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中华绒螯蟹卵巢快速发育阶段(9-12月初),经三个月饥饿后,卵巢指数从平均3.23增加到8.19,卵巢总脂含量略有增加,绝对脂肪含量每只蟹从开始的191mg增加到513mg。但饥饿后的卵巢与正常的成熟卵巢指数及脂肪含量相比,显著降低,这说明饥饿较大影响了卵巢的正常发育和成熟;肝胰腺指数从5.85~7.48降为0.75~4.13,其绝对含量也显著降低,每只蟹平均降低1270mg,大大高于卵巢在饥饿时增加积累的脂肪,说明肝胰腺的脂肪除了转运到发育的卵巢中去以外,大部分脂肪应作为能量被消耗。饥饿期间卵巢对来源于肝胰腺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C20:5和C20:4优先选择利用,暗示这些脂肪酸是卵巢发育必需的脂肪酸,但对来源于肝胰腺的C18:3利用最低,显示C18:3不是卵巢发育的必需脂肪酸。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巢的脂类及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巢中的脂类以2种形态存在,即脂肪滴(L)和卵黄体(Y)。脂肪滴为中性脂,卵黄体主要是磷脂。成熟卵巢的总脂含量约占卵巢湿重的17.78%,且中性脂(NL)大于磷脂(PL)。成熟卵巢的NL依次主要由甘油三酯(TG)、胆固醇(SL)和胆固醇脂(Es)组成;PL主要由卵磷脂(PC)和脑磷脂(PE)组成,且PC含量高于PE。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巢的NL和PL脂肪酸组成明显不同,PL短链的饱和与不饱和酸(<18个碳)含量显著低于NL(p<0.01),长链的多不饱和酸(>18个碳)含量显著高于NL(p<0.01),而一烯酸含量在这2种脂类中基本上无大变化。PL和NL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皆为:C16∶0、C16∶1、C18∶1、C18∶2、C20∶4、C20∶5和C22∶6。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和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越冬后即将进入蜕皮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实验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其蜕皮周期肝胰腺及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本实验将其幼蟹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前期(D期)、蜕皮期(E期)、蜕皮后期(AB期)和蜕皮间期(C1期和C2期)。结果发现,(1)蜕皮各期肝胰腺总脂含量变化显著,呈现为"高-低-高"的趋势,其中D期最高,AB期最低,C1、C2期开始回升;而肌肉总脂含量变化趋势与肝胰腺相反,为先上升后再下降趋势,在D期最低,AB期含量最高。(2)肝胰腺脂类中以甘油三酰(TG)为主,其次是磷脂(PL);而肌肉脂类主要是PL,其次是TG和胆固醇(CHO)。肝胰腺中TG含量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C1期含量最低,肝胰腺中的PL含量变化趋势与TC相反,AB期含量最高;肌肉中TG含量在E期最高,而此期的PL含量最低。(3)肝胰腺和肌肉的主要脂肪酸为C16∶0、C18∶1n9、C18∶1n7、C18∶2n6(LOA)、C20∶5n3(EPA)和C22∶6n3(DHA)(相对含量4%)。蜕皮周期内,肝胰腺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D期肝胰腺中的DHA和EPA含量最高;肌肉中的SFA和MUFA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肌肉中的PUFA和HUFA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脂类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肝胰腺中脂类可能是其蜕皮期间的主要能量来源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卵巢快速发育期内脂类积累以及对抱卵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成永旭 《水产学报》2000,24(2):113-118
本文报道中华绒螯蟹卵巢快速发育期内(9月初至12月初)脂类积累及对抱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这一时期,卵巢重量和脂肪含量都迅速增加,增加的脂肪中,中性脂(NL)主要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磷脂(PL)主要是卵磷脂和脑膦脂,且NL或PL在总脂的比值比较稳定;无论是NL还是PL,ω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主要是C20:5和C22:6)的百分组成熟显著增加,而ω6系列的(主要是C20:4)百分组成则显著降低;不能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的病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10月以来,通过逐户访问及调查问卷的形式对2001~2002年东太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区"白膏症"发病症状、扣蟹的来源、投饵模式、水草覆盖率、螺蛳投入量、底泥状况、回捕率、产量等进行较为系统的调查。同时对病蟹进行寄生虫检查、病原微生物分离、回接攻毒及病变组织的电镜观察等病原学研究,结果未发现致病性生物。调查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白膏症"的发病率雄蟹显著高于雌蟹,其症状为甲壳发黄,头胸甲腹面下肝区发白色或青黑色,肝胰腺由正常的橘黄色变成淡黄或白色;症状严重的病蟹胸腔积水,肌肉松驰萎缩,肝胰腺呈糜烂状,鳃丝发黑。调查结果显示,"白膏症"的发生与饵料的投喂量、动植物饵料之比及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该病的主要症状及发病原因,认为该病应命名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  相似文献   

6.
宋学宏 《水产学报》2007,31(2):257-263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患有肝胰腺白化症的中华绒螯蟹病变组织和细胞进行观察。发现病蟹肝胰腺、鳃、肌肉等组织细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其病理特征为肝细胞水肿、变性、坏死,细胞中脂肪颗粒锐减,线粒体水肿、嵴消失、形成空泡,内质网、溶酶体解体成小泡。鳃组织增厚,上皮细胞微绒毛排列疏松、不规则,部分线粒体嵴消失,出现膜性退化。坏死的肝细胞和鳃上皮细胞中出现细菌颗粒。肌细胞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固缩,肌丝松驰、水肿、断裂、肌质网溶解形成小泡。中华绒螯蟹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肝胰腺、鳃组织发生了严重病变,使其功能损伤,不耐运输;而肌肉的松驰、肝胰腺脂肪的锐减影响了中华绒螯蟹的品质。同时,病变组织和细胞中未见病毒等生物病原,表明该病为非生物性疾病。图2表0参12  相似文献   

7.
虾蟹类脂类营养与中华绒螯蟹性早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长江中下游的蟹种培育,由于饲养方法失误,往往造成大批一龄蟹种的性早熟(俗称小绿蟹),通常体重在15-35克。目前人工繁殖的蟹苗供应时间比天然苗早15-60天,更有大量的一龄蟹性早熟。性早熟中华绒塑蟹翌年大批死亡,严重影响群众养蟹的经济效益,致使中华绒资蟹上市规格过小,品质下降,造成优质种质资源无法发挥其生长潜力。小规格中华绒资蟹充斥市场,大规格中华绒螫蟹价格昂贵,严重影响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健康发展。因此,解决养殖生产中中华绒螫蟹性早熟问题,以便培育出大规格上市的中华绒螫蟹已刻不容缓。关于性早…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脂类营养需求与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河蟹脂类营养代谢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总胆含量的需求,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和胆固醇含量的需求与代谢,并针对当前河蟹脂类生理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今后仍须继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年生未成熟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幼蟹, 甲壳宽度在15~40 mm, 暂养在75 cm×50 cm×45 cm的玻璃缸内, 24 h充气, 自然光照, 每天换水1/3, 每次换水后投喂土豆、杂鱼等食物, 动物适应实验室条件1周后进行实验。为得到蜕皮后的样本, 将处于蜕皮前晚期的个体在相同条件下单独饲养。根据已报道方法, 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D0D1D34、蜕皮后A-B期等5个时期。采用细胞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 结果显示, R细胞数量在蜕皮间期和蜕皮前期都占绝对优势, 虽然在蜕皮前早期D0期数量显著下降(P<0.05), 但从D1期开始上升, 于蜕皮前晚期D34期达到最高(62.06 ± 3.92)%, 而在蜕皮后A-B期又显著降低(P<0.05)F细胞的数量除在D1期显著增加外(P<0.05), 其余时期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细胞数量在蜕皮前早期D0期显著增高(P<0.05), 随后开始下降, 直到蜕皮前晚期D34期恢复到间期水平, 而蜕皮后A-B期数量又显著增高(P<0.05)E细胞数量除在蜕皮前早期D0期稍微上升外, 其余时期基本稳定(P>0.05)。饥饿对处于不同蜕皮时期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影响不同, 饥饿48 h, 处于D0时期的中华绒螯蟹与正常组相比, 肝胰腺R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 B细胞和E细胞数量显著下降, F细胞数量上升。处于D1时期的中华绒螯蟹与正常组相比, 肝胰腺R细胞、B细胞、F细胞和E细胞数量均无显著变化。说明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和蜕皮周期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探讨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组织结构及细胞组成变化, 了解甲壳动物蜕皮过程的基础生物学现象, 并为其健康养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同一年度、同一饲养环境下的中华绒螯蟹"六月黄"和后期成蟹雌、雄个体肝胰腺组织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六月黄"的肥满度与雌性成蟹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肝胰腺指数极显著高于成蟹(P0.01)。"六月黄"肝胰腺中水分和灰分的含量极显著高于成蟹(P0.01),而粗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成蟹(P0.01),两种蟹的粗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检测到的17种氨基酸中,除"六月黄"雄蟹肝胰腺中丙氨酸的含量显著低于其雌蟹及雌、雄成蟹外(P0.05),其他16种氨基酸在"六月黄"与成蟹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六月黄"和成蟹的肝胰腺中含量最高的4种脂肪酸均为C18:1n9c、C18:2n6c、C16:0和C16:1,其总和分别占"六月黄"和成蟹肝胰腺中总脂肪酸的72.13%和69.02%(雌、雄蟹平均值)。"六月黄"的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成蟹(P0.05),但其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Σ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ΣPUFA)均显著高于成蟹(P0.05)。"六月黄"肝胰腺中Σn-6 PUFA的含量也极显著高于成蟹(P0.01),而Σn-3 PUFA含量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六月黄"的Σn-6/Σn-3 PUFA比率(1.42~1.44)低于成蟹(0.85~0.92)。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六月黄"的营养价值较高,其肝胰腺的营养品质好于成蟹,"六月黄"养殖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采用Darch蜕皮周期分期方法,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蜕皮周期进行了划分,并初步探讨了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消化酶活性变化。根据第三颚足末端刚毛和表皮的形态学特征,可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后期(A-B期)、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期(D期)和蜕皮期(E期),其中D期可进一步分为D0、D1、D3-43个亚期。在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蜕皮后A-B期开始升高,于蜕皮前早期D0阶段达最大(P<0.05),随后又逐渐降低,至蜕皮前晚期D3-4阶段降至最低(P<0.05);胃蛋白酶活力在蜕皮周期中于蜕皮前晚期D3-4阶段显著降低(P<0.05),其他阶段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认为,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可分为C、D0、D1、D3-4、A-B 5个时期,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发生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MicroRNAs (miRNAs) represent a class of endogenous small non‐coding RNAs with 18–25 nucleotides that are involved in diverse bi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present study,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iRNAs in four different metamorphic stages of Eriocheir sinensis were comprehensively detected and validated from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miRNA data sets. We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597 known miRNAs and 901 novel miRNAs from the four small RNA libraries. We also demonstrated the evolutionary conservation of miRNAs from Chinese mitten crab with those from other species. Analyses of miRNA expression profiles during brachyur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itten crab revealed that 86 mature miRNAs were dysregulated, 47 of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The results of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alyses for a few selected miRNAs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deep sequencing analyses. Intriguingly, the results of Gene Ontology annotation and KEGG pathway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miRNA gene clusters and families were consistently dysregulated at four different metamorphic stages, although they were enriched at various levels. Functional enrichment analysis revealed the versatile physiological roles (over six signal pathways) of these miRNA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se miRNAs might play potential key roles in the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the brachyur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itten crab. Particularly, miR‐2a‐3p, miR‐305‐5p, miR‐263a‐5p and miR‐7‐5p may play major regulatory roles in the metamorphosis of E. sinensis.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甲基法呢酯(methyl farnesoate,MF)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卵巢发育中的调控作用,采用离体方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大颚器(mandibular organ,MO)以及X-器官窦腺复合体(X-organ-sinus gland,XO-SG)对卵巢发育的作用。将MO与离体卵母细胞共培养作为实验组1,将MO和XO-SG与离体卵母细胞共培养作为实验组2,仅添加培养液的卵母细胞作为对照组。实验发现,蟹去眼柄(eyestalk ablation,ESA)后的第1、3、6、14天,同对照组相比,MO对其卵母细胞的发育均有极显著促进作用。ESA处理第6天,MO对卵母细胞发育的促进作用最强。XO-SG能逆转ESA处理后MO对卵巢发育的促进作用(P<0.01)。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果显示,ESA处理后,MO中法呢酸甲基转移酶(farnesoic acid O-methyltransferase,FAMeT)mRNA相对表达量上升。同未去眼柄的对照组相比,第1、3天FAMeT mRNA表达丰度无明显变化(P>0.05),第6、14天表达丰度提高至265%左右(P<0.01)。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MO功能性物质能够促进卵母细胞发育,且ESA处理后第6天MO生物效应最强。MO中FAMeT mRNA的合成受XO-SG的抑制调节。在离体条件下,中华绒螯蟹XO-SG能够抑制卵母细胞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渔光一体养殖模式(photovoltaic fishery breeding mode, PM)是一种采用水下养殖、水上发电的新兴环保养殖模式。本研究比较了渔光一体养殖模式与普通池塘养殖模式(common pond breeding mode, CM)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基本营养成分、感官评价和气味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对雌蟹肝胰腺和性腺进行人工及电子感官评价,测定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并对气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渔光一体养殖模式能提高雌蟹的性腺指数、增加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PM组肝胰腺表现青草味,电子鼻的响应值最高,PM组性腺的青草味和油脂味更明显;在肝胰腺中,鉴定出44种(PM组)和33种(CM组)物质,PM组总挥发性物质的含量[(70.53±2.91) ng/g]显著高于CM组[(16.63±0.73) ng/g](P<0.05),是CM组的4.2倍,其中油脂味和青草味的物质含量更高;而在性腺中,鉴定出了31种(PM组)和47种(CM组)物质,PM组和CM组总挥发性物质含量分别为(68.80±1.86) ng/g和(71.50±4.17)...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对盐度变化的适应及其渗透压调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虾、蟹等甲壳动物具有多样的渗透压调节能力,研究虾、蟹的渗透压调节生理及其对盐度等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可以补充和完善虾、蟹的基础生理学资料,同时对指导虾、蟹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实践,如海水品种的淡化养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中华绒螯蟹在咸水中进行繁殖和幼体发育,在淡水中长成,其独特的渗透压调节方式成为国内外相关学者关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