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东省棉花病害主要是棉花枯萎、黄萎病。枯萎病在苗期和现蕾期前后常引起大量死苗,残存的病株结铃显著减少,铃重减轻,严重影响棉花生产和棉农收入;黄萎病病情发展比枯萎病缓慢.很少造成棉株立即枯死.但病株结铃少.脱落率高.纤维差.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不同黄萎病级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3个抗枯耐黄棉花品种(系),在病圃研究了不同黄萎病级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病级的棉花黄萎病株使单株子棉产量降低4.82%~85.66%,单株结铃数减少3.38%~84.01%,单铃重减轻2.67%~16.74%,在分损失0.82%~7.57%。在产量各因素中,单株结铃数受病级影响最大,其次是铃重,再次是衣分。同时建立了各品种病级与单株子棉产量和单株结铃数的直线回归方程。黄萎病主要是对纤维的细度、强力、主体长度及成熟度有明显影响。病株与健株比较,病株纤维细度变细,强力降低,主体长度明显变短。  相似文献   

3.
我团棉花病害主要是棉花枯萎病、黄萎病 ,尤其是黄萎病。从调查结果来看 ,黄萎病发生已经呈现逐年加重趋势 ,给棉花稳产、高产发展带来严重影响。1 目前棉花枯、黄萎病实际发生情况全团棉花种植面积 2 1 73.33hm2。枯萎病、黄萎病发生面积 30 0 hm2 ,占棉花播种面积的 1 3.8%,其中黄萎病发生面积 2 86.66hm2 ,零星病田占67.3%,重病田占 31 .1 %,轻病田占 1 .6%,枯萎病发生面积 1 3.33hm2 。2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生和消长与品种的抗性、耕作制度、气候条件及生育期等因素密切相关。2 .1 棉花枯萎病发生与气候条件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的菌丝蛋白作为抗原,制备了该病原菌菌丝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建立了特异性检测棉花黄萎病菌的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检测灵敏度达到5 ng/mL棉花黄萎菌菌丝蛋白.应用该方法可定量检测棉花组织及其根部土壤中棉花黄萎菌的含量,同时发现病株的茎、根及根部土壤的带菌量多少与病株发病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说明,该方法可在棉花黄萎病的早期检测和预报上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棉花新品种川棉65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 ,降低植棉成本 ,获取更大的种植效益 ,选育多抗、优质和丰产棉花新品种成为棉花育种发展的方向之一。川棉 65的育成正顺应了这一育种方向。 2 0 0 2年 6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正式定名为“川棉 65”。1 选育经过1 991年配制杂交组合 ,采用抗黄萎病、抗枯萎病的川棉 2 3 9作母本 ,川棉 2 43作父本。杂种后代连续在人工接种棉黄萎病菌、棉枯萎病菌的病圃中对抗病性进行定向筛选 ,在苗床中淘汰感病株 ,选择抗病株移栽 ,在大田进行丰产性、农艺性状等筛选。通过连续鉴定筛选 ,不断淘汰感病株 ,选择抗病…  相似文献   

6.
棉花对枯黄萎病的抗性鉴定及病害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来自长江流域棉区的50份陆地棉新品系(品种)进行了抗枯萎病(Fusarium vasinfectum)或抗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鉴定,并从中选择10个新品系为试验材料,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各级病株所造成的籽棉产量损失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有4个品系抗枯萎病,占抗枯萎病鉴定材料(40份)的10.0%;耐病27个,占67.5%;感病9个,占22.5  相似文献   

7.
新疆审定棉花品种枯黄萎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近5年来新疆审定通过的新陆早系列棉花品种抗枯、黄萎病鉴定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我区新审定棉花品种抗枯萎病性较强,近84%的品种鉴定达到抗病标准,仅4%的品种鉴定感病;而棉花品种抗黄萎病性较弱,有28%的品种鉴定抗病,32%的品种鉴定感病.  相似文献   

8.
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抗性和产量性状改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自育的110个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的抗病性、产量性状、早熟性状的遗传改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抗枯萎病育种成效显著,品种对枯萎病抗性呈稳步上升趋势;品种对黄萎病抗性亦呈上升趋势,但进展缓慢。除20世纪70年代品种略有下降外,品种的单株生产力呈上升趋势。单株结铃平均数在年代间变化不大,衣分变化趋势呈“V”字型,90年代品种最高。20世纪50~90年代,品种生育期缩短,早熟性增强。株高、第一果枝距子叶距离、第一果枝节位变化趋势一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冀丰1056的产量构成因子、纤维品质主要指标、抗枯、黄萎病性能、抗棉铃虫性及其农艺性状表现,明确了该品种具有结铃性强、衣分高、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纤维品质主要指标综合配套、高产稳产的突出特点,为进一步生产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棉花现蕾期筛选到一个高抗黄萎病的内生菌菌株,根据16S rDNA序列同源性,将其命名为Paenibacillus xylanilyticus YUPP-1(解木聚糖类芽孢杆菌YUPP-1)。当把该菌标记后,每株棉花施用该菌株达到1×106 cfu时,该菌能顺利定殖于棉花体内。室内盆栽抗病实验表明:当生防菌灌根处理的菌量为每株1×106,1×107,1×108 cfu,其在结铃期的发病株率仅为8%,5%和2%,而此时对照的发病株率高达96%。2008-2009年的小区防治结果表明:当生防菌灌根处理的菌量为每株1×108 cfu时,2008年处理区的棉花黄萎病发病株率和病指为14.8%和8.5,对照分别为53.3%和26.5,2009年处理区的棉花黄萎病发病株率和病指为9.4%和6.5,对照为37.8%和18.8。这些结果表明,解木聚糖类芽孢杆菌YUPP-1对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新疆棉花主要病害发生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了新疆棉花烂根病、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生特点及新疆棉花主要病害发生趋势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防治棉花病害所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棉花多抗病性育种的抗性诱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强致病力菌株,制备成棉子菌粉载菌体和孢子悬浮液,研究不同菌量、不同接菌方法和致病温度,诱导棉花苗期抗枯、黄萎病性的育种新技术。通过4种接种剂量梯度试验表明,棉花苗期诱导抗性的最佳接菌量是90 g.m-2棉子菌粉载菌体,播种前土壤接菌,棉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的最佳接菌浓度是2×107孢子.ml-1,2片真叶时伤根接菌10 ml,薄膜拱盖提温,20~25℃是诱导发病的最适温度,接菌15~20 d后,淘汰棉枯萎病发病8%以上和棉黄萎病12%以上的品种群体材料,并淘汰抗病群体材料中的感病个体,构建既抗棉枯萎病、又抗棉黄萎病性的多抗病性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疆棉区枯萎病、黄萎病蔓延速度快、面积大、危害重。20世纪90年代前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还是检疫对象。但以后每年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扩大。已覆盖整个棉区的多数县、团场。一般减产10%~30%,个别棉田几乎绝产,对北疆棉区的棉花生产威胁很大,控制枯萎病、黄萎病的蔓延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协作研究20年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自1972年成立至今已20年。在长期的协作研究中,对我国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危害,病原菌特性,致病与抗病机理以及抗病品种培育,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压低了病情指数,减轻了危害,提高了对病害本质的认识,丰富了科学储备。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验证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通过滴施在棉花大田的防病增产效果,2011年,农三师农科所进行了大田防效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棉花单株结铃增多,铃重增加,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棉花抗黄萎病新抗源种质川737、川2802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棉黄萎病菌系及枯萎病菌系,对新种质川737、川2802进行病圃抗性鉴定及不同区域的抗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川737、川2802对我国棉黄萎病三大生理型11个不同菌系的抗性均好,又抗落叶型棉黄萎病,并高抗棉与枯萎病,是我国抗棉黄萎病多菌系,且高抗枯萎病的新抗源种质,在棉花抗病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和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疆是棉花种植之乡。但是,该地区棉花的病虫害也很多。病害,如:枯萎病和黄萎病等;害虫,如:棉铃虫、棉蚜、棉叶螨以及棉蓟马等。由于新疆的气  相似文献   

18.
棉花黄萎病菌在土壤—植株微生态系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壤垂直分布中,棉花黄萎病菌主要分布于0~40 cm耕作层中,占总菌量的90%多,而40 cm以下土层中仅占总菌量的10%;在土壤水平分布中,棉花黄萎病菌随病害的加重,由聚积分布型转变为均匀分布型。在病株中,病菌分布也不均,叶脉>主茎>果枝。  相似文献   

19.
棉花主要病害研究概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朱荷琴 《棉花学报》2007,19(5):391-398
以棉花枯、黄萎病为主,就我国近50年来,在棉花病害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做了较详细的总结."全国棉花枯、黄萎病协作组"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棉花病害研究工作的进展,突出表现在棉花枯、黄萎病菌生理型(小种)的鉴定,棉花的抗病机理和抗病鉴定方法研究,棉花种质资源材料和新品种系的抗病性鉴定,落叶型黄萎病的研究,抗病育种及种衣剂的研制等方面.并认为应加强棉花抗枯、黄萎病遗传,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以及抗虫棉病害发生特点、机理及抗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纯化的棉花黄萎病菌毒素(PLPC)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了PLPC特异性抗血清,建立了可特异性检测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A蛋白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应用建立的ELISA方法测定了病菌培养滤液、人工接种幼苗和大田病株不同组织中的毒素,结果表明:不同产毒能力菌株(VD 8和VD-5)在25℃下振荡培养3d后就能在培养滤液中检测到毒素,这比生物测定要早2~3d。将VD-8菌株的孢子以灌根方式接种泗棉3号幼苗5d后,就能从接种幼苗的茎杆和叶柄中检测到毒素,这比幼苗自然发病显症要早3~5d。在测定的30份大田病株茎杆、叶柄、叶脉样品中,阳性样品率为100%。这些结果表明建立的ELISA方法可用于菌株产毒能力的测定和大田棉花黄萎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