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离子射线对家蚕幼虫造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碳离子和氦离子射线照射家蚕 5龄蜕皮后 72h(5 3d)幼虫造血器官 ,体内和体外同时调查了造血器官形态结构和造血功能的变化。离子射线照射后家蚕造血器官很快开始解离 ,解离速度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加快。体外 2 5℃悬滴培养 ,离子射线照射后的造血器官先失去血球分泌功能 ,然后造血器官萎缩解离 ,其变化速度也随射线剂量增大而加快。家蚕翅原基比造血器官对重离子射线的抵抗力强 ,用翅原基的存活状态可以检验离子射线对造血器官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2.
以家蚕卵作为放射线生物影响研究的材料,用氦离子射线4He2+(12.5 Me V/u,水中射程1.5 mm)、碳离子射线12C5+(18.3 Me V/u,水中射程1.1 mm)和氖离子射线20Ne8+(17.5 Me V/u,水中射程0.6 mm)对供试蚕卵进行整体照射或局部照射,考察重离子射线对家蚕胚胎发育的影响。以照射后的孵化率为指标,调查发现家蚕胚胎对重离子辐射的敏感性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发育时期胚胎对重离子射线的辐射敏感性为早期胚胎的敏感性大于后期胚胎,以产卵后3 d内的胚胎对辐射的敏感性最高,产卵4 d以后胚胎的敏感性急速下降;家蚕胚胎对不同种类重离子射线的辐射敏感性不同,对射程长的4He2+和12C5+的辐射敏感性高于射程短的20Ne8+;蚕卵的受精核部位较非受精核部位对重离子射线的敏感性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家蚕胚胎对重离子射线的辐射敏感性、同一发育时期的胚胎对不同种类重离子射线的辐射敏感性以及蚕卵的受精核部位与非受精核部位对重离子射线的辐射敏感性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本研究室家蚕基因库保存遗传系统的幼虫斑纹为观察对象,发现暗色斑(P^M).黑缟斑(P^S).杲蚕(U)鹑斑(q).褐圆斑(L)均存在斑纹浓淡程度不同且表型稳定的多型系统。根据杂交后能够识别浓淡型性状分离,将暗色斑分成浓型(P^M3).中型(P^M2)和淡型(P^M1),黑缟斑分成浓型(P^S2).淡型(P^S1),杲蚕分成浓型(U^2)和淡型(U^1),鹑斑分成浓型(q^3).中型(q^2)和淡型(q^1),褐圆斑分成浓型(L^2)和淡型(L^1)。同种斑纹内浓淡型间相互杂交,整体上均表现为等位基因的遗传模式,相对的浓型对淡型为显性,即:P^M3>P^M2>P^M1,P^S2>PS1,U^2>U^1,q^3>q^2>q^1,L^2>L^1。 相似文献
4.
5.
重离子射线照射对家蚕造血器官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碳离子和氦离子射线局部照射家蚕 5龄第 3日幼虫的造血器官 ,调查了对循环血球密度和种类 ,以及其后生长发育和变态的影响。照射后家蚕变态困难 ,结茧率、化蛹率和羽化率显著降低 ;幼虫血液中血球密度在照射后 8~ 2 4h短暂上升 ,随后快速下降 ,5龄后期血球密度显著低下。上述变化程度随射线剂量增加而更加显著 ,而两种离子射线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血液中各种血球的比例虽然没有很大变化 ,但照射后出现了一种大型血球。 相似文献
6.
<正>人工诱发孤雌生殖的研究,早在1885年俄国胚胎学家季霍米洛夫用硫酸等药物或毛刷摩擦刺激家蚕处女蛾卵,曾得到6%的变色卵,后来相继有佐藤、阿斯塔乌洛夫、朱冼、赵汝翼、张果等用盐酸、硫酸、酪酸、醋酸、酒精、氧、二氧化碳、三氯化烷以及高温(45-49℃)、低温 相似文献
7.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回归系数法对6个家蚕斑纹限性种质资源的虫蛹率、茧层量和茧层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各经济性状在不同环境下差异极显著,且相同的饲养环境下各品种间的各经济性状也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中系品种1193和日系品种1275因强健性好且综合性状稳定,可作为强健性品种培育的亲本素材。 相似文献
8.
三眠性家蚕品种可生产用于缫制细纤度生丝的原料茧,培育斑纹限性三眠蚕品种,又可以在蚕种繁育中依据幼虫斑纹区分雌雄降低制种成本。以四眠性家蚕斑纹限性品种资源限3、限8为母本,以显性三眠性家蚕品种资源309C、川32为父本进行杂交,育成了斑纹限性三眠蚕品种限309、限32。与亲本限3、限8比较,限309的全龄经过时间比限3缩短了96 h,限32的全龄经过时间比限8缩短了76 h;虫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低于其亲本限3、限8,但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将育成的斑纹限性三眠蚕品种组配成二元杂交组合限309×限32,三眠率达到98%以上,与四眠性亲本组配的二元杂交组合限3×限8(对照)比较,幼虫全龄经过时间缩短了90 h,万蚕收茧量下降了0.40 kg,万蚕茧层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与对照基本相当,茧丝长、解舒丝长比对照分别长21 m、12.9 m,解舒率比对照低0.65百分点,出丝率比对照提高0.23百分点,茧丝纤度2.952 dtex,洁净93.25分,达到了育种材料创新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温汤处理诱导桑蚕孤雌生殖适宜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不同浸卵温度和浸卵时间,对三个现行品种及二个弧雌生殖系进行了孤雌生殖诱导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弧雌生殖发生率的影响显著超过浸渍时间变化对孤雌生殖发生率的影响。现行蚕品种适宜的孤雌生殖诱导条件为浸卵温度44-46℃、浸卵时间14-18分。 相似文献
14.
家蚕5龄幼虫蛋白水解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调查了家蚕(华峰×雪松)5龄幼虫的血液、消化液以及脂肪体蛋白水解酶的反应条件,发现其最适反应温度均在37℃左右,最适反应pH分别为80、98和68左右。血液蛋白水解酶在pH68~98之间其活力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桑蚕暗化蛾突变体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华峰品种中发现了一种蛾体、蛾翅呈灰黑色的暗化型自然突变体,该突变体除了蚕蛾全身呈灰黑色外,幼虫期也有不同于正常型的特征,即4、5龄幼虫的头部呈深褐色、尾部有褐色斑,3对胸足均为黑色,容易与正常型个体相区别。暗化蛾与正常蛾杂交的F1代,全部为正常蛾;F2、BC1代正常蛾与暗化蛾的分离比分别为3:1和1:1;暗化蛾自交的后代,全部为暗化蛾;表明暗化蛾为隐性性状。暗化突变型的发育经过、虫蛹率与正常型相仿,茧质略低于正常型。对暗化突变型在蚕种生产上的利用价值和导入实用蚕品种的方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用四臂嗅觉仪观测家蚕对非桑科植物的选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嗅觉、味觉等感受系统与其对宿主植物的识别、找寻、取食直接相关,也是研究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设计并制作观测家蚕行为的四臂嗅觉仪,应用于分析家蚕幼虫被宿主植物桑树的叶片与非宿主植物青蒿和樟树的叶片引诱而产生的行为反应。观测结果表明,非宿主植物青蒿的叶片对家蚕幼虫的引诱作用比宿主植物桑树叶片的引诱作用强,而樟树叶对2、3龄起蚕的引诱作用与桑叶无明显差异。家蚕幼虫对青蒿叶和樟树叶有咬食行为,对桑叶有持续进食行为。该结果证实:家蚕利用灵敏的嗅觉系统可识别植物挥发性气味物质,定位食物源,从而产生趋向行为;家蚕的味觉系统可能直接决定取食的初始行为及在短时间内是否持续、大量取食某种植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家蚕幼虫蛋白水解液的研制及其降血糖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家蚕调节血糖之保健功效的目的,取5龄第3天家蚕幼虫,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消化,超滤后制成家蚕幼虫蛋白水解液。用新方法制备的家蚕幼虫蛋白水解液中氨基酸与其干物质的质量分数为36.64%,对肠α-葡萄糖糖苷酶活力的抑制率为家蚕裂解后未水解产物的94%,而尿酸含量较蚕粉降低了80.5%。用家蚕幼虫蛋白水解液饲喂小鼠,典型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小鼠的空腹血糖浓度和餐后2 h血糖浓度分别降低了16.73%和41.1%,轻度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小鼠和高糖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喂养小鼠的血糖浓度(禁食6 h)分别降低了15.5%和10.3%。研究结果表明,家蚕幼虫蛋白水解液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是一种理想的血糖调节剂。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有色茧色素物质在蚕体内的代谢机制,检测了有色茧主要色素物质的含量及其在家蚕5龄幼虫不同时期中肠、血液、丝腺组织中的消长变化,分析色素物质从中肠进入血液再转运到丝腺的时序差异。有色茧中,黄茧的色素以类胡萝卜素化合物为主,绿茧的色素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黄酮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家蚕5龄幼虫中肠、血液、中部丝腺、后部丝腺中的含量均呈现龄初低、龄末高的趋势,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在熟蚕组织中的含量是中肠>血液>中部丝腺>后部丝腺;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熟蚕组织中的含量是中部丝腺>后部丝腺>中肠>血液。2种色素物质含量变幅最大的是后部丝腺组织,结黄茧蚕和结绿茧蚕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别增加406.55%、202.50%,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分别增加211.80%、250.84%。黄酮类化合物在5龄幼虫丝腺组织的绝对含量是结绿茧蚕大于结黄茧蚕,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5龄幼虫丝腺组织的绝对含量是结黄茧蚕显著大于结绿茧蚕,与在不同颜色蚕茧中检测到的2种色素物质含量一致。研究结果提示:黄酮类化合物在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积累较多,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丝腺组织中积累较多;丝腺组织中2种色素物质的含量与茧色密切相关;来自桑叶中的2种色素物质经中肠消化吸收后,再通过血液进入丝腺组织并产生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