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绿化降噪是一种比较经济实惠的减少噪声污染的方法。该研究针对山西农业大学家属区的噪音污染问题,结合影响绿化降噪的各因素,在低碳园林理念下,提出了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案。该区域绿化植物宜选用抗性较强,养护成本低,降噪效果好且固碳能力强的常绿植物,噪声污染源与居住小区间沿围墙种植不小于10 m宽的乔-灌-藤-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带,并合理利用原有大树(古树)。注重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关系,注意植物颜色、形态、体量,用孤植、列植、点植、散植的手法合理栽植,使空间对比明显,过渡顺畅,以达到植物与生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求植物群落对不同频率噪声的衰减效果,于福州市市级公园内选取30种人工植物群落,调查树种、群落结构,采用AWA6228型声级计实地测量,并通过数据分析统计各群落对不同频率噪音的减弱效果。结果表明:(1)在与声源点垂直方向长10m、宽10m的植物群落内部,5m处相对减噪率最高可达49.42%(群落Q29处,2000Hz时),最低仅为21.14%(群落Q22处,2000Hz时),10m处相对减噪率最高可达52.8%(群落Q29处,2000Hz时),最低仅为26.14%(群落Q22处,250Hz时);(2)植物茎干和地表状态对250Hz和500Hz的噪音减弱效果明显,植物叶片对频率为1000~4000Hz的噪声有明显削弱作用;(3)植物群落在5m处和10m处均取得了较好的相对减噪率,且随着距离增加相对减噪率也在不断提升。在250~2000Hz的中低频率段,声波的衰减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差值明显,在4000~8000Hz的高频率段,距离产生的衰减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选取池州市8个不同营造模式的绿化带,通过模拟噪声源和沿绿化带方向定向、定点测量噪声强度,分析全乔型、乔灌结合型、全灌型、全草型4种典型绿化带下噪声值与空间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求取线性拟合函数,获得不同绿化带营造模式的降噪效果.结果表明:全灌型绿化带降噪效果最明显,全草型绿化带降噪效果最差.城市道路绿化带在栽种植被时,应优先选择分支点低、分支多、枝叶细密的常绿植物,同时选取不同层次的植物合理搭配,以最大限度消除交通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噪音的分类、生理效应及危害(工业噪音的危害、建筑噪音的危害、社会生活噪音的危害、交通噪音的危害等)、降噪技术(改良技术设备、消音降噪、增强对噪音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等)进行了综述,为全民养生保健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城市交通噪声对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日益严重,城市道路林带在衰减交通噪声方面优势明显。合理选取城市绿化带降噪能力衡量指标,使城市绿化带建设能够达到最优降噪效果。  方法  选取长江三角洲地区4条纬度带上11个县(市、区)交通主干道的道路林带作为研究对象,引入三维绿量作为衡量林带降噪能力的指标,结合不同类型林带的占比、三维绿量值以及三维绿量值与乔木及乔木混交林枝下高,综合对比分析林带降噪效果,进行初步评估。  结果  11个县(市、区)中南京玄武区、镇江润州区交通干道道路林带的降噪效果更优,连云港连云区、丽水庆元县的交通干道道路林带的降噪效果较差。具有合理配置的乔灌混交林更利于降噪,由模拟模型计算得到的11个县(市、区)的附加降噪量与统计获得的三维绿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林带三维绿量结合乔木枝下高这一参数综合分析认为:枝下高低于2 m的林带降噪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对城市公园绿地外道路噪声环境进行监测与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园边界噪音来源于车辆发动机噪音、胎噪、运动风声的综合噪声。这些噪音对公园游憩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公园绿地边缘部分的植物景观能够迅速降低噪音,又能展现美感,将对公园利用率的提高大有裨益。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与生态效益都融合在园林植物中,所以一次设计将在多个层面展现植物景观的功能。以北京市公园绿地(被城市干道包围的绿地)边界的多个不同样方为对象,调查与研究这一宽度范围内的植物类型、种植密度和配置方式,从而判断使噪声衰减最有效率的植物配置形式。这些植物群落不仅能有效地减弱交通噪声,构造更为安静的游园环境,而且更能美化城市环境,体现并形成当地的植物特色。按照降噪效率对这些样方进行排序并运用SBE法对所测公园边界的植物群落进行美景度相应指标的评价,分析边界植物群落色彩美景度高低的原因,得到所测群落中景观效果最好的植物配置形式。综合以上两种最佳形式的植物配置,进行平衡与推断, 形成诸如同样的宽度条件下,多排小乔或低层灌木既可以起到较好的降噪作用,又可以丰富路缘的观赏效果;乔灌草皆有的种植模式中乔木排数尽可能多,林间内部保持通透,会形成舒适的空间效果等判断, 可以对北京市以及类似的大型城市绿地边缘塑造植物景观提供科学的论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可以更合理地将声景学引入控制环境噪音中,研究了城市公园内环境因素与声音景观间的关系。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秋岭公园为例,对园区内地形、建筑物及风速进行测量,通过分析试验数据与测定点的声级分布关系,评价各个要素对声景观的影响。同时还结合公众对声音环境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探讨了控制噪音及可能形成公园内"声景观"的相关问题。结果表明,园区内建筑物(群)、景观小品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挡噪音的传播,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风速的大小与噪音的传播成正比的关系,但也易受地形以及声源距离的影响,其对降低噪音的作用最小,但更有利于控制噪音。景观内地形的起伏,地势的高差同样可以达到缓解噪音污染的效果,而且对降噪的影响程度最大。研究结果为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声景设计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典型公路绿化带为研究对象,在路侧设置样带分梯度布设SO2和NO2采样点,研究绿化带对SO2和NO2的阻滞吸收效应,并分析绿化带对SO2和NO2的净化效应与多种林带特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公路绿化带对交通运行所引起的SO2和NO2污染有显著的净化效果,在5~10m处,绿化带表现出较好的净化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净化效应递减,30m后宽带型和窄带型绿化带差异不显著;绿化带对SO2污染的净化效应略高于NO2,距公路50m处对SO2净化率达95.68%,NO2净化率为77.32%;绿化带郁闭度≥0.60对SO2的净化效应较高,而郁闭度在0.40~0.65之间疏透度适宜的绿化带对NO2有较高的净化效应;公路绿化带对SO2和NO2的净化效应与多种林带特征因子相关,在特定的林带宽度和密度条件下,绿化带树木高大并且栽植乔灌草复层结构,会增大绿化带的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效应。  相似文献   

9.
将武汉市洪山区巡司河风情公园作为典型道旁绿化带,通过在其中4种结构绿地(草坪、疏林、密林、广场)内设置监测点,监测分析不同结构绿地内PM2.5和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规律,以揭示不同结构道旁绿地对空气细微颗粒物的消减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PM2.5和PM10浓度日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单峰单谷”型,其质量浓度在9:00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下降,至15:00达到最低值,之后一直呈上升趋势;2)4种绿地对粉尘颗粒物的消减作用存在明显差异,PM2.5和PM10的消减率大小排序一致,表现为密林>疏林>草坪>广场,表明郁闭度高的多复层结构的植物配置模式对空气颗粒污染物的消减作用明显优于单层结构;3)在空间变化上,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消减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绿化带宽度的增加而升高,当宽度在15~25 m时,能较好地消减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浓度;4)4种结构绿地内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均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风速和车流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于园林绿地对城市大气环境中发挥的双重作用,本研究综合评价不同植物种类对消减PM2.5污染的能力差异,以期为城市绿地功能优化与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以北京市常用园林绿化植物为试验材料,在目前构建的植物叶片滞留细颗粒物质量的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植物释放VOCs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贡献量作为一个影响因子参与计算,对植物个体消减细颗粒物的净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个体之间滞留PM2.5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单位叶面积PM2.5滞留量较多的植物有元宝枫、大叶黄杨、胡枝子、锦带花、樱花,较少的为黄栌、旱柳、油松、七叶树;(2)油松、黄栌、圆柏3种植物由于释放α-蒎烯的量较高,对生成SOA的贡献较高;(3)综合评价植物消减细颗粒物的净效益,黄栌与油松2种植物对PM2.5没有消减作用,反而增加空气PM2.5浓度,其余13种植物对PM2.5具有消减作用,其中锦带花与元宝枫2种植物单位叶面积对PM2.5的消减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