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旱育的优点 旱育秧可以延长秧苗在秧田中的生长期,即从水育的20天左右延长到40天甚至更长。 延长秧龄实际上等于延长了作物的生长期,在育秧品种上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增加了机插秧在育秧品种上的适应性,旱育控制了秧的生长,从而可以延长秧龄、控制秧高,达到与常规育秧同育同插,从而在品种选择、育秧时间上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旱育秧栽插后返青,比水育秧快3~4天。  相似文献   

2.
水稻机械化插秧与常规手工插秧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秧苗小(四叶一心,高度15~18厘米),二是栽插时大田水少(水层高度只有1厘米左右),三是插得浅(秧苗入土深度为1~2厘米)。因此机械化插秧在大田管理中要注重用肥、水分管理,才能使机械化栽插的水稻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据一些农民反映,机插秧的大田秧苗返青期长,一般要比手插秧和抛秧的返青期长3~5天,有的甚至长5~7天.机插秧为什么返青期长呢?这是因为机插水稻适宜移栽的秧龄为15~20天.此时,叶龄基本处于四叶期,刚刚进入自养阶段,根源基发育数目相对较少,加上播种密度高、根系盘结紧,机插时根系拉伤重,受伤的根系要几天时间生长恢复,机插后秧苗抗逆性比常规手插秧弱.  相似文献   

4.
水稻机插秧具有稳产高产优势.在把好育秧环节后,重点就是搞好大田的整理和栽插后的生长培管.据观察,机插秧大田生长特点一般表现为:机插后秧苗返青期较长,分蘖表现为前慢后快,一般始见于5叶1心期.  相似文献   

5.
水稻机插秧返青慢,返青期一般要比人工手插秧和抛秧慢3~5天,有的甚至慢5~7天。机插秧为什么返青期慢呢?这是因为机插水稻适宜移栽的秧龄为15~20天。此时,叶龄基本处于4叶期,刚刚进入自养阶段,根源基发育数目相对较少,加上播种密度高,根系盘结紧,机插时被拉伤的根系需要几天时间生长恢复。实践中还发现,水稻秧苗在运送过程中被伤害也很普遍甚至很严重,而且最容易被农民忽视。主要原因是,秧苗从秧田苗床铺放到插秧机秧箱上这一运送过程中,秧块卷成筒且多层叠压在一起,肩挑或用板车等运送到大田间,再打开秧筒,一块一块地摆到插秧机秧箱上。由于嫩绿的秧苗脆弱,容易折伤或折断。运送距离越长,叠压时间越久,秧苗伤害越严重。机插后秧苗要经过几天时间才能愈合生长,导致秧苗返青慢,严重的会造成死苗缺蔸。有些人没有明白和理解这一现象的本质,反而责怪于插秧机。针对造成机插秧返青慢的原因,应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6.
机械化栽插水稻软盘育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插水稻的育秧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能否培育出符合水稻插秧机进行大田栽插要求的高质量健壮秧苗,能否达到水稻预期高产的关键环节。软盘育秧技术是目前水稻机插育秧技术中使用比率最高的育秧方式,简便易行,成本较低,成功率高。水稻机插成败在秧苗。  相似文献   

7.
推广水稻抛秧技术须正确调整与使用抛秧机本刊通讯员张永貂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一项新的水稻育苗移植栽培技术,方法是将根部带有营养土块的水稻秧苗通过抛洒使秧苗根部朝下落到田间定植。抛秧技术突破了千百年来固有的水稻栽培农艺模式,将农民从弓背弯腰的原始人工栽插方...  相似文献   

8.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就是采用高性能插秧机代替人工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栽方式,主要包括高性能插秧机的操作、使用,适合机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大田农艺管理措施的配套等内容。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如耕作、灌溉、植保、机械收获等环节机械化作业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作为水稻生产重要环节的栽插机械化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环节。机械化作业率较低,已成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打破这个“瓶颈”,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已成为当前农机化工作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正(1)作业前检查调整。机插作业前须对插秧机做一次全面检查调试,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特别是要根据秧苗的密度,调节确定适宜的穴距与取秧量,以保证每亩大田适宜的基本苗。每亩穴数应根据水稻品种和栽培要求而定,对粳稻品种平均每穴以3~4株苗、每亩基本苗以5~7万株、每亩穴数以1.8万穴为宜。(2)作业要求与检查。插秧作业时,应确保直行、足苗、浅栽,要求"不漂不倒,越浅越好",栽插深度控制在1.5cm以内。每次作业开始时要试插一段距离,以检查每穴苗数和栽插深浅,并及时调整取秧量和栽插深度。(3)插植部位保养。检查与调整横向纵向取苗量;检查  相似文献   

10.
机插秧的水稻秧苗返青期长,一般要比手插秧和抛秧的返青期长3~5天,有的甚至长5~7天。机插秧返青期长是因为机插水稻适宜移栽的秧龄为15~20天。此时,叶龄基本处于四叶期,刚刚进入自养阶段,根源基发育数目相对较少,加上播种密度高,根系盘结紧,机插时根系拉伤重,受伤的根系要几天时间生长恢复,机插后秧苗抗逆性比常规手插秧弱。  相似文献   

11.
《农机具之友》2008,(2):43-44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采用规范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水稻移栽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适合机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插秧机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农艺配套措施等。采用该技术可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收、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2.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采用规范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水稻移栽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适合机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插秧机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农艺配套措施等。采用该技术可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收、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3.
一、分蘖期管理 (一)追施肥料 在栽插后7~10天,按每亩7~8kg追施尿素,占总施氮量的20%左右。根据情况,按每亩1.5kg施锌肥。 (二)化学除草 在栽插后7~10天,用除草剂拌尿素或潮细土均匀撒施。如用25%稻草可湿性粉剂每亩需50g。宜建立3~4cm水层,不要把秧苗心部以上淹在水里,否则易除死秧苗。  相似文献   

14.
水稻是我县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栽插方式主要是手工扦插,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大量外出,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制约了我县水稻生产,因此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显现。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采用规范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水稻栽培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适合机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插秧机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农艺配套措施等。  相似文献   

15.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采用规范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水稻移栽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适合机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插秧机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农艺配套措施等,采用该技术可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收、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6.
水稻插秧机是把规格化的秧苗移栽到大田的机具。保证和提高机插质量是高产栽培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水稻插秧机在进行田间作业时,必须达到作业质量指标:漏插率不大于5%,伤秧率不大于4%,相对均匀度合格率不小于85%;移栽作业的秧苗密度合理适宜,秧苗翻倒少,漂秧少,秧苗稳、直;株  相似文献   

17.
<正>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使用插秧机把适龄秧苗按农艺要求和规范,移插到大田。该技术具有栽插效率高,插秧质量好,用机械代替了人工,减轻了劳动强度等优点。我县自2010年开始引进水稻插  相似文献   

18.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化插秧是用高性能插秧机代替人工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植方式,主要包括高性能插秧机的操作使用、适宜机械栽插要求的秧苗的培育、大田农艺管理措施的配套等内容,突出机械与农艺的协调配合,以机械化作业为核心,实现育秧、栽插、田间管理等农艺配套技术的标准化。“十五”以来农业部对水稻种植和收获技术的研发进行了重点支持,并将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列为“十一五”期间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重点,至2005年底,江苏全省累计拥有高性能插秧机1.3万台;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陕西、贵州、浙江、重庆等省(区、市)也在进行试验示范和一定面积的推广,所形成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体系和技术规范已应用于水稻大田生产,实现了稳产高产。2006年四川成都市农机推广总站引进了一台日本洋马VP6高速乘坐式插秧机,先后在成都邛崃、崇州、新都、都江堰、彭州等地进行了水稻机械化插秧的试验示范,总结了大量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彭山县农机局于 2000年 5月至 9月在该县公义镇新开村七社李晓清家 1. 65亩包产田里,进行水稻气流式机械抛秧与人工栽插试验对比,在水稻品种、进排水、光照、用药、施肥等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列表如下:处理面积 (亩 )用种 (斤 )育秧亩占秧母亩田 (m2)栽插时间基本苗秧龄 (天 )收获时间亩产干谷量 (斤 )机械抛秧 1. 1 2. 5 12 5月 17日 21000 37 9月 15日 855人工栽插 0. 55 1. 0 120 5月 22日 7052 43 9月 4日 750机械抛秧与人工栽插分析:1.节约用地、用水。机抛占用秧亩田可比人工栽插节约用地 10倍左右,…  相似文献   

20.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采用规范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水稻移栽技术,其主要内容包括适合机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插秧机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农艺配套措施等.采用该技术可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收、高产稳产.为此,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