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 32个新疆冬小麦品种在苗期低磷和高磷水平下干物质重、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氮累积量和磷累积量的差异,以筛选出磷高效利用品种。结果表明:低磷和高磷处理,小麦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干物质重及氮磷累积量在各品种之间差异显著。聚类分析可以看出,施磷后新冬 4号和新冬 53号磷累积量增幅最大,对磷的响应比较敏感,为高磷高效品种;新冬 5号在低磷条件下磷累积量最大,为低磷高效品种,且新冬 5号叶绿素含量受磷的影响最敏感;在高磷条件下,新冬 9号、新冬 18号、新冬 19号、新冬 28号、新冬 33号、新冬 35号、新冬 49号和新冬 52号品种具有较高的磷累积量,为高磷较高效品种;高磷及低磷处理条件下,新冬 6号、新冬 12号、新冬 20号、新冬 23号、新冬 24号、新冬 26号品种磷累积量均最低,为磷低效品种。 相似文献
2.
沿海地区地力衰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实例具体分析了沿海地区在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人们为了夺取更高的产量,忽视了用地养地,致使农用土地有机质迅速下降,土壤结构被破坏,水,肥,气,热不协调和盐碱复返等不良反果的原因,并提出了调整的途径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高产条件下不同品种冬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模拟几种生产中的肥水管理措施,综合研究了12个冬小麦品种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冬小麦在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特性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产量表现最好的几种品种均具有较高的氮利用效率和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从生产及养分资源的角度考虑,未来品种的选择在保证一定产量的前提下,应具有较高的氮利用效率、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以及收获期较低的秸杆含氮量。 相似文献
4.
旱地不同冬小麦品种氮素营养的叶绿素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叶绿素仪用于西北旱地主栽的10个冬小麦品种氮素营养诊断的效果。结果表明,冬小麦SPAD值与子粒产量、生物学产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尤其以拔节期和开花期相关性较高。不同施氮量下的SPAD值有明显的不同,施氮量为180kg/hm2时,SPAD值达到最大。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开花期的SPAD值均最高。拔节期之前冬小麦不同品种间SPAD值的差异较小,拔节期以后差异较大,最大可达9.2个SPAD单位。小偃22在每个时期的SPAD值都最高,并且与陕253、陕229和小偃503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而陕253、陕229和小偃503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可见,小偃22与其它3个品种对氮素反应分属于不同类型,应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建立相应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冬小麦品种冠层结构及光截获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山东省14个冬小麦高产品种(系)的冠层结构和光截获(LI)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参试材料间盛花期冠层消光系数K存在显著差异。中下层叶片相对光强(I/I0)的差异程度大于上层叶片。适度的增加上部节间长、提高株高构成指数(IL)、降低上层叶片面积所占比例和角度指数,有助于减小冠层K并改善透光条件。盛花期LI及分布特性对作物生长率(CGR)、籽粒形成及最终产量有重要影响。并对小麦冠层结构改良和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水氮管理及品种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光能利用率(RUE)是作物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遗传特性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通过影响作物冠层结构及冠层形成过程,进而影响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为探讨不同冬小麦品种在不同水氮管理条件下的光能利用率,于2012—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进行了3个冬小麦品种(‘冀麦585’、‘科农199’和‘石新828’)在3个氮水平[135 kg(N)·hm?2,180 kg(N)·hm?2,225 kg(N)·hm?2]和3个灌溉水平(70 mm,140 mm,210 mm)下的大田试验,对关键生育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生物量和叶面积等参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冬小麦品种的光能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冀麦585’、‘科农199’和‘石新828’的光能利用率分别为2.10 g?MJ?1、2.05 g?MJ?1和1.93 g?MJ?1。不同水氮处理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率有一定的影响,其值为1.80~2.20 g?MJ?1;水氮因素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不同,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光能利用率增加,适度的水分亏缺会产生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光能利用率增加与生物量形成呈正相关,但当生物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冬小麦产量并不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这与干物质量转移率随着生物量增加而降低有关。结果还显示:从拔节期到灌浆期冬小麦的光能利用率与气温存在明显的曲线关系,其在水氮条件下表现不一致。综合上述分析结果,需要适宜水氮供应才能获得适度干物质积累,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有效干物质运转,最终提升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冬小麦品种生态气候适宜性分析和精细化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站1971-2000年冬小麦生长阶段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选取影响冬小麦品种分布和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建立区划指标,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和GIS空间内插技术对指标要素栅格化,并通过温度和水分两级指标,形成千米网格的安徽省冬小麦品种生态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图,用安徽省耕地数据掩膜(mask)得到相应耕地意义的区划分布图,并进行分区评述。结果表明,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可将安徽省冬小麦品种的生态气候适宜性划分为5大区11个亚区,分区结果能反映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生态气候适宜性的分布特点以及各区域温度适宜性和水分适宜性的差异。因冬季气温的南北差异,安徽省适宜种植的冬小麦品种自北向南冬性程度降低。冬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是水分失衡,北部水分不足,南部过多,制约了稳产高产。根据区划结果,应增强北部冬小麦主产区的抗旱能力,适当扩大沿淮和江淮丘陵北部地区半冬性品种种植面积,尽量压缩南部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以全面提高安徽省冬小麦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8.
对黄淮海冬麦区早熟小麦品种 (系 )“890 1 11 14”和日本国引种晚熟品种“黑小麦 1号”[TriticumaestivumL .(HeixiaomaiNo .1]与当地普通小麦品种“4 185”大田试验比较结果表明 ,晚熟品种“黑小麦 1号”不适宜在黄淮海平原(河北省藁城试区 )麦玉两熟套作种植 ,早熟小麦品种 (系 )“890 1 11 14”播期、生育期和收获期与普通小麦品种“4 185”基本相似 ,且其分蘖特性强、灌浆强度集中和株高适中 ,在该地种植有良好生态适应性 ;根据不同冬小麦品种分蘖特性大田栽培时应采取适宜对应措施 ,冬小麦品种“890 1 11 14”应适当降低其种植密度 ,并采用合理促控措施以提高其分蘖成穗率。 相似文献
9.
10.
11.
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及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渗灌浇根不浇地,冬小麦全生育期渗灌田0~20cm土壤表层含水量较低,比喷灌0~2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小,比20~12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多;2种灌溉方式120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为冬小麦利用较少。渗灌比喷灌增产11.6%,比少灌增产17.6%,比喷灌节水57.1%,其水分利用效率为喷灌的1.35倍。 相似文献
12.
利用 3个抗大麦黄矮病毒 (BYDV)冬小麦材料作母本、4个丰产性品种作父本 ,采用 3× 4不完全双列杂交 ,研究分析其抗病性和丰产性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抗病性状和产量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以加性基因效应占绝对优势 ;抗病与高产二性状呈负相关 ,应以耐病高产为选择目标 ;抗病母本应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和较低的特殊配合力方差 ,丰产父本应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方差。 相似文献
13.
简析了冬小麦黄矮病流行的预报因子及其对病害发生的显著影响、黄矮病流行趋势预测的研究动态,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冬小麦黄矮病预测模型(Y=-1.0944-0.0322X1 0.2604X2 0.1049X3-0.0062X4 0.0382X5),经回归检验其历史拟合率高达87.5%。 相似文献
14.
用3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统计出现<0℃和<-1.4℃的累积频率,它们随时间的变化可用指数方程来描述。分析了表征方程特点的参数b、<0℃和<-1.4℃基本终止日期的地区分布规律。根据遭遇霜冻温度的累积频率和拔节期,找出霜冻的可能多发区,并讨论了b值在制定防御霜冻对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N素营养水平冬小麦冠层光谱特性的田间试验研究,发现红边位移现象:在孕穗期前,红边随施N量增加向长波方向"红移";孕穗期后"红移"现象基本消失,继而发生"蓝移"。红边参数中红边斜率(dλred)与叶片N累积量(TN.D)、叶绿素含量(CHL.T)、叶绿素密度(CHL.D)的相关关系通过显著性检验,红边面积(∑dλ680~760)和叶片全N含量(N%)的相关关系通过显著性检验,红边位置(λred)、红边斜率、红边面积与叶面积指数有着密切关系,均通过极显著性检验,一些红边参数可作为小麦农学参数估测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的增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枯水年型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应,冬小麦产量达2188.5kg/hm2,较对照增产17.95%;水分利用效率达0.78kg/m3,较对照提高22.26%。 相似文献
17.
光温生态因子对冬小麦幼穗分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播期3个不同生态类型冬小麦品种幼穗分化进程系统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单棱期和二棱期为冬小麦对光温最敏感时期,其他幼穗分化发育时期对光温的反应与品种生态类型有关;试验播期范围内光温生态因子对冬小麦幼穗发育进程的影响作用以温度为主;气候变暖下通过调整播种期可调控冬小麦的幼穗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8.
抗黄矮病小麦品系粒重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Griffing方法I,对抗黄矮病 (BYDV)小麦品系单株粒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3种粒重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细胞质作用对千粒重影响较小 ,株粒重和穗粒重则存在明显核质互作 ;3个抗黄矮病品系中“临抗 1号”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 ,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较高 ,亲本组合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为优良抗病丰产亲本 ,在抗病育种中有较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冬季抗旱措施对小麦耗水特征与生育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2010—2011年小麦生长季节降水量为47.7 mm条件下,采用冬季抗旱处理时期(1月28日、2月12日、2月27日)、冬季抗旱措施与春一水灌水量组合(冬季喷灌+春一水灌水量75 mm、漫灌措施+春一水灌水量75 mm,冬季覆盖牛粪措施+春一水灌水量90 mm)2因素设计,研究了河北低平原区高产条件下冬小麦耗水特征和生育性状。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小麦全生育期总耗水量为384.93~464.24 mm,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为15.23~20.87 kg·hm-2·mm-1。播种到越冬期和起身到灌浆期是小麦耗水量较大的时期。同一处理时期不同水肥措施下,随灌水量的增加,耗水量有增加趋势,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水利用效率有降低趋势;其中以牛粪覆盖措施小麦产量和灌水利用效率最高,喷灌措施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漫灌。同期不同水肥措施对小麦干物质再分配的影响表现为:牛粪覆盖措施和对照促进了小麦开花前营养器官贮存的同化物向籽粒再分配,喷灌和漫灌提高了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中来自花后积累干物质的比例。不同处理时期同一水肥措施比较,随处理时期推迟籽粒产量有增加趋势。以上结论可为指导小麦冬季田间旱情补救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叶片绿度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测定分析海河低平原区农田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叶片绿度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冬小麦叶片绿度时间变化趋势为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各生育时期叶片绿度在180m×720m空间存在变异性,其相关距离为145.4~320.0m;块金效应占各自总方差的25%~79%,经验半方差可用球状模型模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