤烟香型的快速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国产烤烟烟叶新香型风格特征的评价体系,为国内优质特色烟叶识别归类和卷烟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选取清甜香型、蜜甜香型和焦甜焦香型3种不同新香型C2F等级烤烟共60份样品,对其外观质量指标、感官质量指标、常规化学成分及中性香气物质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筛选能够有效区分不同香型风格的关键质量指标,最后通过聚类分析利用3组样品进行验证。[结果]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了区分3种新香型风格的4类主要质量特征指标,分别为2项外观质量指标(色度和油分)、4项感官质量指标(香气量、感官总分、浓度、刺激性)、3项常规化学成分(氯、总糖、钾)和5项中性香气物质(茄酮、二氢大马酮、巨豆三烯酮、二氢猕猴桃内酯、新植二烯)。筛选的14项质量特征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将验证组A组15个样品聚为3类,B组8个样品聚为5类,C组23个样品聚为4类,分类正确率分别为93.33%、87.50%和100%。[结论]筛选出的这14项指标可以准确判别不同烤烟香型风格,并可有效区分这3种不同新香型风格的烟叶。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表覆盖对烤烟香气成分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地表覆盖的栽培模式,探讨了不同地表覆盖对豫西烤烟烟叶香气成分及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豫西烤烟烟叶香气物质总量变化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盖膜条件下加大了3部位的差异,盖膜盖草改变了3部位的香气物质总量变化规律,显著促进了中上部烟叶香气物质总量的提高。盖膜和盖膜盖草促进烟叶中上部叶片类西柏烷类和上部叶片苯丙氨酸类香气物质的合成,盖膜促进下部叶片棕色化产物类致香物质的合成,盖膜盖草有利于提高中部叶片中类胡萝卜素类致香物质的含量。盖膜和盖膜盖草促进中部叶、上部叶品质的提高,有利于豫西烟叶中、上部高端原料的生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元烟区烟叶的特征香味成分,从致香物质角度探明广元烟叶的香型风格。[方法]选取2014—2015年广元烟区20份烤烟样品(C3F),对其主要香味物质进行了分析,并与其他典型香型产区烟叶的致香物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试验表明,广元烟叶香味物质总量丰富,五大类香味物质含量表现差异,其中新植二烯和苯甲醇含量较高;广元烟叶与三大香型典型产区烤烟的香味物质种类及含量也表现差异,与玉溪、许昌烤烟均差异显著,而与遵义烤烟差异不显著,且与遵义烤烟的相似系数最高。[结论]研究可为广元烟区烤烟特色定位和烟叶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烤烟中性致香成分与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提高平顶山烟区烟叶质量及工业可用性。[方法]以平顶山市5个县市的3个烤烟主栽品种为材料,对烤烟下部、中部、上部叶片的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和感官评吸质量进行了分析,并对二者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同时对平顶山烟叶的中性香气成分与津巴布韦烟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平顶山烟区叶片共检出28种主要中性香气物质,且下部叶(1 298.60μg/g)、中部叶(1 084.77μg/g)、上部叶(1 223.35μg/g)中性香气物质总含量均高于津巴布韦对应部位烟叶,下部、中部叶片的酯类物质含量显著低于津巴布韦烟叶,但上部叶片酯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津巴布韦烟叶。不同中性香气物质对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不同,醇类物质对余味、甜度影响最大,对香气质、透发性影响最小;醛类物质对香气量、杂气、劲头影响最大,酮类物质对香气量影响最小;酯类物质对刺激性、浓度影响最大,对杂气、柔细度影响最小;新植二烯对香气质、柔细度、透发性影响最大,对余味、甜度、刺激性、劲头、浓度影响最小,而新植二烯和酯类物质对总体感官评吸质量影响最大。对平顶山与津巴布韦的烟叶中性香气成分进行聚类分析,上部叶以郏县、叶县、鲁山烟叶与津巴布韦烟叶较为接近,中部、下部叶以叶县烟叶与津巴布韦烟叶最为接近。[结论]从中性香气成分含量看,平顶山烟叶具有优质烟叶的潜质,从中性香气成分与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看,在今后的科研、生产中应更注重烟叶新植二烯和酯类物质含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明确毕节烟叶质量特点。[方法]对贵州省毕节地区8个县(市)参试点中、上部烟叶的重要致香物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毕节烟叶共检测到33种致香物质,其中酮类13种、醛类4种、醇类4种、酸类3种、酯类2种、杂环类6种、烃类1种;致香物质中新植二烯、糠醛、糠醇、茄酮、二氢大马酮、苯甲醇、巨豆三烯酮B和十六酸等化合物含量较高,其中新植二烯含量占香气物质总量的75%以上;中部叶和上部叶致香物质含量相当,中部叶(C3F)含量518.35~638.30μg/g,上部叶(B2F)含量481.83~672.59μg/g;上部叶致香物质含量呈现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中部叶致香物质含量与海拔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该研究为培育特色烟叶和提高烟叶质量提供了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探索新的烤烟常见致香物质分类方法。[方法]以烤烟中常见的64种致香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分类、描述,并以中国云南省13个产烟地区的71份C3F和64份B2F烟叶为材料,对比分析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致香物质含量在其中的分布。[结果]以分子量为指标,64种致香物质可以通过聚类分析被分为3类,第一类是高分子量、高沸点,包括12种致香物质,平均分子量为(281.308±21.536)℃,平均沸点为(371.311±29.904)℃;第二类是低分子量、低沸点,包括27种物质,平均分子量为(103.722±13.115)℃,平均沸点为(176.132±42.342)℃;第三类是中等分子量、中等沸点,包括25种物质,平均分子量为175.393±24.906,平均沸点为(250.562±45.431)℃。大分子量致香物质含量以中部烟叶(547.344±224.391)μg/g显著高于上部烟叶(477.549±182.066)μg/g,小分子量致香物质含量以中部烟叶(17.46g±3.459)μg/g显著高于上部叶(15.936±3.456)μg/g,中等分子量致香物质含量以中部烟叶(44.931±8.953)μg/g极显著高于上部叶(37.997±6.042)μg/g。[结论]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致香物质的分类方法,为特色烟叶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姬厚伟  刘剑  万强  叶冲  韩伟  王芳  杨敬国  杨虹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97-10599,10712
[目的]研究同一烤烟品种在贵州不同产区的烟叶致香成分的差异,为贵州烟叶产区的烟叶生产及品种资源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和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NPD)检测法对贵州省安龙和天柱2个地区同一品种云烟87在8个不同生产地具有代表性的X2F、C3F、B2F 3个等级共计24个烟叶样品进行挥发性香味成分的分析。[结果]从平均总量上看,贵州8个产区的致香成分总量相差不大。从重要的致香成分分类看,同一等级的酮类、醇类、烃类、醛类8个产区的平均含量差异不大,而同一等级的挥发性酸和碱以及酯和内酯类的平均总量相对差异比较明显,可能是由于栽培或地理条件差异造成的。[结论]贵州8个不同特色烟叶产区种植的同一烤烟品种(云烟87)烟叶内在质量相差不大,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进一步认识土壤温度与烟叶质量风格特色形成的关系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成熟期地温变化对烟叶色素、多酚和西柏烷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双层遮阳降温处理使上部烟叶色素含量降低28.1%,西柏烷类化合物含量升高16.6%,使中部烟叶色素、多酚含量分别降低20.3%、27.9%;双层覆膜增温处理使上部烟叶多酚和西柏烷类化合物含量分别降低35.9%、47.9%,使中部烟叶色素和多酚含量分别降低27.1%、35.9%,西柏烷类化合物含量升高40.1%;单层遮阳处理和单层覆膜处理对烟叶上述3种致香物质的含量影响不显著。[结论]成熟期地温对烟叶致香物质含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推广种植的5个不同基因型烤烟品种烤后烟叶的致香物质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上部叶总的致香物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NC89、K326、RG17、云烟85、中烟98,中部叶依次为云烟85、中烟98、NC89、RG17、K326。不同基因型烤烟叶片间致香物质的含量差异比较大。因此,培育优良的烤烟品种是生产优质烟叶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湖北环神农架区域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北环神农架烟区烤烟样品进行中性致香物质分析,并与津巴布韦优质烟样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房县、保康、兴山地区烟叶的致香物质已基本达到或超过津巴布韦水平,神农架地区与津巴布韦相比差距稍大;在该区域的生态条件下,烤烟种植品种‘K326’的中性致香物质含量高于‘云烟87’;烟叶部位间上部叶(B2F)中性致香物质含量最高,中部叶(C3F)次之,下部叶(X2F)最低。  相似文献   

15.
福建烟区烤烟不同部位品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福建烟区不同部位烟叶品质间的差异状况,以期提高福建烤烟的工业可用性。[方法]以烤烟K326为供试品种,于2006年对福建烤烟主产区三明、龙岩和南平上、中、下3个部位烤烟的主要化学成分、物理特征特性和感官质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3个部位烟叶的单叶重、叶片厚度、密度和单位叶面积重均达到显著性差异;烟叶总氮、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粗烟碱含量、有机钾指数、施木克值及糖/碱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及香气质、香气量、浓度、刺激性、余味和总分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福建烟区烤烟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适中,比例协调,尤其是多酚类物质和乙醚提取物的含量较高,香气物质含量丰富,工业可用性较强。总体评价以中部叶的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优质烟叶比例和上部叶工业可用性,于2014年在贵州毕节以常规模式(移栽密度16 530株/hm~2、留叶数22片、施氮量90 kg/hm~2)为对照,设置增密减叶、增密减叶减氮的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烟叶质体色素、香气物质含量及经济性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减叶减氮的栽培措施可促进上部烟叶的成熟落黄,提高上部烟叶的化学成分及香气成分的协调性,对上部烟叶提质增香效果明显。与对照相比,增密减叶减氮处理的烟株生长后期烟叶质体色素降解更为充分;烤后烟叶产值和上中等烟叶比例显著提升;烟叶含氮化合物含量降低,糖含量增加,化学成分协调性增加,香气物质总量显著增加;上部烟叶香气质改善、香气量及甜感增加、刺激性减小。综合分析,移栽密度18 195~20 205株/hm~2、留叶18~20片、减氮20%的栽培模式对上部叶增香提质效果最佳,适宜在毕节地区示范并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类型烤房的优势,并为密集烤房及其配套烘烤工艺的发展和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经普通烤房、四棚密集烤房和三棚密集烤房加工的K326上部烟叶各类致香物质的含量和感官评吸质量,研究不同类型烤房对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四棚密集烤房和普通烤房烤后上部烟叶的致香物质总量、质体色素降解产物、苯丙氨酸类致香物质和新植二烯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极显著或显著高于三棚密集烤房。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美拉德反应产物、类西柏烷类致香物质和致香物质总量(除新植二烯)含量在3种烤房中无显著差异。感官评吸结果以四棚密集烤房最好,表现为香气量较充足,香气质较细腻,余味较舒适干净,整体使用价值高;其次为普通烤房,其表现为香气质细腻,香气量较充足,余味稍辣、稍苦;而三棚密集烤房的香气质、香气量、刺激及余味等均表现较差。[结论]四棚密集烤房因其装烟量较大,其烘烤环境类似于普通烤房,使得烟叶外观形态和内在物质的变化趋于一致,更有利于其致香物质的形成和积累,最终其烤后上部烟叶的香气质量与普通烤房差异较小;三棚密集烤房烤后上部叶的整体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