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巩志 《中国茶叶》2010,32(9):39-41
朱熹(1130~1200),宋理学家,闽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翁,一生嗜茶,以茶明理,白号“茶仙”。宋代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他的一生大半是在著名茶乡武夷山度过的,自诗云:“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在修学之闲暇,便与门人弟子人山漫游山水间,临水瀹茗挟诵。以茶喻学,以茶明礼,以茶待客。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是生活艺术.茶道兴于唐代而盛于宋朝. 朱熹(1130-1200),宋理学家,闽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翁,晚年自称"茶仙".宋代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他的一生大半是在著名的建州北苑和茶乡武夷山度过的,"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但有闲暇,便与门生弟子入山漫游,临水瀹茗挟诵.  相似文献   

3.
朱子理学与中国茶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晚年自称"茶仙",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朱熹为北宋以来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尊为古代理学正宗,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后人将他视为儒学宗师。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  相似文献   

4.
陆游与建茶     
马舒 《福建茶叶》1997,(2):45-45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中年时期,曾在巴山蜀水间任官约八年,其爱国诗篇流入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为宋孝宗赏识,调他回朝,拟再任朝官。但为当朝主和派,竭力反对,不久陆游即被任为“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简称“茶使”)。这时陆游为54岁,时在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八月。福建在当时为著名贡茶的首要产地,“茶使”便是一个美差。陆游的好友周必大为诗祝贺:“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神。”陆游去福建上任,十月,他写了《适闽》诗说:“春残犹看少城(指成都)花,雪里来尝北苑茶。”表达了当年年初从蜀地出发,年底到福建品…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的名茶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成了贡茶。如“松制”,在清朝乾隆时曾一度与“小种”等名茶入贡。到光绪时期又有一种叫“松际”的名茶。在已知的资料中,关于松制与松际这两种名茶的报导很少,乃至鲜为人知,今试析二者之由来及其关系。因资料贫乏,仅此分析,但求同好,赐予真切。 一、“松制”由来 在明朝,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造成武夷山茶业衰微而无茶可贡后,官府才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因本山茶枯……御茶改贡延平。”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宁太守郭章”请于两台,蠲其税。“①这样,武夷山的茶户、茶僧便免除了贡徭赋…  相似文献   

6.
巩志 《福建茶叶》2002,(3):49-49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自幼聪颖,是位不寻常的才子。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入翰林院。四年后,补放江南任县令。因父丧辞官,“年甫四十即告归”,致仕后居江宁小仓山,构筑随园“以书籍诗文为事,备林泉之清福;享文章之盛名者数十年”。他生性不喜酒,不学仙、不信佛,唯极喜饮茶,晚年厚爱武夷茶,他的武夷《赏茶》和(试茗》一文一诗与武夷茶结下不解之缘。袁枚辞官归里后,立意周游名山大川,饱览世界奇异风物,遍尝天下名茶。登临黄山、游历天台、…  相似文献   

7.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1):36-37
自古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而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和小种红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在武夷生产加工的半发酵茶。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8.
宋·赵估《大观茶论·序》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大意是说,从本朝代开始每年都由建溪(闽江北源,福建北部,即今建瓯)进奉“龙团凤饼”茶,它是天下最好的茶。  相似文献   

9.
黄桂枢 《中国茶叶》2008,30(1):37-39
清代、民国时期景谷茶庄商号 《景谷县志》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景谷街人李文相创办私营茶叶加工作坊,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光绪二十八年(1902),团茶运销下关,被私商“茂恒”、“永昌祥”仿制成碗形茶,经昆明、昭通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茶商大作广告“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于是该茶畅销无余,并被誉名为沱茶。随后又以产地称为下关沱茶、云南沱茶。景谷团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雏形,景谷成为云南沱茶的原产地。“景关茶”又叫“谷庄茶”,系用景谷晒青茶作原料,在下关加工,故称“景关茶”。  相似文献   

10.
巩志 《中国茶叶》2010,32(7):44-45
释超全(1627-1712),俗名阮曼锡,字畴生,号梦庵,同安(明至道光前属泉州府,今为厦门市同安县)人,明末布衣。曾文忠樱(南明洪武朝文渊阁大学士)门人,师事曾樱,以传性理学,患难与共。性嗜茶,幼习茶事,善烹工夫茶,有制茶技术。明亡,弃家行遁,身怀工夫茶艺而奔走四方,留滞燕云二十余载。遍览名山大川,慕武夷茶之声名,约于康熙二十五年(1685)入武夷山天心禅寺为茶僧。  相似文献   

11.
据史籍记载,唐代人工栽培的茶树已遍及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14个省区,同现代的茶产地大体相当。也就是说,凡是适宜于种茶的地方,唐人都栽种了茶树。由于各地的气候状况与土壤条件略有不同,因而唐茶的品色便出现了高低之分。陆羽《茶经》曾有记载:山南茶以峡州(今湖北宜昌。此指治所所在地,下同)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淮南茶以光州(今河南光山)上,义阳郡(今河南信阳)、舒州(今安徽怀宁)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浙西茶以湖州上…  相似文献   

12.
文同(1018~1079):北来画家,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锌州永泰(今四川盐事东)人。历官邓州、洋州等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死,人称“文湖州”。善诗文书画,擅画墨竹,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学他的人很多,有“湖州竹派”之称。有《丹渊集》。文彦博(1006~1097):北宋大臣,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仁宗时进士。由参知政事任宰相,司马光为相,请他平章军国重事,元信五年(1090年)退职,前后任事约五十年,封潞国公,有《潞公集》。吴中复(1011~1079),字仲庶,兴国军永兴(今湖北阳新)…  相似文献   

13.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民俗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天气、季节、气候等变化规律。“茶宴”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这种以茶代酒作宴款待宾客的形式,在晋代时期就已经存在,由酒宴逐渐演化而来。二十四节气茶宴,是将节气、茶宴、养生及民俗文化相结合,以每个节气为主题,创造出来一系列具有鲜明节气特点的茶菜肴,以及一系列茶菜肴和茶合理组合的宴饮方式。  相似文献   

14.
黄桂枢 《中国茶叶》2007,29(6):34-35
(一)普洱府城茶庄商号 普洱茶最早的生产加工集散中心在昔日的清代普洱府城。普洱建城,始于8世纪中叶唐南诏时,派苏、张、周、段等姓白族官员到此镇守,建“奉逸城”。明代时,普洱茶生意大旺,据史志载,外地迁入的“客籍”户,大多与茶叶贸易有关,民居、茶庄及其与茶叶经贸相连的马栈、铁匠、鞋匠、皮匹铺等在城外集中连片,形成新的街市。清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后,将其土城外墙建成砖墙,并在普洱设茶局,专办“茶引”(执照)、茶税及督办贡茶厂,选取最好的女儿茶,以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廷。茶局管理贡茶加工、茶叶生产和运销,每年四月为“花茶市”,交易活动10天。  相似文献   

15.
武平绿茶是福建省的绿茶类精品,主要分为梁野翠芽(扁形)、梁野炒绿(条形)、梁野雪螺(螺形)三大炒青绿茶系列。主栽品种长期以福云6号、福云7号为主,福云6号所制武平绿茶香清味淡不耐泡;福云7号所制干茶、汤色及叶底偏黄,花色品种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为提高武平绿茶的名优茶比例和市场竞争力,2008年以来,相继引种了“茗科1号”、“丹桂”、“龙井43”、“乌牛早”、“黄观音”、“福鼎大毫”、“梅占”、“春兰”等茶树名优品种,分别种植在武东乡东兴村仙岩茶业公司茶场、桃溪镇新礤村义亨茶园、象洞乡京晨茶业公司茶场等地进行种性观察,翌年开始武平绿茶适制性加工试验,目前已获初步成效,现将有关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钱远昭  郑乃福 《茶叶》1995,21(4):40-41
信阳毛尖素以“细圆、光直、多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继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1959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后,1985年又获国家银质奖,199O年荣升国家金质奖,1991年在首届杭州国际条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成为河南茶叶生产上的瑰宝。信阳毛尖生产干信阳市、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地区,这里种茶始于东周,距今已两千多年。唐代陆羽《茶经》曾把此地划为我国古老八大茶区之一的“淮南菜区”,载有“谁南以光州(今光山县)上,义阳郡(今信阳县)、舒州次……”。唐地理志记有:“义…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产茶源于汉、兴于唐,而盛于宋。新石器时代,福建宁德就有彩釉陶茶具。有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市丰州古镇的莲花镇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太元丙子”(376),这比世界最早的茶书陆羽《茶经》(780)间世要早404年。陆羽《茶经》记载:“福州、建州(今建瓯)所产之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代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8.
施闰章与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闰章(1618-1683):清初诗人。字尚白,号愚山,又号螃斋。宣城吟属安徽)人。顺治进土。康熙时举博学鸿词。官至侍读。诗与山东莱阳人宋碗齐名,号“南施北宋”,少数作品对清初的社会政治状况有所反映,有《学余堂文集·诗集》。施闰章可能由于生长在著名的“敬亭绿雪”茶产区,所以使他对茶叶有很深的爱好,并亲自来制“绿雪”名茶。他写下了许多首名茶、名泉的诗篇,耐人寻味。一、名茶(一)敬亭绿雪:产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创造年代,尚无确切史料考证。年久失传。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年代起重新挖掘,恢复生产。成茶品质特征,外形…  相似文献   

19.
茶宴,就是以茶代酒款待宾客之举。它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代,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中的《吴书·韦曜传》记载:“孙皓(注:吴国君主)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晋中兴书》记载:“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安既至,纳所设唯茶果而已。”又据《晋书》的《桓温列传》载:“温性俭,每讌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可见,以茶代酒,茶点作宴,晋代就开始了。不过,茶宴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首见于刘宋·山谦之的《吴兴记》,提到“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到了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又加  相似文献   

20.
黄桂枢 《中国茶叶》2008,30(2):38-39
佛海、南峤 佛海(今勐海)、南峤(今勐遮),产茶以勐海为中心区。佛海茶业,始创于清光绪末年。据老茶人拂一、刘献廷先生回忆,光绪三十四年(1908),定住佛海的石屏商人张棠阶兄弟三人,以及吴显之、李润亭、杨宪章、回族纳家等十多家,以经营百货或散茶为业,每年收集散茶运往思茅或缅甸销售,运些食盐土产、生活日用品回佛海零售。宣统二年(1910),张棠阶兄弟筹资,从思茅请来汉族揉茶师傅传授技术,开设了第一个茶庄“恒春茶庄”,民国二年(1913),张棠阶设灶1盘,制造圆茶四五十驮运销思茅。又制紧茶七八十驮,售予缅甸景栋商人张仲德,张转运至印度销售,此为佛海茶销印度之始。张棠阶的“恒春茶庄”,后来有茶灶两盘。民国二十七年(1938)后,由其子张锦培掌管,年产量2500担,抗日战争后生产300驮,1947年后生产800驮,后来转移境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