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苦竹种群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从群落水平上研究了余杭苦竹种群的生物量结构.结果表明:(1)余杭苦竹种群的现存生物量为10 282.1 2 g·m,其中地上部分为6 113.67 g·m-2,占59.46%,地下部分为4 168.45 g·m,占40.54%.各组分别为:秆4 086.44 g·m-2,枝1 017.82 g·m,叶1009.41 g·m-2,鞭3 587.42 g·m,篼581.03 g·m-2;(2)苦竹种群中各个体生物量在1~4龄级的分配依次是:4.33%、25.60%、53.81%和16.26%;(3)苦竹种群中各构件单位生物量在不同年龄分株上的分配亦有差异,地上部分含量逐渐上升,而地下部分含量逐渐下降;(4)秆、枝、叶的平均含水率分别为46.97%、49.75%、59.42%,以秆最少,叶最多.  相似文献   

2.
海子坪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回归模型对海子坪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地上部分各构件单位生物量进行拟合为:W秆=2.867 7+0.007 3D2H、W枝=0.001 0D2H、W叶=-0.591 5+0.102 8D和地上部分总量W总=2.661 5+0.008 8D2H;秆、枝、叶的生物量分别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88.48%、8.59%和2.93%;整个种群的生物量积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含水率逐渐减小和生物量积累逐渐增多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巴山木竹种群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陕西镇巴县巴山木竹种群的生物量结构.结果表明:(1)该巴山木竹种群生物量在各构件单位的分配为秆55.56%,叶3.40%,枝9.51%,鞭8.70%,蔸20.77%,根2.06%;地上部生物量在各年龄的分配1~5年生的分别为19.0%,5.2%,5.4%,4.3%,8.9%,6和7年生的14.6%,8和9年生的18.2%,10a及以上的24.4%;地下部生物量在各土层中的分配是0~2cm的12.9%,20~40cm的43.1%,40cm以下的44.0%.(2)3年生及以下幼龄竹和8年生及以上老龄竹的平均秆重低于标准秆重,4~7年生竹的高于标准秆重.(3)随着竹子幼龄-中龄-老龄的年龄变化,单分株叶构件的绝对重量及其与秆重的比值皆有上升-稳定-下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筇竹与黄皮树人工混交林中筇竹地上部分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1~4年生分株地上部分各构件生物量及含水率,建立人工筇竹分株地上部分各构件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模型,以期为人工筇竹林的经营管理及其碳汇项目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筇竹分株年龄的增加,各构件含水率和生物量均逐渐减少,筇竹1~4年生分株地上部分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7.62%、53.40%、50.01%、42.66%,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3.99、123.31、109.76、85.39 g/m2;各年龄分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均呈现出秆>枝>叶的变化规律。不同年龄分株的胸径与秆、枝、叶生物量及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均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以胸径为自变量建立的各年龄筇竹分株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93以上,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也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可用于类似立地条件下的筇竹分株生物量估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峨热竹分株地上部分基径、枝下高、全高及分株各构件生物量进行调查和测量,研究了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结构和形态可塑性,构建了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研究表明:峨热竹各分株含水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同一龄级分株构件含水率高低表现为叶〉枝〉秆;峨热竹分株总生物量表现出多年生〉2年生〉1年生的分配特征,而同一分株各构件间则表现出秆〉枝〉叶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基径分别与各龄级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全高与2年生及多年生枝叶生物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以基径和全高为自变量分别建立的线性模型可为相似区域峨热竹不同龄级分株秆和枝叶构件生物量的估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筇竹无性系种群生物量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Harper的构件结构理论 ,从群落和个体两个水平上研究了筇竹无性系种群的生物量结构与动态。结果表明 :(1)筇竹无性系种群分株的生物量优化模型为 :W =344 .0 96 3D - 2 2 .6 0 12。(2 )筇竹无性系种群中各分株生物量在 1  5年生的分配为 31.94 %、37.0 1%、13.30 %、16 .2 4 %、1.5 1% ;生物量在各构件单位的分配为秆 4 2 .72 % ,枝 5 .82 % ,叶 6 .5 2 % ,根 6 .70 % ,鞭 2 7.13% ,篼11.11%。(3)筇竹无性系分株生物量在笋 -幼竹生长时期符合Logistic增长 ;叶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 ,其峰值出现在 10月份 ,最低值出现在 2月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的冷箭竹无性系分株地上部分地径、株高及分株各构件(秆、枝、叶)生物量进行调查,研究了其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结构和垂直分布规律,构建了基于地径、株高和D2H与不同龄级各构件和分株生物量之间的异速生长模型。研究表明:冷箭竹各分株含水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同一龄级分株构件含水率高低表现为叶>枝>...  相似文献   

8.
为摸清福建酸竹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特征,测定了1~4年生福建酸竹的秆、枝、叶生物量,分析了立竹地上构件生物积累与分配特征及其相对生长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福建酸竹构件含水率、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与相对生长关系差异明显。随立竹年龄增加,秆、枝、叶含水率明显下降,而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则显著增加;秆生物分配比例及异速生长指数总体下降,而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及其异速生长指数总体升高。综合分析表明,福建酸竹丰产林经营宜多留养2年生、3年生立竹,适量留养4年生立竹。  相似文献   

9.
筇竹无性系地下茎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筇竹无性系地下茎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1采用形态特征、组织发育成熟度和生理活动的规律综合判断竹鞭相对年龄 ,具有准确、实用的特点 ;2初步了解地下茎形态特征及其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35 7.14%的 1~ 3龄鞭生长在 0~ 2 0 cm土层中 ,幼壮龄鞭有趋浅的动态 ,不利于筇竹无性系种群的克隆生长 ;4竹鞭鞭梢的生长在一年中 ,以 7~ 10月生长速度最快 ;生长过程中易出现断梢、腐烂 ,并萌生岔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海子坪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地下茎生长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形态特征、组织发育成熟度和生理活动的规律综合判断竹鞭相对年龄,具有准确、实用的特点;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地下茎壮龄鞭的鞭径、节间长、芽数和鞭长均大于老、中、幼龄;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地下茎鞭梢生长始于4月,5月进入新鞭速生期,6—9月生长速度最快,到12月停止生长;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95%的鞭根系生长在0~50 cm深的土壤中,21~40 cm是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鞭根系的主要分布层,占整个剖面的60%。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马山县古寨乡喀斯特丘陵坡地麻竹林进行尿素、钙镁磷肥、沸石3种肥料的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组合对单株或单位面积的地上生物量分配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提高新竹地上生物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施用尿素500 g+钙镁磷肥1 000 g+沸石5 000 g、钙镁磷肥4 000 g+沸石5 000 g效果显著,且极显著高于不施用的处理,但在低P、低Si、无N或无P或无Si等3种情况下,杆重比例均为较低。各处理以竹秆所占的比例最大,为61.0%~88.8%,其次是枝。各器官比例与肥料施用比例没有直接的关系。初步认为,单株或单位面积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杆重达到较高时,秆、枝、叶较适合比例为73%~74%、18%~19%、8%。杆重比例的高低与单株或单位面积杆重、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关系无规律性,而单株杆重是影响单位面积杆重、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主要因子,随着各处理单株杆重增加,单株或单位面积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也增加。枝、叶所占比例无规律变化,但各处理中杆、枝比例表现出高杆低枝或低杆高枝的趋势。杆、枝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增减与叶量比例的关系无规律性变化,叶片数量对单株或单位面积的竹杆、竹枝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麻竹生物学特性有关。认为留好母竹,合理施用肥料是提高喀斯特丘陵坡地麻竹产量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马来甜龙竹地上部分含水率及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马来甜龙竹1年生、2年生、3年生3个龄级立竹不同径级地上部分各构件含水率和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竹地上竹秆、枝条和叶片含水率明显高于2年生和3年生竹;同龄竹比较,竹秆含水率最高;竹秆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随竹龄增加而降低;马来甜龙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经生长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可利用胸径和秆高估算立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及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13.
对苏麻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分配及竹笋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麻竹地上部分各构件间含水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立竹地上部分构件间的含水率亦存在极显著差异;立竹地上各部位生物量分配表现为秆 > 枝条 > 叶片,相同部位不同年龄立竹生物量以2年生竹为最低,1年生竹最高;立竹秆生物量及立竹总生物量与胸径、株高之间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可以用于估计苏麻竹的地上生物量;苏麻竹笋中的游离氨基酸种类丰富,并含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能够满足食用需要。研究结果可为苏麻竹的推广种植和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毛竹构件含水率及其沿不同梯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毛竹不同构件的含水率及其沿着不同梯度的变化规律,对于预测毛竹构件的含水率和估算其生物量及其碳储量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皖南毛竹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毛竹各构件含水率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其沿着年龄、海拔和立竹度3个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皖南毛竹不同构件的含水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最大的是竹蔸(55.51%),其次是竹叶、竹鞭、鞭根、蔸根、竹秆、竹枝;地上部分的平均含水率(45.76%)略小于地下部分(52.16%);皖南毛竹大部分构件的含水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且与年龄具有很好的幂指数关系(鞭和鞭根除外);各构件含水率与海拔梯度、立竹度之间没有显著的密切关系,但在这2者的影响下大致都呈"S"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优良经济竹种红竹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设置在安吉竹种园的红竹林试验样地进行了生物量测定。红竹1~5年生秆、枝和叶的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0.4%、44.1%和53.8%。秆、枝和叶均以基部含水率最高,向上逐渐减小。其各自的生物量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以秆为最高(达70.3%~79.3%),叶最小(仅占6.5%~12.1%)。竹秆的生物量分布中心集中在秆基部,向梢部锐减,而枝和叶集中在分枝中部。地下部分生物量和竹林凋落物生物量占竹林总生物量分别为16.7%和8.9%。红竹林生物量地上和地下部分分配格式和疏林与灌丛生态系统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毛竹人工林生物量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会同县经营10年的毛竹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竹林不同龄级、径级、枝下高级和不同密度的生物量分配,81.2%生物量分配于1~7年生幼龄、壮龄、中龄竹;83.4%生物量分配于胸径11~15 cm之内;90.7%的生物量分配于枝下高7~11 m之内;86.2%生物量分配于立竹4 500~9 000株/hm2的林分之内,其中立竹4 500~6 750株/hm2的中密度林分,群体和个体生物量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试验竹林垂直总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对照竹林分别增多1.81倍和1.97倍、1.56倍,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比为1.774∶1,经济系数为0.501,生物量从大到小的排序,地上部分为秆﹥枝﹥叶﹥凋落物﹥竹箨﹥退笋,地下部分为鞕根﹥竹鞕﹥竹蔸﹥竹根﹥死鞕。  相似文献   

17.
测定分析了黄金刚竹竹鞭生长特征及地上部分各生长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金刚竹竹鞭以2~3年生竹鞭为主,所占比例超过竹鞭总量的50%;竹鞭分布于0~30 cm的土层,以10~20 cm土层分布最多;在地上部分各生长指标中,秆高和胸径与地径、胸径处节间长、地径处节间长、地上部分总质量及根质量间均呈显著性相关关系;以胸径作为自变量建立的黄金刚竹生长模型,可以可靠地估计其他生长量指标。  相似文献   

18.
大头典竹地上部分生长指标与生物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头典竹1a、2a、3a及〉3a4个龄级立竹地上部分各器官含水率和生物量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a生大头典竹竹秆与枝条含水率最高,随着竹龄的增长秆和枝含水率逐渐下降,以秆含水率下降最明显。竹秆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随竹龄增加而降低,枝条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随竹龄增加而升高。各龄级立竹胸径、全高均与地上器官生物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呈显著相关关系。利用相对生长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通过F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可用以估算大头典竹生物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