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拔梯度对台江方竹发笋节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原产地对合江方竹不同海拔梯度发笋节律的观察和研究,得出其开始发笋期、停止发笋期及发笋数都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海拔越高,发笋越早,停止发笋期也越早,平均发笋量3300株/667m^2。其发笋期可以划分为开始期、高峰期和停止期阶段。在海拔l200In以L开始发笋期出现在9月中旬,停止生长期出现在10月上旬;1000m以一卜开始发笋期、停止生长期分别出现在9月下旬和10月底以后;随着海拔高度平均每降低100m,开始发笋期推迟2—3d,停止发笋期随着海拔高度平均每降低100m推迟3—4d。数学模型(以9月13日为第一天),发笋开始期为K=31.333-0.02383H海拔,停止发笋期为T=64.867-0.03217H海拔;合江方竹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发笋性状可以划分成900m以下和900m以上两类,其中900m以下具有“笋期晚发笋多(晚多)”特性;900m以上具有“笋期早发笋少(早少)”特性。 相似文献
2.
3.
不同施肥量对金佛山方竹发笋情况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初在镇雄县杉树乡细沙河村2002年度退耕还林金佛山方竹造林地上,设置了16个规格为10m×10m的样地,以4个样地为1组,进行了4次重复试验,分别对施用12kg、16kg、20kg西洋复合肥及不施肥(对照)对促进发笋及生长的情况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促进发笋效果明显,能使发笋时间提前,且持续时间更长.另外,对促进竹笋高生长效果也很显著,其中施肥量以1 600kg·hm-2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合江方竹笋产量与每hm2总株数、林分平均胸径、年龄等23个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可知:合江方竹笋产量与林分平均胸径,每hm2内胸径为4~5 cm5、~6 cm株数,竹株年龄2 a3、a4、a生株数计6个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每hm2内与1 a5、a生株数计2个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海拔、每hm2内总株数、平均年龄等15个因子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在影响林分竹笋产量的23个因子中,林分平均胸径和每hm2内2~4 a生株数是衡量竹笋产量高低的重要指标。通过提高林分平均胸径和增加林分中2~4 a生株数比例是对目前合江方竹笋用林进行技改的主要手段。同时,采用欧氏距离类平均法可将13个样地划分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3个类型。 相似文献
6.
四季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四季竹发笋期在4月下旬至10月下旬,6月发笋数最多,9月次之。6月出笋占总出笋棵数的35.56%,笋重量占总重的39.14%;9月出笋占总出笋棵数的20.78%,笋重量占总重的17.83%。四季竹幼竹高生长表现为生长初期和后期相对缓慢,整个生长期平均日生长量12.7 cm。生长高峰在笋出土后第15~35 d,平均日生长量19.2 cm,最大日生长量25.4 cm。四季竹日高生长量方程式为y=-3.785 5 1.791 8 t-0.018 t2-0.000 5 t3。 相似文献
7.
2007-2009年对合江方竹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合江方竹在丽水引种获得成功,适宜在丽水市海拔300~700 m、背风向阳、冬暖夏凉、空气湿度高的地方种植;合江方竹出笋期9月下旬至11月中旬;合江方竹笋营养丰富,与丽水本地剌方竹笋相比笋味更鲜美,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09.04 mg/100g·FW,干笋氨基酸总量达11.179 7g/100g;种植密度3 000株hm2,种植当年就可出笋,母竹出笋率52.3%,平均每株母竹出笋3.4支,种植第3年可郁闭成林,鲜笋产量可达3 750~7 500 kg/hm2,施肥可提高鲜笋产量. 相似文献
8.
9.
金佛山方竹竹笋幼竹生长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立地条件和竹林类型中各选30株竹笋观测其生长节律发现,金佛山方竹高生长开始与出笋期同步,始于9月中旬,结束于1月下中旬,历时60~70d;地径生长与高生长同步,结束于10月上旬,分析表明,高生长受竹笋出土期,竹笋径级,林分密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巴山木竹发笋生长规律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作了发笋规律,成竹规律和高生长规律的研究。发笋规律的研究包括五个方面:1.发笋季节;2.发笋部位;3.鞭、母竹年龄和发笋;4.鞭系深度和发笋;5.立竹数量与发笋。其成竹及高生长规律也分别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在极度濒危物种毛环方竹的天然分布区(中国贵州斗蓬山),对毛环方竹的出笋规律、退笋数量分布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环方竹的出笋期从9月初—9月底,历时25 d;出笋的数量呈少—多—少的动态变化规律,9月13—21日为出笋盛期。对于整个出笋期而言,退笋数量占出笋总数量的83.3%,盛期退笋最多,其数量达总出笋数的58.5%。在出笋盛期当期出笋数量有85.7%退笋,初期和末期当期的退笋率分别为77.8%、75.0%。人为因素是退笋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引起退笋的高度均在40 cm以下,主要分布范围为10~19 cm;人为因素引起退笋的高度在7个高度级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40~99 cm。竹笋幼竹高生长呈现慢—快—慢的高生长规律,Logistic方程的拟合度为0.9959。 相似文献
12.
13.
《世界竹藤通讯》2016,(1)
在合江方竹自然分布区海拔400、600、800、1000和1200 m处分别布设样方,对其退笋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2个年度的研究。结果显示:1)2个年度各海拔处合江方竹的日退笋量均呈少-多-少的变化规律,而累计退笋量几乎均呈Logistit曲线增长,中海拔(600 m)退笋总量较大(超过3 000个/667 m~2),而高海拔(1 000和1200 m)的总退笋率较高(超过65%)且进入退笋盛期较早;2)合江方竹的退笋以营养退为主且集中于发笋末期,退笋的易发程度存在年度差异;3)合江方竹发笋10 d左右的高生长速度可能是其退去与否的早期判断依据;4)在无外部干扰的情况下,该竹种的退笋与其发笋量、母竹胸径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林内最低气温、温度极差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在合江方竹的经营过程中,在其发笋前及时施肥,并采取适当的覆盖措施保温,可能是降低退笋的有效方法;而在发笋初期根据其高生长速度及时采割利用或清除可能退去的笋,也有利于保证笋产量和竹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及优化方竹和合江方竹的ISSR-PCR反应体系,分析其12个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L16(4^5)正交试验建立、优化ISSR-PCR反应体系,利用该体系分析12个不同种源的方竹和合江方竹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最佳ISSR-PCR的最佳体系为:1×Reaction Buffer、dNTPs 100μmol/L、MgCl22.5 mmol/L、引物0.1μmol/L、Taq 0.8 U以及DNA 20 ng。12个供试竹种被分为两大类群,其中除方竹遂昌种源2外的其他方竹竹种亲缘关系相当接近,归为一个亚群;合江方竹杭州种源和合江方竹莲都种源归到一个小亚群中。 相似文献
15.
合江方竹和刺方竹13种不同种源方竹笋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方法测定了浙江省内合江方竹和刺方竹13种不同种源方竹笋的水分、粗脂肪、灰分、粗纤维、维生素C、蛋白质、铁、锰、铜、锌、还原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方竹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13种不同种源方竹笋干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为28.11%,鲜笋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为2.48%;氨基酸种类齐全丰富,含有17种氨基酸,干笋氨基酸总量的平均值为10.7445g/100g,鲜笋氨基酸总量的平均值为0.9501g/100g,鲜笋中鲜味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总量的平均值为219mg/100g,明显高于普通的食用笋;13种不同种源方竹笋中,"丽水种源"合江方竹、"杭州种源"合江方竹等7个种源的干笋营养成分含量值更高,而"莲都种源2"刺方竹、"莲都种源1"刺方竹、"景宁种源"刺方竹等6个种源的鲜笋营养成分含量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川滇高山栎种群统计特征的海拔梯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种群统计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主要研究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数量变化规律.本文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林区五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种群的大小结构、高度结构和生物量结构等方面探讨川滇高山栎种群的海拔梯度变异性规律.结果表明(1)川滇高山栎种群径级分布表现为两类,一类为海拔3000 m以下地带的双峰型,径级峰值出现在2 cm~4 cm,约占70.33%;另一类为海拔3000 m以上地带的单峰型,径级峰值出现在1 cm~3 cm,约占76.35%.(2)川滇高山栎种群高度级分布表现为两类,一类为海拔3000 m以下地带,高度级峰值出现在2 m~3 m左右,约占65.38%;另一类为海拔3000 m以上地带,随高度级增大,高度级百分率呈递减趋势.(3)川滇高山栎种群总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呈递减趋势,其平均总生物量为26 408.7 kg·hm-2,各器官平均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干>枝>叶>皮,其生物量占种群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29.85%、18.54%、18.54%和6.91%.海拔2 720 m~2 920 m地带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干枝叶1皮的比例约为4321;海拔3 020 m~3 120 m地带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干枝叶皮的比例约为4221. 相似文献
17.
18.
四川盆地引种麻竹笋期与发笋节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四川盆地引种麻竹的笋期和发笋节律,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引种麻竹的笋期为5月上旬至10月下旬,各竹丛间笋期93~171 d不等,平均126 d.累积发笋率的概率单位(P)依发笋天数(X)的线性回归方程P=1.883 5 0.030 7X,其回归和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F=642.418 4**,相关系数r=0.987 8**.据此可将麻竹笋期大致划分为为始发期(Ⅰ)、始盛期(Ⅱ)、高峰期(Ⅲ)、盛末期(Ⅳ)和结束期(Ⅴ)5个时期,其中从7月中旬至10上旬的发笋盛期(Ⅱ~Ⅳ)发笋量占全年发笋量的83.79%.麻竹发笋前10~60 d的旬平均温、最低温、最高温、≥10℃积温以及降雨量和温湿系数对发笋率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