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0):F0004-F0004
该实验室是由江苏省科技厅于2004年5月正式批准建设的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基于若干重点学科方向的交叉与融合,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科学为支撑,建设国内一流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软硬件平台;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与农业》2008,(11):F0003-F0003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较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事业的开拓者和摇篮。实验室重视地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在空间认知、标准规范、数据积累、软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起到学科导向、应用示范及骨干人才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长江上海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钟敦伦  谢洪 《山地研究》1994,12(2):65-70
长江上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泥石流活动强烈,为了长江上游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开展了泥石流危险度的区划工作,区划采用综合研究与重点研究相结合,区域总体研究与典型区研究相结合,因素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间接自然指标与直接自然指标相结合,以及自然阶段度与经济发展程度相结合的方法,将长江上游划分为五级泥石流危险程度不同的类型区。  相似文献   

4.
《核农学报》2008,22(4)
2008年7月,经河南省科学院批准,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以核农学事业部为基础组建了河南省科学院核农学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实验室拥有实验用房800平方米,作物航天与辐射育种研究基地20亩,用于食品辐照保鲜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的源辐照装置2座,大型仪  相似文献   

5.
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与农业持续发展关系密切。为了探讨农村能源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有机结合途径和整体协调性机制,本文以天津市津南区为例,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和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寻天津市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实效性的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天津市涉农区县有关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农村企业以及农村劳动力进行了深入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在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天津市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分析,并找出影响天津市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实效性的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提升天津市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实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我国花生诱变育种技术应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回顾了我国花生诱变技术应用研究的方法和取得的成就。主要采用6 0 Co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诱变及上述诱变方式与杂交相结合等诱变育种方法选育花生新品种。获省部级成果 1 4项 ,育成花生新品种 3 5个 ,创造优异突变材料 3 0 0多份。同时对花生诱变技术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与农业》2008,(9):F0004-F0004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较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事业的开拓者和摇篮。实验室重视地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在空间认知、标准规范、数据积累.软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起到学科导向、应用示范及骨干人才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与农业》2008,(10):F0003-F0003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较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事业的开拓者和摇篮。实验室重视地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在空间认知、标准规范、数据积累、软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起到学科导向、应用示范及骨干人才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与农业》2008,(8):I0004-I0004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较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事业的开拓者和摇篮。实验室重视地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在空间认知、标准规范、数据积累、软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起到学科导向、应用示范及骨干人才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简称"栾城试验站")于1981 年建站至今历时30 年, 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蓬勃发展。栾城试验站成立以来的试验工作始终坚持面向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 结合农业现代化和华北农业资源持续利用, 立足大田与大规模实验及试验示范, 致力创新, 开创农业节水科技新局面。现已成为知名的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第一批基本台站。并且依托栾城试验站申报、竞争并获准成立了"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至2011 年, 栾城试验站先后承担了许多国家与省部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面上与青年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项目及省部重大项目等。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 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12 项, 国家专利78 项, 制定地方标准3项。通过栾城试验站的开放, 至今已接待数百人次国内外专家的来访, 开展了数十项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项目, 包括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日本、拉丁美洲等数十个国家与地区。  相似文献   

12.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1):192-192
首席专家简介:高焕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农业机械化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专业学术带头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农机化专业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际合作、国家攻关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历任系主任、院长等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机械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土壤耕作组织理事,美国农业部水土实验室合作研究员。  相似文献   

13.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广西大学,主管部门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实验室1997年组建,2000年被批准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2002年被批准为“微生物及植物遗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4年5月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委托广西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对培育基地建设执行情况的中期检查验收。  相似文献   

14.
《农业信息探索》2011,(10):F0003-F0003
研究所现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营养与施肥”和“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设有“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相似文献   

15.
自治区教育厅最近确定了48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和38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我校分别有16个学科与15个实验室人选,人选数量居全区高校之首,分别占33%和39%。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与农业》2008,(6):F0002-F0002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始建于1979年,经过近30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集天津市农科院信息研究所、天津市农业科技图书馆、天津市农业科技信息中心三块牌子于一体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机构。其下设有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网络中心、农业图书馆、农业信息咨询部及《天津农业科学》、《华北农学报》、《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等三种刊物。在职人员29人,专业技术人员占75%,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与农业》2008,(5):F0002-F0002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始建于1979年,经过近30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集天津市农科院信息研究所、天津市农业科技图书馆、天津市农业科技信息中心三块牌子于一体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机构。其下设有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网络中心、农业图书馆、农业信息咨询部及《天津农业科学》、《华北农学报》、《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等三种刊物。  相似文献   

18.
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及模拟降雨设备简介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和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模拟降雨大厅位于陕西杨陵农科城,降雨大厅面积为1296m^2,其规模为世界上第二大模拟降雨大厅(图1)。该降雨大厅为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定量化研究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与农业》2008,(7):F0002-F0002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始建于1979年,经过近30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集天津市农科院信息研究所、天津市农业科技图书馆、天津市农业科技信息中心三块牌子于一体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市涪陵区荒田片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喀斯特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特点,认为耕地石漠化严重和水资源利用能力极差是制约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喀斯特地区土地整理的重点和技术。喀斯特地区的土地整理,应在分析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潜力、预测未来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以坡改梯工程和水利工程为重点,并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