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马铃薯黑粉病是一种重要的马铃薯病害,同时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重要检疫性植物病害.1943年Barrus和Mul-ler在秘鲁发现这种病害,当时称之为马铃薯块茎安德安病害.1944年Barrus确定这种马铃薯病害是由一种黑粉病菌引起,并将这种黑粉病病菌定名为Thecaphorasolani.1 黑粉病的发生1.1 症状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马铃薯主产区真菌病害的种类及其发生特点,2014~2017年对马铃薯主产区真菌病害发生及流行情况进行调查,为开展关键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理论参考。调查表明,北疆有9种马铃薯真菌性病害,主要有早疫病、晚疫病、黑痣病、干腐病。病害的发生时间与严重程度取决于当地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和播期;主要病害因不同地区、年份、品种、栽培模式发生情况有差异;马铃薯黑痣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日益严重,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在生育期间和贮藏过程中感染多种有害真菌、细菌、线虫病害和多种虫害。其中危害最大和流行最广的有:晚疫病、叶斑病、丝核菌病、疮痂病、干腐病、轨腐病、黑胫病、环腐病、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线虫、马铃薯瓢虫、金针虫、金龟子和地老虎。苏联科研机关制定了防治马铃薯病、虫害和杂草的制度,规定了在商品种植区要采用专  相似文献   

4.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时,常常会发生污染情况,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更为突出,污染瓶苗的菌类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两大类,细菌污染在接种1~2d即可出现,表现为黄色、粉液状半透明膜状。菌原主要是材料本身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造成污染。真菌污染在初期如针状的雾斑,以后长出菌丝,多是培养环境不清洁,接种人员操作不规范造成。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生态区域的8个马铃薯品种对湖南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分别于2019年春季和秋季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基地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除合作88与青薯9号外,其他品种马铃薯株高均为秋季高于春季;中薯18号、丽薯6号和合作88春季和秋季均开花,陇薯7号与青薯9号只在春季开花,其他3个品种两季均不开花;各品种春季产量为20.27~44.84 t/hm2,秋季产量为8.72~36.44 t/hm2,春季产量高于秋季;冀张薯12号春季和秋季产量均为最高,而尤金最低。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和品种对产量的影响极显著。综合分析,冀张薯12号、青薯9号、中薯18号、陇薯7号在湖南地区春、秋季均适合栽培,中薯5号适合春季栽培,而尤金、丽薯6号和合作88不适合在湖南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黑胫病是国内外马铃薯产区发生比较普遍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这种病害造成马铃薯块茎损失可高达30%~50%,严重地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文章就近几年国内外对该细菌的检测技术,包括症状识别、细菌分离、酶联免疫吸附法、菌落免疫荧光染色法、AFLP指纹识别技术、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技术、PCR-RFLP检测技术、T-RFLP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杂交育种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调节杂交亲本的开花时期。开花时期因耕作期和栽培条件而异,一般春季露地栽培在5月中下旬,秋季露地栽培在10月中下旬。春季栽培时许多品种都能开花,花数多,花期也长,而秋季栽培只有个别品种开花,即使开花的品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铃薯》2015,(5):283-289
为防治马铃薯地下害虫,选取有代表性的马铃薯田块,分别在春季播种前和秋季成熟期调查地下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情况,并研究4种药剂不同剂量对马铃薯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马铃薯地下害虫春季平均虫口密度3.3头/m2,最高6.9头/m2;秋季平均虫口密度2.9头/m2,最高7.5头/m2,发生程度为中度。用虫情指数和被害块茎率评价防治效果,用增产率衡量保产效果,15%毒死蜱·辛硫磷GR 45 000 g/hm2、15%阿维毒死蜱GR 37 500 g/hm2和3%克百·敌百虫GR 30 000 g/hm2,对马铃薯田地下害虫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在50%以上,增产范围9.1%~10.1%。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试管苗快繁过程中的污染及解决办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管苗在组织培养快繁体系中常常发生污染情况,轻者影响繁殖计划,影响当季的马铃薯生产,重者造成珍贵的脱毒品种丢失,组培室体系的瘫痪。故试管苗污染这一问题一直是困扰工厂快繁工作的关键,特别在高温高湿的夏天,尤为重要。作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及研究大量相关资料,总结以下心得,以供同仁相互交流借鉴。从污染产生的病原来看主要是真菌与细菌两类。细菌污染的培养基表面是接种1~2d即可发现,呈黄色粘液状或半透明膜状,主要是由于材料本身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造成成批接种材料被污染。另外也可能因接种人员的不慎造成细菌污染。真…  相似文献   

10.
一种未知病原的香蕉细条病在台湾已有十多年的发生历史。当时,也许因为在蕉叶上还发生着由Mycosphaerella fijiensisMorelet var.difformis Mulder&Stover引起的流行性黑色叶斑病,因此认为此病是次要病害。然而,在台湾为了有效地防治黑色叶斑病,国立大学的H.J.SU建立了预测系统和航空施药作业,在此之后,近年来此病日趋严重。在香蕉萌发后,不施药防治,细条病通常是在蕉果成熟期间流行。木文报道香蕉这种叶部新病害的病原学。有关该病的简要论述已有发表。 把带有初期斑点的病叶组织其表面用75%酒精消毒30秒钟,然后用解剖针从各病斑中取出小块的病叶组织(大约1×1mm),放置于马铃薯培养基(PDA)或2 %水洋菜中。在24℃下,接种到培养基上,每天检查其生长情况。在多数情况下,接种三天后病叶组织中仅能长出一种真菌,然后把其分离出来,转移到马铃薯培养基上。  相似文献   

11.
通过苍术、艾叶与甲醛的熏蒸效果比较,探索中药在组培室消毒中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苍术的平均灭菌率为44.8%(真菌)、77.9%(细菌),艾叶的平均灭菌率为68.4%(真菌)、44.1%(细菌)。甲醛熏蒸平均灭菌率为70.2%(真菌)、68.8%(细菌)。由于苍术对细菌的灭菌效果优于真菌,而艾叶对真菌的灭菌效果优于细菌,可根据组培真、细菌污染的实际情况选择二者之一作为熏蒸剂。两种中药熏蒸剂对人体和试管苗均无伤害,且与甲醛熏蒸效果相近,可用于马铃薯组培室的消毒杀菌。  相似文献   

12.
为给观赏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病害症状和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以及有关文献的分类系统,鉴定了1998-2000年在广东调查的12种凤梨科观赏植物真菌病害,即围小丛壳[Glomerrellacingh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辣椒刺盘孢[Colletotrichumcapsici(Syd.)Butl.etBisby]、水塔花星裂盘菌(PhacidiumbillergiaeL.ZengetP.K.Chi)、凤梨顶多毛孢菌(BartaliniaananassaL.Zeng,Z.D.JiangetP.K.Chi)、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theobromaePat.)、钝头粘盘孢菌(ColletogloeumobtusumSutton)、油球拟茎点霉[Phomopsisdiplodinoides(Sacc.)Punith.]、筒凤梨拟茎点霉(PhomopsisspectabilisV.G.Rao&B.R.D.Yadav)引起的叶斑病,灰霉(BotrytiscinereaPers.)引起的花腐及分别由强雄腐霉(PythiumarrhenomanesDrechsler)、簇囊腐霉(PythiumtorulosumCoker&Patterson)和蕨柱帚霉(Cylindrocladiumpteridis Wolf)引起的根茎腐、叶基茎基腐和茎基腐。其中,星裂盘菌叶斑病、顶多毛孢叶斑病为凤梨科观赏植物的新病害;钝头粘盘孢菌、油球拟茎点霉为中国真菌新记录种。在温室生产中,以围小丛壳引起的叶炭疽病、筒凤梨拟茎点霉引起的叶斑病发生普遍而严重;根茎腐、叶基茎基腐和茎基腐在部分生产单位常引起死苗或死株  相似文献   

13.
秋季马铃薯是宁海县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经济作物,由于其上市时色泽鲜、品质好、深受消费者欢迎,其销售价格效益显著,比春季马铃薯高一倍以上.作者通过几年的试验,对秋马铃薯的种薯处理、播种时间、密度、施肥与防病等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以利指导同类地区马铃薯生产.  相似文献   

14.
Shtie.  D  廖晓兰 《杂粮作物》1992,(3):39-42
由马铃薯早疫交链孢(Alternaria solani)引起的马铃薯早疫病和由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美国东北地区马铃薯的两种最重要的真菌病害。晚疫病是偶尔发生的,但极具危害性,而早疫病危害较轻,但经常发生。马铃薯种植者施用大量的杀菌剂来控制这两种病害,在美国东北部通常是当植株高15~20厘米时进行首次喷药,以后每周喷1次直至植株枯死,共喷药7~10次。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晚疫病菌高分子量核DNA的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分子量核DNA的提取制备,是许多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的前提。晚疫病菌由于具有其特殊的细胞壁结构,不仅与细菌和动物细胞的提取方法不同,而且和其它的真菌也有别,提取其分子量核DNA有相当的难度。经反复实验摸索后得到一个较适合于这种真菌高质量核DNA的制备方法-酶-氯化苄法,用此法所提取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总DNA达50Kb以上,含蛋白污染少,得率较高,并用之成功地构建了该菌的基因组文库。  相似文献   

16.
<正> 马铃薯癌肿病是国际植物检疫对象,它是由真菌所引起的一种植物病害,具有防治困难、危害性大,可随种薯,牡畜粪便、流水传播的特点。据报道,隔20年不种马铃薯的土壤中该病菌仍然具有生活力。那么,此种病菌在一年中又具有什么样的发生规律呢?我们根据两年的研究得出如下结果。  相似文献   

17.
对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真菌病害进行田间调查,并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组织分离、病原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真菌病害的植物病原有13种,其中由Curvulairia lunata(Wakke)Boed病原引起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玉米叶部的一种新病害,在田间发病率较高,病情指数较大,危害十分严重;由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和Bipolaris maydis(Nishik.et Miyabe)Shoemaker病原引起的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发生的主要真菌病害;Physoderma maydis Miyabe和Fusarium subglutinans(Wollenwe.et Reinking)P.E.Nelson et al病原引起的褐斑病和顶腐病有加重发生的趋势;Puccinia sorghi Schw引起的普通锈病在局部区域的一些品种和组合上发病较为严重;其他叶部病害零星发生,对制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一般不会造成流行为害。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生产中轮作、休耕和深耕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马铃薯产量。为明确马铃薯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采用平板分离法对马铃薯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进行测定。休耕模式下土层0~15,15~30和30~45 cm真菌数量分别为11.00×102,5.40×102和3.73×102CFU/g,高于相应土层中其他耕作模式。连作中0~15,15~30和30~45 cm土层的放线菌数分别为3.87×104,2.42×104和2.21×104CFU/g,细菌数量分别为77.68×104,33.13×104和18.92×104CFU/g,均高于轮作和休耕的相应土层。马铃薯-玉米-马铃薯、马铃薯-藜麦-马铃薯和马铃薯-马铃薯-马铃薯耕作方式下随着土层加深,真菌、放线菌及细菌的数量均逐渐减少。休耕中真菌和细菌数量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但放线菌在15~30 cm中数量最多,达2.39×104CFU/g。该结果为制定合理的马铃薯耕作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发 《中国马铃薯》2008,22(1):53-54
<正>马铃薯晚疫病是由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在马铃薯种植区普遍发生,是危害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晚疫病大流行会造成马铃薯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根据我们三年来的调查结果,晚疫病危害导致马铃薯田间产量损失可达20%~30%,严重的地块可减产50%~60%,甚至绝收,窖藏损失轻者5%~10%,重者在30%以上。马铃薯是宁夏南部山区的重要农作物,也是宁夏四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24万hm2以上,因此加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是宁夏马铃薯产业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典型的流行病害,几乎分布在全世界所有马铃薯栽培地区.它是马铃薯病害中发生比较普遍,危害最重的一种病害.在我县历年均有发生,部分地方较重,造成马铃薯早衰,大面积减产,严重危害了马铃薯的生产与发展.本试验考察不同病指、发病率与产量损失的关系,找出马铃薯晚疫病经济、高效的防治药剂,以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