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考虑煤炭价格的约束,通过非线性回归模型,分别检验了内蒙古煤炭资源发展的“资源诅咒”与“资源尾效”效应.结果显示:内蒙古经济增长与煤炭资源依赖度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的拐点为煤炭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61%,2011年内蒙古已跨越该拐点,处于“资源诅咒”的临界状态;由于“资源尾效”的存在,1990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长率年均损失0.66个百分点.因此应关注煤炭价格波动引起的产业风险并通过集约化发展道路来释放由于“资源尾效”损失的增长率并规避“资源诅咒”.  相似文献   

2.
基于能值理论的内蒙古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内蒙古生态经济系统1990-2005年间的发展态势,结果表明:内蒙古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由1990年的873.43下降到2005年的11.88,同期人均能值使用量在快速增长,分别由1.13×1016sej上升到2.54×1016sej,环境负载率也由0.58上升到4.21,能值自给率都高达98%以上。这说明内蒙古的经济还处在欠发达阶段,并且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对本地资源的过度依赖和高强度利用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说内蒙古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有鉴于此,应从以下方面提高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大力开发可再生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能值受益率;(3)抓好煤炭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4)加强高科技和教育投入,提高系统可持续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开发草原生态旅游对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本文在分析内蒙古草原分布、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的基础上 ,对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开发历程、草原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情况、发展草原旅游的优势、草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探讨了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1 )加大草原生态旅游的整体营销力度 ;( 2 )加强宏观调控和与其他各业的协调发展 ;( 3)加强草原资源建设 ;( 4 )抓好综合管理 ;( 5 )建立监测与调控机制 ;( 6)加大草原生态保护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蒙古国内旅游抽样调查(2014)》的统计数据,选取市场集中率、地理集中度、方差等指标分析内蒙古全域及四个旅游区块的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区内市场是内蒙古各区块国内旅游的第一大市场;(2)北京是内蒙古国内旅游在区外的第一大市场;(3)不同区块在国内旅游目标市场上存在差异性:1)内蒙古全域的一级市场为京津冀;2)呼伦贝尔-兴安区块的一级市场为北京和东北三省;3)锡林郭勒-赤峰-通辽区块的一级市场为京津冀和辽宁;4)呼包鄂-乌兰察布-巴彦淖尔区块的一级市场为京晋冀;5)乌海-阿拉善区块的一级市场为北京和甘肃;(4)不同区块在国内旅游的市场集中度上的存在差异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区块、中部区块、内蒙古全域、西部区块和东北区块。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供应的主要基地。由于自然条件原因,水资源极其贫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然而,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影响地表生态和环境,也将扰动地下水资源。采用情景分析法,对西北地区未来二十年煤炭开发利用造成的水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为西北煤炭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第三产业作为城市化的直接推动力,它的快速发展将掀起西北地区城市化的第二次浪潮。本文从城市化水平与人均第三产业产值及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关系、城市规模与人均第三产业产值的关系等角度对西北地区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城市化率与人均第三产业产值显著相关;(2)第三产业比重与城市化率的相关性不强;(3)城市辖区人口规模与第三产业规模存在着较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博弈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生态环境脆弱,尽快建立和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是当务之急。通过运用博弈论方法,对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中主要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违规处罚力度、政府检查成本、应缴补偿费与企业违规概率成反比,且重处罚优于勤检查和高收费;只有各利益相关者补偿后的净收益大于零,且生态补偿标准不宜太高,才能确保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运行。基于此,提出建立和完善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建议:完善生态补偿立法,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努力降低政府监管成本;科学合理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多渠道降低生态补偿成本;全面提高生态补偿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针对陕西关中一年两熟地区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冬小麦传统翻耕技术为对照,研究了5种类型10种耕作关键技术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裸地深松间隔年限三技术中,两季作物均以隔年深松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产量、产值最高,居11项处理第3位;(2)在裸地与秸秆覆盖旋耕两技术中,两季作物均以秸秆覆盖旋耕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产量、产值最高,居11项处理第6位;(3)在秸秆覆盖深松深度两技术中,两季作物均以秸秆覆盖深松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产量、产值最高,居11项处理第1位;(4)在裸地与秸秆覆盖免耕两技术中,两季作物均以裸地免耕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产量、产值最高,居11项处理第7位;(5)在翻耕两技术中,两季作物均以秸秆还田翻耕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产量、产值最高,居11项处理第2位。  相似文献   

9.
利用对榆林地区煤炭开采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资源税改革对煤炭开采企业的成本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煤炭资源税按照从价6%计征,以及清费立税改革后,煤炭开采企业的税费负担加重。2)煤炭资源税制改革后,所调研企业的资源税负担率平均为5.6%,一般税负担率约2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税负担率偏低,而一般税负担又偏高,存在税收的结构性扭曲。论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疆是我国能源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和生物等常规能源总量很大,分布广泛,质量好,距耗能中心较远,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本区发展能源工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建国以来,新疆能源开发与建设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能源发展迅速,但波动起伏较大;2.布局集中,地区差异显著;3.能源利用差,浪费严重;4.不论是生产结构,还是消费结构,煤炭一直属于重要地位;5.农村仍以生物质能为主,能源十分紧张;6.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耗能比重较大。根据能源资源及其开发生产中的特点和问题,提出如下开发利用措施:1.综合开发常规能源资源,建立合理的能源结构体系;2.调整经济结构,搞好企业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3.加速新能源的开发,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相似文献   

11.
FENG Jian 《干旱区科学》2020,12(5):837-853
There are eight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Gansu Provinc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Qinghai Province, Shanxi Province, and Shaanxi Province) in Northwest China, most areas of which are located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northwest of the 400 mm precipitation line), accounting for 58.74% of the country's land area and sustaining approximately 7.84×106 people. Because of drought conditions and fragile ecology, these regions cannot develop agriculture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Given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 warming,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TFP), taking CO2 emissions as an undesirable output, is an effective index for measur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GTFP can be influenced by both internal production factors (labor force, machinery, land, agricultural plastic film, diesel, pesticide, and fertilizer) and external climate factor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unshine duration).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Super-slacks-based measure (Super-SBM) model to measure agricultural GTFP during the period 2000-2016 at the regional level.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agricultural GTFP of most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underwent a fluctuating increas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2000-2016), and the fluctuation was caused by the production factors (input and output factors).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GTFP, Shaanxi, Shanxi, and Gansu should reduc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put; Shaanxi, Inner Mongolia, Gansu, and Shanxi should decrease machinery input; Shaanxi, Inner Mongolia, Xinjiang, and Shanxi should reduce fertilizer input; Shaanxi, Xinjiang, Gansu, and Ningxia should reduce diesel input; Xinjiang and Gansu should decrease plastic film input; and Gansu, Shanxi, and Inner Mongolia should cut pesticide input. Desirable output agricultural earnings should be increased in Qinghai and Tibet, and undesirable output (CO2 emissions) should be reduced in Inner Mongolia, Xinjiang, Gansu, and Shaanxi. Agricultural GTFP is influenced not only by internal production factors but also by external climate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factors on GTFP in thes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we used a Geographical Detector (Geodetector) 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factor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unshine duration) and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climate factors and GTFP. We found that temperatur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GTFP among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For Xinjiang, Inner Mongolia, and Tibet, a suitabl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would be in the range of 7°C-9°C; for Gansu, Shanxi, and Ningxia, it would be 11°C-13°C; and for Shaanxi, it would be 15°C-17°C. Stable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more efficient production are prerequisit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Hence,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 reducing the redundancy of input factors is the best way to reduce CO2 emissions and to maintain temperatures, thereby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GTFP.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is that it explores the impact of both internal production factors and external climatic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dentifying an effective way forward for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相似文献   

12.
煤炭资源丰富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之一,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建设为国家重点大型煤电基地。乌拉盖水库是锡林郭勒盟唯一的一座大(Ⅱ)型水库,每年可为煤电基地的建设和开发提供4760万m3的水。为保证工业用水,水库从2004年后从未向下流放水,造成了下游河道干涸、湖泊退化、湿地消亡、草原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通过煤电工业需水分析,水库每年提供的工业用水量无法完全满足规划的生产需要。脆弱的生态环境,短缺的水资源无法保障煤电基地的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对流域进行综合规划,在满足生态用水的情况下合理建设煤电基地。同时,实施科技创新,坚持发展以洁净煤为基础的电力工业,实现能源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碳汇资源估算与碳汇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使碳汇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并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有前瞻性的国家和地区应该认识到发展碳汇产业的前景。文中定义了碳汇产业的概念,分别采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碳密度方法、李克让和T.O.West的提出的方法对内蒙古的森林、草地、农田碳汇资源进行了估算,2003年为172049.1万t,2009年为180948.2万t。对内蒙古碳汇产业发展进行了潜力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资源诅咒破解理论,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破解资源诅咒的核心依据是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文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并通过构建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内蒙古、山西两个典型煤炭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研究,以期得出他们是否陷入资源诅咒的判断。通过分析,认为可持续发展水平达到0.5以上即可被认为实现了资源诅咒破解,以此为判断标准,内蒙古在2005年成功破解资源诅咒。探索成功破解资源诅咒的内蒙古模式,对其他资源丰裕省区和资源型城市破解或规避资源诅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 ,发展草原旅游对内蒙古旅游业与促进草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类型的基础上 ,认为其具有视野开阔、夏季气候舒适、动植物种类多样、文化内涵丰富、景观相对单调、生态环境脆弱等特征 ,进而结合草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提出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主要有依托城市型、规模集聚型和独立点状型等 3种开发模式 ,并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乌拉盖河及其主要支流的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拉盖河是内蒙古高原最大的一条内流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山地,向西流经乌珠穆沁草原中部。水资源充沛而稳定。流域内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3亿立方米,P=50%保证率年径流量为0.88亿立方米。根据本流域的中长期发展预测,到2000年及2020年,人口、养畜、农田与草地建设、工业等均有大幅度增长,工农牧业产值将由2.8亿元达到2000年的5.4亿元及2020年的19.5亿元。按照合理的用水定额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预计到2000年,总需水量将达到0.68亿立方米;到2020年,总需水量1.2亿立方米。因此,本流域的发展中,必须多方开发各项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乌拉盖河成为草原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沙区碱湖与螺旋藻资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通过 1 995 - 2 0 0 1年长期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的八个盐碱湖进行了实地调研 ,在其中四个碱湖中发现有四种螺旋藻 ,其中两个为新种 ,另两个为中国新记录种。作者在巴彦淖尔碱湖畔建成半封闭跑道式养殖池 ,以当地的钝顶螺旋藻为藻种 ,利用湖水养殖螺旋藻获得了成功。藻粉产量达到 6 - 8g/d· m2 ,质量通过了内蒙古卫生防疫站“食准字”检验。作者在螺旋藻养殖上的成功 ,为其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在鄂尔多斯沙区发展螺旋藻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众多的碱湖资源 :特有的螺旋藻资源 ;丰富的光能资源 ;不占用耕地和牧场 ;不污染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所以 ,在鄂尔多斯沙区开发螺旋藻是继化工产业化之后的又一项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8.
以内蒙古肉羊产业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区域产业经济与空间分异的关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各盟市肉羊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并采用GIS中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盟市肉羊产业发展水平与空间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肉羊产业在整体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模式;在局部空间分布上肉羊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聚集区太少,较低的聚集区太多,且存在极化效应较强的"热点"现象,对此文中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分析及总体评价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取得初步成绩,按照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其发展实践历程基本经历了探索阶段、初步增长阶段,刚刚步入发展阶段,开始了规模扩张。在这个阶段,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完善产业链条、优化行业结构、提升旅游企业竞争能力等诸多问题。需要优化旅游空间与布局;聚集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深入旅游发展研究,重视科研队伍培养;进行营销策划,树立良好形象;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短缺一直以来是制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合理开发、配置、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对于正确指导自治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水利设施用地是土地利用构成的重要利用类型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这就要求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编制水利设施用地规划,对未来水利设施用地规模进行合理的预测。本文利用内蒙古自治区1996—2004年土地详查与变更调查数据,建立时间序列GM模型,并与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规划阶段年2010年和规划目标年2020年的水利设施用地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其结果是2010年和2020年的全区水利设施用地分别将达到16.29万hm2和28.68万hm2,得出了与内蒙古自治区未来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相统一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