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颡鱼“裂头”病是近年来发生的黄颡鱼的新型病害,对广东顺德地区(龙眼、勒流、锦丰、杏坛等)黄颡鱼发病池塘进行采样分析,经流行病学调查、组织病理检测、病原分离等,对黄颡鱼“裂头”病的病因进行筛查。在所患病鱼脑部和浓汁中均分离出一种生长缓慢、透明的针尖状菌落。经鉴定为鲶爱德华氏菌。 相似文献
2.
养殖黄颡鱼腹水症病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暴发的腹水症的病原进行了研究.病鱼症状主要为游动迟缓,体表、肝脏充血,积有腹水,后期伴有皮肤溃烂等,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及16S rDNA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等方法,对从多处组织中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其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符合迟钝爱德华氏菌特点,GenBank中同源序列检索结果显示,该菌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迟钝爱德华氏菌自然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3.
4.
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耗氧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流水密闭装置测定了五组不同规格的黄颡鱼和一组瓦氏黄颡的耗氧率,找出了黄颡鱼的耗氧率和体重的关系式,对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耗氧率进行了比较,并绘制了两种黄颡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图。试验表明:瓦氏黄颡鱼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同种规格的黄颡鱼,随着体重的增加两种黄颡鱼耗氧率都显著下降。两种黄颡鱼的耗氧率的最大值都出现在晚上23时前后。通过测定计算出黄颡鱼的耗氧率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Y=0.7279X-1.1826,R2=0.9872。 相似文献
5.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4)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红头病病原——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 A86为抗原,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鮰爱德华菌黄颡鱼分离株的菌体单抗5D11、1B8、1G7、3G8、5A9、3H8,其效价分别为1∶1280、1∶1280、1∶2560、1∶320、1∶160和1∶80。结果表明:6株单抗与11株鮰爱德华菌黄颡鱼分离株均可以结合,与迟缓爱德华菌、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弧菌等10株参考菌株均无交叉反应,单抗5D11和1B8可与鮰爱德华菌参考菌株结合。应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鮰爱德华菌对黄颡鱼的侵染规律。结果表明:黄颡鱼经人工注射鮰爱德华菌A86感染6 h后,在其肝、肾、脾、心、肠和胃中检测到了阳性细菌,其中脾脏中最多,心脏中最少;感染24 h后,脑中检测到阳性细菌;30 h后,鳃中显示有阳性信号;54 h后,在眼的外边缘检测到少量阳性细菌。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鮰爱德华菌在黄颡鱼体内的致病机理提供技术手段及基础,对揭示黄颡鱼红头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鮰爱德华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黄颡鱼“红头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红头病”病原---鮰爱德华菌 Edwardsiella ictaluri A86为抗原,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鮰爱德华菌黄颡鱼分离株的菌体单抗5D11、1B8、1G7、3G8、5A9、3H8,其效价分别为1:1280、1:1280、1:2560、1:320、1:160和1:80。结果表明:6株单抗与11株鮰爱德华菌黄颡鱼分离株均可以结合,与迟缓爱德华菌、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弧菌等10株参考菌株均无交叉反应,单抗5D11和1B8可与鮰爱德华菌参考菌株结合。应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鮰爱德华菌对黄颡鱼的侵染规律。结果表明:黄颡鱼经人工注射鮰爱德华菌A86感染6 h后,在其肝、肾、脾、心、肠和胃中检测到了阳性细菌,其中脾脏中最多,心脏中最少;感染24 h后,脑中检测到阳性细菌;30 h后,鳃中显示有阳性信号;54 h后,在眼的外边缘检测到少量阳性细菌。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鮰爱德华菌在黄颡鱼体内的致病机理提供技术手段及基础,对揭示黄颡鱼“红头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确定导致广西3个大型养殖场黄颡鱼大量死亡的原因,筛选出具有较好疗效的药物,为黄颡鱼迟缓爱德华氏菌的预防控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方法】从广西多个养殖场采集死亡黄颡鱼内脏组织,按常规方法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选取临床常用的34种药物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从鱼内脏组织中分离到3株病原菌,分别命名为GXLJ20-1、GXLJ20-2、GXLJ20-3。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鉴定,确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经药物敏感试验,菌株对恩诺沙星等16种药物敏感,对9种药物中度敏感,对9种药物表现为耐药。【结论】迟缓爱德华氏菌是致黄颡鱼及同池养殖的青鱼、鲢鱼、罗非鱼等鱼类死亡的病原;通过药物敏感试验筛选出恩诺沙星等16种敏感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对迟缓爱德华氏菌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瓦氏黄颡鱼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瓦氏黄颡鱼成熟卵直径约1.67mm,可用激素催产。受精卵圆形、橙黄色,遇水膨胀,直径为2.04mm。水温在20-24.5℃时,胚胎孵化需49h15min。本文还比较讨论了该鱼胚胎和其它鲶类胚胎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为研究黄颡鱼朗格汉斯细胞的结构特点以及细菌感染对其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黄颡鱼免疫器官中朗格汉斯细胞进行鉴定,通过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到黄颡鱼朗格汉斯细胞的超微结构,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鲶爱德华氏菌感染后黄颡鱼免疫相关组织内朗格汉斯细胞功能相关基因IL-1β、TNF-α、IL-10和TLR-4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黄颡鱼头肾和脾脏中具有朗格汉斯细胞的特异性分子标记CD207蛋白,且黄颡鱼朗格汉斯细胞的结构与其他脊椎动物类似,即细胞质中大量的伯贝克颗粒围绕着中心粒呈放射状排列。在鲶爱德华氏菌感染后,朗格汉斯细胞功能相关基因IL-1β、TNF-α、IL-10和TLR-4在黄颡鱼免疫器官内的表达量显著上调。上述结果表明,黄颡鱼含有朗格汉斯细胞,并且其可能参与了机体抗鲶爱德华氏菌感染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3.
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仔、稚、幼鱼生长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同步人工繁殖的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仔、稚、幼鱼进行了生长特性和养殖性能的比较,结果表明:92日龄的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8和14 g,差异显著(P<0.05);饲养期间,瓦氏黄颡鱼和黄颓鱼的总成活率分别为92.82%和74.97%,差异显著(P<0.05).因此,瓦氏黄颓鱼养殖性能优于黄颡鱼. 相似文献
15.
瓦氏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疾病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瓦氏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适应性强,生长快,食性杂,饵料来源广,对鱼鲺、小瓜虫病、肠炎病、水霉病等常见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但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作为生态渔业推广品种,发展人工养殖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对嘉陵江野生瓦氏黄颡鱼进行了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5月中旬水温达到24℃左右时为开展人工繁殖的最佳时间;催产药物种类和剂量以HCG(400IU)+LHRH-A2(3μg)+DOM(0.25mg)/尾效果最好;使用编织袋做成的鱼巢孵化率最高;用蛋黄、浮游动物和水蚯蚓作为饵料培养仔鱼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