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玲  王璐慧  国慧  杨振安 《草业科学》2021,38(11):2126-2134
酚类物质是植物体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其含量不仅影响牧草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还通过影响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的积累来影响土壤碳库的稳定.已有研究表明,放牧可以改变植被酚类物质的含量及组成,而现有研究对放牧是如何影响植被-土壤酚类物质组成和含量的关注还不够.为此,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红原县境内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冬季放牧和禁牧下植被群落特征、植被和土壤(0?–?30?cm)酚类物质组成及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放牧减少了禾本科植物盖度,增加了毛茛科、蔷薇科以及蓼科等杂类草盖度.2)放牧降低了植被群落物盖度(P?=0.643)和0?–?20?c m土层土壤简单酚含量(P?=?0.190),显著减少了植被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地上部分简单酚含量及0-30?cm土层土壤总酚和单宁含量(P?相似文献   

2.
采用温度自动记录系统监测了开顶式生长室(OTCs)增温小室内地上5cm、地下7.5cm以及地下15cm处的增温效果,分析了生长季内OTC小室内温度的日变化、月变化以及植物生长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OTC小室内地上5cm的日平均温度增幅为0.35℃,月平均温度增幅为0.34℃,地下7.5cm的日平均温度增幅为0.70℃,月平均温度增幅为0.66℃,地下15cm的日均温和月均温都没有增加;OTC小室的总积温在地上5cm、地下7.5cm的增温幅度分别为54.55℃、63.37℃,而地下15cm处的积温没有增加。开顶式增温小室能够有效改变微气候环境,对地上5cm、地下7.5cm有一定的增温效应,地温的增幅比气温的增幅高。地下7.5cm土壤温度的响应程度明显大于地下15cm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3.
陈玲  王璐慧  国慧  杨振安 《草业科学》2022,1(1):2126-2134
酚类物质是植物体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其含量不仅影响牧草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还通过影响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的积累来影响土壤碳库的稳定。已有研究表明,放牧可以改变植被酚类物质的含量及组成,而现有研究对放牧是如何影响植被-土壤酚类物质组成和含量的关注还不够。为此,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红原县境内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冬季放牧和禁牧下植被群落特征、植被和土壤(0 – 30 cm)酚类物质组成及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放牧减少了禾本科植物盖度,增加了毛茛科、蔷薇科以及蓼科等杂类草盖度。2)放牧降低了植被群落物盖度(P = 0.643)和0 – 20 cm土层土壤简单酚含量(P = 0.190),显著减少了植被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地上部分简单酚含量及0-30 cm土层土壤总酚和单宁含量(P < 0.05)。3)放牧增加了植被群落物种丰富度(P = 0.357)和地下部分简单酚含量(P = 0.369),显著增加了植被地上和地下部分总酚和单宁含量(P < 0.05)。本研究结果为保护和管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不同产地青钱柳叶中绿原酸、异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及山柰素含量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选择干燥温度、干燥时间及粉碎粒径为正交试验设计的因素,得到30个青钱柳样品;通过高效液相法(HPLC)对青钱柳叶中的绿原酸、异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及山柰素5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绿原酸:芜湖>九华山>黄山;(2)异槲皮苷:芜湖>黄山>九华山;(3)槲皮素:黄山>芜湖>九华山;(4)山柰酚:芜湖>黄山>九华山;(5)山柰素:九华山>黄山>芜湖;(6)干燥温度50℃、干燥时间12 h、粉碎粒径60目处理的芜湖青钱柳中绿原酸含量最高;(7)自然晾干的黄山青钱柳中异槲皮苷含量最高;(8)干燥温度90℃、干燥时间12 h、粉碎粒径40目处理的黄山青钱柳中槲皮素含量最高;(9)干燥温度90℃、干燥时间16 h、粉碎粒径40目处理的芜湖青钱柳中山柰酚含量最高;(10)自然晾干的九华山青钱柳中山柰素含量最高。不同干燥温度、干燥时间及粉碎粒径对不同产地青钱柳叶中绿原酸、异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及山柰素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3个果桑品种大10、选27、苗66的桑椹成熟过程中15种非花青素酚类物质及总酚的含量变化与差异。以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和流动相A(乙腈)、B(0.4%冰醋酸)进行梯度洗脱,可以较好地分离测定桑椹中的非花青素酚类物质。在3个品种的桑椹成熟过程中,15种非花青素酚类物质的含量变化不尽相同,不同的非花青素酚类物质在同一品种桑椹成熟过程中的含量变化不完全相同,同一种非花青素酚类物质在不同品种桑椹成熟过程中的含量变化也不完全相同。3个品种的成熟桑椹中,15种非花青素酚类物质含量均依次为儿茶素>芦丁>金丝桃苷>安息香酸>绿原酸>龙胆酸>水杨酸>阿魏酸>香草酸>槲皮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丁香酸>咖啡酸>白藜芦醇;桑椹多酚物质的总含量在成熟过程中逐渐增加,其含量为选27>大10>苗66。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高寒沼泽草甸主要植物对气温升高的生理响应模式及差异,本研究以风火山地区高寒沼泽草甸矮嵩草(Kobresia humili)、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及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为研究对象,分析增温处理下(T1:增温1.5~2.5℃;T2:增温3~5℃)3种植物生理响应差异,并结合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就生理层面对3种植物增温的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受温度影响,3种植物可溶性蛋白、类胡萝卜素、脯氨酸含量变化呈一致性;藏嵩草部分生理指标相较其他2种植物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增温条件下,3种植物增温适应性强弱发生改变,为青藏苔草>矮嵩草>藏嵩草。综上所述,增温对3种植物的光合色素、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特性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同时,从生理响应层面对3种植物增温适应性排序可得,青藏苔草在模拟气温升高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人工草地是重要的碳汇,但其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Q10)对气候变化和干扰的响应尚不清楚。本研究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的紫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2种人工草地开展了增温和凋落物处理试验,测量了土壤呼吸速率和Q10,并分析了不同草地对这些影响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增温使年均土壤温度显著增加约2℃(P<0.05);同时,使年均土壤湿度和电导率显著降低(P<0.05)。增温使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降低8.81%;凋落物去除使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降低9.33%。增温和凋落物去除均使Q10降低。不同草地对增温和凋落物处理有不同的响应,其中紫苜蓿草地对增温的响应大于无芒雀麦草地,而无芒雀麦草地对凋落物处理的响应大于紫苜蓿草地。本研究表明,试验区无芒雀麦群落相较于紫苜蓿群落更能抵抗气候变化和干扰的影响,有利于减少碳排放,是更好的建植人工草地的物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试验对象,利用开顶室增温装置(Open-Top-Chambers,OTCs),探讨4种增温幅度对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群落盖度在高度增温下显著减少(P<0.05);低度增温下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显著低于对照处理(P<0.05);地上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在高度增温下显著减少(P<0.05);10~20 cm处地下生物量在高度增温下显著增加(P<0.05),0~10 cm处地下生物量在高度增温下下减幅最大,20~30 cm处地下生物量在低度增温下增幅最大。本研究表明,在研究周期内物种丰富度对梯度增温响应不敏感,高度增温减少地上生物量的积累,地下生物量在不同幅度的增温处理下没有显著的变化规律性,响应并不敏感。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地下水位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依据自然原因和地形原因形成的水位梯度,对尕海沼泽化草甸湿地区内高水位(SI)、中间水位(SⅡ)和低水位(SⅢ)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尕海沼泽化草甸湿地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土壤颗粒组成中细砂(<0.2 mm)比例下降,粗砂(2~0.2 mm)含量增加,土壤容重显著升高,且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SI样地平均土壤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分别是SⅡ样地的1.19和1.36倍、SⅢ样地的1.93和2.75倍。尕海湿地SI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比SⅡ和SⅢ分别高出了86.87%和167.35%、99.88%和115.95%、22.32%和58.97%,地下水位的降低显著影响了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加快了氧化分解的速率,造成土壤养分(碳、氮、磷)含量的减少,使得湿地土壤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0.
长期增温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际冻原计划模拟增温效应的方法,研究了连续增温16年后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的植物群落结构、地上地下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含量的响应,以期揭示长期增温对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长期增温使高寒草甸植物群落高度增加18.4%,盖度降低5%;灌丛群落高度增加42.8%,盖度增加12.9%。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减少23.6%,0~10,10~20,20~30 cm的地下生物量分别减少22.2%,38.6%,52.1%;灌丛群落地上生物量增加15.1%,0~10,10~20,20~30 cm的地下生物量分别增加4.9%,17.5%,3.1%。草甸群落物种数减少7%,灌丛群落的物种数减少30%。长期增温使草甸和灌丛的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增加,而全钾降低,其他元素含量变化不一致。长期增温改变了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的群落结构以及土壤养分含量,但对二者的影响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不同李种质果皮总酚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以21个李种质为试材,测定果皮中总酚含量,采用DPPH法、FRAP法和ABTs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李果皮中酚含量丰富且不同种质间差异明显,不同李种质果皮中总酚含量为66.39~560.81mg/100g,平均含量224.23mg/100g,变异系数为48.24%,安哥诺、黑宝石、密山大紫李、青奈中含量较高,玉皇李含量最低;李果皮酚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综合抗氧化能力较强的品种有安哥诺、黑宝石、密山大紫李、青奈和布尔班克。果皮中总酚含量与DPPH、FRAP和ABTs 均呈极显著正相关。3种抗氧化评价方法的相关性分析表明,DPPH/FRAP、DPPH/ABTs和FRAP/ABTs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相关,3种方法可作为李果皮酚类物质抗氧化能力评价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12.
利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对不同贮藏时期苹果中Vc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苹果在储藏过程中,苹果中Vc的含量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缓慢减少,大致每周会减少0.25mg/100g。引起这种缓慢变化的原因是苹果在贮藏过程中会因为苹果中细胞呼吸作用的影响而使Vc受到破坏。通过对苹果中的Vc含量进行连续地测定,了解这种变化程度的大小,为人们更好地获取苹果中的Vc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储藏时期苹果Vc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对不同贮藏时期苹果中Vc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苹果在储藏过程中,苹果中Vc的含量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缓慢减少,大致每周会减少0.25mg/100g。引起这种缓慢变化的原因是苹果在贮藏过程中会因为苹果中细胞呼吸作用的影响而使Vc受到破坏。通过对苹果中的Vc含量进行连续地测定,了解这种变化程度的大小,为人们更好地获取苹果中的Vc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优化棉籽粕多菌种固体发酵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接种量、发酵温度以及发酵时间为自变量,游离棉酚含量为响应值,采用中心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游离棉酚的影响。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最终确定棉籽粕固体发酵工艺条件为:接种量13%、发酵温度31℃、发酵时间76 h。在此条件下,游离棉酚可以下降到(82.03±3.14)mg/kg,实际测定值与理论计算值能很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5.
5年模拟增温后矮嵩草草甸群落结构及生产量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5年模拟增温后观察表明,植物生长期4~9月暖室内10cm、20cm地下土壤平均增温1.86℃,10cm、20cm地上空气平均增温1.15℃,地表0cm平均增温1.87℃,且增温在植物生长初期大于生长末期及枯黄期。在模拟增温初期年生物量比对照高,增温5年后生物量反而有所下降。增温使禾草类植物种增加,杂草减少。从表面来看,增温可使植物生长期延长,利于增大生物量,实际受热效应作用,植物发育生长速率加快,植物成熟过程提早,生长期反而缩短,加之玻璃纤维的存在使暖室内外温度交换减缓,减少了温度日变化,限制干物质积累,终久导致生物量减少。这说明小气候的作用,环境条件诱发土壤结构变化,植被的种群结构也随之改变,甚至出现演替的过程,全球变暖不仅对植物的生物生产力影响较大,而且对植被类型的演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5年模拟增温后矮蒿草草甸群落结构及生产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5年模拟增温后观察表明,植物生长期4~9月暖室内10 cm、20 cm地下土壤平均增温1.86℃,10 cm、20 cm地上空气平均增温1.15 ℃,地表0 cm平均增温1.87 ℃,且增温在植物生长初期大于生长末期及枯黄期.在模拟增温初期年生物量比对照高,增温5年后生物量反而有所下降.增温使禾草类植物种增加,杂草减少.从表面来看,增温可使植物生长期延长,利于增大生物量,实际受热效应作用,植物发育生长速率加快,植物成熟过程提早,生长期反而缩短,加之玻璃纤维的存在使暖室内外温度交换减缓,减少了温度日变化,限制干物质积累,终久导致生物量减少.这说明小气候的作用,环境条件诱发土壤结构变化,植被的种群结构也随之改变,甚至出现演替的过程,全球变暖不仅对植物的生物生产力影响较大,而且对植被类型的演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果品干燥技术,将不易保存的新鲜桑椹加工成营养品质优良的桑椹干,为有效拓展桑椹消费市场提供技术支持。采用真空干燥、热风干燥、热泵干燥3种方式结合4种温度(45、50、55和60℃)处理新鲜桑椹,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及温度条件加工桑椹干的感官色度和活性成分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与新鲜桑椹相比,3种干燥方式制备的桑椹干样品的色度均有较大变化(ΔE*9),同一干燥方式处理温度越高,色度变化越明显(P0.05);不同干燥方式制备桑椹干样品中的游离态酚、结合态酚、总酚及总黄酮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干燥温度对游离态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影响较大;桑椹干样品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ORAC抗氧化能力与其提取液中的多酚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综合考虑各项营养品质指标检测结果,建议在实际加工生产中采取45℃低温热风干燥处理新鲜桑椹,有利于保护桑椹色泽,并减少桑椹中酚类活性物质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植物-土壤C,N化学计量及其季节变化特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和调控机制,本研究以风火山地区高寒沼泽草甸优势种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增温室(OTC)模拟气候变暖,对2种增温幅度条件下(T_1:增温1.5~2.5℃;T_2:增温3~5℃)植物-土壤碳(C)、氮(N)化学计量及其季节变化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在不同增温幅度下对C、N的利用率不同;该研究区土壤处于氮限制状态,增温加剧了这种限制,植物通过提高养分重吸收率来应对自然胁迫;植物C,N含量与土壤C,N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认为:温度变化影响了沼泽草甸植被生长及其C,N含量,但不同季节对其影响并不一致;在养分供应上,整个生长季内增温和对照处理下植物生长均受N素限制。  相似文献   

19.
<正>据《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第32期《软儿梨冷冻贮藏过程酚类物质与多酚氧化酶的区域化分布》(作者段瑞君等)报道,为研究冷冻贮藏中果实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的分布特征,以青海省地方梨优良品种"软儿梨"果实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法测定软儿梨果实后熟(室温)、冻藏(-18℃)和解冻(室温)3个时期的果皮、果肉中总多酚、绿原酸的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软儿梨果实后熟后,酚类物质果肉果皮,多酚氧化酶则果皮果肉;冷冻贮藏过程中,不同部位的酚类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棉酚添加量(0、125、250、500、750 mg/kg和1000 mg/kg)对绵羊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以期确定绵羊能够适应的最大棉酚含量。试验选取体况良好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绵羊3只进行体外发酵,测定产气量、pH、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干物质降解率和粗蛋白质降解率。结果表明:随棉酚添加量的增加各时间点产气量呈下降趋势,添加125 mg/kg棉酚时各时间点的产气量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0.05),48 h时250 mg/kg棉酚添加组产气量比对照组降低了24.46%。添加量大于250 mg/kg棉酚时各时间点的产气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随棉酚添加量的增加pH同产气量趋势;随棉酚浓度的增加氨态氮含量呈上升趋势,添加量大于250 mg/kg棉酚时氨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随棉酚浓度的增加同产气量趋势,添加量大于250 mg/kg棉酚添加组的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随棉酚浓度的增加48 h干物质降解率和粗蛋白质降解率同产气量趋势,添加量大于250 mg/kg棉酚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