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港口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进行当前的生态港口的建设过程中对生态技术进行合理运用不仅可以激发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潜能,还可以有效地对我国的污染进行控制.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强化港口节能降耗。促进生态港口的建设,对我国港口节能减排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各国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绿色、低碳、生态”等概念逐渐被全世界所关注,节能减排以应对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碳汇林业也越来越引起各个国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在2007年新乡市城市林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借鉴有关评价森林生态效益的方法,选取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的6个方面,即吸收CO2、释放O2、净化环境、旅游休闲、野生动物保护和节能减排,初步估算出新乡市城市森林生态功能效益年总价值为25.71亿元。  相似文献   

4.
科技信息     
农业部提出三大举措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农村节能减排是  相似文献   

5.
广西农村沼气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根据王革华等人农村能源建设的节能减排计算方法,对广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所带来的节能减排量进行估算及效果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广西户用沼气的使用,可节省能源折合标煤198.14万t,农户减少能源支出43.29亿元;减排CO2、SO2、CH4温室气体分别为412.49万t、3.73万t和54.27万t,显示出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尾气所造成的污染比重也日益增加,给当前能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汽车节能减排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汽车节能减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汽车节能减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校园生态足迹与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以河南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已在我国各部门各领域展开,其中"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运用生态足迹成分法,从能源、食物、垃圾、水、纸张和校际交通6个方面计算和分析了河南大学2006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河南大学2006年的生态足迹为55 946.6 hm2,主要的生态占用成分为能源、食物、垃圾等。揭示了大学校园的生态效率及其影响要素,提出了减少校园生态足迹的措施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学校的建议,同时认为生态足迹理论科学,计算简捷易行,可以作为"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宣传工具,促进该行动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认真贯彻落实好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切实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农村能源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实施循环农业,建设生态文明,当作重要内容,把发展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开发利用农村清洁能源、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近年来,为在广大农村树立节能减排理念,使农民真正成为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的主体,白城市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行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实现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9.
广西养殖场沼气工程节能减排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广西养殖场沼气工程发展概况,根据沼气工程总池容、产气量、年沼气发电量等指标推算出广西养殖场沼气工程节能减排量。结果表明:2011年广西养殖场沼气工程的使用,可替代煤炭5.67万t,减排CO2 58.58万t(当量),显示出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正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始终肩负着实现双碳目标的责任和使命。要从实现双碳目标要求出发,切实抓好生态良好和乡村振兴、生态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应该成为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要把节能减排贯穿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促进乡村振兴朝着绿色、节能、减排、低碳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面临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较低和碳排放基数较大等诸多问题,这给双碳战略的有效实施带来了挑战。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量时空格局的影响,为政府制定低碳土地利用模式以及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方法和ArcGIS技术,本研究量化了河南省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分布,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河南省主要的碳源,林地则是主要的碳汇,碳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90%以上。总体上,河南省碳排放量呈现出先快速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3.367×107 t增长到2010年的7.337×107 t,增长率为118%;而在2010—2020年下降了5.247×106 t,下降率为7%。空间上,不同市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碳排放量水平差异,部分市域存在碳收支不平衡,且碳排放量远超碳吸收量。此外,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占比对碳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建设用地q值增长幅度最大,而人口规模q值在2020年最高。通过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量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以及碳排放格局的驱动力,对推动河南省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化转变,制定有效的政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业碳减排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一直是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借鉴IPCC和其他研究机构、学者提供的碳排放因子系数,从农业物资投入、农地活动、水稻种植、牲畜养殖等12种主要碳源,测算了江西省2001-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并利用LMDI分解法将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为效率因素、结构因素、经济发因素、劳动力因素。结果表明:江西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从2001-2020年呈波动下降-上升-下降-持续上升-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并在2016年达到顶峰。相比于2001年,农业碳排放量增长20.68%,农业碳排放强度下降47.75%;效率因素与劳动力因素对农业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分别减少351.02%、426.26%的碳排放量。结构因素与经济因素对农业碳排放有促进作用,分别增加33.55%、843.92%的碳排放量。文章最后就农业碳减排措施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碳排放权、适宜性、额外性、协同效应4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南部地区开展小水电项目的可能性,利用中国西北电网数量相当电量来探讨CDM减排效益。计算得出基准线综合排放因子,采用线性模型,将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其他变量简化求得协同效应减排量,验证了CDM减排成果,得出不同阶段甘肃省南部小水电CDM减排效益。甘肃省南部地区开展小水电CDM项目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潜力,要想取得最大化的减排效益,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CDM市场化减排,随着未来国际碳减排价格的增长,甘肃省南部地区小水电项目减排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摘要: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基石,也是长期稳定的温室气体排放源,随着人口的增长,粮食增加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矛盾将日益加剧。水田是甲烷的主要排放源,开展稻田碳减排,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稻田碳排放的主要成分来源、稻田碳减排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我国不同栽培方式(露地与设施)及不同省份番茄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差异,基于生命周期法,遵循农田生态系统的全环式路径,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0》数据,对我国露地与设施番茄的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评价指标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露地、设施番茄生产系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4 630.09、8 697.52 kg CO2e·hm-2,设施比露地高87.85%;露地番茄的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为化肥,而设施番茄的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为农膜和化肥;露地番茄的净温室气体排放为负、碳生态效率大于1,对生态环境具有正外部性,而设施番茄的净温室气体排放为正、碳生态效率小于1,具有负环境外部性;土地碳强度、碳生产效率、碳经济效率方面,设施种植的可持续性均低于露地种植。各省份露地、设施番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在2 849.24~7 524.61、5 788.83~13 779.69 kg CO2e·hm-2之间,最高省份分别是最低省份的2.64、2.38倍,露地、设施番茄的温室气体排放、构成、固碳...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碳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碳效应,运用IPCC碳排放测算方法以及国家地质调查总局制定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中的采样方法实地采样,分析治沟造地工程中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工程及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延安市南泥湾镇治沟造地工程施工导致的碳排放量为3.76 t·hm-2,表现为碳源效应。其中对碳排放贡献最大的是土地平整工程,碳排放量为2 335.50 t,农田防护工程碳排放最小,不产生碳排放。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使碳储量增加95.34 t·hm-2,表现为碳汇效应。其中耕地面积增加使碳储量增加了1 119.72 t·hm-2,水田的碳储量增加量最多,为716.54 t·hm-2;园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面积减少导致碳储量减少了1 024.38 t·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碳储量减少量最多,为807.50 t·hm-2。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碳储量抵消了工程施工产生的碳排放,碳储量为91.58 t·hm-2。研究表明,治沟造地工程总体上表现为碳汇效应,有利于区域碳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准确分析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可为制定和更新低碳化政策及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根据浙江省嘉兴市相关统计资料,参照《浙江省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2017年版)》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分析了嘉兴市2010—2016年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结果显示:嘉兴市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年均减排幅度达8.4%,2014年较2013年减排20.2%;种植业是嘉兴市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排放占比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依次为化肥氮、稻田甲烷和与羊养殖相关的排放源,2016年,三者分别占嘉兴市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2%、36.0%和10.5%;种植业发展规模较大的桐乡市和平湖市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嘉兴市前2位;种植业和畜牧业体量都不大的嘉善县,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总体相应较小。稻田甲烷减排、合理施用化肥将是未来嘉兴市低碳农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孙炳  姚建  符苗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79-381,391
[目的]研究四川省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及减排对策。[方法]通过对STIRPAT模型的扩展,应用主成分回归方法,计量分析人口、经济和技术因素对2000~2009年四川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并提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对策。[结果]现阶段四川省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影响最大,其次是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力仍然大于人口结构,技术因素对碳排放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可通过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鼓励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注重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步降低高碳产业比重,鼓励支持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等途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适应四川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结论]该研究为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全国林地、草地、农作物用地及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2003~2009年碳排放总量、碳源、碳汇、建设用地碳排放、碳源碳汇比、人均碳排放量、每平方公里碳排放量等7项碳排放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7年间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但增加速度有所减缓;碳排放量较大的地区集中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周围省份。并提出建立生态碳汇补偿机制、将碳排放量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优化土地管理,促进减少碳排放量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排放源,降低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具有意义重大。本文梳理了种植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相关的文献,发现种植过程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化肥的生产和使用。通过优化秸秆和肥料利用模式成为化肥减施和替代的重要途径,综合考虑了农田碳排放和土壤固碳,为进一步研究旱作农田减排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