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2.
张秀珍  孙芳义 《蚕业科学》1996,22(2):130-131
天蚕和柞蚕核多角体病毒DNA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图谱的比较试验张秀珍,张显博,孙芳义,邹碧珍,齐云翔,李鹤(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黑龙江省应用微生物研究所)用酚法提取天蚕和柞蚕NPV-DNA,并用限性内切酶EcoRⅠ水解两种蚕的NPV-DNA,其酶切图谱...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柞蚕核多角体病毒 (Altth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 ApNPV )的分子基础研究,对ApNPV lef-12基因进行序列及转录分析。ApNPV lef-12基因长516个核苷酸,编码17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19.0kD。ApNPV lef-12基因5′端非编码区含有杆状病毒晚期基因启动子模序(ATAAG),但终止密码子(TAG)下游没有典型的多聚腺苷酸信号(AATAAA)。PSI-BLAST表明18种鳞翅目NPV编码ApNPV LEF-12同源蛋白:ApNPV LEF-12蛋白与类群INPV LEF-12的氨基酸一致性高于其与类群ⅡNPV LEF-12的氨基酸一致性。ApNPV LEF-12蛋白及与其关系较近的同源蛋白的有效密码子数较低。转录分析表明,ApNPV lef-12基因属晚期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   

4.
5.
6.
7.
王利群  沈卫德  李兵 《蚕业科学》2006,32(4):502-506
为探明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基因组信息,从柞蚕尸体中分离纯化ApNPV,提取其基因组DNA,分别建立ApNPV DNA的HindⅢ和SalⅠ酶切片段文库。对插入片段进行测序,经过同源性分析发现,在2.9kb的SalⅠ片段上包含1个多角体膜蛋白类似基因,其读码框编码289个氨基酸,是一个晚期表达基因。氨基酸同源性比较的结果表明,ApNPV的多角体膜蛋白基因与云杉卷叶蛾(Choristioneure fumiferana)NPV的同源性较高,达91.7%,而与家蚕(Bombyx mori)NPV及苜蓿尺蠖(Autographa califorlica)MNPV的同源性较低,分别为65.1%和63.0%。该结果说明ApNPV与CfNPV在进化关系上较近,而与BmNPV和AcNPV在进化关系上较远。比较多种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膜蛋白和多角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发现,这两种多角体结构蛋白的同源性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采用DNA双脱氧法,对所克隆的载有ApNPV核多角体蛋白基因片段进行了核苷酸序列分析,并与AcNPV和BmNPV核多角体蛋白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pNPV核多角体蛋白结构基因由735个核苷酸编码序列(编码245个氨基酸)组成,其序列与AcNPV和BmNPV的核多角体蛋白基因编码序列相比同源性较高,分别为79.6%和81.6%;但其5′端和3′端两侧翼序列与AcNPV和BmNPV相比差异显著,特别是控制该基因表达的5′端启动子部分调控序列(nt—2~—61):AcNPV与BmNPV完全相同,而ApNPV在此区域却有20个核苷酸序列发生变异,并且在对该基因表达起决定性作用的8个高度保守核苷酸序列(nt—44~—51),有两处发生自然突变。经核苷酸序列推测出的ApNPV核多角体蛋白氨基酸序列与AcNPV、BmNPV核多角体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同其三者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的比率降低10%。采用引物延伸法,对ApNPV核多角体蛋白mRNA转录起始点进行了测定,确定其位于该基因调控序列12个核苷酸高保守区的nt—50位点与AcNPV相似。  相似文献   

9.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解旋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和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NPV,PcrNPV)在感染性及基因水平上的差别,克隆了PcrNPV解旋酶基因helicase,对该基因进行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感染性试验表明,ApNPV对柞蚕和蓖麻蚕的感染率分别为78%和57%;而PcrNPV对蓖麻蚕的感染率为79%,但几乎不感染柞蚕。对PcrNPVhelicase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基因长度为3 639 bp,编码1 212个氨基酸(登录号:EU143371)。基因的同源性分析表明,PcrNPVhelicase与ApNPVhelicase的同源性最高,达98.6%,与苜蓿银纹夜蛾NPV(Autographa califorlicaNPV,AcNPV)helicase和家蚕NPV(BombyxmoriNPV,BmNPV)helicase的同源性最低,分别为58%和58.8%。PcrNPV和ApNPV的helicase基因7个保守功能域上的氨基酸序列均相同,仅在靠近DNA结合区螺旋-转角-螺旋结构处的第974位上有1个氨基酸不同,推测该位点可能与宿主域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0.
家蚕核多角体病毒DNA聚合酶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从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mNPV)基因组中克隆了完整的BmNPVDNA聚合酶基因。详细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谱分析表明:BmNPVDNA聚合酶基因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与苜蓿尺蠖核多角体病毒(AcM-NPV)DNA的聚合酶基因图谱完全一致,且在基因组中的位置亦相似。DNA聚合酶基因的部分测序结果显示:BmNPV与AcMNPV的DNA聚合酶有高度的同源性,远高于AcMNPV和舞毒蛾核多角体病毒(LdMNPV)两者的DNA聚合酶间的同源性,说明AcMNPV和BmNPV间的亲缘关系比LdMNPV要近,从分子进化的角度来看,用表型性状进行杆状病毒科属以下的分类似乎并不适宜。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载有ApNPV核多角体蛋白基因的片段的酶谱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采用人工合成寡核苷酸引物引导的点突变方法,去掉了该基因的起始密码子(ATG突变为ATT),经系列克隆组建了pApM740转移载体,其外源基因插入位点为nt+141(BamHI)。系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技术,分别将nt+2~+140,nt+9~+140、和nt+37~+140切掉,组建了pApM740、741、748和736转移载体,其外源基因克隆位点分别为nt+1、+8和+36(均为BamHI切点)。将IL-4、DE基因分别克隆到pApM740、741、748和736载体中,并进行了转染表达实验:(1)将载有DE基因的上述四种载体质粒DNA分别与AcNPV_(WT)DNA共转染Sf9细胞、经免疫抗体荧光检测,供试4个载体所载DE基因均得到表达;(2)将pApM741-IL_4和pApM748-IL_4重组载体质粒DNA分别与ApNPV_(WT)DNA共转染柞蚕卵巢原代细胞,待多角体出现后,用PCR法检测病毒基因,证实IL-4基因已整合到ApNPV DNA基因组中;(3)将pApM748-DE重组载体质粒DNA与ApNPV _(WT)DNA共转染柞蚕蛹获得成功。对病蛹病毒DNA进行PCR检测,证实DE基因已整合到病毒基因组中;取病蛹体液,用免疫沉淀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DE蛋白,证实DE蛋白确已被表达。从而初步建立了柞蚕NPV载体—昆虫细胞宿主和柞蚕NPV载体—柞蚕蛹活  相似文献   

12.
周怀民  勇作全 《蚕业科学》1993,19(4):208-212
对柞蚕的蛹、卵、幼虫进行不同环境条件处理试验,调查柞蚕核型多角体病自然发病率。结果下列情况促使柞蚕发生较多的核型多角体病:暖茧期蚕蛹和孵卵期蚕卵长期接触高温多湿(27℃、90%)、低温多湿(15℃、90%);低温(7—8℃)抑制蚕卵胚子15天以上;春柞蚕卵在自然室温(13℃—19℃)保存30天以上;出蚕期卵层堆积厚度1.5cm以上;幼嫩饲料;“下河”蚁蚕的河滩畦芽育;五龄饷食蚕受到38℃3小时高温冲击。  相似文献   

13.
<正> 天蚕(Antheraea yamamai)丝黄绿色,质地轻柔,结实耐用,故有“金丝”之称。 本省柞林资源丰富,气候适合天蚕繁育,尤以东宁、穆棱、宁安、牡丹江、鸡西、密山等地为多。近30年来,随着天蚕生存环境变化,特别是由于病害的影响,天蚕资源有急剧减少之趋势。本文仅就天蚕核多角体病毒分离及其生物活性测定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抗体筛选阳性克隆,用EcoRI酶切回收3.6kb外源片段,测序。序列用大肠杆菌密码进行读框分析,至少有6个开放放阅读框,而在MG可能分为3个开放阅读框,同源性分析,发现序列的某些碱基主要与肺炎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山羊支原体和莱氏无胆甾原体的某些地方同源性高、没有同其他细胞或病毒有同源性的地方,说明克隆的基因完全是一个新的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5.
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taphylococcus enterotoxin A,SEA)基因的全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内蒙古分离株的SEA基因序列。经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表明扩增的基因片段长度为582 bp,与标准菌株ATCC13565的SEA基因片段序列相似性为100%,与GenBank上公布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EF520720.1)SEA基因相似性达到99.14%。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建立牛乳中SEA分子检测技术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用内切酶SacⅠ和HindⅢ双酶切大肠杆菌质粒pEWD299,回收505bp的LTB基因片段,再将载体pUC18用SacⅠ和HindⅢ双酶切,最后将pUC18DNA与505bp的LTBDNA进行连接,转化至受体菌DH5α中,经SacⅠ/HindⅢ、EcoRⅠ/HindⅢ酶切反应鉴定重组子,得到了理想重组子质粒pXLT1。再将pXLT1进行EcoRⅠ酶切、大肠杆菌聚合酶ⅠKlenow大片段补平、HindⅢ酶切处理,然后与用HicⅡ和HindⅢ酶切的pUC18连接,转化至受体菌DH5α中,经XbaⅠ/HindⅢ酶切反应鉴定重组子,得到了理想重组子质粒pXLT1-1。将质粒pXLT1-1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确定了插入的LTB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向位及其全部核苷酸序列  相似文献   

17.
天蚕实用饲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天蚕饲养难的问题,经过四年(1987—1990)研究,认为在吉林地区条件下,采用一龄小蚕室内育、二龄山上纱罩育为主的饲养技术为好,收蚁结茧率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柞蚕抗菌肽D基因在酵母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柞蚕抗菌肽具有广谱杀菌功能,人工合成抗菌肽D基因(122bp)与含α-因子及前导肽序列的穿梭质粒pCLWA2重组,克隆于酵母AB103。在缺亮氨酸的YE培养基中筛选Leu+阳性的转化子。转化子菌株培养扩增后提取重组质粒与抗菌肽基因片段探针作点杂交为阳性,电泳后插入含抗菌肽D基因128bp的区带。在转基因酵母的发酵液中分离上清液,浓缩,对抗菌肽敏感的指示菌E.coliK12D31有明显抑菌效应。证实人工合成柞蚕抗菌肽D基因在酵母中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