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依据生态绿当量的概念,构建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山西省晋城市城区之中。结果表明,城区的实际总绿当量为0.940,小于最佳林地覆盖面积对应的生态绿当量,须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所以本研究提出了基于上述模型的城区土地利用优化建议。经计算,优化后的城区总绿当量为1.026,符合最佳绿地覆盖要求,表明城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达到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绿当量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以江西省新建县为例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进行定量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计算耕地、草地等地类的生态绿当量得到研究区域的综合绿当量,并将该值与以最佳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化标准进行比较,进而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期达到生态优化。  相似文献   

3.
以梅州市为例,利用1986年与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以生态绿当量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评价的度量指标,引用生态绿当量数学模型,测算出各区县各种用地类型的绿当量和区域总绿当量,用以衡量生态环境情况.结果表明:①1986年-2006年,梅州市及各区县生态绿当量均有所提高,生态环境有改善;②生态绿当量作为评价区域生态环境指标具有涵义明确,计算简单方便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理论,构建土地利用结构模型,利用乌海市2005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测算出乌海市各种用地类型的绿当量和区域总绿当量,用以分析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年、2010年乌海市生态绿当量都小于1,生态环境较差;②优化方案需要通过林地、园地、城市绿地及绿化带的增加来提高土地利用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尧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阐述不同敏感区的分布状况与环境特征,为分级保护区划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从自然环境及社会人为角度筛选12项影响因子并进行综合赋权,采用加权叠加法对尧山风景名胜区进行综合分析并划定分级保护区。【结果】一级保护区占整体的38.52%,集中在西北部,海拔高、坡度大,敏感程度较高,以山地景观为主;二级保护区占整体的45.44%,集中在区域中部,敏感程度适中,植被覆盖度高,以自然及人文景观为主;三级保护区仅占16.04%,集中在区域东部,敏感程度较低,以耕地及建设用地为主,人工开发建设程度高。【结论】研究区整体以中敏感区为主,其次为较高敏感区,生态保护等级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降低,与生态敏感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试论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生态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与生态美学原理为基础,论述了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原则与基本格局,并提出了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507-3509,3529
以新建铁路工程对五大连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影响评价为例,采用生态机理法、综合指数法,中尺度水平从"面"的层次、小尺度水平从"点"的层次选取评价指标,分析了铁路工程对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总体要求、线路设计、工程施工等方面提出了保护措施与对策,以最大程度减少对风景名胜区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绿当量模型,以宁夏银川市滨河新区核心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核心区绿当量总面积为51.11 km2,覆盖率为31.17%;核心区现状土地绿当量较大,生态环境良好,具备建设生态城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以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转型、人为干扰指数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趋势,研究了近40年来其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8年间,研究区的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林地增加,建设用地增幅较大。(2)2000年以来草地面积减少和林地面积增加较大;2010年后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较大。耕地主要向建设用地和林地转化,草地主要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转化。(3)2005年前旅游发展缓慢,土地利用变动速度较小;2007年和2015年分别进入旅游快速发展时期和转型时期,土地利用变动较大;人类干扰程度呈上升趋势。贵州南部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转型变化与旅游发展阶段有很好的耦合关系,其中旅游发展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以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转型、人为干扰指数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趋势,研究了近40年来其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8年间,研究区的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林地增加,建设用地增幅较大。(2)2000年以来草地面积减少和林地面积增加较大;2010年后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较大。耕地主要向建设用地和林地转化,草地主要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转化。(3)2005年前旅游发展缓慢,土地利用变动速度较小;2007年和2015年分别进入旅游快速发展时期和转型时期,土地利用变动较大;人类干扰程度呈上升趋势。贵州南部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转型变化与旅游发展阶段有很好的耦合关系,其中旅游发展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岳麓山风景区野生藤本植物共计45种,隶属于23科34属。其基本特点是:蕨类植物1科1属1种;单子叶植物3科3属5种:双子叶植物19科30属39种。在其科属纽成中,单种科和单种属最多,大种科和大种属缺乏。区系成分分析表明.泛热带成分居首位(21.21%),其次是北温带成分(15.15%)、东亚及北美间断成分(15.15%)和热带亚洲成分(12.12%),以热带性成分为主.温带性成分占有一定的比例,具有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性质。生活型以高位芽藤本29种(64.4%)占优势,其后依次为地上芽藤本7种(15.6%)、地面芽藤本4种(8.9%)、一年生藤本3种(6.7%)和地下芽藤本2种(4.4%),这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活型谱相接近。藤本植物中以大中型的较多.大多攀附在群落的先锋树种之上。  相似文献   

12.
麓山景区植物群落现状调查与分析Ⅰ. 群落组成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麓山景区9个具代表性的植物群落1200 m~2的样地进行了调查,测量并记录其物种种类、株数和胸高断面积等,比较分析其群落组成与结构.结果表明:1)调查群落中共有乔灌木59种,枫香在每个样地中都有出现;白花苦灯笼的数量最多,占物种总数的20.26%;样方4(枫香 飞蛾槭—冬青—杜茎山 木苎麻群落)和样方7(香樟 枫香—白花苦灯笼—稗荩群落)的显著度较大,分别为0.053和0.052;样方9(马尾松—山矾 油茶—苎麻群落)的重要值最大,达318.85;2)9个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乔木层物种较丰富,层次多样,结构复杂,而灌木层物种相对较少,层次与结构单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与地理信息系统手段,提取桂林市下属阳朔县2000年、2008年和2016年的土地利用分布特征,计算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等,结合阳朔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阳朔县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到2016年阳朔县建设用地变化幅度最大,林地的变化幅度较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中,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转换较多,这是城市用地主要来源之一;2000年到2016年景观格局呈现由聚集向破碎化和多样化发展趋势;2000年到2016年间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5 388万元,表明生态环境朝着健康、友好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一类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的快速蔓延及强烈的人类活动显著地改变了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而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及人居环境.通过遥感、GIS技术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法,对淮北市1987年、2000年和2007年3个时期20a间的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87-2007年间淮北市生态用地空间结构和面积发生剧烈变化,生态用地占城市面积的比例由91.45%降低至71.86%.1987-2000年,农田面积大幅度下降,而林地和水体都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2000-2007年,农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和水体面积却明显下降,建设用地总面积虽然没有明显变化,但其聚集度显著增加.20年间,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2000年达31.32亿元.2000-2007年,以废物处理和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最为严重.可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密切相关,此结果可为淮北市景观格局优化及土地合理调控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选取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的甘肃省庄浪县进行实例分析,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用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法,建立目标函数,得出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用常规的叠加法将确定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方案优化配置到具体的地域空间.结果表明:庄浪县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用地盲目性、随意性大,导致结构与布局不稳定;以最优化理论为指导思想,得出3个备选方案,方案一生态效益最大化,方案二经济效益最大化,方案三不仅使耕地面积达到72 890.87hm2,实现庄浪县耕地保有量目标规划的要求,而且通过增加2 297.26hm2的园地面积和5 429.57hm2的林地面积来提高生态效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城镇用地规模增加至1 765.05hm2,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少了476.45hm2,且采矿、交通等非农建设用地也分别有所增加;在Arcgis中将最优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落实到具体的地域,实现了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16.
莫干山风景区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选择和创建能值指标评价体系,从自然和经济生态观角度对浙江莫干山风景区生态系统进行研究。通过一系列能值指标,定量分析了系统的基本生态流。结果表明,莫干山风景区2008年能值应用总量为9.90 × 1018 J,输入能值9.14 × 1018 J,输出能值7.58 × 1017 J,经济收入和反馈分别为6.15 × 1018 J和3.75 × 1018 J,净经济效益率为53.22%,生态产出率29.27,环境负载率为12.01,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值指标为0.84。研究证明,莫干山风景区开发历史较长,基础能值积累较多,长期保持适度的经济反馈,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但环境负载率较高,旅游业对系统压力逐年加大。因此,今后要从扩大莫干山风景区地域范围,适度控制游客人数,创新旅游模式,实现多种能流有序流动入手,实现系统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图1表2参16  相似文献   

17.
依据昆山市1994至200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马尔柯夫方法对其土地利用结构演变进行了模拟,并对未来10年其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利用马尔柯夫过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定量预测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未来10年昆山的土地利用结构将保持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的趋势,但其变动幅度将逐渐趋向平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的途径,拟通过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将区域土地利用目标量化至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中,采用模糊两阶段算法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以曲周县为例,通过Markov算法计算出自然演化方案下土地利用结构(2035年),并将现状方案(2012年)、自然演化方案(2035年)、优化方案进行对比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优化后的曲周县土地利用结构(2.87)其满意度明显高于现状方案(2.80)、自然演化方案(2.23),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也更高,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具有有效性。2)对自然演化方案进行分析发现,曲周县现行的经济驱动模式对于生态效益、区域水资源造成损害,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多目标优化模型为基础框架,嵌入ISM和模糊分析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具有借鉴意义,结合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目标,保持其余地类结构的相对稳定,协调平衡耕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间的结构比例是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为目标,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技术为方法,采用生态可持续指数评价分析2013年13个地市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耕地资源总体呈现生态盈余;总体上由北向南呈现耕地利用可持续状态逐渐减弱的空间分布态势,临界可持续地区与弱可持续地区的生态安全得到重视;修正可持续状态分析得出,哈尔滨、大兴安岭地区、黑河的耕地生态可持续程度下降或改善不明显;耕地生态可持续指数预警值为0.449。该研究可为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和政府部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的六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将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优化的六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比较,结果发现,优化的土地利用系统,无论从土地约束性指标的实现,还是碳减排和生态价值的实现等,均优于规划目标的土地利用系统。因此,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比上级规划下达的硬性指标更科学合理,更符合规划区域实际;土地利用系统碳排放的减少和生态价值的提高,正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所倡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