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5 毫秒
1.
桃叶片组织解剖结构特征与其抗旱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对6个栽培桃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进行解剖观察、比较、描述,并测定了叶片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各品种间叶片厚度、表皮毛密度、上表皮细胞大小、气孔密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疏松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等指标差异较大。表皮厚度、角质层厚度、气孔长度各品种间无明显差异。其中气孔密度大,栅栏组织较厚,叶片组织紧密度大、疏松度小,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较高,上表皮细胞较小者抗旱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叶片解离技术对豆科6种植物的叶片特征进行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3属6种豆科植物的叶表皮及叶片解剖结构,统计并测量了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表皮细胞面积、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表皮厚度、叶片厚度、叶肉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等相关的特征,并分析了叶片特征在种属之间存在的异同。结果表明:3属6种植物的气孔在上下表皮均有分布,气孔类型为不规则型,气孔形状均为椭圆形。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密度、气孔指数、下表皮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等指标在种属之间存在差异且具有一定的规律。分析显示:锦鸡儿属两种植物与草木樨属两种植物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3.
不同叶龄鸭跖草对咪唑乙烟酸的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跖草是黑龙江省大豆田危害严重的恶性杂草,而且其叶龄愈大愈难防除。作者通过盆栽试验及细胞显微技术研究不同叶龄鸭跖草对咪唑乙烟酸的耐药性差异及其与叶片显微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鸭跖草随着叶龄增大,对咪唑乙烟酸的耐药性增强,并在3叶龄时出现拐点;随着叶龄的增大,叶片表皮气孔密度显著下降;叶片厚度、叶片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厚度显著增大;10个栅栏组织细胞长度显著减小,栅栏组织排列由稀疏不规则向紧密规则的方向发展。以上变化是鸭跖草对咪唑乙烟酸耐药性增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源地文冠果叶片解剖结构比较及抗旱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法,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的文冠果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引种在该地的8个种源地的文冠果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详尽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文冠果叶表皮具有较厚的角质层和细胞壁;叶肉组织分化明显,具有发达的输导组织和维管束鞘伸展区;在中脉区域普遍存在黏液细胞和含晶细胞。选取叶片总厚度、上、下表皮细胞厚度、上、下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8个抗旱性指标,利用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文冠果叶片抗旱指标的灵敏度大小顺序依次是: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之比>海绵组织厚度>下角质厚度。叶片结构上体现的抗旱性顺序是:呼伦贝尔阿荣旗>山东泰安=伊旗乌兰木伦>阿旗坤都林场>翁牛特旗经济林场>内蒙古农业大学>敖汉旗双井子林场>磴口。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昆明地区由紫茎泽兰菌绒孢菌引起的紫茎泽兰叶斑病发生普遍,具有生防作用。定点调查的结果表明,叶斑病发病盛期在7-9月,发病高峰期在9月中旬,12月中旬至翌年的2月中旬为发病停滞期。病菌自新生叶侵入,自倒数第三层叶始显症状,下部叶片的病情较上部叶片严重,病菌潜育期为33~39d,植株的病叶率达40%~70%。生长瘦弱、光照少、湿度大的林荫下的植株病情较生长健壮、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的植株病情严重。  相似文献   

6.
山东寿光、青州是山东省乃至全国有名的保护地蔬菜种植基地,2001年10月两地普遍发生一种怪异病害,几天之内80%以上的大棚西葫芦变成"银叶西葫芦",群众称之为"银叶病".笔者出于职业敏感前往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胡杨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形态解剖学特征及其与胸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SR-9600TFU2扫描仪和常规石蜡切片,分析胡杨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形态解剖学特征及其与胸径的关系。结果表明:1叶片宽、叶面积、气孔密度、厚度均随胸径增加沿树冠基部向顶部方向逐渐增大,叶片长和叶形指数则随胸径增加沿树冠基部向顶部方向逐渐减小。2叶片上下表皮细胞数和表皮细胞长、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细胞长和宽均随胸径增加沿树冠基部向顶部方向逐渐增大;海绵组织厚度随胸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树冠基部向顶部方向则逐渐增大。3相关分析显示,叶片宽、叶面积和叶片厚度分别与胸径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叶形指数与胸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栅栏组织厚度、表皮细胞数、表皮组织厚度、表皮细胞长分别与胸径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海绵组织厚度与胸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形态指标与解剖结构指标间也存在正/负相关关系,表明胡杨叶形态结构变化与个体发育阶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一年生沙芥幼苗的叶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将土壤含水量设置为正常浇水为对照(70%~75%WHC,CK),轻度干旱胁迫(55%~60%WHC,LD),中度(40%~45%WHC,MD),重度(25%~30%WHC,VD)四个处理,用Li-6400光合仪和叶绿素荧光仪FMS2(Hansatech,UK),研究干旱胁迫下沙芥光合参数、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干旱胁迫对沙芥叶片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旨在揭示沙芥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为阐明沙芥的耐旱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沙芥叶片叶绿素a,b含量在各干旱胁迫处理下,比对照下降了1.30%~7.04%和19.47%~42.37%,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了2.06%~9.88%。叶绿素a/b上升了33.49%~74.27%,Car/Chl上升了1.33%~15.73%。(2)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沙芥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胞间CO2浓度先下降后上升,气孔限制值不断下降。这表明轻度干旱胁迫下气孔限制是影响沙芥幼苗叶片Pn下降的主要因素;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非气孔限制是沙芥幼苗叶片Pn下降的主要因素。(3)干旱胁迫下,沙芥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q P和ETR均呈下降趋势,q N在干旱胁迫下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9.
碱性盐胁迫对宁夏枸杞生长、结构及光合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对碱性盐(NaHCO_3)胁迫下枸杞生长、叶片解剖结构、超微结构以及光合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NaHCO_3胁迫浓度的增加,净生长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和整株干重总体呈下降趋势,根冠比呈上升趋势;叶肉栅栏组织在低浓度NaHCO_3处理(150 mmol·L-1)时排列比较紧密,随着胁迫浓度增加,栅栏组织的细胞层数逐级减少,细胞结构紧密度逐渐降低,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及晶体数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超微结构显示,随着胁迫浓度的升高,叶肉细胞形状变的不规则,叶绿体结构变形,基粒片层排列紊乱,淀粉粒增多;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和气孔导度(Gs)随NaHCO_3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胞间CO_2浓度(Ci)呈升高趋势,水分利用效率(WUE)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相关分析显示,盐胁迫强度与净生长量、生物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气孔限制值呈负相关关系,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由此说明,碱性盐胁迫改变了叶片的功能性状,促使枸杞光合作用下降,直接影响干物质积累及株高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2019年山东种植的西葫芦上广泛发生病毒病,症状与之前常发症状有差异,发病植株叶片向下卷曲、黄化,植株矮化。为明确引起此次西葫芦病毒病的病原,我们以田间采集的10份西葫芦病叶为材料,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测序结果显示扩增片段核苷酸序列与我国广东的中国南瓜曲叶病毒(SLCCNV)南瓜分离物(MW389917.1)一致性最高。根据同源序列设计引物,经PCR扩增获得SLCCNV全长序列,DNA-A 全长为2 730 bp(OM692270.1)、DNA-B 全长为2 711 bp(OM692269.1),经序列比对发现DNA-A序列与已登录的SLCCNV一致性为89.65%~99.42%,其中与我国广东的SLCCNV-GDHY南瓜分离物(MW389917.1)一致性最高,为99.42%;DNA-B序列与已登录的SLCCNV一致性范围为81.82%~97.29%,其中与我国广东的SLCCNV-GDHY南瓜分离物(MW389918.1)一致性最高,为97.29%。因此推测引发山东西葫芦病毒病的病原物是SLCCNV,由于该病毒是在山东西葫芦上首次发现,将其命名为SLCCNV-SD。前人已报道SLCCNV可侵染南瓜、甜瓜、烟草、番茄等作物,但SLCCNV可侵染西葫芦在国内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麦冬、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都对草甘膦具有较高的天然耐药性,其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是由于EPSPS基因结构差异、基因多拷贝以及高表达量,但是,靶标机制并不能完全解释阔叶土麦冬的耐药性最高,麦冬的耐药性最低,土麦冬居于中间。为了进一步揭示其耐药性的非靶标机制,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麦冬、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的叶表皮显微结构,发现麦冬、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的气孔主要分布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分别为37.6、36.15和23.92个/mm~2。但是,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的气孔在叶片上表皮也有分布,并且阔叶土麦冬上表皮的气孔明显多于土麦冬。麦冬草气孔带和非气孔带细胞在细胞长度、面积和长宽比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麦冬气孔周围的表皮细胞平周壁具明显瘤状突起,导致气孔下陷;土麦冬气孔周围的表皮细胞平周壁呈波浪状突起,使气孔略下陷;阔叶土麦冬气孔周围的表皮细胞平周壁基本无突起,气孔下陷不显。这些结构特征差异可能与麦冬草对草甘膦的耐药性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空气湿度对番茄灰霉病的发生有显著性影响。为了探明空气湿度对灰霉菌侵染番茄叶片的过程与机理,本研究以‘金棚14-6’番茄为材料,观察分析了高空气相对湿度(80%~95%)和低空气相对湿度(65%~80%)对灰霉菌侵染番茄叶片表型变化、细胞学差异、形态结构变化、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湿接种60 h大量芽管伸长出现在叶片下表皮细胞并分化菌丝,叶肉细胞间隙分布了大量的菌丝并伴随病斑出现,灰霉菌在60 h完成侵染;低湿接种108 h芽管伸长出现在叶片下表皮并分化菌丝,叶肉细胞间隙有少量菌丝分布,没有明显病斑出现。随着灰霉菌的侵染,低湿与高湿相比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结构从整齐紧密变为排列疏松的时间滞后;高湿和低湿处理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侵染后期低湿处理的叶片组织结构厚度显著高于高湿。随着接菌时间延长,高湿和低湿的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处于相对活跃的调整、适应的变化过程,大致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对照和接菌相比无显著差异,变化趋势维持在基本的振幅上。研究显示灰霉菌发生的环境条件:湿度80%~95%和侵染完成时间60 h,即控制高空气湿度的持...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飞龙掌血作砧木嫁接竹叶花椒后的抗旱响应机制,以飞龙掌血、竹叶花椒实生树及两者嫁接树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根系特征、叶片解剖结构、光合色素及生理指标上的差异,并测定产量。结果表明:飞龙掌血1年生实生苗根系各指标均显著高于竹叶花椒;嫁接树叶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相比竹叶花椒显著增加了46.57%和35.38%,栅海比和叶肉紧密度分别提高了9.24%和21.82%;与竹叶花椒相比,嫁接树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各显著增加了13.5%、87.3%和33.5%;同时,嫁接树叶片的SOD和POD活性相比竹叶花椒分别提高了22.1%和6.4%,MDA含量降低了4.6%;叶片各光合色素含量与栅栏组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MDA含量与其余指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除海绵组织厚度以外);嫁接树的单位投影面积产量相比竹叶花椒提高了34.1%。可见,该嫁接组合可以应用于竹叶花椒抗旱砧木的选育和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以东方百合“西伯利亚”为试验材料,研究百合无症病毒(LSV)侵染百合对其叶片生理生化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检测结果表明:叶片中叶绿素a、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与健康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28.6%、33.3%和23.5%,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2浓度分别下降33.3%、25%和13.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与健康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16.6%、29.4%、16.7%和22.2%。电镜观察发现:感病植株叶绿体膨胀变形,基质片层散乱,叶绿体内淀粉粒肿大且数目增多,从而证明LSV侵染破坏叶绿体结构,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向日葵品种叶片组织结构与抗锈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日葵锈病是向日葵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世界向日葵生产地区普遍发生,给向日葵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比较向日葵抗、感锈病品种叶片组织结构的差异,以揭示此类病菌与寄主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寄主抗病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蜡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且栅栏组织双层,排列整齐、紧密,可以抵抗病菌的侵入和扩展,而气孔密度与抗病性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Leaf anatomical changes were appraised in exogenously applied trehalose of radish (Raphanus sativus L.) plants grown under nonstress (well-watered) and water stress (60% field capacity) conditions. Two cultivars of radish namely, Manu and 40-Day, were grown in a pot experiment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GCUF, Pakistan. Plants were subjected to 60% field capacity conditions after three weeks of germination. Trehalose (25 mM) was applied to the radish plants through two different modes (foliar and presowing). After 2 weeks of foliar-applied trehalose, the leaves were excised from the plants for studying different anatomical features. Water stress caus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leaf vascular bundle area, leaf midrib thickness (only in cv. Manu), leaf parenchyma cell area, and the number of vascular bundles in both radish cultivars, while water stress increased leaf epidermis thickness of both radish cultivars. Exogenously applied trehalose through both (presoaking and foliar spray) modes was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leaf epidermis thickness, vascular bundle area, midrib thickness, and number of vascular bundles in both radish cultivars under water stress and nonstress conditions. Foliar-applied trehalose was more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midrib thickness in both radish cultivars under both water regimes. Of both cultivars, the performance of cv. Manu was better in leaf epidermis thickness, leaf midrib thickness, vascular bundle area, leaf parenchyma cell area, and the number of vascular bundles. Overall, exogenous application of trehalose through both modes was effective in triggering leaf anatomical changes under different water regi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