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细胞组培技术开展抗病育种研究为快速有效地选育抗病品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前国内外很多单位相继进行了不同作物不同病害的抗病突变体筛选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2.
广东优质籼稻抗稻瘟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广东优质籼稻品种抗瘟性研究、抗病品种的系谱分析以及抗病育种实践的回顾,综述了广东优质稻抗性育种历史及现状,剖析了优质稻抗瘟育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提出开发利用不同稻作系统的抗病资源,构建遗传多样性丰富的抗病优质种质,延长品种抗性寿命及解决品种优质与抗病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拟南芥的抗病信号传导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拟南芥是研究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模式植物。植物感病和抗病取决于病原物无毒基因产物和寄主抗病基因产物的识别,以及随后的相关防卫反应的激活。在拟南芥的抗病过程中,水杨酸、茉莉酸、乙烯等信号分子都不同程度地参与着抗病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信号分子在对不同病原菌的抗性中的作用存在差异,因而将抗病信号传导分为依赖于水杨酸和依赖于茉莉酸/乙烯的途径。本文将着重讨论这些信号分子在植物系统获得抗性以及诱导系统抗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新型化合物苯并噻二唑甲酸三氟乙酯对土传病害的诱导抗病作用,本文研究了该化合物诱导仙客来对枯萎病的抗病效果。通过叶面喷施苯并噻二唑甲酸三氟乙酯可诱导仙客来对枯萎病的抗病效果,在仙客来移栽缓苗后7d叶面喷施该化合物,不同浓度对枯萎病的抗病效果不同,其中100mg.L-1的处理,在诱导后25、30和35d的抗病效果分别为82.90%、58.59%和64.17%;在仙客来成株枯萎病发病初期用该化合物诱导,抗病效果仍可达63.91%,显著高于噁霉灵处理(47.63%)。该研究将为寻求通过叶面喷雾施药防治园艺作物土传病害的新途径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植物保护》1963,1(3):114-114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最近邀请有关科研单位的薯类病害工作者座谈华北地区性马铃薯抗病育种的问题。会议对国内外抗病育种工作及存在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和估计。认为华北地区抗病育种工作主要是以抗晚疫病为主,但近年来,在引种和育种过程中也受到病毒性退化的严重威胁,许多品种在未育成前即已开始退化,会议认为这种退化问题也应引起重视,同时提出,目前对亲本及杂交后代的抗晚疫病及退化的鉴定分析工作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会议对抗病育种的方向、亲本的选择原则以及杂交后代的抗病性鉴定等问题作了研究,并对各单位的研究分工协作问题作了具体安排。  相似文献   

6.
玉米茎秆糖分含量与玉米对镰刀菌茎腐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玉米茎腐病(corn stalk rot)是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作为土传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最为有效的防治措施。但在当今抗病育种工作中因缺乏可操作的抗病育种指标,往往是品种育好后才交植保部门作抗病性鉴定,于是往往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育成的丰产优质品种不抗病而通不过审定。因此,在育种过程中,具有一个操作性强的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7.
由致病疫霉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危害性的病害,明确现有马铃薯品种(品系)中抗病基因组成情况对于指导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及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无毒基因瞬时表达技术分析了致病疫霉8个无毒基因在29个马铃薯品种(品系)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品种间抗病基因组成各异,平均每个品种含有4个抗病基因。同时,不同抗病基因在品种中的分布频率也不同,抗病基因R1(76%)、Rpi-blb1(66%)和Rpi-blb2(66%)在品种中分布较普遍;而含抗病基因R3b(45%)、R4(38%)和Rpi-vnt1(34%)的品种较少。此外,品种中所含抗性基因的数量和品种室内抗性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915 6,P=0.029 1)。  相似文献   

8.
全蚀病是小麦上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根本途径,抗病基因研究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基因TaWIR1b(Accession no.M94959.1)的全长序列设计引物扩增‘新农19’的cDNA,获得了完整ORF,编码85个氨基酸残基,比对后发现与TaWIR1b序列同源性达100%。根据获得的TaWIR1b基因全长序列设计定量引物,分析TaWIR1b在全蚀菌胁迫条件下不同互作模式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接种全蚀病菌后抗病小麦品种‘新农19’中TaWIR1b基因被诱导表达,接菌后3d达到峰值143.97,感病品种‘新麦19’中峰值出现在接菌后8d,表达量仅为对照的4.22倍,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小麦对全蚀病的抗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正>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侵染引起的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一种重要的根部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小麦种植区。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黄淮冬麦区发生呈上升趋势。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解决小麦全蚀病危害的根本途径,抗病基因研究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性工作。随着目前克隆基因数量的日益增加,利用已知抗病基因的保守序列或根据已有抗病基因的序列信息克隆抗病基因已经成为抗病及相关基因克隆  相似文献   

10.
持久抗条锈小麦品种抗病性特点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利用我国15个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和致病类型,测定了国内外7个持久抗条锈小麦品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持久抗病品种苗期抗病谱有很大差异,但成株期对许多供试菌系均表现有效抗性。抗病温度敏感性试验显示,随着培养温度由低温、常温向高温提高,持久抗性品种抗性逐渐增强,表现为反应型和严重度降低。抗病基因分析表明,持久抗病品种不仅含有温敏型微效抗病基因,而且含有成株抗病基因,它们共同对品种持久抗条锈性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及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是一类在没有病原物侵染情况下就能自发产生坏死斑的突变体,这类突变往往导致植株的抗病增强和防御相关基因的组成性表达。水稻中已报道了将近200个来源不同的类病变突变体,截至2009年5月底52个水稻类病变突变体已被鉴定和命名,其中6个控制类病变性状的基因被克隆,它们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包括热激蛋白转录因子、E3泛素连接酶、酰基转移酶、质膜蛋白激酶、锌指蛋白和锚蛋白。尽管这些蛋白不是直接与植物抗病途径相关,但是在41个已鉴定的水稻类病变突变体中,绝大多数提高了对白叶枯病或稻瘟病的抗性,表明这些类病变基因的突变激活了植株的防御系统,并且不同的类病变基因可能参与了不同的抗病信号传导途径。深入研究水稻类病变突变体对作物抗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和栽培品种的遗传改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玉米矮花叶病是世界上广泛发生、危害严重的玉米病毒病害,也是我国玉米生产上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有效的手段是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而抗病育种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对抗源的把握和对抗病性状的了解.课题组对国内主要玉米自交系进行了筛选,鉴定出唐山四平头血缘的玉米自交系普遍具有较高的抗性,进而以唐山四平头血缘的代表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开展抗性遗传研究,在微效多基因认识的基础上,初步检测出主基因的存在.由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的玉米矮花叶病抗性存在什么样的生理生化过程?实验试图通过抗感材料接种病毒后内源激素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以及不同类型激素的平衡情况进一步探讨抗病机制,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云南稻种抗稻瘟病品种资源的抗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抗性持久、抗谱广泛的抗病资源供分子遗传研究及育种上的利用,在对4735份云南稻种抗瘟性鉴定的基础上,选出100份表现抗病的品种,进一步作同一品种抗不同菌株的鉴定,从而了解云南稻种的抗性稳定性及抗病谱。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测试了八个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3、Xa4、xa5、Xa7、Xa10、Xa11、Xa14和Xa23在相应载体品种上对华南白叶枯病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和强毒菌系Ⅴ型菌的抗性反应;分析了Xa4、xa5、Xa7和Xa23抗病基因与不同感病品种杂交组合F_1的抗性表达模式以及显性抗病基因Xa7和Xa23在杂交水稻上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大部分抗性基因在不同载体品种上抗性表达一致,但也有少数基因在不同载体品种上抗性表现不一,甚至截然相反,说明不同遗传背景对抗性表达有影响,而这种影响因不同抗性基因而异。隐性抗病基因xa5(IRBB5)和显性抗病基因Xa23(CBB23)与感病亲本组合的F_1代分别表现感病和抗病,符合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的抗性表达模式;而2个显性抗病基因Xa4(IRBB4))和Xa7(IRBB7)与感病亲本组合的F_1代,有部分组合的F_1代表现抗病,符合显性基因的抗性表达模式,有部分组合的F_1代表现感病,不符合显性基因的抗性表达模式。在杂交水稻上的利用价值方面,Xa7与2个不育系组合的F_1代均表现高感,不宜在杂交水稻上利用;Xa23(CBB23)与4个感病亲本,无论是不育系还是常规稻组合的4个F_1代全部表现抗病,抗性在F_1充分表达,在杂交水稻上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玉米对茎腐病菌抗性的生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茎腐病是当前玉米生产和抗病育种工作的重要障碍,不同的自交系和杂交种间具有明显的抗性差异。前人报道了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与植株组织结构、生理状况及碳代谢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作者就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与过氧化物酶和木质化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研究分析了湿地松20个抗病无性系和14个易感株针叶中的松脂含量,结果表明抗病湿地松针叶中的松脂含量为7.17%,明显比易感株含量5.46%高。顶冠针叶的松脂含量与侧枝针叶的含量基本相近。对9个抗病无性系和4个易感株针叶挥发油中的单萜和倍半萜研究表明,湿地松针叶中的单萜和倍半萜的种类较多,不同无性系(或单株)间高含量单萜和倍半萜种类较稳定,某些低含单萜组分与抗病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抗病无性系针叶中都缺乏在感病针叶中普遍存在的异龙脑和香草醇。  相似文献   

17.
小麦抗病遗传多样性对条锈病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的5个品种,进行不同混播处理,研究了混播群体中存在各不同抗病基因时对小麦条锈病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个单基因品种混播多不能显著降低条锈病的发生,而3个以上单基因品种混播多可显著降低条锈病的发生,而且4~5个品种混播的REM值也说明多个品种的混播可减少条锈病的发生。但是,防效并非完全与混播基因数目有关,而与基因的类型也有关。不同抗病基因对条锈菌生理小种的选择存在差异,小麦群体中所含的丰富抗病基因可减缓优势小种的出现。千粒重数据显示,品种混播的千粒重高于单个品种。  相似文献   

18.
番茄早疫病抗病性鉴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早疫病是番茄的主要病害,在我国南北方发生较严重,常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进行抗病育种是解决早疫病的有效途径,此工作在国内已受重视,而抗病性鉴定方法,却是抗病育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小麦白粉病菌吸器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特种蛋白质染料考马斯亮蓝(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R-250)和棉蓝乳酚液快速撕表皮染色法,镜捡16个4种不同抗病类型小麦品种,观察不同抗病性品种与白粉病菌吸器的关系。得出抗病品种有下列特点:①抗病类型延迟吸器的形成;②吸器数目增加缓慢;③吸器数量少而小;④吸器消衰快。小麦苗期的吸器数量比成株多。利用快速染色法可以提供早期选择抗病和淘汰感病材料之用。  相似文献   

20.
 人工接种试验和田间多年自然发病调查发现,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水稻品种均感稻曲病;但在自然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稻曲病的发生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可以人为的分为多病粒高感品种和寡病粒相对抗病的品种。为了探究水稻穗部性状与其病害抗性间的关系,本文对孕穗期不同阶段的不同水稻品种的穗部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表型为多病粒的高感多病粒品种与表型为寡病粒的相对抗病的品种之间在穗子大小、小花密度、穗鞘闭合程度和密封性、旗叶面积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寡病粒相对抗病的水稻品种穗鞘闭合程度优于高感多病粒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