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氮肥运筹对陇中旱农区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玉米成为了陇中旱农区主要作物之一,但该技术下玉米的高产出导致土壤养分耗竭,影响玉米生产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依托2012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4个施氮水平 (N0:不施肥;N1:100 kg·hm-2、N2:200 kg·hm-2、N3:300 kg·hm-2)和2个施氮时期(T1: 1/3基肥+1/3拔节期+1/3开花期、T2: 1/3基肥+2/3拔节期)对玉米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分配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光合性能也在增强,而N3和T2N2间差异不显著,T2时期提高玉米光合特性;2) 全生育期内,N3处理下叶绿素含量较N2、N1、N0分别平均增加50.9%、17.0%、2.7%;叶面积指数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N2和N3间无显著差异;T2下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在生育后期显著高于T1;3) 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分配量表现为:N3>N2>N1>N0,T2下的干物质积累和籽粒分配量高于T1;4) 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2和N3下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显著高于N0,其中N3较N0增加79.2%和68.4%,N2较N0增加65.9%和54.1%,T2下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较T1显著增加9.9%和13.5%,而T2N2与N3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施纯氮200 kg·hm-2左右,按照1/3基肥+2/3拔节期配施,可以增强光合作用,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饲料产量,促进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陇中旱农区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陇中旱农区,依托2012年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种植密度:4.5(D1)、5.25(D2)、6(D3)、6.75万株·hm-2(D4);副处理为施氮水平:施纯氮200(N2)和300 kg·hm-2 (N3)。结果表明:1)随着玉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减小;2)施氮量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不显著,但玉米光合作用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弱;3)D2N2处理下的玉米产量最高,D2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D1分别增加了15.2%和14.5%,N2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N3增加了10.9%和4.8%。4)玉米籽粒产量与穗数、穗粒数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密度为5.25万株·hm-2,施纯氮200 kg·hm-2左右时,叶片光合作用关系协调,有利于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3.
《草业学报》2020,(5)
在陇中旱农区,依托2012年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种植密度:4.5(D_1)、5.25(D_2)、6(D_3)、6.75万株·hm~(-2)(D_4);副处理为施氮水平:施纯氮200(N_2)和300 kg·hm~(-2)(N_3)。结果表明:1)随着玉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减小;2)施氮量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不显著,但玉米光合作用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弱;3)D_2N_2处理下的玉米产量最高,D_2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D_1分别增加了15.2%和14.5%,N_2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N_3增加了10.9%和4.8%。4)玉米籽粒产量与穗数、穗粒数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密度为5.25万株·hm~(-2),施纯氮200 kg·hm~(-2)左右时,叶片光合作用关系协调,有利于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4.
以新苏2号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Xinsu No.2’)为试材,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在拔节、孕穗和灌浆期追施氮肥, 以揭示施氮对苏丹草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种子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追施氮肥可显著提高苏丹草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 当追肥超过600 kg·hm-2时, 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对光合速率产生抑制作用。随追肥量增加SPAD值随之增大, 追肥量超过450 kg·hm-2后, SPAD值增幅较小或不增加。追施氮肥可有效增加种子千粒重、穗粒数, 从而使苏丹草种子产量明显增加, 然而, 追施氮量增加, 落粒率升高, 产量增幅明显减小, 追氮150与300 kg·hm-2时, 产量增幅分别达23.7%和32.2%, 而追氮750 kg·hm-2时, 产量增幅仅为3.9%, 追施氮肥600 kg·hm-2时, 可获最大种子产量3 815 kg·hm-2。综合苏丹草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变化认为, 追肥量为600 kg·hm-2为最佳, 此时光合速率最大, 并可获得最大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5.
氮肥运筹对粮饲兼用玉米群体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粮饲兼用玉Zea mays米陕单310在施氮总量为225.0 kg/hm2的条件下,采用3个施氮时期(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的不同施氮比例的7种氮肥运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0∶10∶0和0∶5∶5的注重中、后期施氮的后重式施氮运筹方式对玉米构建较大的合理叶面积指数和良好的叶系结构效果显著,其花后干物质生产速率高,成熟期干物质尤其是籽粒部分的干物质积累量大,饲用可消化养分产量高,可显著改善群体质量、提高饲用产量和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氮肥对沙地燕麦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通辽市珠日河沙化草地,研究燕麦(Avena sativa)种植在该地区氮肥的最佳用量,于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4个时期施肥,分别占总施肥量的15%、40%、25%、20%。对燕麦追施0(CK)、70、140、210、280kg·hm~(-2)氮素,测定分蘖数、株高、茎粗、叶面积、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及产量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追施70~280kg·hm-2氮肥均促进沙地燕麦地上部分的生长,其中以追施210kg·hm~(-2)氮肥效果最佳;追施70、140、210、280kg·hm~(-2)氮肥,沙地燕麦干草产量分别较N0增加56.96%(P0.05)、74.93%(P0.05)、121.32%(P0.05)、99.58%(P0.05)。因此,在内蒙古通辽市珠日河沙地种植燕麦追施氮肥的适宜用量为210kg·hm~(-2)。 相似文献
7.
8.
氮肥运筹对杂交苏丹草产量饲用品质及再生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0,他引:9
采用大田小区栽培试验,研究了氮肥对杂交苏丹草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及再生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苏丹草干物质总产量氮肥处理显著高于对照,N4处理最高,相同的施氮量分次施用比一次性施用增产效果好。氮肥处理粗蛋白(CP)含量均高于对照,头茬草CP含量最高,随收获次数增加,CP含量降低,分次施肥处理施氮量增加,CP含量降低。对照处理粗灰分(CA)含量最高,随收获次数增加CA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降低,无氮浸出物(NFE)含量升高。杂交苏丹草5大营养成分产量均是N4处理最高,对照最低,CP产量顺序是N4>N1>N2>N3>N0,3次收获的粗脂肪(EE)、CA、ADF、NFE总产量,均是肥料分次施用比一次性施用的处理高。各氮肥处理总能量(GE)均高于对照,其中N4处理最高,其次是N2处理,分次施肥的处理有利于总能量的增加。再生系数表现为相同施氮量分次施用处理高于一次性施用的处理,N4处理可使杂交苏丹草再生系数达到最大。比较发现,生产上采用N4(600 kg/hm2,底肥∶追肥=1∶2)处理可获得高产优质的牧草。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生育期降水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的作用机制和规律, 以甘肃省定西市1971-2005年小麦产量和各生育期降水量为研究对象, 运用APSIM模型模拟, 并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法分析了生育期降水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麦产量除与年降水总量有关外, 还与生育期降水量的变化有关。不同生育期降水量对小麦产量影响表现为苗期拔节期挑旗期抽穗期灌浆期开花期, 其中, 苗期和拔节期的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型变化。且苗期和拔节期降水量效应分别是挑旗期降水量效应的6.6和3.7倍, 而抽穗期、挑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降水量对小麦产量影响在研究区降水范围内出现二次叠加递增变化。甘肃陇中地区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是苗期和拔节期降水量。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的合理施肥量,我们研究了旱作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旱雷神”籽粒苋光合特性、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施氮处理下的籽粒苋光合性能、种子产量、鲜草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在N3处理下,施氮量为150 kg·hm-2时,籽粒苋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达到最大,较对照分别提高83.24%和73.93%。种子产量和鲜草产量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它施氮处理(P<0.05),较对照分别提高63.63%和83.10%。施氮量为150 kg·hm-2水平时,“旱雷神”籽粒苋光合特性、种子产量及鲜草产量有明显提高,为最佳氮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为揭示行距和播量对河北滨海盐碱地苜蓿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中苜一号’为材料,设置了15 cm(R1),20 cm(R2),25 cm(R3)3个水平的行距和7.5 kg·hm-2(S0),15 kg·hm-2(S1),22.5 kg·hm-2(S2),30 kg·hm-2(S3),37.5 kg·hm-2(S4)5个水平的播量,共15个处理,研究了苜蓿叶片色素含量、荧光参数、光合曲线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行距的增大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 ChlM)和氮-黄酮醇指数(Nitrogen flavonol index, NFI)均呈下降趋势,R1S2处理的苜蓿叶片NFI最高。通径分析表明,行距和播量配置通过调节叶片ChlM,花青素含量(Anthocyanin content, AnthM),黄酮醇含量(Flavonol content, FlvM),最大光合效率(Maxim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方法,对保水剂类型、保水剂用量和氮肥用量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旱地燕麦产量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加抗旱保水剂,保水剂用量60 kg/hm~2,氮肥用量60kg/hm~2可增加种子产量、干草产量及产量相关指标,3类因素对各指标影响大小依次是氮肥用量保水剂类型保水剂用量;氮肥用量对青燕1号燕麦产量的影响极显著,保水剂类型与保水剂用量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 相似文献
16.
选取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同时期(出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不同施氮量(150、200、250、300和350 kg N/hm2)及其组合处理14个,分析了不同氮肥组合下多花黑麦草种子性能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出苗期50 kg N/hm2+分蘖期100 kg N/hm2+抽穗期150 kg N/hm2的种子产量最高。抽穗期氮肥在100 kg N/hm2以下时能提高多花黑麦草种子的结实率、发芽率、发芽势和出苗率。出苗期50 kg N/hm2+分蘖期50 kg N/hm2+抽穗期100 kg N/hm2施肥组合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种子生产氮肥偏生产力具有最大值;出苗期50 kg N/hm2+分蘖期50 kg N/hm2+抽穗期50 kg N/hm2施肥组合的氮肥生理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行距下玉米(Zea may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间作效应,在贵州喀斯特地区设置30、50、70 cm玉米行距,监测玉米||白三叶间作以及玉米单作下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土壤呼吸、玉米穗性状和产量情况。结果表明,除50 cm行距处理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变化外,各试验组及对照组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50 cm行距处理下玉米叶片胞间CO2浓度日均值最低,对CO2利用率最高,光合速率日均值最高,玉米产量显著提高(P 0.05);30和50 cm行距处理鲜秸秆产量、全株总产量显著提高(P 0.05);70 cm行距处理玉米产量、鲜秸秆产量、全株总产量最低(P 0.05)。不同处理对玉米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穗轴上玉米粒行数、穗长无显著影响(P 0.05)。本研究设置的间作处理对土壤呼吸抑制效果不明显,而不同行距对土壤呼吸有影响且30 cm行距抑制效果最佳,达到碳减排效果,50 cm行距抑制效果次之。因此,贵州喀斯特地区在以鲜秸秆为收获对象时,采用30 cm或者50 cm行距玉米|白三叶间作最适宜;以玉米籽粒或以籽粒和秸秆同时为收获对象时,采用50 cm行距玉米||白三叶间作最适宜。 相似文献
18.
19.
20.
本研究为探索适宜高寒地区燕麦生产的氮肥运筹模式,以‘青海甜燕麦’(Avena sativa L. cv. Qinghai)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设4个施氮水平(N1:187.5 kg·hm-2,N2:150 kg·hm-2,N3:112.5 kg·hm-2,N4:75 kg·hm-2)和2个施氮时期(D1:氮肥全部基施,D2:30%基肥+70%拔节期),试验以全生育期不施氮(N0)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燕麦产量影响显著,同等施氮量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按比例分期施氮的种子产量、秸秆产量、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增加。在N1水平下,氮肥按比例分期施用,单株小穗数和单株穗粒数的协同提高,获得较高种子产量和干草产量,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分别提高了4.17%和0.47%。同一施氮时期下,种子产量、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N1>N2>N3>N4>N0。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种子产量与单株小穗数、单株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相关。综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