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河南省畜禽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减排路径,为加快该省畜禽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河南省畜禽业碳排放为研究对象,基于全省及各地区(17个地级市和1个省直辖县级市)2011—2020年的牛、马、驴、骡、猪、羊、家禽的出栏头数或只数、畜禽业产值数据,以各类畜禽的肠胃、排泄物产生的CH4与N2O为温室气体来源,采用畜禽业碳排放因子法与强度计算公式,分析河南省及各地区畜禽业碳排放总当量及强度的时空特征。[结果]就碳排放总当量而言,河南省畜禽业及其各结构碳排放当量2011—202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就碳排放总当量的同比增速而言,河南省畜禽业碳排放绝对当量经历了3个具有不同波动特征的阶段:小幅度增加阶段、大幅度下降阶段、波动变化阶段;依据畜禽业碳排放绝对当量特征,可将河南省各地区划分为“高-波动”“中-波动”“中-下降”“低-波动”“低-下降”5种类型。就碳排放强度绝对当量而言,河南省畜禽业碳排放强度2011—202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畜禽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大幅度提高;就碳排放强度同比增速而言,河南省畜禽业碳排放强度经历了波动下降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2个阶段:波动性下降阶段、波动性上升...  相似文献   

2.
为识别中国肉羊养殖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并探究其减排路径,本研究在采用部分生命周期法测度2002-2019年中国各省(市、区)肉羊养殖碳排放的基础上,将生产效率、区域结构、产业结构、规模效应及技术发展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建立LMDI模型。结果表明,胃肠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碳排放是肉羊养殖碳排放主要来源,两者占比高达75.58%~90.75%;饲料粮种植、饲料粮加工和肉羊饲养耗能碳排放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饲料粮种植环节的增长幅度更为显著;中国中度、偏高肉羊养殖碳排放区呈现明显的动态演化态势,而低、高肉羊养殖碳排放区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规模效应是肉羊养殖碳减排的最大贡献者,技术发展效应是碳增排的最主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方林  李灿锋  李浩杰  刘艳晓 《草业科学》2022,(12):2539-2553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水平最高、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之一,探索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对于区域碳排放治理及低碳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1990-2018年7期土地利用、能源消费数据构建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模型,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展开系统分析,并综合采用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探究长江经济带及其内部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1990-2018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持续增长,但研究后期增势趋缓。长江下游地区地均及人均土地利用碳排放量远高于长江中上游地区,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低于长江中上游地区。2)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高值区主要集聚于长三角城市群附近,低值区主要分布于西部横断山区及川西高原附近。3)经济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异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环境规制、人类活动、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交互驱动了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人类活动、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差异是造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各驱动因子解...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我国北方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本研究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和遥感数据,模拟了2000—2015年我国北方地区的草地NPP时空动态格局,并对其动态变化的稳定性、持续性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我国北方草地NPP呈显著增长趋势,空间上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北逐渐降低;草地NPP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新疆北部,低值集中在青海省西南部及内蒙古中部等地;青海东部、甘肃南部和陕北地区的草地NPP呈显著增加,而新疆北部草地NPP显著减少;不同类型草地NPP在研究期限内均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其中坡面草地增长率最高;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草地NPP处于中等波动状态,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草地NPP较为稳定;未来青海省南部及东部,黄土高原中部和新疆北部地区的草地NPP将持续显著增加。总体而言,我国北方草地NPP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疆地区1990、2000、2010和2018年四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指数分析近30年来新疆地区“三生”用地类型的变化强度,研究其格局转变;利用碳排放计算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核算,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类型引起的碳效应变化。以期为新疆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配置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为低碳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活生产用地和生产生态用地面积增长率较快,动态度较大,生态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面积整体呈减少态势。用地的动态变化主要发生在2000-2010年。2)生活生产用地作为碳排放最主要碳源,碳排放量增长14 231.66万t,其在2000-2010年间年增长率最大;碳汇方面主要为生态生产用地碳吸收量下降99.80万t。3)生活生产用地碳排放强度由期初的4 207.90t·km-2上升到期末的18 423.55t·km-2,其余3类用地碳排放/碳吸收强度变动较小。4)生态用地主要转入生产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引起的碳排放增加量为4 960.79万t;生产生态用地主要转入生...  相似文献   

6.
为理清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效应,基于甘肃省农牧交错带2000、2010、202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各乡镇级单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20年甘肃省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耕地、林地为主,其中,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耕地和湿地面积减少。2)2000-2020年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1.2358×108元,调节服务在各时期占主导地位,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大,草地和林地在维持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服务价值方面作用重大,是维持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关键土地利用类型。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在空间上整体表现为显著的集聚分布格局,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的空间演变保持平稳。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农牧交错带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建立生态保护修复的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