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联合国一项标志性工程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认可而备受各国和学界关注。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播理念一致,且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有鉴于此,本文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现存的受众认知不强、教育普及度不高等问题,在总结学术研究诸多进展基础上,拟建立契合农业文化遗产自身特点的三类活态保护与传承模式:多元化分众化传播模式、传受互动的传播模式、激励受众参与的传播模式,以积极回应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以期从传播视阈下,探索能成功地融合多路径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进而不断完善其活态保护与传承的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新阶段,构建农业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是关键切入点。目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工作已进入常态化,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已有不少问题开始显露,诸如组织机构不健全、高校参与度不高、遗产地领头人——"新乡贤"缺位、教育传承主体的结构性缺失等。基于当前现状与问题,以农业文化遗产强国日韩的先进经验为借鉴,从更新观念、完善组织、确保核心、重点培育、校地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3.
农业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农业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国内高校建立的第一所系统展示中华农业文明和历史渊源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高校博物馆的传播现状,利用新媒体技术从应用层面建构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的互动智慧传播模式,以期对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在农业文化遗产传播与国际交流层面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校教学中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度不高、在校学生对该文化缺乏了解的现象,通过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与高校教育间的联系,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及问题,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途径,包括开展农业文化类体育活动、构建网络服务体系和学术交流平台、培养科学研究人才、举办校园活动、慕课教学等。同时,对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在改革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以慕课、选修课为主;在丰富教学方式上,应该注重公共课和专题讲座的理论依据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创新学习方法方面,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辅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课程考核模式方面,提出了多维监测、分类考核、因地制宜的考核方式。通过以上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深入学习探索奠定基础,进而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让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得以较好地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安徽农业历史悠久,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发明与发展了各种农业技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安徽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土地利用技术、耕作栽培管理技术、防虫减灾技术、生态系统优化技术、畜牧兽医渔业技术等,具有活态性、生态性、地域性和复合性。分析安徽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种类和特征,目的是为后续研究安徽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奠定基础,为实现安徽乡村振兴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思维、工作方式,与此同时对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一定的影响。互联网+为安徽花鼓灯提供了传播空间,使安徽花鼓灯能够在广阔的互联网空间中进行传播,进而促进安徽花鼓灯的传承。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安徽花鼓灯与互联网+的特性,论述互联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作用,提出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7.
农林业文化遗产的传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我国农林业文化遗产传播现状分析,分析现阶段农林业文化遗产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发现对农林业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林业文化遗产传播理念落后、传播理念滞后、传播模式单一被动是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农林业文化遗产传播方式的转变,要实现政策驱动,需更新传播理念,加大数字化传播,强化新媒体平台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5 G网络和数字技术,加强高质量视频作品的制作。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和政府逐渐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的背景下,研究福建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路径,对福建省的农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研究发现,福建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农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等特色优势,同时又面临着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无序开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民俗工艺难以传承等困境,因此,提出加强宏观政策引导、适度开发农业文化产业、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以及建立活态传承机制等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部近日下发了《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要以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为核心,以筛选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重点,不断发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和社会功能,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与休闲农业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刍议农业高校推进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空前交流和融合,使得许多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与文化遗产正在急剧衰减甚至迅速湮灭,中国作为世界最古老的农业国家之一和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必须直面现代化农业发展对农业文化遗产传承所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并开展保护研究,而农业高校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自身具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因此要积极转变观念,建立机制;统筹规划,促进交流;搭建平台,搜集整理;加强实践,摸清"家底",进一步推进农业高校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我国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处于世界前列,但农业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探索农业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自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经验,为农业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提供指导。分析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与高校教育融合的主要路径有3条:一是通过理论教育宣传和普及农业文化遗产知识,二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广大师生感受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三是通过制度建设为农业文化遗产教育保驾护航,最终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淮南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淮河流域,淮南八公山豆腐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富有丰富的淮河流域文化内涵,并以豆腐为原料形成了有名的淮南豆腐宴、豆腐文化节等,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析淮南八公山豆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路径,指出消费者对安徽淮南八公山豆腐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程度低;政府没有给予淮南豆腐具体的保护政策;淮南豆腐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活化的内在潜力巨大。最后,提出了发展淮南八公山豆腐农业文化遗产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项目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得中国农业文化再一次得到世界认可,这对于中国农业发展以及世界农业文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把植根于悠久文化传统和实践经验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好,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落实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活着的历史",农业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保护和发扬,亟待构建合理的价值效益体系与评估体系并针对不同的农业文化遗产分类传承与利用。以子腊贡米作为个案分析研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效益,从而为类似地区的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和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提供内容上的补充,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转化和效益差异等方面提炼出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促进地方社会发展与进步,并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地方性知识保护实践提供可行经验。基于此,通过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从子腊贡米的起源与发展、价值体系以及评估体系构建原则以及方式,以期构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及评估指标系统,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原则下从产品价值、生态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历史价值等多维度分析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发现其产品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最为突出,产品价值所带来的效益是基于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之上的,是根基和源泉。忽视后者的存在事实必将影响前者目标的达成,最后则是导致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毁灭与消亡,传承与保护就成为一种口号。如何创新的传承与保护,找到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本质核心,则成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制茶技艺传承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茶的故乡,制茶技艺历史悠久,不同类别茶叶(绿茶、红茶、黑茶等)的传统制作技艺类型多样;目前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茶文化遗产比重较大,其中作为技艺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制茶技艺已多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利用对茶文化遗产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来看,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和历史三个方面:经济价值表现为茶叶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文化价值包括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历史价值表现为历史传承、利用和创新。本文针对当前制茶技艺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为制茶技艺遗产传承与利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对遗产地保护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好经验、好机制。当前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全国范围内农业文化遗产底数不清、保护制度与组织机构不够完善、遗产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的遗产地保护与传承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制定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方案,尽快完成农业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工作;二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制订完善;三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体制机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四是分类分阶段开展遗产地保护政策制定与项目资金扶持。  相似文献   

17.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利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关于"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部署要求。通过研究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申请与保护现状,发现目前中国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因应"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在景观、旅游层面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探索保护式旅游开发,既是对原真性的扬弃,又是对活态性的传承,更是对复合性的关照。浙江省湖州市应建立机制、摸清家底,抢救式发掘农业文化遗产;产业促进、规范管理,开发式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均衡利益、科研驱动,协同式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从而实现历史价值与旅游开发、传承保护与经济产出的和谐共赢。  相似文献   

19.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动态并提供经验借鉴,在回顾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内涵进行了梳理。国外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从保护与发展的角度,以实证研究为主,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内涵、价值和可持续管理等问题;国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十年,研究内容聚焦在概念界定、特征、价值、类型划分以及保护与合理开发模式等,研究视角日趋多元,研究方法从定性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存在理论尚未成熟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尚未构建、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尚未解决等问题,并据此提出未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意义]农业文化遗产凝聚着传统的农耕智慧、经过成百上千年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本文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为切入点,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方法 /过程]利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梳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的措施及面临的问题,对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文化遗产创新开发与利用机制做体系化、系统化研究。[结果 /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生产方式已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想让农业文化遗产继续“活下去”,必须挖掘其多元价值,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实现其活态传承,提高农业文化遗产综合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