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探明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mosaic?virus,?AMV)和白三叶草花叶病毒(white?clover?mosaic?virus,?WCMV)复合侵染的协生作用致病机理,以复合接种AMV+WCMV的本氏烟为处理,分别以单独接种AMV、WCMV、磷酸盐缓冲溶液(pH?7.0,?PBS)的本氏烟为对照,采用DAS-ELISA?(double-antibody?sandwich?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方法检测了接种病毒72?h的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中的病毒含量及72~720?h内水杨酸(salicylic?acid,?SA)、茉莉酸(jasmonic?acid,?JA)、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s,?SLs)、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乙烯(ethylene,?ETH)?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AMV和WCMV接种比例为3:1的植株720?h时的发病症状比单独接种一种病毒(AMV或WCMV)明显,主要症状表现为轻花叶、斑驳花叶、重花叶、明脉、皱缩.检测接种72?h时叶片病毒浓度发现,接种比例3:1的植株中AMV的浓度比单独接种AMV以及AMV和WCMV接种比例为1???1和1???3的处理高,而WCMV的浓度略低于其单独接种WCMV处理,高于AMV和WCMV接种比例为1???1和1???3的处理;接种AMV和WCMV混合液后复合侵染的本氏烟叶片中SA、JA、SLs、BR、ETH含量在一定时间内与单独接种AMV、WCMV及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相似文献   

2.
为探明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 AMV)和白三叶草花叶病毒(white clover mosaic virus, WCMV)复合侵染的协生作用致病机理,以复合接种AMV+WCMV的本氏烟为处理,分别以单独接种AMV、WCMV、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0, PBS)的本氏烟为对照,采用DAS-ELISA (double-antibody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方法检测了接种病毒72 h的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中的病毒含量及72~720 h内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s, SLs)、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 BR)、乙烯(ethylene, ETH) 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AMV和WCMV 接种比例为3∶1的植株720 h时的发病症状比单独接种一种病毒(AMV或WCMV)明显,主要症状表现为轻花叶、斑驳花叶、重花叶、明脉、皱缩。检测接种72 h时叶片病毒浓度发现,接种比例3∶1的植株中AMV的浓度比单独接种AMV以及AMV和WCMV接种比例为1 ? 1和1 ? 3的处理高,而WCMV的浓度略低于其单独接种WCMV处理,高于AMV和WCMV接种比例为1 ? 1和1 ? 3的处理;接种AMV和WCMV混合液后复合侵染的本氏烟叶片中SA、JA、SLs、BR、ETH含量在一定时间内与单独接种AMV、WCMV及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 < 0.05),其中,AMV和WCMV接种比例为3∶1的混合液可在一定时间段内提高本氏烟叶片中SA (216~504 h)、SLs (216~432 h)、BR (216~504 h)、ETH (288~720 h)含量,降低JA (216~504 h)含量,其SA、SLs、BR、ETH含量分别比单独接种AMV、WCMV和健康植株(CK)提高了36.27%以上,JA含量降低了59.09%多。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甘肃省大面积种植的苜蓿品种苜蓿花叶病毒(AMV)和白三叶草花叶病毒(WCMV)带毒情况及这两种病毒侵染后对苜蓿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利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DAS-ELISA)和生理生化方法分别对种植于实验室30 d苗龄的12个苜蓿品种进行了带病毒检测及携带不同病毒的苜蓿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防御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12个苜蓿品种可分为不携带病毒、携带病毒AMV、携带病毒WCMV、携带病毒AMV和WCMV,病毒检出率为66.7%,其中AMV检出率为50.0%、WCMV检出率为41.7%、AMV和WCMV复合侵染率为25.0%。方差分析表明,两种病毒复合侵染、AMV、WCMV单独侵染与不带病毒(CK)相比,苜蓿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而3种防御酶过氧化物酶 (POD)、多酚氧化酶 (PPO)、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的活性均显著升高,且两种病毒复合侵染的苜蓿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两种病毒单独侵染;而POD、PPO、PAL均高于两种病毒单独侵染。结果表明AMV、WCMV侵染不同品种苜蓿对其生理生化活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周其宇  梁巧兰  韩亮 《草业科学》2016,33(7):1297-1305
本研究为了探明甘肃省兰州市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侵染病毒病的症状类型、病原种类以及寄主范围,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室内酶联免疫检测。田间调查确定了苜蓿病毒病在兰州市安宁区和皋兰县以及白银市景泰县均有发生,其中景泰县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最高,分别为43.33%和26.08;共采样90份,检查30份,检查比例为30%。检测到的病原有苜蓿花叶病毒(AMV)、白三叶草花叶病毒(WCMV)、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和豇豆花叶病毒(CPMV)4种,检出率分别为100.00%、50.00%、75.00%和75.00%,且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复合侵染率达50.00%;寄主范围测定供试植物共6科17属18种,经测定,AMV可以侵染6科15种植物,WCMV可以侵染4科8种植物,BYMV和CPMV可以侵染3科7种植物,4种病毒可复合侵染6科14种植物。  相似文献   

5.
文朝慧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15,24(4):121-126
2011年7月在甘肃省张掖地区发现发生花叶病的苜蓿田块,地块中病株呈现黄斑花叶、叶柄扭曲及整株矮化的症状。为明确其病原,采集病株后利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样进行了检测。 DAS-ELISA、RT-PCR-RFLP及病毒CP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苜蓿病样受到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和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的复合侵染。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番茄花叶病毒对苜蓿的侵染,讨论了由这两种病毒引致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是一种重要的牧草,然而紫花苜蓿病毒病的侵染严重影响其品质。本研究通过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和RT-PCR/PCR的方法对采自山西农业大学植物园中表现花叶、皱缩、卷曲的紫花苜蓿样品进行病毒病原的鉴定,结果表明病样被苜蓿花叶病毒(AMV)、豌豆线条病毒(PeSV)、苜蓿矮化病毒(ADV)和苜蓿卷叶病毒(ALCV)4种病毒复合侵染。PCR扩增获得了ALCV山西太谷紫花苜蓿分离物SXTG(OP748371)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该分离物与ALCV阿根廷紫花苜蓿分离物Colonia Dora(MG792026)的序列相似性最高,达到97.34%。对扩增获得的AMV CP基因(OP748369)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显示,AMV山西太谷紫花苜蓿分离物SX与阿根廷紫花苜蓿AMV分离物ACat(MW835977)相似性最高,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9.24%和99.54%。同样将扩增获得的ADVCP基因序列上传至GenBank获得登录号OP957285,命名为ADV山西太谷紫花苜蓿分离物(SXJZ),通过序列分析表明该分离物与ADV分离物N1(MZ221810)亲缘...  相似文献   

7.
张婷婷  赵桂琴  刘欢 《草地学报》2009,17(4):456-463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植物育种领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传统育种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结合,既可以缩短育种时间,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最终获得能稳定遗传且性状优良的转基因植株,对其后代进行鉴定及筛选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以抗苜蓿花叶病毒(AMV)转基因红三叶和抗白三叶花叶病毒(WCMV)的转基因红三叶人工杂交后代T1,T2代植株为研究对象,通过PCR及RT-PCR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对T1代34株植株进行PCR检测,筛选出12株阳性植株,其中兼有两种抗病基因的植株5株,各有一个抗病基因的植株7株,在这些植株中进行杂交组合,大部分杂交组合都结了种子,最终得到30株性状优良的T2代植株,对其进行PCR及RT-PCR检测,结果表明AMV与WCMV外壳蛋白基因能够在大部分T2代转基因植株中整合并表达,并且通过人工杂交,得到9株兼有两个抗病基因的杂交后代,外源基因稳定地从T0传至T2.同时也表明人工杂交是转基因植株基因累积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采自田间不同症状类型苜蓿病毒病病样中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的带毒情况、症状表现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及AMV的寄主范围,本试验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症状归类、丙酮乙醇混合液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AS-ELISA)法对不同病样的叶绿素和AMV含量进行测定和检测,并对提纯至不同症状类型病样中AMV对9科32种植物的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田间苜蓿病毒病病样有轻花叶、重花叶、叶片边缘褪绿黄化型和叶片畸形皱缩花叶矮化型4种症状类型,均带有AMV,且叶绿素含量、AMV含量与症状表现之间具有正相关性,症状表现最严重的叶片畸形皱缩花叶矮化型病样的叶绿素a、b、总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低58.00%以上,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对照高134.06%,AMV含量最高,为252.96 pg·mL-1;寄主范围测定表明AMV可侵染7科27种植物,对西葫芦致病性最强,症状表现为局部枯斑,30 d时AMV浓度为316.19 pg·mL-1。  相似文献   

9.
<正> 病毒是降低白三叶产量和寿命的重要因素。在田间和温室实验中,由于病毒的侵染,如:Psv(花生矮化病毒)、AMV(苜蓿花叶病毒)和 CYVV(三叶草黄脉病毒),抑制白三叶的生长并降低其寿命。但是,病毒侵染如何影响三叶草—羊茅种植系统还无文献报道。为了更好地了解 CYVV 和 PSV 对三叶草产量及与产量有关的其他生长部分的影  相似文献   

10.
AMV和WCMV在转基因红三叶中的基因累集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出现了一大批表现优良、经济效益高的转基因植物,但生产实践要求一种植物同时具有多个优良的转基因性状。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基因累集(Gene pyramiding),就是将多个基因集中到同一植株,可以将已经转入1个基因的植株做原材料,用农杆菌介导或基因枪等方法将另一基因转进去。也可以采用人工杂交,在不同转基因植株之间进行人工授粉,从后代中筛选出所需要的基因型。本研究对抗苜蓿花叶病毒(AMV)的转基因红三叶和抗白三叶花叶病毒(WCMV)的转基因红三叶进行了人工杂交,以期获得兼有2个基因、同时抵抗2种病毒的新植株,为下一步的育种打好基础。几乎所有的杂交组合都结了种子,杂交一代的发芽率随杂交亲本转基因拷贝数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只有1个转基因拷贝的亲本其杂种发芽率最高。对所有幼苗先用PCR进行检测,从中挑出较理想的基因型作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分析。Southern和Northern印迹分析结果表明,有些杂交一代的转入基因多于1个拷贝,有一部分同时兼有2种抗病基因,并且得到了表达。为进一步检测其抗病性,对它们进行了温室接种和田间评估,结果显示,尽管有的个体Northern分析呈阳性,但在田间仍然对病毒敏感,不过其感病程度都比对照有显著降低。大多数兼有2种转入基因的植株都能同时抵抗2种病毒,可以作为免疫个体供下一步育种之用。与遗传转化相比,人工杂交以其操作简单、省时省力、预见性强和准确率高而具有明显优势,是常规育种方法在分子育种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桑树皱叶病毒vⅡ变种是对桑树皱叶病毒(mulberry crinkle leaf virus, MCLV)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的,其对桑树的致病性尚不清楚。利用PCR和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农杆菌介导的含有2倍大基因间隔区(large intergenic region, LIR)的MCLV vⅡ侵染性克隆,分别接种到其天然宿主桑树和实验植物番茄植株上,以期明确MCLV vⅡ变种对桑树的致病性及对实验植物的侵染性和致病性。结果显示,桑树和番茄分别在接种45 d和25 d检测到全部侵染成功的植株,说明构建的含有2倍LIR的MCLV vⅡ侵染性克隆具有侵染性;MCLV vⅡ的侵染性克隆可以侵染番茄,且草本植物番茄接种成功率和接种响应速度都要高于和快于木本植物桑树,说明番茄可以作为MCLV研究的实验宿主;接种后检测为阳性的桑树在90 d的观察期内,其叶部没有表现出病毒感染样症状,接种后检测为阳性的番茄在45 d的观察期内未表现出任何病毒感染样症状。这些发现为双生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并为进一步研究MCLV与寄主互作和MCLV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几种病毒与禽病原性大肠杆菌的人工联合感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种剂量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ow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LPAI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疫苗株H120和H52,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se viurs,NDV)Lasota株分别于气管内注射10日龄易感鸡,2d后,气管注射禽病原性大肠杆菌O37株(O78),连续观察5d,结果,除LPAIV单独感染组有6.25%的死亡率外,其余各病毒单独接种组均健活;大肠杆菌O37株单独接种组的死亡率为62.50%,较高剂量的LPAIV,IBV H120和H52,NDV Lasota株与大肠杆菌O37株有效强的协同致病作用,死亡率分别达到81.25%,100.00%,93.75%和87.50%,而较低剂量的上述病毒则无明显的协同作用,IBV,NDV疫苗株与大肠杆菌联合接种组的多数死亡鸡病程推迟。  相似文献   

13.
为了比较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对3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病毒病发病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结合RT-PCR技术检测鉴定各紫花苜蓿品种中的病毒种类,并测定了各紫花苜蓿品种的发病率、病情指数、相对株高、相对单株干重、相对茎秆直径、相对叶面积、相对叶长和相对叶宽,综合比较各紫花苜蓿品种的抗性,并对部分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个紫花苜蓿品种均只受到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 AMV)的侵染,所有紫花苜蓿品种的田间发病率均超过94%,病情指数范围为31.53~55.50;30个紫花苜蓿品种中,抗性较强的品种有1个,为射手2号,抗性一般的品种有6个,其余23个品种的抗性较差,分别占供试品种的3.33%,20.00%和76.6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性较强的射手2号与其他紫花苜蓿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远,与其杂交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4.
对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接诊的山东地区的241份病死貂进行病原学鉴定,主要包括生物学特性分析和16S rRNA序列或特定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并对多重感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地区引起水貂发病的主要病原有:犬瘟热病毒(25.3%)、细小病毒(25.3%)、阿留申病毒(19.1%)、绿脓杆菌(49.0%)、克雷伯氏菌(19.9%)、大肠杆菌(11.2%)、奇异变形杆菌(8.3%)以及巴氏杆菌(5.0%)和肺炎双球菌(2.5%)等。而且主要以单独感染(46.0%)和二重感染(44.4%)为主,三重感染(7.9%)次之,四重感染(1.24%)和五重感染(0.41%)较少。通过本研究掌握了山东地区水貂多重感染的主要病原及其特性,摸清了其感染发病规律,为山东地区规模化养貂场多重感染的诊断与防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粤北地区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Transmissible viral proventriculitis,TVP)的病原学特征,于粤北地区8个有生长停滞、羽毛生长不良和消瘦等症状,疑似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的肉鸡场共采集样品420份,根据发病鸡场每10份样品混为1个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8种TVP相关病毒的总检出率为80.95%(34/42),除呼肠孤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未检测到阳性外,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率分别为57.14%、4.76%,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鸡腺胃坏死病毒和圆圈病毒3型均为2.38%,其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等混合感染的检出率均为4.76%,马立克氏病病毒和鸡腺胃坏死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和圆圈病毒3型等混合感染的检出率为2.38%;发病鸡主要集中于25~80日龄,不同日龄的TVP相关病原学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粤北地区肉鸡TVP发病率较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疾病免疫策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TVP发病规律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对3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病毒病发病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结合RT-PCR技术检测鉴定各紫花苜蓿品种中的病毒种类,并测定了各紫花苜蓿品种的发病率、病情指数、相对株高、相对单株干重、相对茎秆直径、相对叶面积、相对叶长和相对叶宽,综合比较各紫花苜蓿品种的抗性,并对部分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个紫花苜蓿品种均只受到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 AMV)的侵染,所有紫花苜蓿品种的田间发病率均超过94%,病情指数范围为31.53~55.50;30个紫花苜蓿品种中,抗性较强的品种有1个,为射手2号,抗性一般的品种有6个,其余23个品种的抗性较差,分别占供试品种的3.33%,20.00%和76.6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性较强的射手2号与其他紫花苜蓿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远,与其杂交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细小病毒(PPV)细胞培养的滴度,本试验通过对猪细小病毒(PPV)感染ST细胞接毒工艺各步骤的比较研究,从不同接毒方式、细胞接种量、病毒感作时间以及接种浓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利用猪细小病毒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病毒滴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ST细胞覆盖率接近单层时接毒,采用分步法接毒,以103倍稀释病毒接种,接种病毒后感作2h,将接毒后细胞维持液中血清浓度设为2%这5个方面的接毒工艺可提高PPV细胞培养的病毒滴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治疗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时应用鸡瘟症散的效果.方法:以某地鸡场中未进行传染性喉气管炎免疫的鸡雏100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25只,分给给予病毒接种、鸡瘟症散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组25只鸡雏接种病毒之后,96h内全部发病,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12.0%;2组25只鸡雏经过药物预防之后,发病11只,发病率为44.0%;治愈10只,死亡1只;3组25只鸡雏接种病毒之后,96h内全部发病,发病率为100%;经过鸡瘟症散治疗后,治愈23只,治愈率为92.0%;4组25只鸡雏发病0只,治愈0只,死亡0只.结论:鸡患有传染性喉气管炎之后,应用鸡瘟症散治疗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病鸡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前期已利用高通量测序鉴定了侵染贵州百香果的3种病毒,尚不了解其分布情况。本研究采集贵州百香果主产区105份疑似感病样品,利用RT-PCR方法检测病毒分布情况。该方法获得的扩增产物清晰,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结果显示夜来香花叶病毒(Telosma mosaic virus, TeMV)的检出率最高为100%,东亚西番莲病毒(East Asian passiflora virus, EAPV)和西番莲潜隐病毒(Passiflora latent carlavirus, PLV)检出率分别为81.9%和74.3%。3 种病毒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其中TeMV+EAPV阳性检出率最高为92.5%,TeMV+EAPV+PLV病毒阳性检出率为76.3%。应用RT-PCR方法对贵州省百香果种植地内植株进行病原检测,结果表明这些样品多为2~3种病毒复合侵染,侵染情况严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改良Frey氏液体培养基质控菌CVCC2960滑液支原体(以下简称MS)生长规律,本试验首次同时采用CFU计数、CCU测定和p H值测定的方法,比较不同接种浓度、接种体积和不同代次MS生长情况。结果显示:5%与10%接种量的CCU测定结果峰值差异不明显,但5%接种的CFU计数峰值更高,pH下降更慢;1~5代菌在生长曲线各阶段的测定结果均无明显差别;3种不同接种方式的测定结果显示,用0.5 m L菌液接种9.5 m L培养基的方式更利于MS生长。本试验为改良Frey氏液体培养基的质控标准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