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研究丹江口市2009—2021年来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该市耕地的保护及精准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运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及统计工具,分析丹江口市各乡镇耕地非农化过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丹江口市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北部地区,2009—2021年4个时期内耕地非农化面积呈“V”型变化,耕地非农化率先减小后保持稳定,2018年后增加幅度较大;2009—2021年,丹江口市各乡镇耕地非农化呈现“增—增—增”“增—减—增”“减—增—增”“增—减—减”“减—减—增”多种趋势。研究揭示了丹江口市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可为研究区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耕地执法力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及其区域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耕地资源的非农化过度产生了诸多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影响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耕地资源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区域的差异性,有助于揭示如何在坚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耕地资源安全与城镇化的发展。【方法】首先采用2001-2008年中国耕地资源非农化、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中国耕地资源非农化机制进行研究,为了对比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进而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对比分析三大地区在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变量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二次项、耕地禀赋变量均呈现显著状态。东中西部地区在耕地资源非农化机制方面存在差异性,在控制所有影响因素变量后,耕地资源禀赋变量在东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而固定资源投资变量在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变量弹性系数要大于西部地区。【结论】耕地资源非农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倒“U”型规律。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资源非农化的驱动呈现显著的正向作用,城镇人口每增长(或者下降)1%,耕地资源非农化数量将提高(或者降低)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或者下降)1%,耕地资源非农化数量将提高(或者降低)0.7个百分点。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因素在东中西部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东部地区耕地资源禀赋是影响耕地资源非农化的显著因素,耕地资源禀赋富足的区域趋向于更高的耕地资源非农化速度。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的非农化则受到固定资产投资作用强烈,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作用要大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苏北地区以平原为主,耕地资源丰富,是江苏省粮食主要生产区,因此维护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文以苏北典型城市徐州为例,采用2000-2012年耕地非农化面积统计数据,求出耕地非农化率,并运用Eviews软件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城市化水平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高于GDP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维护苏北地区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数量减少,耕地非农化面积增加、耕地质量下降。最后,对苏北地区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郭海洋  梁山  胡建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740-5741,5744
运用一元回归预测方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对1949~2004年河北省耕地、人口和粮食的相关资料进行定量分析,预测河北省人口的变化趋势,同时对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各个因素排序。结果显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化程度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较大。针对分析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城市大多存在产业结构单一、非资源类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也使转型评价难度增大。结合TOPSIS和灰色关联构建城市转型评价模型,通过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测度城市转型的现有水平和理想水平间的接近度。采用TOPSIS-灰色关联法对淮南市2010—2019年的转型水平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转型水平呈缓慢提升趋势;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子系统协调发展对转型作用明显;经济效益、民生改善、创新发展持续增长为整体转型稳定性提供保障;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开发、资源优化配置、民生福祉优化、创新驱动加强等将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耕地数量变化研究——以保定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保定市区域范围的耕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法研究了影响该市耕地数量减变化的各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非农建设用地占用是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土地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耕地减少趋势,是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王雨  许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373-2375
基于1979~2008年邯郸市30年的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统计数据,构建了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回归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借鉴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模型,计算了邯郸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结果表明:邯郸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呈阶段性分布,总体呈现出"调和与不协调相互交错→调和基本调和→基本协调"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蒋乾 《安徽农业科学》2012,(5):3056-3057,3111
分析了1998~2007年浙江省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10年间浙江省耕地资源变化与社会经济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变化与社会经济指标的关联度排序为:总人口粮食单产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固定资产投资第一产业比重城市化水平第三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  相似文献   

9.
 受到人口、人口增长水平、经济发展、耕地资源和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等因素的影响,云南省人均耕地资源拥有量和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程度方面存在诸多地域差异。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判别分析模型,选取了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逐年变动率等5项指标,利用云南省1995~2000年的相关数据,将全省16个市(地区、州)划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并作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模型与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期被忽视是我国耕地保护中最大的不足和缺陷,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损失。耕地资源流失、非农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对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理论认知的缺失,是对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构成、体系、方法等科学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不够深入,这是必须认识到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通过构建耕地价值评价方法与模型,实现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定量评价与模拟,以期为耕地保护、耕地补偿决策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以耕地资源价值分类为基础,运用收益还原法、等效替代法、市场价值法构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综合评价模型。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主要通过修正不同农作物的收益差异权重指数,运用收益还原法计算经济价值;耕地资源社会价值主要运用等效替代法计算,其中采用城镇养老保险金修正参数代替基本保障价值,用农民农业生产效益参数代替农民就业工资水平,用区域粮食供需差额参数代替社会稳定价值;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在修正单位耕地面积生态当量因子的基础上,考虑生态服务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与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的相关关系,运用市场价值法进行计算。【结果】(1)评价模型客观地还原了耕地资源货币化价值,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可以实现不同区域耕地价值的评价与模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适用性。(2)实证研究表明,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122.85万元/hm2,其中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占5.74%、64.17%、30.09%。(3)以2010年为基准年,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82 555.20亿元,是四川省当年GDP的4.8倍,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量为436.12亿元,为当年GDP的2.5%。【结论】(1)耕地(保护)非农化利益主体的微观响应表明,中央政府不能被排除在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之外,其应该承担耕地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稳定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耕地保护基金提供给耕地保护者,地方政府和非农用地企业要承担耕地非农化损失全部价值补偿。(2)耕地资源价值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差异性,建立耕地价值评价和修正体系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之一。(3)该评价方法和结果可用于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实践,研究结果为中央政府应承担耕地保护基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具体补偿标准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耕地补偿机制建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改变传统耕地保护模式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在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模型对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城市化与保护耕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城市化发展有利于保护耕地,协调两关系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市化进程,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为丰富农地流转理论,完善农地流转政策,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对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运用熵值法求出各指标的熵值,进而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对指标权重分析得知:影响菏泽市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是农村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农村非农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农村恩格尔系数、农业受灾面积和外出劳动力平均年龄,其指标权重之和为0.7739,具备构成序参量的条件。要促进菏泽农地流转速度,一方面积极争取外部新能量的注入,在确保城镇化质量前提下,加速进度,为更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二三产业就业、增加收入创造更多机会;另一方面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化农民,夯实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人才动力和物质基础,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地产出率,确保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厦门市耕地动态变化与蔬菜生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厦门市1996 ~2010年社会经济统计和调查数据,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别对引起蔬菜总量变化的耕地面积、蔬菜播种面积、蔬菜单产等诸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提出提高蔬菜生产总量和自给率水平的对策与建议:制定更为有效的耕地保护措施,加强高标准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调整蔬菜种植结构,优化蔬菜生产区域布局等.  相似文献   

14.
净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耕地利用效率评价及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环境约束下的耕地有效利用方式,把握区域协同发展路径,将耕地利用过程的碳排放、碳吸收双重效应纳入考虑范围,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耕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基于空间距离平方倒数矩阵,依托Moran's I,从全域和局域2个视角探讨耕地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效应。结果显示:中国耕地利用效率整体较高,均值为0.867,地区间效率差异明显,自高到低可划分为5个等级,效率较高的单元大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效率较低的单元主要位于北部沿海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多数低效率单元的投入要素及净碳排放存在冗余。省际耕地利用效率呈空间正相关性,随时间推移,其空间关联格局经历了“多核分布”—“一带一片”—“低极主导”的过程。各地在耕地利用过程中需控制非期望产出,改善投入要素配置,因地制宜加强合作,探索区域协同的耕地高效利用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耕地生态足迹的重庆市耕地 生态压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耕地生态压力为切入点,应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在修正了Wackernagel 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 上,构建耕地生态压力指数,并借用IPAT 分析,以2000、2010 年为起止点,对重庆市的耕地生态压力变化状况进行 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院(1)2000要2010 年间,重庆市的耕地生态压力有所好转,耕地生态压力指数在10 年间减少了 0.0623,耕地生态压力一直处于平衡偏高状态;(2)耕地生态压力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人口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1 小时经济圈耕地生态压力最重、渝东北次之、渝东南最次;(3)2000要2010 年间重庆市的生产技术大量提高,单位 经济产值所带来的耕地生态环境的冲击力逐年减小。该研究可为重庆市的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土地整治以及区域可 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人口非农化、经济非农化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土地非农化的过程。文章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运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模型对我国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关系有不同的表现,但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根本在于加快城市化进程,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评价耕地资源,实现耕地的有效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文献法对耕地质量和产能的评价指标进行梳理,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指标筛选,采用特尔斐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加权求和法对指标系数进行修正,利用连乘积法计算耕地质量与产能指数,系统科学地构建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宾阳县耕地质量整体情况良好,等别为优等和良等的耕地面积占99.95%,东北部耕地等别略低于西南部,其等别差异主要原因为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和土壤健康状况的差异。耕地产能等别中旱地等别主要集中在11等,水田等别主要集中在7等,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规律,中心城镇地势平坦、管理水平高是造成耕地产能等别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应用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得到的宾阳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耕地实际质量状况,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合理,适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与掌握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切实提高耕地保护与建设水平,以湖北省随县厉山镇2009和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耕地集中度指数、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耕地的空间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9和2015年厉山镇耕地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核密度最大值分别为31和38块/km~2,且在时间尺度上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2)2009—2015年厉山镇耕地总量减少,且主要集中在厉山镇北部和西南部,减少面积达434.20 hm~2,占耕地减少总面积的89.20%;3)2009和2015年厉山镇耕地规模以中型耕地集中村为主,但大型耕地集中村所在行政村耕地占总耕地比例最大,分别为55.55%和56.08%,超过了小型和中型耕地集中村耕地所占总耕地比例之和;4)2009和2015年厉山镇行政村耕地面积比的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分别为0.525 1和0.397 0,耕地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正相关;局部自相关来看,耕地分布较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同心村和宇宙村,耕地分布较少的区域集中在以车水沟村以北的山区。  相似文献   

19.
科学、准确地进行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是合理利用与切实保护耕地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依据。基于《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规范(试用稿)》中推荐指标,采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和权重,运用加权求和法与修正法进行了广东省吴川市的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结果表明:吴川市耕地质量等别为中等和低等,产能等别为4~10等;耕地质量等别与农用地分等结果中的国家自然等、耕地产能等别与国家利用等在空间分布上均呈一致趋势,等别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506和r=0.320,P<0.001,n=13 094);以蚯蚓数量为依据的生物特性系数修正是导致耕地质量等别整体低于国家自然等的主要原因。经验证,相对于农用地质量分等体系,本研究构建的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体系能够较明显地体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耕地质量和产能方面的功效,研究成果可为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土地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划定耕地质量提升区域,以长春市九台区为研究区,根据2017年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及监测成果,利用改进的自然等提等潜力指数模型计算出研究区各耕地单元主导限制型,并确定其主导限制程度,依托ArcGIS平台按照整治难易程度划分耕地质量提升区,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结果表明,九台区耕地存在14种主导限制型、20种主导限制程度与主导限制型组合。研究表明,划分出近期、中期以及远期三个时段耕地质量提升区,有利于合理安排土地整治时序,同时为耕地质量的提升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