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虫 害都兰地区青稞、春小麦上麦水蝇的发生及防治  ………陈志国 ,郜和臣 ,吴昆仑 ,等 (2 - 2 4)……………………不同小麦品种 (系 )对小麦吸浆虫田间抗性鉴定  ………李素娟 ,刘爱芝 ,武予清 ,等 (3- 19)……………………两种麦蚜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刘爱芝 ,茹桃勤 ,王晓军 ,等 (5 - 2 0 )……………………粘虫半人工饲料的初步研究  ……………………………朱丽梅 ,倪玉萍 ,黄春霞 ,等 (6 - 2 7)……………………稻象甲发生危害及防治王德好 (1- 2 3)……………………1998~ 1999年六 (4 )代稻纵卷叶螟重…  相似文献   

2.
虫害第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的探讨..…秦厚国等(3一10)褐飞虱种群数量消长与水稻生育期关系初探 二,......................……熊谱成(4一12)越冬代二化螟成虫发生期预测..……刘永发(6一32)二化螟越冬幼虫的转株与越冬调查.…赖向阳(6一46)廿肃麦类作物蓟马种类.......……王金川等(2一5)用嗦囊液含糖量法判断预测二代粘虫发生程度 ................. .....……,.张炳岭等(2一21)抗小麦吸浆虫品种临50744的特性介绍 .........……,.……_.……张学义(2一45)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刘星春等(3一23)山…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品种中糖及氨基酸含量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近年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有为害加重趋势。在小麦各个生育阶段,以扬花一灌浆期蚜量最大,约占总蚜量的84%,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的关键时期(杨奇华等,1982)。迄今为止,化学防治仍是防治麦蚜的主要方法,这对麦田主要天敌杀伤甚大,也不利于粮棉混作区棉花害虫、粘虫等害虫的综合防治。为了减少用药,必须考虑与其他防治方法协调应用。据本室1978—1981年对3516份品种(系)材料进行抗蚜性筛选的结果,不同冬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存在  相似文献   

4.
小麦吸浆虫预测预报的几个问题粘虫测报专家系统(AwFES)郭予元丁红建(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程登发李光博倪汉祥孙金如郭予元 孙京瑞(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回归诊断法在玉米螟一代卵块分布资料代换 中的应用研究初探关于我国现阶级发展计算机(器)辅助植保 测报技术的建议苹果炭疽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新技术研究北京市二代粘虫发生情况及测报依据初探麦长管蚜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天津地区麦蚜发生规律与预测预报技术研究陈薇金瑞华张家娴(北京农业大学)沈佐锐韩金声岳家庄吴仁杰陈晓文高粱蚜发生条件研究简而易行一一调查粘虫幼虫器二代粘虫在介休地区发…  相似文献   

5.
虫害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减轻玉米螟为害试验麦蚜与麦株内水分、蔗糖和田问温湿度关系........................……吕仲贤等(5一31) 的初步研究.............……杨益众等(2一2)高粱穗部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变动分析…王志明(4一26)麦蚜种群动态的研究.......……张德昌等(2一4)廿肃陇南地区荞麦钩翅蛾的初步观察及防治麦川地卜害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初探对策.....................……田耀辉(6一21) .......................……王明魁等(3一12)大豆食心虫性诱剂的应用研究初报小麦穗期病虫害一次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系北京麦田蚜虫的主要种群。近10余年,随着京郊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麦蚜危害日益猖獗,已上升为小麦的丰要害虫。但人们对麦蚜危害的认识不一,在制订防治指标和防治措施上缺乏科学依据。为了测定麦蚜危害造成的损失、制订科学的防治指标,我们对麦蚜危害产量损失进行了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麦蚜是我县沿江圩田三麦上重要害虫,尤以晚小麦受害更重。对其发生危害及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麦蚜种类和发生特点 沿江圩田三麦上蚜虫有二种:禾谷缢管蚜(又名黍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及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 定点田系统观察结果:前期以麦长管蚜较多,后期禾谷缢管蚜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最高可占到99%以上(见表1)。 大田调查,禾谷缢管蚜比例占59.2—96.4%。禾谷缢管蚜所以能占绝对优势,主要因为这种蚜虫生长势强,繁殖速度快,5月下旬单个蚜虫繁殖平均达45只,而麦长管蚜虫只有4.2只。  相似文献   

8.
小麦穗期,利用田间自然虫源加以人工控制培养,使形成虫量梯度以研究麦蚜混合种群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表明4种蚜虫中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两者对产量无明显交互作用。得到了复合蚜量动态防治指标的二元一次式1.75(0.43639x1+0.04939x2)=3。37661;并由此推算出扬花初期麦长管蚜单独存在时的防治指标为4.4头/茎,禾谷缢管蚜单独存在时的防治指标为38.9头/茎。  相似文献   

9.
《植物保护学报》1994,21(4):378-384
第1 期偈稻虱生物型田间监测技术的研究………………………………………江志强吴荣宗张良佑(1)麦无网长管蚜田问种群动态的研究………陈巨莲郭予元倪汉祥丁红建曹稚忠夏云龙(7)麦蚜与天敌相互关系研究及麦蚜防治指标初报…………………………李世功.刘爱芝刘素梅(15)麦鞘毛眼水蝇为害损失与经济阈值的研究………………………………金祖荫刘左军高桂棠(19)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扩散行为与迁飞可能性研究………………………………王振营 周大荣 ………宋彦英李璧铣张广义高书兰刘勇郑礼王蕴生谢为民李文德潘永成(25)”℃o一7射线辐照谷象不育…  相似文献   

10.
小麦禾谷缢管蚜的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禾谷缢管蚜种群数量和危害历期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采用累积虫日作为危害量指标 ,建立了蚜虫危害量与小麦产量损失的回归模型 ,即Y1=1.4250+5.3529×10-4X1,Y2=1.1780+0.0106X2 ,确定了禾谷缢管蚜的动态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麦田间作对麦长管蚜种群的生态调控作用。[方法]田间调查小麦单作田、小麦与绿豆、小麦与豌豆以8:2行距间作田麦长管蚜种群数量及其时间动态变化;室内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麦长管蚜对小麦、小麦与绿豆、小麦与豌豆不同组合气味的选择性。[结果]麦田间作不能影响麦蚜种群随时间动态变化曲线,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麦长管蚜无翅蚜和有翅蚜的数量。室内麦长管蚜无翅蚜和有翅蚜显著选择寄主植物的气味。当小麦与绿豆或小麦与豌豆组合时对麦长管蚜没有吸引作用。[结论]非寄主植物的气味对寄主植物气味起掩盖作用,干扰蚜虫的寄主定位,这可能是间作低于单作蚜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小麦品种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麦田遗传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效应,系统调查了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的种群时序变化,并分析了对麦长管蚜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间作处理麦田中高峰期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百株蚜量均显著低于单作麦田,其顺序为:小麦单作北京837(7 422.0头)>与KOK间作(5796.7头)>与红芒红间作(5406.7头)>与郑州831间作(5291.7头)>与JP2间作(4493.4头)>与中四无芒间作(4 155.0头),且麦蚜由聚集分布趋于均匀分布;蚜茧蜂发生的高峰期,各间作处理麦田中蚜茧蜂的平均数量高于小麦单作田,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间作处理麦田小麦理论产量增加,与小麦单作处理差异显著(P<0.05).表明大田小麦品种间作抗蚜品种对麦长管蚜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植病部分杭州地区油菜病毒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陈鸿蓬梁wJI义金敏忠鱿1):1一招广州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的传染途径及流行规律的初步研究·········……柯冲范怀忠2(1):13一22我国小麦条绣菌生理专化研究·····················……汪可宁洪踢午司权民王剑雄沈锁朴2(1):23一36一些农业措施对小麦捍黑粉病发病过程的影响··········································……张效良2(1):37一46东北中部地区大叶…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吡虫啉种子包衣技术防治麦蚜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目前对麦蚜的防控效果评价主要集中在自然混合种群上,对室内种群尤其是麦无网长管蚜的研究报道较少。为了明确吡虫啉种衣剂对单一蚜虫种类的影响,本文利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的小麦苗接种4种蚜虫,分别于3、6和9 d后检查死亡率。并采用生命表方法评价种衣剂处理对麦无网长管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处理小麦苗接种的4种蚜虫,3 d后死亡率大小依次为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无网长管蚜,6 d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全部死亡;9 d后麦二叉蚜全部死亡,但麦无网长管蚜死亡率仅为10.3%。生命表结果表明:麦无网长管蚜大部分个体在种衣剂处理麦苗上可以完成整个世代周期,但其生长发育延缓,存活率、寿命和繁殖力显著下降,内禀增长率(r_m)、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_0)显著降低,平均世代周期(T)显著延长。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吡虫啉包衣处理对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对麦无网长管蚜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15.
小麦叶片营养物质与抗麦长管蚜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明小麦叶片营养物质与小麦抗蚜性之间的关系,观察了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在不同小麦品种上的选择趋性,测定其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并采用Branford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别测定了不同品种小麦叶片总蛋白、韧皮部中游离氨基酸以及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麦长管蚜显著趋向于铭贤169、西农889与西农1376;在铭贤169、西农889和西农1376上的成蚜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显著大于中四-有芒、小偃22;西农889叶片的总蛋白含量最高,为2 822.04μg/mL,小偃22叶片韧皮部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铭贤169和西农889叶片韧皮部的游离氨基酸总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1 424.3、1 301.1 nmol·L~(-1)·g~(-1)DW;各游离氨基酸在相对抗蚜品种中四-有芒和小偃22中的绝对含量与其抗蚜性无相关性。研究表明,中四-有芒、小偃22对麦长管蚜具有较强的抗性,植物营养在小麦抗蚜性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二代粘虫是辽宁西部朝阳地区谷类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尤其是麦田受害较大。近些年来,春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二代粘虫的危害亦日益严重。为了保护小麦安全生长发育,及时防治,控制其为害,需对粘虫的防治指标进行研究。本工作于1991—1992年进行。1 麦田粘虫防治指标研究的处理选择面积较大,土地平整,能灌能排,肥力均匀的喀左县大城子及朝阳县大平房等地的春麦田进行试验研究。用人工剪掉小麦(铁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Cd与Zn复合胁迫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在室内采用不同含量Cd~(2+)与Zn~(2+)溶液交互处理土壤-小麦-麦长管蚜系统,利用特定年龄生命表研究在不同含量Cd与Zn复合胁迫下麦长管蚜生命参数及繁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d、Zn以及Cd与Zn交互作用均极显著影响麦长管蚜的生命参数与繁殖,其中Zn对麦长管蚜种群参数的影响最大。在40 mg/kg Cd与400 mg/kg Zn复合胁迫下,麦长管蚜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显著高于单一Cd胁迫;但不同含量Cd与800、1 600 mg/kg高含量Zn或不同含量的Zn与120、240 mg/kg高含量Cd复合胁迫时,其内禀增长率与净增值率却逐渐下降;其平均世代周期在复合胁迫条件下显著低于单一Cd胁迫。生殖力曲线面积的变化规律与种群参数的变化规律相同,推测40 mg/kg和400 mg/kg分别为Cd与Zn复合胁迫的关键含量。研究表明,低含量Cd与Zn复合胁迫能显著促进麦长管蚜生长发育,而高含量Cd与Zn复合胁迫并不能促进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结构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的方法,观察了麦长管蚜在小麦拔节期一成熟期种群结构的动态.结果显示,麦长管蚜在种群发展过程中世代重叠,内部组成结构是一个有翅型与无翅型、成虫与若虫并存的混合体;各组分占种群的比例不均等.并随着小麦生育期和麦蚜种群发展过程而变化.在小麦乳熟期,翅型和虫态结构的比例表现为有翅型高于无翅型.若虫低于成虫.在其他生育期,则有翅型低于无翅型,低龄若虫>成虫>高龄若虫.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内部结构的比例动态与小麦生育期关系密切,其组成结构特征直接反映了麦长管蚜种群的兴衰.  相似文献   

19.
选用甘肃省常见的13个小麦品种,通过蚜量比值法和生命参数法研究,比较了不同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MRGR)与净增值率(R0)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种群加倍时间(Tb)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蚜量比值与R0、r、λ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MRGR、体重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Tb呈显著负相关(P0.05)。发育历期与平均世代周期(T)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种群加倍时间(Tb)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MRGR)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陇春杂2号上麦长管蚜的R0(41.959)、r (0.303)、λ(1.355)、MRGR(0.433)均大于其他12个小麦品种,且Tb(2.289)最短;永良15上麦长管蚜的r (0.256)、λ(1.292)、MRGR(0.395)均小于其他12个小麦品种,且Tb(2.715)最长,除甘春29和陇春杂2号为高感品种外,其他品种均为感虫品种。研究结果表明,抗性水平相同的不同小麦品种之间除T外,其他生物学参数之间差异显著,且MRG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特定时间生命表。  相似文献   

20.
第1期▲直纹稻弄蝶为害演变及防治对策探讨铁吴明庆等(1)▲稻绿蜻发生规律及防治的研究······……吴嗣勋等(3)▲保护地番茄灰霉病发生和防治·········,·…张石新(7)▲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预测技术的研究·········…… .......................................·..·……顾成王等〔9)▲华北大黑鳃金龟的发生和测报·····……伍椿年等(工1)▲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杨世文等(12)▲平山地区日本黄脊上蝗的研究初报……齐杰昌等(13)▲1990年晚稻纹枯病大流行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