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揭示绵羊尾型性状的早期生长发育规律,选用呼伦贝尔短尾羊×戈壁羊♀杂交一代羔羊作为研究对象,对绵羊尾型性状早期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一代羔羊尾长略大于尾宽,且相同日龄公母羊尾型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计算,60~160日龄杂交一代羔羊尾长平均日增长0.305 mm,尾宽平均日增长0.192 mm,平均日增重139.30 g;分析发现,随着体重的增加,杂交一代羔羊的尾长和尾宽均随之增长,且尾巴的生长发育主要发生在羔羊从出生至体重达25.00 kg之前。通过对戈壁羊及杂交一代羊尾型与体重的关联分析,羔羊从出生至体重15.00 kg时,杂交一代羔羊尾巴的生长发育速度快于戈壁羊;当体重大于16.00 kg时,杂交羊的尾巴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减缓,并且尾型显著小于当地戈壁羊。说明用呼伦贝尔短尾羊公羊杂交改良当地大尾型的戈壁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善戈壁羊体型小、尾型大的特性,引入呼伦贝尔短尾羊作为父本,采用引入杂交的育种方式,对其开展杂交选育研究。通过对早期生长发育对比分析发现,戈壁羊和F1代、F2代羔羊0-3月龄的早期生长发育规律一致,从2月龄以后,杂交F2代羔羊的生长发育快于F1代和戈壁羊羔羊;通过计算0-3月龄平均日增重,戈壁羊和F1代、F2代羔羊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21.189、138.978、170.133 g,说明F2代羔羊的生长发育速度最快,戈壁羊羔羊最慢;最后通过对比3月龄的体尺和尾型发现,F2代羔羊的体高、体长、胸围均显著大于戈壁羊羔羊,F2代3月龄羔羊的尾长和尾宽分别为7.596 0 cm和7.268 1 cm,且显著小于戈壁羊羔羊。研究结果说明用呼伦贝尔短尾羊杂交改良戈壁羊,可有效地增大戈壁羊的体型,减小尾型,杂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呼伦贝尔羊"短尾"品系的外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伦贝尔羊"短尾"品系类型羊,属短脂尾型肉用绵羊,是呼伦贝尔羊的一个优秀品系,主要分布在水草丰美的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了进一步了解呼伦贝尔羊"短尾"品系,对"短尾"品系类型羊的来源、选育、外貌特征、毛色分布情况、体尺体重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探讨呼伦贝尔羊巴尔虎品系(半椭圆状尾)和短尾品系(小桃状尾)脂肪沉积差异的分子机制。随机选择处于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5月龄呼伦贝尔母羊21只(其中巴尔虎品系11只、短尾品系10只),测量其体尺、尾型和胴体重指标。组织切片观察8个部位脂肪细胞的形态,测定脂肪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并进一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在不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同月龄两品系羊胴体重、体尺及尾型指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虽然两品系羊同一部位的脂肪细胞形态基本一致,但巴尔虎品系尾部脂肪细胞面积和体积均大于短尾品系(P<0.01),并且皮下、网膜和尾部脂肪组织中的TG含量在两品系羊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ATGL、PPARγ、C/EBPα和SREBP 4个脂代谢相关基因在巴尔虎品系个体中的mRNA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短尾品系(P<0.05;P<0.01);巴尔虎品系中ATGLSREBP基因的表达与TG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r=-0.965、0.972)。综上所述,两个呼伦贝尔羊品系在生长和脂肪代谢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绵羊脂尾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用澳洲白羊×湖羊(以下简称澳湖羊)公羊改良生长较慢、繁殖率低的草原短尾羊的杂交效果,试验选取4月龄澳湖×草原短尾羊(三元杂交羊,n=417)、纯种草原短尾羊(三元杂交羊母本,n=219)、澳湖羊(三元杂交羊父本,n=10)、纯种澳洲白羊(澳湖羊二元杂交羊父本,n=25)、湖羊(澳湖羊二元杂交羊母本,n=100)断奶母羔羊,测定体重、眼肌面积及背膘厚,根据养殖场生产记录计算4个试验羊群体[澳湖×草原短尾羊(n=87)、纯种草原短尾羊(n=209)、澳湖羊(n=20)、湖羊(n=126)]的产羔率,分析5个试验羊群体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澳洲白羊4月龄体重和眼肌面积分别达42.10 kg和12.14 cm2,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P<0.05);背膘厚也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P<0.05);澳洲白羊体重和背膘厚的变异幅度比其他4个群体大。湖羊4月龄体重和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草原短尾羊和澳湖×草原短尾羊(P<0.05)。澳湖羊4月龄体重和眼肌面积相比湖羊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尤其眼肌面积达到11.06 cm2,显著高于湖羊母...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三元杂交(欧拉藏羊♂×小尾寒羊♀×特克塞尔羊♂)效果,选择年龄、体重相近的健康小尾寒羊母羊16只和杂交母羊(小尾寒羊♀×欧拉藏羊♂)8只,分为3组,试验Ⅰ组母羊为欧拉藏羊和小尾寒羊的杂交母羊,用特克塞尔公羊配种;试验Ⅱ组母羊为小尾寒羊母羊,用欧拉藏羊公羊配种;对照组为试验Ⅱ组随机抽取后所余的8只小尾寒羊母羊,用小尾寒羊公羊配种.对3组母羊的产羔率、成活率,羔羊的体重、体尺及产肉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对照组母羊的产羔率分别为150%、175%和210%;藏×特×寒杂交羔羊初生重4.20 kg,分别比藏×寒杂交羔羊和小尾寒羊羔羊增加了1.18 kg和1.37 kg,差异均极显著(P<0.01);藏×特×寒杂交羔羊平均日增重175.72 g,分别比藏×寒杂交羔羊和小尾寒羊羔羊增加了35.89 g和61.76 g,差异也极显著(P<0.01);藏×特×寒杂交羔羊屠宰率51.12%,分别比藏×寒杂交羔羊和小尾寒羊羔羊提高了2.73个百分点和5.11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藏×特×寒杂交羔羊的净肉率87.14%,分别比藏×寒杂交羔羊和小尾寒羊羔羊高6.19个百分点和10.71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藏×特×寒杂交羔羊羊肉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的评价标准;羊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表现出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探讨呼伦贝尔羊巴尔虎品系(半椭圆状尾)和短尾品系(小桃状尾)脂肪沉积差异的分子机制。随机选择处于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5月龄呼伦贝尔母羊21只(其中巴尔虎品系11只、短尾品系10只),测量其体尺、尾型和胴体重指标。组织切片观察8个部位脂肪细胞的形态,测定脂肪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并进一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在不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同月龄两品系羊胴体重、体尺及尾型指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虽然两品系羊同一部位的脂肪细胞形态基本一致,但巴尔虎品系尾部脂肪细胞面积和体积均大于短尾品系(P0.01),并且皮下、网膜和尾部脂肪组织中的TG含量在两品系羊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ATGL、PPARγ、C/EBPα和SREBP 4个脂代谢相关基因在巴尔虎品系个体中的mRNA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短尾品系(P0.05;P0.01);巴尔虎品系中ATGL和SREBP基因的表达与TG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r=-0.965、0.972)。综上所述,两个呼伦贝尔羊品系在生长和脂肪代谢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绵羊脂尾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小尾寒羊在高寒地区的适应性及其与本地呼伦贝尔羊的杂交效果,2001年,将小尾寒羊引进位于北纬49°40~41′、东经116°53~54′、冬季气温在-20~-35℃达60d以上、枯草期7~8个月的呼伦贝尔西部家庭牧场。在天然草原放牧饲养管理条件下,通过5年试验观察到小尾寒羊上膘慢,抗寒性能差,冬季掉膘快,胎产3羔以上羔羊死亡率高,纯种小尾寒羊不适合在高寒草原牧区放牧饲养;小尾寒羊与本地呼伦贝尔羊杂交一代有明显杂交效果,杂交一代繁殖率较呼伦贝尔羊有明显提高,所产羔羊的适牧性、耐寒性能及4月龄体重都比纯种小尾寒羊有明显改善,与本地呼伦贝尔羊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取12只呼伦贝尔短尾适龄母羊和12只短尾羊羔羊(公母各半)作为研究对象,跟踪其体重及体尺变化,研究体重与体尺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跟踪期羔羊从出生时开始,至羔羊100日龄结束,每隔10d记录一次数据,利用SAS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呼伦贝尔短尾羊体重与各项体尺指标在不同水平下(P0.0001或P0.01)呈极显著的相关性;体高和体斜长对母羊体重的影响最大,胸围和最大额宽对母羊体重的影响最小;胸围和体高对羔羊体重的影响最大,管围和最大额宽对羔羊体重的影响最小;通过体高、体斜长、胸宽等体尺指标可以较准确地估计呼伦贝尔短尾羊的体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断奶后对家畜舍饲精喂饲料,呼伦贝尔羊中的"短尾品系"(简称呼伦贝尔短尾羊)日增重的变化,选取家庭牧场植被相似的典型牧户,典型牧户家畜数量为400只母羊和400只羔羊。试验采取与牧民合作的形式进行控制性试验,以全年传统自由放牧为对照组,哺乳期断奶后舍饲精喂饲料加自由放牧为控制组。结果表明:舍饲使得羔羊日增重差异性显著(P<0.05),公羔的平均日增重最大可达210.8±8.48 g·d-1。不同月龄母畜对舍饲精喂的显著性差异表现不同,其中18个月以上月龄的母羊日增重差异性显著,且月龄越大,差异越显著。舍饲使得不同月龄段的母羊之间日增重差异性显著,12个月龄以下的母畜日增重最大,达到126.26±5.23 g·d-1。因此断奶后对家畜舍饲精喂饲料对家畜个体生产性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本地土种羊×萨福克羊、本地土种羊×多浪羊以及本地土种羊×本地土种羊杂交一代进行对比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萨福克羊与本地土种羊杂交一代比多浪羊与本地土种羊杂交一代的舍饲适应性、生长发育速度都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多浪羊与本地土种羊杂交一代比本地土种羊杂交一代在生长速度、出肉率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优势。萨福克3月龄杂交一代羊的空腹活体质量平均为(34.35±1.4)kg,与本地土种羊3月龄杂一代的(34.65±0.21)kg差异不显著(P0.05);萨福克杂交一代羊的屠宰率比本地土种杂交一代羊提高了4.5%,净肉率增加了7.5%,尾脂含量减少了3.30 kg。多浪3月龄杂交一代羊的空腹活体质量平均为(32.65±3.41)kg,与同龄的本地土种杂交羊差异显著(P0.05);多浪杂交一代羊比本地同龄羔羊的屠宰率也提高了4.5%,净肉率增加了4.85%,尾脂含量减少了2.34 kg,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用肉用品种无角道赛特羊为父本,西藏绵羊为母本,进行两品种的杂交试验。结果表明:杂交受胎率为75%,产羔475只,羔羊繁殖成活率80%;F1的出生重、断奶重和6月龄重比同龄藏系羔羊分别提高8.16%、4.77%、24.70%,差异显著(P<0.05);道×藏F1的宰前活重和胴体重比同龄藏系羔羊分别提高3.69 kg和2.26kg,差异显著(P<0.05);屠宰率提高了4.1个百分点。杂种一代羔羊早期的生长发育、产肉性能、肉质均优于西藏绵羊羔羊,杂种一代羔羊对藏东南的气候条件、饲草饲料、管理方式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初步认为,无角道赛特羊是西藏东南地区开展肉羊杂交生产较为理想的父本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特克塞尔羊×欧拉藏羊×小尾寒羊的杂交效果,选用小尾寒羊与欧拉藏羊的杂交母羊10只作为试验组,13只特克塞尔母羊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母羊用同一特克塞尔公羊进行交配。两组羔羊实施30日龄早期断奶和4~6月龄育肥试验。对两组母羊产羔率,羔羊成活率、体重、体尺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用小尾寒羊和欧拉藏羊的杂交母羊与特克塞尔公羊三元杂交后,母羊的产羔率和羔羊的成活率分别比特克塞尔羊提高11.55个百分点和5.56个百分点,差异均显著(P0.05);6月龄杂交羔羊的体重与特克塞尔羔羊体重相差不大,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三元杂交方式效果明显,值得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特克塞尔羊、欧拉藏羊、小尾寒羊杂交后代横交固定效果,选择(特×藏×寒)F_2杂交母羊15只与F_2杂交公羊配种作为试验Ⅰ组(横交组合■F_2×♀F_2)、F_3杂交母羊(♀F_2×■特)15只与F_2杂交公羊配种作为试验Ⅱ组(横交组合■F_2×♀F_3)、F_2杂交母羊15只与F_3杂交公羊配种作为试验Ⅲ组(横交组合■F_3×♀F_2)、小尾寒羊母羊15只与小尾寒羊公羊本交作为对照组(小尾寒羊×小尾寒羊)进行横交固定试验,并对横交母羊产羔率和横交后代羔羊体重、体尺、产肉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试验Ⅲ组羔羊成活率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6月龄羔羊的平均体重极显著高于小尾寒羊组(P<0.01),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和Ⅱ组(P<0.05);6月龄羔羊的胸宽、胸深极显著高于小尾寒羊组(P<0.01),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和Ⅱ组(P<0.05);6月龄羔羊屠宰后的屠宰率、净肉重、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P<0.05)和小尾寒羊组(P<0.05)。说明3种横交组合以■F_3×♀F_2组合效果最佳,其次为■F_2×♀F_3组合和■F2×♀F2组合。  相似文献   

15.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肉羊品种的杂种优势,提高羔羊育肥生产效果,满足羊肉市场的需求.甘肃武威某羊场从澳大利亚引进了特克塞尔羊、无角道赛特种羊[7]作为父本,分别与小尾寒羊进行了杂交效果监测,并对杂种一代羔羊进行了育肥效果对比试验,得出特克塞尔羊♂×小尾寒羊♀、道赛特羊♂×小尾寒羊♀两杂交组合,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对湖羊及其杂种羊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进行比较研究。选择体况良好、体重接近(24.1 kg±1.1 kg)的湖羊、澳湖杂交一代羔羊(澳洲白×湖羊♀)、陶湖杂交一代羔羊(无角陶赛特羊×湖羊♀)各24只,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饲喂相同全日粮颗粒饲料,一段式育肥。试验期84 d,于63 d末进行消化试验。结果表明:澳湖杂交一代羔羊和陶湖杂交一代羔羊21、42、63和84 d体重均显著高于湖羊(P0.05),且澳湖杂交一代羔羊各期和全期日增重也均显著高于湖羊(P0.05),陶湖杂交一代羔羊0~21、22~42、64~84和0~84 d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湖羊(P0.05),澳湖杂交一代羔羊22~42 d和43~63 d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陶湖杂交一代羔羊(P0.05);陶湖杂交一代羔羊ADF消化率有高于湖羊的趋势(P0.05)。由此可见,在相同饲粮与饲养管理条件下,无角陶赛特羊×湖羊杂交一代羔羊和澳洲白羊×湖羊杂交一代羔羊生产性能均优于湖羊,更适于肥羔生产。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育肥方式对呼伦贝尔羔羊及呼伦贝尔羊与杜泊羊杂交1代羔羊小肠及胰腺酶活性的影响。采用2×2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第1因素为育肥方式,分自然放牧和放牧补饲;第2因素为品种,分呼伦贝尔羔羊及呼伦贝尔羊与杜泊羊杂交1代羔羊(由呼伦贝尔母羊与杜泊公羊杂交而来)。选择体重相近的健康4月龄断奶呼伦贝尔羔羊和呼伦贝尔羊与杜泊羊杂交1代羔羊各60只,各分为2组,每组30只。育肥阶段分为育肥前期、育肥后期2个阶段,共60 d。放牧补饲组羔羊每只每天补饲精料在育肥前期为0.27 kg,育肥后期为0.53 kg。育肥试验结束时,分别从每组羔羊中随机选取5只羔羊进行屠宰,取小肠及胰腺组织测定酶活性。结果表明:与自然放牧相比,放牧补饲可显著提高羔羊十二指肠的胰蛋白酶、脂肪酶及糜蛋白酶活性,空肠、回肠与胰腺的淀粉酶、脂肪酶及胰蛋白酶活性(P0.05)。与呼伦贝尔羔羊相比,呼伦贝尔羊与杜泊羊杂交1代羔羊的十二指肠淀粉酶、糜蛋白酶活性,空肠及回肠的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十二指肠胰蛋白酶、胰腺脂肪酶活性的增加趋于显著(0.05≤P0.10)。总之,与自然放牧相比,放牧补饲能够提高羔羊的小肠及胰腺的消化酶活性,呼伦贝尔羊与杜泊羊杂交1代羔羊的小肠及胰腺的消化酶活性高于呼伦贝尔羔羊。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杜泊羊、萨福克羊与当地藏羊杂交一代羊在高寒牧区的生存能力及发展潜力,用黑头杜波羊、黑头萨福克羊的冻精授配当地藏羊,在相同的饲牧条件下,观察其杂交一代羊的适应性,并测定其3月龄和5月龄体重及主要体尺。结果表明:杜×藏、萨×藏杂交一代羔羊初生重分别比藏羊提高了35.31%和24.33%,出生到5月龄体重分别提高了43.14%和38.03%;3月龄体高、体斜长、胸围分别比藏羊增加了4.22 cm(P>0.05)、4.83 cm(P>0.05)、8.01 cm(P<0.01)和4.72 cm(P>0.05)、5.53 cm(P<0.05)、7.16 cm(P<0.01),5月龄分别增加了3.86 cm(P>0.05)、6.34 cm(P<0.05)、9.31 cm(P<0.01)和5.30 cm(P>0.05)、7.17 cm(P<0.05)、8.17 cm(P<0.01)。说明用杜泊羊和萨福克羊与藏羊杂交,其杂交一代羔羊的杂交优势明显,在良好饲牧条件下,跟群放牧、采食牧草、耐粗饲、抗病力等方面与当地藏羊没有差异,且3月龄和5月龄体重、胸围等均较当地藏羊有明显提高和改善。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比较研究呼伦贝尔羔羊(HL)及呼杜杂交一代羔羊(HZ)的肌肉与脂肪组织的胆固醇含量。采用2×2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4月龄断奶HL和HZ羔羊各60只,共120只,分为4组,每组30只。因素1为育肥方式,分为NG与GS;因素2为品种,分为HL和HZ。育肥期均为60 d,分为育肥前期和育肥后期两个阶段。试验结束时,放牧补饲组和自然放牧组中选择接近平均体重的5只羔羊(禁食24 h、禁水2 h)进行屠宰试验。结果表明:品种显著影响肌肉与脂肪组织的胆固醇含量,HZ羔羊的臂三头肌与股二头肌的胆固醇含量显著或趋于显著地高于HL羔羊(P=0.02、P=0.063),大网膜脂、肾周脂肪、尾脂、肠系膜脂与背脂的胆固醇含量显著或趋于显著低于HL羔羊(P0.05,0.05P0.10)。与NG相比,GS显著增加了羔羊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胆固醇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大网膜脂、肾周脂肪、肠系膜脂及背脂的胆固醇含量(P0.05)。不同部位的肌肉与脂肪组织其胆固醇的变化规律不完全相同,呼伦贝尔羔羊与呼杜杂交一代羔羊的肌肉与脂肪组织的胆固醇含量存在组织部位的差异。呼杜杂交一代羔羊的臂三头肌与股二头肌的胆固醇含量显著或趋于显著地高于呼伦贝尔羔羊,但大网膜脂、肾周脂肪、尾脂、肠系膜脂与背脂的胆固醇含量显著或趋于显著地低于呼伦贝尔羔羊。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哈萨克羊不同杂交后代胴体及部分肉质性状的差异,选用20只6月龄的哈萨克羊,60只6月龄哈萨克羊不同杂交羔羊(杂交F_120只、级进F_220只、回交F_220只)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其体尺、体重、胴体重、背膘厚度、眼肌面积和尾脂重等屠宰性能。结果表明,杂交F_1和级进F_2羔羊体重均显著高于哈萨克羊羔羊(P0.05)。级进F_2羔羊胸围均显著高于哈萨克羊、杂交F_1、回交F_2羔羊(P0.05)。杂交F_1羔羊胴体重显著高于哈萨克羊(P0.05)。尾脂重哈萨克羊羔羊杂交F_1羔羊级进F_2羔羊回交F_2羔羊,各组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屠宰率与胴体重、眼肌面积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背膘厚度与GR值、尾脂肪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眼肌面积与尾脂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