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竹混交林鞭系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对尤溪县包溪林业采育场1974年在毛竹林皆伐迹地上营造杉木纯林后形成的杉木毛竹混交林进行地下结构的调查。结果表明,杉木对毛竹地下结构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毛竹竹鞭向纵深延伸、壮芽数的比例提高有促进作用。杉木密度为900~1350 株/hm 2时,壮龄鞭比例比较高,毛竹地下结构比较优化,更新快;毛竹竹鞭有92.8% 分布在0~40cm 土层中,其中0~20cm 土层中占60 以上,大于40cm 土层中仅占7.2% ;杉木能促进竹鞭向纵深发展,随杉木密度的增加,0~20cm 层鞭根减少,20cm 以下鞭根明显增加,岔鞭数加大。  相似文献   

2.
施肥对毛竹鞭笋产量和地下竹鞭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 a对毛竹林(Phyllostachys pubescens)实施施肥与不施肥的试验,分析施肥对地下竹鞭生长和鞭笋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鞭笋产量增加28.9%,鞭笋支数增加27.9%,达到极显著差异;施肥鞭笋单支重量变化很小,仅增加0.7%;施肥地下竹鞭的总长度、竹鞭粗度、竹鞭节间长度均略有增长;施肥毛竹林竹鞭分布在土层中鞭段数所占的比例:0H≤10 cm和11 cmH≤20 cm分别增加153.11%和11.09%,21 cmH≤30 cm减少19.95%,31 cmH≤40 cm和H40 cm分别增加4.54%和7.56%。可见,施肥对鞭笋产量的提高效果显著,对竹鞭的生长影响不大。但是,连续施肥会导致分布在土层中的竹林幼鞭向上靠地表生长,对竹林经济产量不利,影响笋的孕育和萌发。因此,建议对连续施肥的林地,应及时采取埋鞭措施,确保毛竹林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3.
提早采挖鞭笋对毛竹林生产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2010年选择浙江省遂昌县养分充足、大小年明显的笋竹两用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纯林样地,进行3种处理:5月开始采挖鞭笋、7月开始采挖鞭笋和不挖鞭笋(对照),对竹笋产量、竹林结构和地下竹鞭生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月开始采挖比7月开始采挖的鞭笋平均产量增加了53.01%;3个处理的冬笋、春笋平均产量和毛竹林分结构均无显著差异;5月开始采挖比对照的竹鞭总长增加了15.56%,竹鞭平均节间长度增加了0.34 cm,平均鞭粗度增加了0.40 cm。试验证明,5月开始采挖鞭笋不影响冬笋、春笋产量,以及竹林丰产林分的结构以及地下竹鞭生长,反而会显著提高鞭笋产量,建议在鞭笋高产培育经营中推广应用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崇阳县天然苦竹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作业对苦竹竹鞭及根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苦竹竹鞭及根系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中,且以2 a和3 a壮龄鞭段为主。年龄及土层均对鞭径与节间长影响不显著。壮龄鞭上着生壮芽和笋芽多,而老龄鞭上则着生死芽多。苦竹细根生物量、细根直径、细根长度以及细根比根长各根序的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根序、土层深度及季节影响细根生物量、细根直径、细根长度及细根比根长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毛竹肉桂混交对毛竹林初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1999年进行毛竹肉桂混交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竹桂混交可促进造林母竹的生长,也可促进新生毛竹的生长:造林当年竹桂混交林地母竹的成活率、母竹当年长新率(母竹造林当年长新竹的比例)分别比毛竹纯林造林地增长0.8和10.4个百分点;3年内混交林地新生毛竹数量、竹高、冠辐、枝盘数和竹鞭数、鞭径、1m长竹鞭鞭节数、鞭幅、鞭深年均增量分别比毛竹纯林造林地新生毛竹高64.3株/hm~2、46.1cm、17.9cm、4.0枝和1.1根、0.23cm、~2.7节、18.9cm、-1.4cm。竹桂混交在闽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厚壁毛竹具潜伏芽、壮芽、笋芽和死芽4种类型的鞭芽,活芽/死芽比为7:3。竹鞭主要分布在土层20~40cm范围内,鞭径1.79cm,竹鞭每6cm左右有1个鞭芽,8cm左右有1活芽,21cm左右有1死芽。厚壁毛竹当年春天定植,当年冬新鞭即长达123.2cm,翌年冬新鞭长达441.9cm,鞭数、鞭径、鞭芽、鞭断稍率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粗放经营毛竹林鞭系和根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部大垅粗放经营毛竹林地下鞭系和根系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了竹根、鞭根各项数量指标.结果表明:粗放经营毛竹林鞭系总干质量、体积、长度和表面积分别为6 179.44 kg·hm-2、24.57 m3·hm-2、84 872.99 m·hm-2和5 066.10 m2·hm-2,竹鞭集中分布在030 cm土层中.粗放经营毛竹林竹鞭以34年生最多,各项指标均占40%左右,12年生竹鞭比例很小,占10%左右,且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占该年龄竹鞭总质量的92.65%.粗放经营毛竹林竹根、鞭根干质量分别为3 564.92、5 506.28 kg·hm-2,长度分别为2.24×107、6.40×107 m·hm-2,鞭根数量大于竹根量,鞭根干质量、长度、体积和表面积分别是竹根的1.55、2.86、1.80和2.52倍.在竹林地下系统中,鞭系干质量占40.52%,体积占67.56%,根系总长度约是鞭系总长度的1 000倍,根系的总表面积也是鞭系的20多倍.  相似文献   

8.
以"谷壳、稻草"为主要材料,对毛竹林地面进行覆盖,研究地面覆盖对毛竹林竹鞭生长及出笋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林地覆盖后,土壤的p H值有所升高;毛竹出笋时间显著提前,笋期延长,春笋产量大大提高;与未覆盖林地相比,在0~20 cm浅土层中分布的竹鞭鞭长比例明显增大,竹鞭的分布有上移趋势,鞭径有所减小,鞭侧芽的总数减少,但休眠芽中的活芽比例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杉木毛竹混交林的毛竹地下鞭根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对尤溪县包溪林业采育场1974年在阔叶树毛竹混交林皆伐迹地下营造杉木纯林后形成的杉木毛竹混交林进行地下结构的调查。结果表明,杉木对毛竹地下结构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毛竹竹鞭向纵深延伸、壮芽数的比例提高有促进作用。杉木密度为900~1350株/hm^2时,壮龄鞭比例比较高,毛竹地下结构比较优化,更新快;毛竹竹鞭有92.8%分布在0~40cm土层中,其中0~20cm土层中占60%  相似文献   

10.
地面覆盖对毛竹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地面覆盖对毛竹林出笋状况及地下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覆盖技术后,毛竹出笋时间显著提前,笋产量大大提高;覆盖后样方内竹鞭总长度为740.48cm/m2,幼壮龄鞭占总鞭长的35.95%,和未覆盖竹林相比,鞭段数有所增加,总鞭长和幼壮龄鞭的比例有所下降;覆盖毛竹林鞭侧芽的总数少于未覆盖毛竹林,但休眠芽中的活芽高于未覆盖竹林。表明连续覆盖2年后的毛竹林地下鞭还具有丰产潜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采挖鞭笋与不挖鞭笋之间6 a后地下竹鞭鞭径变化的分析,结果显示:鞭径为1.9 cmd≤2.5 cm的鞭段数减少22.22%;2.5 cmd≤3.0 cm的鞭段数增加22.03%;≥3.0 cm时,鞭段数所占的比例变化很小。采挖鞭笋后竹鞭鞭径增大的主要原因:一是细鞭、弱鞭被挖除,保留了粗壮的竹鞭,直接提高了整体的竹鞭鞭径粗度;二是竹鞭鞭径粗度与立地条件、竹鞭在土层中垂直分布的深度有关,通过人为有意识地将粗壮的浅鞭进行深埋,对竹鞭鞭径生长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毛竹混交林竹林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浦城县古楼乡毛竹阔叶树混交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杉木阔叶树混交林及毛竹纯林等4种不同经营模式林分比较,结果表明:混交林毛竹个体生物量、毛竹胸径和竹高较大,不同模式林分的胸径、竹高、冠幅等生长因子有显著差异;竹阔混交林较有利于竹鞭孕芽发笋;各模式竹林结构综合评判为一般经营竹林;竹林竹鞭长、鞭径、鞭节生长以竹阔比例为5∶5林分竹鞭较好。  相似文献   

13.
毛竹混交林林分生长状况和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桂明 《世界竹藤通讯》2012,10(2):18-22,26
对福建省建阳交溪毛竹阔叶树混交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杉木阔叶树混交林及毛竹纯林等6种不同混交模式林分生长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混交林毛竹个体生物量、毛竹胸径和竹高较大,不同模式林分间的胸径、竹高、冠幅等生长因子均达显著差异;竹阔混交林较有利于竹鞭孕芽发笋;各模式竹林结构综合评判为一般经营竹林;竹林竹鞭长、鞭径、鞭节生长以竹阔比例为5:5林分竹鞭较好。  相似文献   

14.
毛竹鞭梢年生长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是靠竹鞭进行营养繁殖的森林群落,而竹鞭则由鞭梢(鞭笋)生长形成。通过鞭梢生长的研究,了解竹林地下部分年生长节律,可为正确制定竹林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笔者于1976年12月至1978年12月在江西省兴国县均福山林场,海拔600余米,密度150株/亩,平均眉径8.7厘米,大小年较分明的一般经营毛竹纯林内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长期淹水对河竹鞭根系统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模式的影响,调查测定了人工喷灌供水(CK)和淹水处理(TR)3、6个月的河竹1年生竹鞭及其根系的生物量,分析了河竹鞭、根生物量分配对淹水环境的适应和响应策略。结果表明: 淹水条件下河竹根系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分配比例鞭>根。与CK相比,淹水条件下河竹根系生物量及根系生物量/总生物量显著降低,鞭生物量/总生物量升高。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河竹鞭、根大量生长,生物量显著升高,但根生物量/总生物量、鞭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水中鞭生物量/总生物量变化并不明显。河竹鞭、根生物量间的关系在TR和CK处理下均符合幂函数增长关系,但淹水条件下的异速生长指数b要高于CK。研究表明河竹在鞭根系统生长和物质分配上具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和可调节性,可以通过鞭根系统的生物量合理分配和异速生长调节以逐步适应淹水环境。研究结果可为河竹在水湿地和江河湖库消落带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毛竹是散生茎竹种之一。竹连鞭,鞭生笋,笋长竹,地上散生的竹子通过地下的竹鞭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毛竹林的输液就有它独特之处,对地面上任何一株竹(或地下任何一条竹鞭或竹根)的输液,输液物质并非局限在被输液的竹子(或竹鞭、竹根)上,而是通过输导组织,经蒸腾拉力和受顶端优势的作用将输入物质输送到邻近(乃至很远)的竹鞭和竹子上去,从而收到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毛竹群落的演替与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浙江省毛竹林分的演替规律,由于毛竹林是一种独特的森林类型,其鞭根的横向穿透性及旺盛的无性繁殖能力,使其在与其它树种的竞争中常处于绝对优势,所以毛竹林在亚热带地区是一种稳定的森林类型。毛竹群落的演替,使毛竹林在自然界出现了两种主要类型:毛竹纯林和毛竹混交林。毛竹林的伴生树种主要有:杉木、马尾松、花榈木、枫香、黄山松、柳杉、凹叶厚朴、甜槠、檫树、杨梅等。本文还对一些竹木混交林分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不同结构毛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调查了不同结构毛竹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状况,结果表明,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下植被物种有30~42种,竹阔混交林下植物种类比毛竹纯林多8~13种,竹阔混交林下植被的辛普森指数高于毛竹纯林,而香农-威尔指数竹阔混交林与毛竹纯林接近,种间相遇机率、生态优势度和均匀度除个别指标值差异较小,毛竹混交林与毛竹纯林多样性指数值相差不大.毛竹纯林与竹阔混交林下植被优势物种并不明显,物种的分布格局也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9.
四季竹地下鞭根系统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四季竹地下鞭根系统的调查表明:四季竹地下鞭根系统主要集中在0—20cm深的土层中,为浅鞭系竹种;1-2年生休眠芽中活芽的比例最多,2”4年生竹鞭萌发芽最多,5年生及以上竹鞭几乎没有发笋能力。因此在竹林培育管理中主要是搞好0-20cm土层工作,使其多发鞭,多出笋,对于5年以上的竹林要及时挖掉老鞭和竹蔸。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高节竹竹鞭空间分布及其数量特征,揭示高节竹地下竹鞭生长规律,为高节竹林分更新提供理论依据,以高节竹成熟林分为材料,在林分内设置标准地,在标准地内布设样方,采取挖掘法调查竹鞭空间分布及其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中竹鞭重量为4 252.07 g·m-2,占总鞭重的99.57%;3 a生竹鞭鞭长最长为305.72 cm·m-2,占总鞭长的23.18%;6 a生竹鞭平均节间长最长为4.83 cm2壮芽主要着生在1~3 a鞭龄鞭段上,占99.04%;休眠芽主要着生在1~3 a竹鞭上,占85.71%;死芽主要着生在3~5 a竹鞭上,占84.44%;笋芽主要着生在2~3 a竹鞭上,占75.00%。高节竹竹鞭集中分布在0~30 cm土层中,壮龄鞭鞭长最长、老龄鞭平均节间长最长、壮龄鞭平均鞭径最大,壮芽、笋芽及休眠芽主要分布在1~3 a鞭上,死芽主要分布在3~5 a鞭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