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花生叶片含氮量与光合作用和光能利用率T.R.Sinelan等关于花生叶片含N量对CO2交换速率(CER)的影响只作过部分研究。Bhagsari等(1976)测定了31个花生品种叶片N的浓度(单位重量)和光合作用强度,发现叶片N的浓度与CO2交换速率的... 相似文献
3.
17份野生大豆的盆栽试验结果指出,野生大豆在结瘤固氮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基因型差异。花期根瘤数、根瘤鲜重和固氮酶活性与单株叶片含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固氮酶活性与单株籽粒氮产量呈正相关,分枝期、花期、结荚鼓粒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1,0.478和0.512。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不同光强下三个大豆品种(系)的PSⅡ活性,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叶片潜在光合作用量子转化效率。结果表明,在9×104Lux光强下,诱处4号和75—34的PSⅡ活性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以及叶片潜在光合作用量子转化效率明及高于京黄3号。同时,与在6×104Lux光强下相比,在京黄3号中,由9×104Lux引起的上述光合功能的光抑制依次分别为15.3%、7.3%和30.6%.然而,诱处4号和75—34的这些光合功能受9×104Lux光的抑制则是相当小的,这说明诱处4号和75—34对强光所引起的光抑制具有强的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5.
6.
利用我国东北高油大豆品种(系)和国外低亚麻酸突变体及其同位基因系,对始花五周后的最大叶片的叶质重、叶绿素和种子的脂肪、脂肪酸、脂肪酶、亚油酸氧化还原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亚油酸含量与叶绿素b、亚油酸氧化还原酶活性、结荚至成熟期的日照时数呈相关。而亚麻酸含量则与叶质重、结荚至成熟期间的累积温度呈正相关。大豆脂肪含量与叶质重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脂肪酶活性呈正相关。提高大豆种子多聚不饱和脂肪酸R=(18:1)/(18:2+18:3)值是改善油质和提高其含油量的一个较好的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7.
大豆叶片与花数和荚数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垦18)、中(黑农41)、晚(吉育60)熟3个亚有限型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主茎各节叶面积与花数和荚数垂直分布的关系,以及去叶对各节花、荚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顶节外,主茎上叶面积大小、花数、成荚数自下而上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大豆顶节花数和荚数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顶节花荚数多,叶片却很小,倒2节的花数和荚数形成具有明显的劣势;去幼叶后垦18、黑农41、吉育60的本节花数、成荚数都大幅度下降,成荚率却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垦18去第5节和第7节刚全展开叶后,分别对第7节和第9节的花数、成荚数影响最大,黑农41和吉育60去第5节和第7节刚全展叶后,分别对第8节和第10节的花数、成荚数影响最大,去刚全展开叶大幅度降低对应节位的成荚数和成荚率;主茎中部节位叶片的伸长和停止时间早于同节豆荚,并随品种的生育期延长,间隔时间明显延长.大豆主茎中部各节的成荚数受制于相邻各节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状况,各节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状况又分别影响到相邻各节位的成荚数.协调大豆主茎上各节叶片与花、荚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增加大豆的单株成荚数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转化酶活性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不同大豆品系(种)鼓粒期冠层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转化酶活性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系(种)的净光合速率、转化酶活性和籽粒产量均存在明显差异。大豆籽粒产量与叶片净光合速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668),而与叶片转化酶活性之间表现负相关,但不显著(r=-0.1733)。本研究筛选出两个高光效高产大豆品系9702和9208-5,它们的净光合速率比早熟18号高光效对照品种分别提高11.29%和19.2%,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3.49%和26.25%。 相似文献
9.
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谱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Unispec光谱分析仪和SPAD叶绿素仪测定了2个品种从初花期到成熟期的反射光谱和叶绿素含量.用SPAD叶绿素仪测定结果表明:每个时期均为合交98-1667的叶绿素含量高于合丰55号;用Unispec光谱分析仪测定结果显示:合丰55号大豆的光谱反射率高于合交98-1667,并且发现在可见光510 nm~610 nm处有一个叶绿素反射吸收峰,此吸收峰是大豆叶片上特有的一个特征值.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谱植被指数mSR705、mND705,和PSSRc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说明可以通过测量叶片光谱的方法来监测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10.
大豆叶片结构与灰斑病抗性的研究Ⅱ.大豆叶片组织结构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主要包括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密度,上下表皮细胞密度,蜡质含量及叶比重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党性,而且层数相对较多,可以抵抗病菌的侵入和扩展,成为抗病的一个结构屏障;抗病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表明大豆叶片本身具有的蜡质层是抵抗和延迟病原菌侵入的另一个结构屏障。在叶比重上,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对小麦叶片含量水量及生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考察了不同灌溉量条件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对植株叶片水分状况及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返青至封行前的春生5叶期期间,土壤含水量与植株叶片含水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其中20-40cm深度土壤含水量与叶片含水量达到极显著水平;从挑旗至蜡热期,土壤含水量与植株叶片含水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0-20cm深度土壤含水量与叶片含水量达到极显著水平。叶温以适中含水量条件下表现较低,当处于极端少水条件下叶温显著增高,在偏多水条件下叶温也呈增高趋势。在孕穗期,供水不足使PSⅡ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明显降低,而水量偏多未产生显著影响,在灌浆盛期,供水不足和水量偏多均使Fv/Fm显著下降,叶片含水量由75%下降到70%左右是叶片光合生理活性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应作为判断叶片水分亏缺阈值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豆幼苗根和叶片原生质的分离与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豆幼苗根和叶片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适宜大豆根和叶片原生质体分离的酶种类、浓度分别为CPW-13M{CPW(细胞清洗液)+13%(W/V)甘露醇}+3%纤维素酶(cellulose R10)+1.1%果胶酶(macerozyme R-10)+1.0%半纤维素酶(hemicellulase)和0.15%CaCl2·2H2O+9%甘露醇+1%cellulase R-10+0.20%pectolase Y-23,pH 5.8,酶解温度为28℃.在根酶解时间为16 h时,原生质体产量可高达1.46×105个·g-1FW,活力达57.8%;叶片酶解时间为4 h时,原生质体产量可高达1.74×106个·g-1FW,活力达70.3%.对于根而言,从产量和活力两方面考虑,其原生质体用23%蔗糖和CPW-18M混合后的下沉法纯化效果较好,而叶片用25%蔗糖的上浮法纯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氮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对吉林省1923年-2004年间育成的21个大豆品种的叶片氮含量和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氮含量与育成年代在R2期和R6期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但在R4期呈不显著负相关。在R2期和R6期,大豆品种间叶片单位叶面积氮含量增长率明显大于净光合速率增长率,导致了氮素光合利用效率与育成年代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在R4期,现代品种叶片单位叶面积氮含量低于老品种,而净光合速率仍高于老品种,导致了氮素光合利用效率与育成年代呈显著正相关。叶片氮含量高,叶绿素含量就高,净光合速率也高,但氮素光合利用效率却低;可将R4期氮素光合利用效率作为高产品种选育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结瘤和非结瘤大豆第7节位以下叶片的光合及解剖特征无明显差异,第7节位以上差异渐趋明显。结瘤株叶片的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叶内空间体积及叶片厚度均高于非结瘤株;非结瘤株叶片的光呼吸活性、CO_2补偿点、淀粉含量、比叶重、叶肉密度高于结瘤株的叶片。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氮素代谢及氮供应状况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16.
大豆叶片结构与灰斑病抗性的研究 Ⅰ.大豆叶片气孔密度、茸毛密度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火棉胶法和水合氯醛法研究了大豆叶片气孔密度、茸毛密度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叶片正面和背面的茸毛密度并没有什么差异;但抗病品种叶片正面及叶片背面的气孔密度明显少于感病品种,这是抗病品种抵抗菌丝侵入的第一结构屏障。 相似文献
17.
用两种RNA病毒(SMV、TRSV)混合感染大豆“Lee”叶片。通过对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连续观察,显示的主要病理特征是①SMV与TRSV粒体共栖于同一叶片细胞之中。②SMV和TRSV粒体量,分别多于同期单独感染寄主细胞的病毒粒体量,而TRSV粒体相对多于SMV粒体量。③经提纯SMV和TRSV产量高。负染后电镜所示:SMV粒体呈线状,长约750nm,直径约12nm、TRSV粒体呈多球形面体,直径约27nm。④病叶研磨液与已知SMV抗血清、TRSV抗血清作用均生成沉淀线,呈阳性反应。与BPMV抗血清作用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大豆叶片形态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片形态和光合特性,探讨叶片对带状套作的响应机制,为耐荫大豆品种筛选与选育提供依据。以南豆12、桂夏1号和华夏5号等3个耐荫性存在显著差异的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活体测定植株叶倾角、叶柄长度、叶形指数和光合特性,取样测定大豆叶片的比叶重和单株叶面积。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条件下,大豆叶倾角显著增加,苗期和花期上层增幅大,荚期则为下层增幅最大;叶形指数在苗期和花期显著增加,不同生育时期各品种不同层位对套作环境的响应程度不同;叶柄长度从大到小均依次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且在套作下显著增加,其中苗期和花期上层增幅最大;比叶重和单株叶面积减小,大豆胞间CO2浓度上升,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下降。不同品种对带状套作的响应程度不同,强耐荫品种南豆12叶倾角增幅大而叶柄长度增幅最小,比叶重、单株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均为最小;荫蔽敏感型品种华夏5号叶柄长度增幅最大而叶倾角增幅最小,叶片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加,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叶面积下降均最为明显。强耐荫品种南豆12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能够通过调节自身叶片形态适应环境变化,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小,从光能截获和利用方面均表现出了对套作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浮力法测定了大豆主茎不同节位叶片体积、厚度、密度、叶内空间体积及叶片和叶肉密度,结合叶片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含量的测试,分析了各性状在大豆植株上的立体表现,比较了叶形相似的有限和无限结荚习性两个大豆品种主茎叶片结构及光合性状的差异。结果如下: 叶片在初生叶,7—8和13—16节复叶较厚,以单位叶面积表示的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也在初生叶,7—8和13—16节复叶出现峰值。上述峰值的位置与叶片体积、叶肉体积、叶内空间体积、叶片密度、叶肉密度的峰值位置相似,这表明叶片的光合活性等特性与叶片的解剖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虽然上述性状在以单位叶面积表示时两品种间差异较小,但以整叶表示时差异较大,尤其在中上部节位的叶片上表现更明显,这是因为有限结荚习性的早丰1号中上部节位的叶片较无限型的长农4号同节位的叶片面积大,因而上述性状在早丰1号植株上的分布近似倒塔形,而在长农4号则近似纺缍形。 相似文献
20.
选育耐荫高光效的大豆品种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分析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幼苗在正常及荫蔽环境下的叶片形态和光合生理响应差异,揭示其耐荫机制,可为培育耐荫高光效新大豆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两种栽培大豆(南豆12、天隆1号)和两种野生大豆(W1、W2)为试验材料,设置自然光和50%遮荫两种光环境,探究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的叶片形态及光合特性对荫蔽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荫蔽胁迫下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比叶重、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Chlb含量均显著低于自然光照。在荫蔽下,栽培大豆的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海绵组织厚度和叶面积变化幅度高于野生大豆,而比叶重和栅海比显著低于野生大豆。野生大豆可以通过维持Chlb含量、增加叶绿素在光合色素中的比例和激发潜在最大光合活性等响应措施提高对弱光环境的适应性。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对荫蔽环境的响应差异可以为今后培育耐荫大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