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宁夏彭阳县城阳乡涝池村进行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密度试验,试验设置了行距为10 cm、14 cm、18 cm、22 cm、26 cm 5个处理,对不同密度冬小麦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最适宜行距为14~18 cm,此时产量最高,达到6 481.5~6 666.7 kg/hm2.  相似文献   

2.
为选择武山县浅山干旱地区覆土穴播小麦适宜的品种,于2015~2016年秋播时进行冬小麦不同品种的比较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表现较好的品种依次为兰00439天9896中88375,比对照85130增产幅度均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张豆1号为指示品种,在会宁县旱地进行了大豆全膜覆土穴播适宜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当行距为60 cm、穴距为14 cm时,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3 156.25 kg/hm~2;行距为50 cm、穴距为18 cm和20 cm时,大豆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 054.17、2 987.50 kg/hm~2。且这3个密度处理的大豆综合性状优良。因此认为,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行距60 cm、穴距14 cm和行距50 cm、穴距18~20 cm。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旱地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小麦是甘肃省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群众普遍喜爱的主要口粮,甘肃省的粮食安全主要是指小麦供给的安全性。目前,全省小麦常年播种面积94.7万hm2,  相似文献   

5.
在甘谷县大石乡黄坪村山旱梯田地里进行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不同播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甘谷干旱山区冬小麦的总产量随播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到穴播量为每穴8粒时达到最高,为5581.5kg/hm2,较对照增产20%,在生产中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旱地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的土壤水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前期,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沟播>露地条播;拔节—孕穗期0~20 cm土壤含水量全膜覆土穴播较露地条播提高4.6~5.2个百分点,而膜侧沟播较露地条播提高2.2~2.3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全膜覆土穴播较露地条播增加29.0~48.0 mm,而膜侧沟播较露地条播增加12.9~20.4 mm。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小麦农田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4.1%,平均降水利用率达到71.0%;使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19.58 kg·mm-1·hm-2,平均达到18.33 kg·mm-1·hm-2,在旱作小麦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谷子是北方旱作区重要的优质小杂粮,大部分谷子种植区年降水量300~500 mm,由于长期面临春夏持续干旱的威胁,导致谷子每亩产量徘徊在150 kg左右,产量低,效益差,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是全地面平铺地膜,再在膜面上覆一层薄土,然后  相似文献   

8.
旱地糜子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是甘肃省继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之后又一旱作农业重大创新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旱地密植作物生长期缺水和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从播前准备、覆膜盖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旱地糜子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为其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旱地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点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旱作区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的肥料效益。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技术能显著提高小麦肥料利用率和肥料利用效率。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氮、磷、钾肥利用率最高分别为44.3%、24.7%、37.9%,平均分别为38.7%、21.0%、29.1%,较露地条播分别增加8.6、5.1、6.6个百分点;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氮、磷、钾肥料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4.8、25.0、13.1 kg·kg-1,平均分别为12.9、21.2、12.3 kg·kg-1,较露地条播分别增长29.0%、31.7%、23.0%。全膜覆土穴播技术能增强小麦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显著提高缺素区小麦的相对产量,从而降低氮、磷、钾施肥依从度。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缺氮、缺磷、缺钾区相对产量最高分别为60.0%、54.7%、89.7%,平均为58.7%、52.7%、88.8%,较露地条播分别增加3.7、3.9、2.7个百分点;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氮、磷、钾施肥依从度最高分别为42.6%、49.5%、11.9%,平均为41.3%、47.3%、11.2%,较露地条播分别减少3.7、3.9、2.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临夏州旱地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夏州小麦主要种植在旱作区,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春旱和初夏旱发生频率高,小麦产量低而不稳,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解决临夏州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关键所在。为此,临夏州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了临夏州旱地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种植是一种成熟的旱作农业小麦种植模式,与露地小麦种植并存,在有些区域占很大种植比例,通过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的生长,性状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变化,确定出高产时的适宜密度,实现产出和投入比例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在宁夏隆德采用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种植冬小麦。结果表明,目前较为适宜的种植密度应为穴行距18cm,对应穴数46.4万穴/hm^2,每穴播种8-12粒。  相似文献   

13.
<正>一、播种前的准备1.选地与整地油菜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土层较厚,肥沃疏松的土壤为宜。在中性、微酸性土壤上种植时含油量较高。油菜种子小,幼芽顶土力弱,要求精细整地才能出好苗。在前作收获后要及早进行耕作,以防失墒,耕后进行耙耱细整。2.选择优良品种选择适宜的品种是夺取油菜高产稳产的基础,进行品种选择时,应从各方面综合考虑,选择生育期适中、产量潜力大、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如宁油2号、  相似文献   

14.
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旱作区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的经济有效性和科学可行性,进一步优化并充实完善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体系,通过对小麦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土壤水分含量、农艺性状和产量水平等结果分析,初步确定了清水县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模式下的适宜播期和密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验证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在宁夏旱地小麦等旱作密植作物上的应用效果,设计了全膜覆土穴播、传统覆膜穴播、膜侧种植和露地条播4种种植方式,考察不同种植方式下小麦的增产效果,及对土壤含水量和土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种植与露地条播种植相比,在冬小麦各生育期0~100cm土壤贮水量和0~25cm平均地温均有所提高;小麦株高高出12.2cm,穗长增加1.28cm,千粒重增加4.11g,产量高出636.0kg/hm^2,增产38.3%。  相似文献   

16.
小麦是礼县主要粮食作物,2011年播种面积达2.86万hm^2,占粮田面积的34.8%。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是继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之后的又一项旱作农业重大技术创新。其集膜面种穴集雨、抑蒸抑草、雨水富集叠加利用和留膜免耕多茬种植等技术为一体,实现了有效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笔者根据多年试验、示范、推广经验总结出适合礼县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该技术适宜于海拔1250m-1800m、年降水量在300mm-60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全膜覆土长效尿素不同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长效尿素占总氮量40%产量最高,为6 611.4 kg/hm2,较T1(CK)增产17.8%。进一步解析冬小麦普通尿素、长效尿素最佳配比与产量的回归方程,最高产量为6 623.7 kg/hm2,长效尿素占总氮量的35%。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旱地油菜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是甘肃省第一大油料作物,甘肃油菜主要分布在陇东、陇中和陇南黄土高原旱作区,常年播种面积18.89万hm2。由于大部分油菜种植区年降水只有300~500 mm,长期面临冬春夏持续干旱和低温冻害,导致油菜每667m2产量一致徘徊在150 kg左右,产量低而不稳,效益低下,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19.
正武山县山区群众都习惯于按半膜玉米的密度种植全膜玉米,即株距60厘米,亩密度2000株左右,比高产创建技术要求的密度低,为了掌握山旱地全膜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用事实引导群众,为全县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提供技术依据,提高种植全膜玉米的技术水平,特设本试验。一、试验设计覆膜前选地形平坦,地势开阔、肥力均匀的地块为试验地,覆膜时均匀施肥,沿与土壤肥力变化垂直方向覆膜,尽量使垄沟垄面间距均匀,方向正直。试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旱地谷子全膜覆土穴播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包括产地选择、肥料使用、适宜推广品种、选地整地、播种方法、田间管理及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旱地谷子全膜覆土穴播无公害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