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01—2009年陇东地区环县、庆城、西峰、镇原、华池、正宁6个气象站雷暴观测资料,从9年的观测资料中挑选出了192个雷暴记录。由于所选站点比较集中,1个站点发生雷暴就认为该地区有发生雷暴。根据雷暴发生个例,逐个查看2001—2009年5—9月MICAPS 8:00、20:00 500 h Pa高度场,对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划分,得到了陇东地区雷暴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为槽后西北气流型、横槽型、槽过境型、低涡后部型、阻塞高压型。其中,最有利于陇东地区发生雷暴的天气型是槽后西北气流型或横槽型,其次是槽过境型。  相似文献   

2.
张娟  杨金玲  林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76+1410-1376,1410
利用1981~2010年招远地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招远地区雷暴年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和月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招远地区雷暴日数总体表现为缓慢减少的趋势,累计雷暴日638d,年平均雷暴日21.2d,年雷暴日最多37d,出现在1982年;一年中夏季雷暴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无雷暴;雷暴主要集中在4~10月,其中7月雷暴最多,占全年的28.8%。  相似文献   

3.
利用青海省海南地区5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雷暴资料,采用倾向率、绝对变率和M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雷暴变化趋势和突变时间。结果表明,近50年来青海海南地区雷暴总体呈极显著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2.7d,但各地变化特征不一致。年雷暴日数少的地区雷暴日数的减少趋势明显,而雷暴日数多的地区减少趋势不显著。雷暴的初日有推后的趋势,雷暴终日呈显著提前趋势;雷暴期呈显著缩短趋势,年雷暴日数在2000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  相似文献   

4.
利用招远地区1981~ 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借助数理统计、线性倾向分析、气候变化趋势、保证率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并探讨了30年间ENSO强度、气压及气温与雷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招远地区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1.2 d,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呈现在波动中缓慢减少的趋势,其变率为-1.34d/10a;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多,冬季无雷暴;雷暴主要发生在5~9月,约占全年的81.6%,其中7月份雷暴日数为最多;雷暴初日80%保证率出现在4月16日左右,雷暴终日80%保证率出现在11月12日左右;招远地区雷暴日数与ENSO强度、气温、气压有很强的一致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青海省河南县1964~2013年地面气象观测雷暴资料,采用excel软件中的线性趋势、相关系数、柱形图、数据表格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河南县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河南县地区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1981年1月20日,最晚出现在2007年5月8日;雷暴终日最早出现在2002年9月18日,最晚出现在1996年11月7日;近50年来平均雷暴日数为52.2d,7月份出现雷暴日数最多,其平均雷暴日数为11.0d;该地区年雷暴日数以7.43 d/10a的速度显著减少;雷暴初日有显著推后趋势,雷暴终日有显著提前趋势,从而雷暴期呈明显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6.
丹东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丹东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月雷暴日数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丹东地区的雷暴特征,并对产生雷暴的天气进行日、月和年的统计分析和演变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季节变化特征和年际变化规律都比较特殊。雷暴次数在空间分布上可分为3个区域:北部山区(宽甸县、凤城市北部),中部丘陵(凤城南部、浪头站),南部沿海(东港市);其中北部山区雷电密度最大,自南向北雷暴频数明显增多,南部沿海发生雷暴的几率比较稳定,接近平均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81—2008年夏季(5—10月)西宁地区4个气象站的雷暴天气资料,分析了西宁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造成雷暴天气的环流形势与影响系统。为提高西宁地区雷电预报准确率,从天气学、统计学和能量天气学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出了一套简单实用的预报指标和预报方法,建立了西宁地区雷暴天气动态分析和预报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8.
王广生  邵志明  孙长鹏  王庆江  赵慧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29-14530,14534
利用呼伦贝尔16个气象站1971~2008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呼伦贝尔地区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和日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地区雷暴天气38年来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牧区偏少,林区偏多;呼伦贝尔地区雷暴集中发生在5~9月,其中7月雷暴日最多。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梅州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广东省梅州地区5个代表气象站1965~2007年的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梅州市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梅州地区的雷暴在空间上呈南多北少分布,雷暴日数总体较多且年际变化较大,但年雷暴日数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雷暴主要集中在夏季(8月份雷暴最多);梅州地区初雷普遍出现在2月下旬3月上旬,终雷普遍出现在10月中旬,雷暴初、终日年际间差异较大,且初雷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梅州地区雷暴的年际变化普遍存在着准4a的短周期和12、22a左右的长周期,除北部地区外,整个时域中还存在7a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衢州地区雷暴天气的发生规律,应用1973—2013年衢州地区5个常规站龙游县、衢州市、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雷暴气象观测资料,对衢州地区雷暴天气现象出现的时间、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衢州全市平均每年发生雷暴天气日数为51.4 d;全市各站雷暴天气发生初日一般发生在2月中下旬到3月上旬,雷暴天气发生终日一般发生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全年各月雷暴天气平均发生日数分布近似为正态分布,7—8月为雷暴天气发生高发期;全市雷暴天气发生日数空间分布为东部少,西部相对较多,雷暴天气发生空间分布和地形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导致火灾、爆炸、建筑物损毁等事故频繁发生。该文通过统计分析西丰地区1980-2015年这36a的历史资料,对该地区发生的雷暴基本特征、产生雷暴的主要天气类型、雷暴灾害事件进行了介绍,并且提出了农村雷电防御措施和建议,以避免或减少雷暴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气象站1954~2009年雷暴资料,分析了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趋势系数、倾向率、绝对变率和M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雷暴变化趋势和突变时间。结果表明:半个世纪以来同德地区雷暴总体呈极显著的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4.5天;雷暴的初日有推后的趋势,雷暴终日呈显著的提前趋势;雷暴主要发生在4~10月,占全年总雷暴发生数的99.5%。冬季无雷暴发生,夏季雷暴发生次数占全年总数的66.7%,春季次之为19.0%,秋季较小为14.3%;雷暴期呈显著的缩短趋势,年雷暴日数在1998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邵阳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戚平 《现代农业科技》2010,(2):299-300,302
利用邵阳市各11年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出了邵阳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邵阳地区属于雷暴多发区,平均雷暴日数为43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值年为75.6d,而最小值年仅为33d,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3倍多;初雷一般出现在3月上旬,终雷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全年各月均有出现雷暴的可能,但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冬季雷暴出现的概率非常低,而且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通过掌握邵阳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作为雷暴灾害预警预报和决策服务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阿拉善盟有气象记录以来近54年(1960~2013年)的雷暴资料,通过趋势分析方法对阿拉善地区的雷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阿拉善盟地区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近13年(2001~2013年)的MICAPS资料,对雷暴发生时的天气形势总结分析,得出高空槽型、高空冷涡型、西风气流型。  相似文献   

15.
胡江波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71-172,178
利用汉中地区11个测站1971—200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对汉中地区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初、终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a来,汉中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一般在20~33d,其中西北部分布少,东、南部分布较多;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比最少年一般偏多16~38d;汉中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减少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2.3d/10a;雷暴出现的季节变化很明显,5~8月为多发时段;雷暴初日东南部早于西北部,终日东南部迟于西北部,雷暴持续期普遍在154.7~202.9d,其中东南部持续时间长,西北部短。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抚顺地区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飞  侯波  马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08-11009,11051
利用抚顺地区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84~2013年的雷暴资料,从雷暴初终日、日变化、月变化、年际变化、空间分布等方面统计分析抚顺地区雷暴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抚顺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31.8 d,市区多于东部山区,初雷暴日最早出现于1990年1月17日,以4月份出现次数最多,终雷暴日最晚出现于2004年12月10日,以10月份出现次数为最多,夏季雷暴出现频率最高,一天当中则主要发生于下午时段。  相似文献   

17.
白华  熊群峰  孙莹  马鑫  王浩 《农业与技术》2013,(10):197-198
本文选取1961—2010年丹东地区4个站雷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了丹东雷暴发生的气候演变特征,及夏季雷暴多、少年500hPa平均环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丹东地区近50a来雷暴日数减少。雷暴初日显现提前的趋势,北部更加明显。夏季雷暴多发年500hPa极涡明显偏东偏强,乌拉尔山槽偏东,太平洋副高西伸。少发年500hPa极满中心偏向西半球,极涡偏强,但范围小于雷暴多发年,东亚到堪察加半岛的脊明显偏强,阿拉斯加的槽显著偏强,西太平洋副高偏东。  相似文献   

18.
利用西宁地区4个测站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1—2012年西宁地区初、终雷暴日及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宁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1.6 d,进入1990年代雷暴日呈快速减少趋势;初雷暴日提前,终雷暴日明显推后;3—11月均有可能出现雷暴,主要出现在5—9月,占总雷暴日数的93.7%,6—8月为雷暴高发期,占总雷暴日数的67.5%,平均初雷暴日为4月25日,终雷暴日为10月3日;大通雷暴出现最早,西宁结束较晚。春季、秋季平均气温稳定通过4~5℃的时间大致与初雷暴日和终雷暴日的时间相一致;西宁地区年雷暴日数于1997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9.
利用镇海一般气象站2009—2013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仪的监测资料分析了镇海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雷暴日的天气图对镇海地区的天气形势作了划分。针对镇海地区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短时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强雷暴天气形势特征进行着重分析研究,归纳出有利于镇海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天气形势,总结出了不同强对流天气类型的环流特征和预报指标,供预报员在分析和预报强雷暴天气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57—2010年内蒙古小二沟地区雷暴观测资料,分析雷暴年日数、月平均日数、日变化特征、雷暴持续期等.结果表明:小二沟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34.2 d,雷暴集中在5—9月,3月下旬开始出现雷暴,10月中旬雷暴结束;11月至次年2月下旬未出现雷暴;雷暴日数在5月逐渐增多,7月达到顶峰,9月逐渐减少;一日中午后和傍晚出现雷暴的次数趋于明显增多,15:00—16:00和20:00前后达到最大峰值和次大峰值;前半夜出现次数较后半夜多,后半夜至凌晨呈下降趋势.雷暴初、终日和初终间日数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