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安大略省利用黑麦与玉米两茬复种,作饲用或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能获取最大的年生物产量。安大略玉米地上部分最大干物质产量约为15~20吨/公顷(Tollenaar,1983)。然而,6月中旬前和9月中旬后的气温低不利于玉米生长(Tollenaar,1983)。7月中旬以前有80%以上的阳光不能被玉米冠层所吸收,  相似文献   

2.
印度玉米     
玉米是印度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58万公顷,总产量为100万吨,其中食用的占85%左右。最近几年用作耕畜青饲料的玉米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总面积仍不超过20万公顷。在印度非灌溉条件下种植玉米具有优势,因为玉米产量低,而且栽培早熟品种和杂交种基本上不施无机肥。玉米籽粒的最高产量在卡纳塔克邦为25公担/公顷,在泰米尔纳德邦为23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市有单季稻田1.07万公顷,占水田面积的55%。大半部分布在热量资源一季有余的中低产田,发展再生稻潜力很大。如果全市发展0.5万公顷,每年就可增产粮食1万吨。1989年全市种植863公顷,平均产量2.35吨/公顷。武夷乡溪洲村示范片3.5公顷,平均产量3.42吨/公顷,最高达5.58吨/公顷。同时,市农业局继续与省稻麦所合作,在溪洲点开展8项专题。试验,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为开发再生稻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就再生稻全套栽培技术研究情况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4.
引言 花生是苏丹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栽培面积为1.030,000公顷左右,其中80%位于苏丹西部的降雨区,年降雨量300—900毫米,20%在灌溉区,该区的产量占总产量的42%。 鉴于降雨的多少与分布,降雨区花生的产量是不稳定的(0.47—0.95吨/公顷)。在灌溉区很容易获得2.97吨/公顷的荚果产量。在实验的条件下,潜在产量可高达6.7吨/公顷。本文的目的系总结有关灌溉区取得最高产量相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东南欧是玉米最大栽培区之一,播种面积近115万公顷,每年收获玉米籽粒5500~5600万吨,平均产量为45~50公担/公顷。玉米高产的障碍之一是玉米螟(Ostrinianubilatis Nbn)。由于玉米螟危害各国平均减产10~20%,提高商品玉米杂交种对玉米螟的抗性,是各地区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许多品种群体可作为有价值的农  相似文献   

6.
文摘     
92108经乙烯利处理的玉米生长、产量及产量组分——(G.R.Khosravi 等),PlantGrowthRegulation,1991,Vol.10,No.1,27~36(英文)1985和1986年,在艾奥瓦州埃姆斯附近的田间试验里,玉米品种 P3737(早熟),P3377(中熟)及 P3183(晚熟)种植密度每公顷为59000和69000株,在雄穗伸长期(TE)及其后第6天和果穗伸长期用每公顷0、140.280及560克乙烯利进行处理。1985年,按品种、种植密度及处理时期计算,乙烯利4种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是10.5、10.4、10.2和9.9吨/公顷,1986年是12.1、12.6、12。4及11.9吨/公顷;560克/公顷乙烯利处理1985年和1986年分别比对照减少倒伏85%和93%。随着乙烯利用量的增加,籽粒含水量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7.
昌邑县龙池乡属滨海潮土。1989年植棉266公顷,平均每公顷产1.3吨(89.3公斤/亩);1990年植棉457公顷,每公顷产1.4吨(92.8公斤/亩);1991年植棉702公顷,每公顷产1.6吨(105.1公斤/亩)。获得了667公顷连片盐碱地棉花1500公斤/公顷(100公斤/亩)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8.
对香蕉品种(Williams)采用5×2,4×2,3×2和3×1.5米四种植距进行了种植密度试验,第一次收获产量分别为29.8,33.9,45.3和61.3吨/公顷,母株死后再长出的第一批香蕉产量分别为69.1,76.7,78.1和74.5吨/公顷.累积产量最高是3×2米(2222株/公顷),母株死后第一批香蕉种植密度在3×2米时产量最高.每公顷种1000株时,叶面积指数是3.9,而每公顷2222株的叶面积指数为7.8,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9.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美国农业部(USDA)的估测,1986年世界玉米总产量大约为4.8亿吨,略低于产量最高的1985年。1986年的大丰收是继前两年玉米获得丰收之后,且世界其它粮食生产也接近最高水平时出现的。1986年16.9亿吨粮食总产(包括5.3亿吨小麦和3.2亿吨水稻)中,粗粮约占一半。玉米是最重要的粗粮,占世界粗粮总产的57%(占世界粮食总产的1/4以上)。其次是大麦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的特性与应用高产性与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马铃薯作为作物的最大特性是高产、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强。这两种特性促使它成为产量近3亿吨的大作物。1989年全国平均产量30.6吨/公顷,分别相当于1879、1888、1957年的9倍、5倍和2倍。1989年北海道的产量是37.5吨/公顷,纲走地区平均高达44.6吨/公顷(1987年47.5吨/公  相似文献   

11.
1968—69年试验,花生品种M145播种于(a)30×15cm,(b)22.5×22.5cm,(c)30×30cm,(d)37.5×37.5cm或(e)45×45cm密度下,每穴1、2或3粒种子。荚果平均产量是(a)2.74吨/公顷,(b)2.65吨/公顷,(e)最低为1.56吨/公顷。在所有密度下,随  相似文献   

12.
1968—1969年以花生品种C—51进行的试验,施用N20公斤/公顷的荚果平均产量增加到2.09吨/公顷,与之对比的无氮区为1.85吨/公顷。随着施用P_2O_5从0—50公斤/公顷,产量相应的从1.75吨/公顷增加到2.21吨/公顷,进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显著地提高了谷类作物籽粒的收获量,然而,播种面积却没有怎么增加.例如1974-1976年,西欧国家谷类作物的平均播种面积为7,090万公顷,籽粒产量为2.255亿吨,而在1984年,谷类作物的播种面积略有减少(为7,030万公顷),但籽粒产量却增加了33%,总产量约为2.993亿吨.1984年,西欧国家的谷类作物产量平均为42.6公担/公顷,许多国家超过了50公担/公顷,冬小麦的平均产量为60公担/公顷.  相似文献   

14.
玉米遗传改良的生理研究揭示了玉米杂交种的遗传增益可能归因于生物量生产的改(Tollenaar,1989,1991)。虽然目前使用的玉米栽培种增加的产量可能与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生理性状的改变有关(Dwyer等,1991),但是这些变化是通过常规育种方法间  相似文献   

15.
绪言 1946年以来,英国小麦的平均产量每年约递增2.5%,即从1946年的2.4吨/公顷增加到1980年的5.7吨/公顷。同期,大麦的平均产量则递增较慢,每年大约为2.0%,即从1946年  相似文献   

16.
水稻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遍布五大洲一百一十一个国家。本文侧重收集IREI、日本、印度和美国等国家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的有关材料,仅供参考。一、国外稻作生产现状与育种目标据1978-1980三年平均,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为1.44亿公顷,稻谷总产3.86亿吨,每公顷平均单产2.7吨(360斤/亩),最高6.8吨(906.6斤/亩,南朝鲜),最低0.4吨(53.3斤/亩)。1976-1978年三年平均,在全世界111个产稻国中,以每公顷平均单  相似文献   

17.
矮秆高油大豆新品种吉密豆2号的选育与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密豆2号具有矮秆抗倒伏、高产、高蛋白、高油、生育期适中、适合密植栽培等特点。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126.8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吉育47平均增产10.94%。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43.0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吉育47平均增产10.68%。在近年来吉林省密植栽培和玉米-大豆间作栽培研究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威廉斯”种苗进行栽培试验,对高密度种植(每公顷1666或2222株)留单吸芽与低密度定植(每公顷1000株)留双吸芽的生产效果进行比较.在母株收获周期中,果穗的产量以高密度种植的最高(每公顷年产46吨),稀植的产量最低(每公顷年产21吨).但在植株高度、果穗大小以及从种植到收获的时间上则无显著差异.在第一代子株留双吸芽、密度增至2000株/公顷时结果表明,植株与果穗均小于其他处理组合,但  相似文献   

19.
受异花授粉饰变的玉米胚乳的干物质和N素积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籽粒产量受许多复杂过程的影响。但同化物源的强弱和籽粒库的大小通常被认为是决定最终产量的两个主要因子。在玉米上,关于究竟是源还是库限制产量的证据还有争议。一些研究已证明源的代谢活动影响籽粒产量(Egharevba等,1976;Tollenaar和Daynard,1978;Hunter,1980;Schoper等,1982)。既便是组培玉米果穗顶端的小籽粒也比田间果穗的大3倍多(Hanft等,1986)。这  相似文献   

20.
杨子山 《中国棉花》2009,36(2):45-45
据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局最新估计,2007/2008年度棉花产量13.3万吨,同比约减少55%(2006/2007年度为29.2万吨)。植棉面积为6.25万公顷。平均皮棉单产预计为每公顷2120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