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秦岭林区典型森林不同密度时的枯落物持水功能差异,为该区植被建设提供依据。 方法 在秦岭火地塘林区,选取油松林和锐齿栎林3个密度(低、中、高)的样地,利用室内浸水法、熵权法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枯落物层持水功能。 结果 ①油松林、锐齿栎林枯落物层厚度分别变化在3.48~5.14 cm、6.54~9.48 cm,枯落物蓄积量均为中密度时最大,分别为9.09、5.61 t·hm−2,其中油松林枯落物蓄积量以半分解层为主(56.5%~60.55%),锐齿栎林以未分解层为主(63.58%~74.53%);②油松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在中密度最高(24.55 t·hm−2),而锐齿栎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则在高密度时最大,达到17.8 t·hm−2;油松林和锐齿栎林枯落物吸持水分的主要贡献者分别为半分解层和未分解层;③枯落物的累积持水率在浸水后10 min内迅速增大,且锐齿栎林的增速大于油松林;枯落物吸水速率随浸水时间增加先快速降低后逐渐降低并趋于0;枯落物的持水率(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分别呈较好的对数和幂函数关系。 结论 油松林半分解层和锐齿栎林未分解层枯落物的持水作用可以互补,其中锐齿栎林密度在725株·hm−2时为最佳。建议营造松栎混交林,并且合理控制密度,以充分发挥其枯落物的水文功能。  相似文献   

2.
南亚热带4个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比南亚热带4个树种间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差异,为评估人工林生产能力和碳汇潜力提供基础数据,为区域人工林提质增效改造和建设高效碳汇林的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广西柳州市在马尾松采伐迹地上同期营造的33年生木荷、米老排、蓝果树和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结果 在立地条件、经营措施和林龄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树种人工林乔木层和林分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林分生物量排序为木荷林(376.37 t·hm−2)>米老排林(284.51 t·hm−2)>杉木林(200.02 t·hm−2)>蓝果树林(175.56 t·hm−2)。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3.0%~98.3%,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占比较低(平均0.9%)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不同林分间差异不显著;枯落物层生物量占比(平均2.3%)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木荷林枯落物现存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格局均为树干所占比例最大,根或枝次之,叶最低,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在不同林分间差异较大。 结论 在南亚热带人工林经营和林分改造中,选择速生阔叶树种造林可获得比针叶林更高的林分生产力和碳汇效益,在人工林经营中建议采取适当调控措施增加林下植被以增加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森林枯落物和土壤具有重要生态水文功能,对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的辽东栎-少脉椴、华北落叶松林的研究表明:辽东栎-少脉椴林枯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的最大持水量分别为5.42、11.28 t·hm-2;华北落叶松林的对应值分别为5.72、24.51 t·hm-2.两种林分枯落物的有效拦蓄量分别为0.56和1.63 mm,即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好于辽东栎-少脉椴林.但辽东栎-少脉椴林1 m土层的非毛管持水深和毛管持水深(108.15、441.02 mm)远大于华北落叶松林(65.80、420.00 mm),且前者生长季1 m土层有效持水能力(267.77 ~327.42 mm)大于后者(133.55 ~227.23 mm).从林地综合持水能力来看,辽东栎-少脉椴林的水文生态功能优于华北落叶松林.此外发现,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林分,但其1 m土层的有效持水能力的非毛管比例都是36.6%,毛管比例都是63.4%,表明在采用土壤有效持水能力、毛管贮水深、非毛管贮水深这3个指标中的任何一个评价较厚土层的总持水能力时,都将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暖干化气候变化导致干旱胁迫带来大量树木死亡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典型林分,研究其枯落物层蓄积量和水文功能。 方法 选取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纯林与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纯林2种林分,各设立9块典型样地,测定枯落物现存量,并采用室内浸泡法测定其枯落物层持水能力,探究2种林分的枯落物层水文效应。 结果 研究表明:(1)在相同郁闭度条件下,山杨纯林的枯落物总储量为12.41 t·hm−2,稍高于白桦纯林的10.97 t·hm−2。(2)山杨纯林、白桦纯林的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为26.85、26.77 t·hm−2,有效拦蓄量为11.96、11.07 t·hm−2,二者相近。(3)枯落物的动态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 结论 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山杨纯林的枯落物储量稍大于白桦纯林,但二者的枯落物层持水能力相近。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林的密度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马尾松水土保持林为对象 ,从林分结构、林分生物产量的角度出发 ,通过研究马尾松水土保持林乔木层中枝叶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和枯枝落叶层生物量与林分密度 (株数密度或郁闭度 )之间的数学模型 ,提出了水土保持林经营的最适郁闭度为 0 .6 8,并编制出了马尾松水土保护林的最适经营密度数表。  相似文献   

6.
选择12和14地位指数的2种立地的林分,分别设置6种和5种保留密度,对间伐4年后的23年生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种数随着林分保留密度的增大,12和14地位指数的林分均表现为由逐渐增加至一个峰值后逐渐减少;适宜的保留密度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的多样性,12和14地位指数林分的植物多样性分别以保留密度130株/667 m2和100株/667 m2的样地为最优;随着林分密度与冠层郁闭度的增大,林下植物类型有由阳性植物为主向中性与荫性变化的趋势,而形成阳性、中性及荫性共存的多态性植物群落;适宜的保留密度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的生物量和植被总盖度,12和14地位指数林分的林下植物生物量和植被总盖度分别以保留密度130株/667 m2和90株/667 m2的样地为最佳;2种地位指数不同保留密度林分的林下枯落物自然风干重、枯落物层厚及腐殖质层厚差异均不显著,而林下地被物鲜重和植被总盖度则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其生物量、碳含量、碳密度及其分配规律,为该地区人工林碳效益估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12年生刺槐人工林和12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的方法,研究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乔木不同器官、灌草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以及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刺槐人工林乔木层平均碳含量(468.44 g·kg -1)低于油松人工林乔木层平均碳含量(512.77 g· kg -1);刺槐林乔木各器官碳含量为458.00~496.96 g·kg -1,不同器官碳含量表现为干>枝>叶>根>皮,油松人工林乔木各器官碳含量为503.83~536.27 g·kg -1,不同器官碳含量依表现干>叶>枝>皮>根;刺槐林草本层、灌木层及枯落物层平均碳含量分别为390.52,398.72和402.82 g·kg -1,油松林草本层、灌木层及枯落物层平均碳含量分别为413.17,436.85和414.03 g·kg -1;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刺槐林和油松林土壤碳含量依次降低,0~10 cm土层土壤含量显著高于10~20,20~30和30~50 cm土层;刺槐林0~50 cm 土层土壤平均碳含量(4.96 g·kg -1)高于油松林(4.45 g·kg -1);刺槐林植被层生物量为54.80 t·hm -2,乔木层、草本层和灌木层分别占95.88%,2.65%和1.46%;油松林植被层生物量为24.37 t·hm -2,乔木层、草本层和灌木层分别占93.43%,5.17%和1.40%;刺槐林枯落物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分别为1.36和0.55 t·hm -2,分别是植被层的2.48%和2.12%,油松林枯落物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分别为0.92和0.39 t·hm -2,分别是植被层的3.78%和3.09%;刺槐林和油松林土壤层碳密度分别为31.15和24.35 t·hm -2,0~10 cm土壤层碳密度较高,分别占0~50 cm土层土壤碳密度的40.19%和38.73%;刺槐林植被层生物量(54.80 t·hm -2)高于油松林植被层生物量(24.37 t·hm -2);刺槐林和油松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分别为57.60和37.38 t·hm -2,且均表现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结论】刺槐林和油松林植被层生物量表现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生物量均以树干占比最大,分别为40.02%和37.29%;2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主要分布在土壤和植被中,且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8.
小陇山辽东栎次生林的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林层数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直径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等非空间结构参数,对小陇山林区辽东栎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陇山林区辽东栎天然林群落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多样性高;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灌木层和草本层;直径分布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异龄林直径分布特征;林分天然更新良好,辽东栎实生苗占幼苗总数的46%;林分中林木个体分布角尺度均值为0.541,林木个体水平分布格局属团状分布;群落的树种隔离程度较高,平均混交度高达0.71,群落中77.4%以上的林木处于中度混交以上,处于强度混交的比例也接近于24%;林分中各树种以胸径作为比较指标的大小比数排序为:锐齿栎辽东栎漆树灯台树华山松青榨槭三桠乌药椴树秦岭白蜡梾木;在垂直结构方面,林分的平均林层数为2.45层,林层分化明显。依据辽东栎林分的天然更新和结构特征提出经营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沙市4种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沙市城乡交错带4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各林分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林分林下活地被物生物量均表现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枯落物层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已分解>半分解>未分解,且在不同林分中,枯落物的生物量占林下地被物生物量的比例均为最大,在50%~76%之间,除杉木人工林外,其余3种林分草本层所占比例最小;总生物量差异较为显著,湿地松林为28.75 t/hm2,显著大于其它3种林分;活地被物生物量以湿地松林为最大,达8.46 t/hm2;幼树层生物量的大小为湿地松林>枫香林>杉木林>樟树林;灌木层生物量的排列顺序为枫香林>湿地松林>樟树林>杉木林;草本层为杉木林>湿地松林>枫香林>樟树林;凋落物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同草本层。  相似文献   

10.
选取麦积山风景区5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对林下枯落物层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就蓄积量而言,油松林枯落物最大,为9.65 t·hm~(-2);白皮松林最小,为5.31 t·hm~(-2)。在所有的蓄积量中,占比最多的是白皮松林未分解层,比例接近50%;油松+锐齿栎林所占比例最小,为35.452%;半分解层油松+锐齿栎林比例最大,为64.48%;锐齿栎最小,为51.85%。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最大拦蓄率和有效拦蓄率均表现为锐齿栎最大,白皮松最大拦蓄率和有效拦蓄率最小;油松群落最大拦蓄率和有效拦蓄量最大。将这些枯落物浸泡在水中,刚开始2 h内,它们的持水量都得到了显著上升,2 h后持水量明显下降;浸泡6 h以后,未分解层枯落物的持水量最高;连续将半分解层枯落物在水中一直浸泡12 h后,半分解层枯落物的蓄积水量达到最大值;这些枯落物最初浸泡1 h内,枯落物半分解层的吸水率比其他枯落物的吸水率要高,连续浸泡达到6 h时,这5种林分枯落物吸水率数值图最终几乎完全重合。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低质低效林改造后的水文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示范林内选取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森林植被类型,即分别代表太行山的主要乡土树种油松、辽东栎,及经改造形成的主要混交林类型松栎混交林和油落桦混交林。用标准木法和样方法分别测定了林分单位面积各森林植被层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用浸水法测定了各森林植被层的日最大持水量。观测了油松示范林林冠截留降雨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该文调查分析了5种类型林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细根及总生物量,结果表明:红松纯林虽然乔木层生物量高于除红松-水曲柳林型外的其他几种林分类型,但是总生物量、枯落物、细根都低于所有针阔混交林,并且红松纯林内没有灌木和草本植物,说明针阔混交林在生物多样性和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方面都优于红松纯林,是辽东山区理想的林分类型。  相似文献   

13.
对内蒙古大青山古路板林场半阴坡生长的30年生油松人工林,选取5种不同密度林分,采用生物量法测定、估算碳密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当林分密度大于2 940株/hm2,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密度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范围为70.47~81.09 t/hm2,平均碳密度为75.61t/hm2,油松林碳密度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27.27 t/hm2、6.13t/hm2、42.21 t/hm2,其空间分布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南部4年生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实测生物量和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植物和土壤碳素含量,建立了桉树林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方程,并测定了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桉树林分平均生物量为160.86 t/hm2,其中乔木层为157.1 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97.66%;桉树林分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为:树叶0.460 2 g/g,树枝0.451 5 g/g,树干0.478 5 g/g,树皮0.375 0 g/g,树根0.420 9 g/g,灌木层0.427 5 g/g,草本层0.407 1 g/g,枯落物层0.345 1 g/g;土壤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桉树林分生态系统碳总贮量为172.29 t/hm2,其中乔木层68.68 t/hm2,占桉树林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39.86%,灌木层0.22 t/hm2,占0.13%,草本层0.70t/hm2,占0.41%,枯落物层0.53 t/hm2,占0.31%,林地土壤碳贮量为102.16 t/hm2,占59.29%。  相似文献   

15.
依托中村林场"二类"2019年调查数据,参考欧洲林分分类标准,从海拔、坡向、林分组成、起源等方面对辽东栎林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栎林主要分布在1200~1400 m的范围内,在阳坡、阴坡、半阳坡分布较为均匀,为30%左右,半阳坡分布最少,为13.78%;现有的辽东栎林并不高大,其平均高度为7.6 m,平均胸径为14.4 cm,辽东栎林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在海拔梯度上呈现"两段式"分布特点;辽东栎林分的密度较大,平均为1298株/hm~2;辽东栎林分的平均蓄积量较小,为63.23 m~3/hm~2,但是各小班平均蓄积量相差偏大。  相似文献   

16.
六盘山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分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在宁夏六盘山南部林区香水河小流域,调查研究了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及其层次和器官分配。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的活体植被总生物量(t·hm-2)差别较大,依次为华山松(102.70)>桦木林(84.42)>山杨林(79.97)>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8.37)>疏林(44.91),按各类森林面积加权平均为78.37,远高于灌丛(20.77)、草地(1.07)和草甸(2.29)。各类森林的枯落物现存量(t·hm-2)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8.21)>华山松林(11.99)>桦木林(10.90)>山杨林(7.67)>疏林(7.06),也都远高于灌木林(3.13)、草甸(0.82)和草地(0.49)。森林生物量集中在乔木层(占91.04%),灌木层仅占8.09%,草本层更低至0.87%。森林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乔木层为树干(54.06%)>枝(21.04%)>根(16.92%)>皮(5.34%)>叶(2.65%);灌木层为枝干(62.68%)>根(30.55%)>叶(6.77%);草本层为地上茎叶(58.82%)>根(41.18%)。乔木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值的平均值为4.49,几种阔叶林都在4.0左右,但华北落叶松林为6.41,华山松林为5.80,都远大于灌木林的2.82、草地的1.89及草甸的1.20。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均随林龄和林冠郁闭度的增大而几乎线性增加,并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密度超过900株·hm-2后生物量增速减缓并渐趋其最大值。  相似文献   

17.
宁夏六盘山区辽东栎林的空间分布及林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5年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分析了六盘山区辽东栎林分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东栎林在六盘山主要分布于海拔1 900-2 300 m范围内,坡度为20-35°的半阴坡、半阳坡和阴坡上,与山杨林的分布生境相近。现有的辽东栎林多为幼龄林,平均林龄30 a,林分密度较大,平均1 046株·hm-2,树木平均高度7.8 m,平均胸径12.4 cm。胸径5-10 cm的辽东栎株数占50%以上,平均木材蓄积量仅为 39.9 m3·hm-2。随着海拔升高、坡位从坡上部到坡下部,坡向从半阴坡到半阳坡,林分密度增大,平均树高和胸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沿此梯度林龄在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辽东栎林的平均胸径以0.8 cm·a-1的速度增大,作为主要先锋伴生树种的山杨在林内的比重则下降,说明六盘山区的现有辽东栎林正处于正向演替阶段,更趋稳定。建议对辽东栎林采取近自然林业的管理方式,减少不利的人工干预,加速培养近自然森林。  相似文献   

18.
本文森林火险普查数据表明,区域内的不同林分类型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可燃物载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林分类型的林下灌木、草本、枯落物的干鲜比差异显著(p<0.05);区域内的人工成、过熟林中郁闭度桉树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可燃物载量均为最大,人工幼龄林中郁闭度桉树林分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可燃物载量均为最小;随着林龄的增大,林分的乔木层、林下枯落物层的可燃物载量均逐渐增大;软阔混交林的乔木层可燃物载量最大,桉树林次之,马尾松林的乔木层可燃物载量最小,马尾松林分的可燃物载量总量也最小;人工林和天然林相比,天然林的可燃物总载量高于人工林。普查林分的林下枯落物干鲜比均在75%和90%之间,属于森林火灾的可燃和易燃状态。  相似文献   

19.
针对桥山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林分密度增大,林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栎林生长与经营现状调查基础上,以近自然健康经营理论为指导,以目标树经营为基本经营模式,分别对栎类近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和松栎混交林等4种林地,采取不同的近自然经营技术,结果显示近自然经营2年后,林内乔木密度平均降低34.10%,林下幼苗密度栎林降低1.77%~5.59%,松栎混交林增加10.74%,灌草层盖度平均提高23.39%,枯落物厚度和覆盖率分别增加9.98%和11.33%,林地光照条件改善,林分质量提高;近自然经营技术可应用于桥山及自然环境相近林区栎林及松栎混交林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20.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和湖南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洞庭湖流域生态血防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碳贮量、碳密度及其关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血防林乔木层各器官的碳贮量和碳密度分配呈现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的规律,树干在乔木层的碳贮量和碳密度最大,为1.93 TgC和21.48 t·hm~(-2),占整个乔木层的68.76%,而树叶最小,为0.08 TgC和0.84 t·hm~(-2),仅占整个乔木层的2.70%。血防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密度分别为23.42 TgC和260.70 t·hm~(-2),其中土壤层碳密度、乔木层、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分别占整个血防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87.59%、11.98%、0.28%和0.15%。血防林乔木层树干、树枝、树叶、乔木地上部分、乔木层地下部分(树根)的碳密度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乔木层、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碳密度存在显著性相关(P0.05),树叶与林下植被存在显著性相关。生态血防林的立木蓄积量与乔木层碳密度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01),与林下植被的碳密度拟合曲线系数降低且呈极显著性负相关(P0.01),与枯落物碳密度的拟合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