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伟森 《分子植物育种》2023,(15):5154-5159
本研究以广东省为例,探讨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在茶园景观中的应用。通过对茶树物种分类和品种特色的介绍,分析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在茶园景观中的意义。在茶园景观设计方面,讨论茶树应用的原则和考虑因素,以及茶树在绿化美化和文化传承方面的角色。针对广东省茶树的类型和特色,重点突出品种选择和布局设计。此外,还探讨茶树与其他景观元素的有机结合,如建筑和水景,为茶园景观创造独特的魅力。通过实例分析广东省茶园景观的成功经验,并总结其对茶树景观应用的启示,为其他茶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苏文航 《分子植物育种》2023,(15):5169-5175
本研究以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布央生态茶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茶园的植物资源调查和景观分析,探讨了茶园植物的多样性、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布央生态茶园内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呈现出高低错落的结构和独特的景观美感。茶树作为主要植物巧妙地融入了茶园的整体景观,为茶园增添了独特的元素。研究还发现,茶园的植物布置方式和景观设计体现了地域和民族特色,既保留了茶树种植的良好状态,又突出了茶园的生态功能和中国古典设计的特点。研究结果对茶园的生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化新茶园的函义过去提出现代化新茶园要“五化”(环境园林化、品种良种化、茶园水利化、操作机械化、栽培科学化),能否完全概括,首先是园林化,一茶树成行成片,已经绿化;二茶园本身就是园不要因为在茶园边栽了几棵行道树,或在茶园中栽上几棵果树才叫园林化;特别是要建立所谓“防保林”。茶区人多地少,这样做,过于浪费土地。我国茶区多分布  相似文献   

4.
郑叙宝 《茶业通报》2003,25(2):74-74
歙县杞梓里镇茶园面积511.6hm2,分布在海拔500m以上的山坡上。近几年虽然大面积推广采制名优茶,进行茶叶结构调整,但由于该镇茶园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所建,管理粗放,树冠覆盖度低,经济效益差。为了提高高山茶园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我们利用当地高山优势条件,进行结构调整,指导茶农在茶园合理间种植株矮小,经济价值较高的贡菊药材,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茶园间种贡菊药材方法贡菊又名徽菊为多年生短日照草本植物,对土壤要求不严,高山栽培有利于菊花早开,花大质好。适宜于高山、树冠覆盖度低的茶园,以及茶园边坡…  相似文献   

5.
茶籽貯藏,是新茶园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大面积开辟新茶园的过程中,更不能忽视这项工作。因为茶籽在当年采收后,本可立即秋播。在小面积开辟新茶园时,进行秋播虽没有多大的困难。但是,播种面积很大,要在当年秋季做好土地整理进行茶籽播种,在劳动力方面是有困难的。为了利  相似文献   

6.
<正>茶园土壤的肥瘠直接关系着土地生产力的高低。据青岛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对山东省茶园土壤测定结果,全省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仅在0.9%左右,有的仅在0.7%上下,比上世纪五十年代下降40%左右,比上世纪七十年代也有下降;许多地区的土壤速效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也有明显减少,土壤结构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7.
阿塞尔拜疆的茶叶事业是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发展起来的,年年改善管理从而提高了茶园的产量,在凌科蘭阿斯达里地区已有了不少的三丰产茶园和卓越的茶叶能手们在每公顷土地上获得了4,000—5,000公斤的茶叶鲜叶产量。  相似文献   

8.
方和汝  方勇 《茶业通报》1998,20(2):12-13
复合茶园一般是在茶园内问植经济树木。如海南茶区胶茶间作,本省茶区林茶间作等。但以乌桕与茶,山苍树与茶的立体复合种植效益较为显著。祁门是优质茶产地,有着多种种植方式,密植和常规茶园以套种乌桕或山苍树为代表的立体复合茶园占有一定的面积,这些复合茶园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稳定群体结构,调节小气候、促进茶树有机物的转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显著的效应。复合茶园能改善茶树生态环境茶树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温度、水份和光照。复合茶园能够创造利于荣树生长的多项有利条件。如夏秋季能减少光照强…  相似文献   

9.
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显得极其重要。目前土地整理还存在着理论上的落后和实践上忽视生态方面上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在土地整理观念中引入景观生态理论和在土地整理实践中引入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做出了一些探索,结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调查了多种类型茶果立体复合生态茶园的害虫及其天敌种类、数量和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经过数理统计和生态学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立体复合生态茶园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2.茶园的多样性及稳定性比纯茶园好;3.有效控制了茶树的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量;4.助于喜荫湿害虫的发生;5.茶果间作改善的生长发育条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从整个贵州大的生态背景以及近几年贵州茶叶蓬勃发展的大趋势着手,首先肯定了发展生态观光茶园的现实意义"确保品质、增加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后引入红枫山韵的具体实例,对其当前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影响生态观光茶园发展的障碍与困境,并从生态、景观、观光等角度给出具体的可实施性的建议。对贵州今后生态观光茶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茶树嫁接是加快茶园良种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推广茶树嫁接技术,泰顺县从2001年开始,进行茶树嫁接技术的全面试验和小面积的推广示范,获得了成功。现已研究总结了一套适宜当地推广的茶树嫁接技术,具体技术要点如下:1嫁接茶园的基础条件1.1立地条件嫁接茶园要求选择地势较平坦或缓坡,且是水平带的条栽茶园,要离村庄、水源近,周围最好有供加客土的荒地。总之要便于管理。1.2土地条件酸性土壤pH值在4~5.5之间,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保水能力强,有机质含量丰富。1.3树龄最好在25~30a以下树龄,不宜太老,主干粗壮在1cm以上。2嫁接前的茶园、母本…  相似文献   

13.
正山东省自1966年南茶北引以来,经过近50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鲁东南沿海、鲁中南山区和胶东半岛三大茶叶产区,截止2012年,全省现有茶园总面积2.07万hm2,其中投产茶园1.8万hm2,茶叶总产量1.3万t,干毛茶总产值达到20多亿元,已成为江北茶区最北部集中分布区。1茶园生态环境条件的现状1.1防护林网缺失,小气候环境较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山东省2.07万hm2中,通过土地流转茶叶加工企业自有茶园不足0.26万hm2,其余大部分茶园为一家一户自主经营,多为  相似文献   

14.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笔者以景观生态理论为基础,选取分形维数、空间结构稳定性指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以及香农均匀度指数,对龙海市1998、2007、2013年耕地景观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社会活动对研究区的耕地景观影响效应既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研究区耕地景观斑块的规整度提高,耕地景观抗干扰能力增强,耕地的稳定性提升,耕地斑块类型趋于均匀化,但优势斑块的连续性降低和耕地景观的破碎程度增加。在对正向效应土地整理和农业结构调整进行肯定的同时,改善和避免县级土地开发这一负向作用的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5.
王世斌 《茶业通报》1993,15(3):15-16
一、建立立体茶园的意义立体茶园是指在垂直面上,进行多层次利用,被选用的种群依光照的递减而占有不同的垂直位置,出现在地面上不同的高度和地面下不同的深度,形成“树木—茶树”两层结构或“树木—茶树—农作物或药材”三层结构的茶园。其目的在于挖掘土地资源的内涵潜力,采用经济合理的现代化栽培技术,进行集约化调控栽培,以较低的经济投入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福建省土地利用格局沿地形梯度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以2000、2010、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研究区景观图谱的地形梯度变化特征,探讨土地利用格局的地形梯度效应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00—2018年,福建省的主要景观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草地,其中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于高等级地形位,耕地主要集中于低等级地形位;研究期间,耕地面积以年均89 km2不断缩减,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145 km2不断增加;景观变化图谱以稳定型为主,占比约94%,对应的分布指数随着地形位梯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其他图谱类型与其相反;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等景观属性在时间尺度上逐年上升,在空间尺度上随地形梯度增加呈下降趋势。该研究为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格局空间优化布局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推广茶叶优质高产技术提高种茶经济效益方建淳(浙江省淳安县农业局)一、根据茶树特性。运用适宜的栽培措施以提高单产。(一)建立新茶园时要打好优质高产的坚实基础。在新茶园建立时,关系最大是土地深耕,施足有机肥、选用良种和苗期管理。1.深耕施肥。在播种行开沟...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常山县地处浙西区,钱塘江的上游。土地总面积为1097.1km2,地貌特征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4.8%。茶叶是常山山区农业的一个重要产业,全县拥有茶园面积933.3hm2,基本集中在乡镇12个重点山区和半山区,2008年,生产常山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湖北省黄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发展变化,合理利用土地,通过选取2004、2011、2016 年3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GIS技术,对各类用地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选取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聚集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等8个指数进行分析,研究黄石市近15 年的景观格局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农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水域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裸地数量大量减少,景观连接性减弱,破碎度增加,景观格局复杂性增加,景观格局受人类活动影响加剧。  相似文献   

20.
1990-2013年洋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粒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度景观格局指数在时空上随粒度变化的特征,总结相同景观在不同粒度下的景观特征差异,基于1990、2000、2013 年洋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在斑块类型与景观水平上选择景观格局指数,利用GIS 技术和Fragstats 软件,在20~400 m粒度范围内探讨流域不同时期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并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敏感度与函数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斑块类型水平上,随粒度增大,1990—2013年洋河流域6 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归一化形状指数(NLSI)、聚合指数(AI)、聚集度指数(CLUMPY)均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减小,耕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斑块密度(PD)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减小,未利用土地的PD呈线性函数减小;对粒度响应最敏感的景观格局指数是水域的有效粒度面积(MESH)与城乡建设用地的NLSI,受粒度影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水域;2013 年洋河流域未利用土地的AI、CLUMPY、MESH与平均形状指数(SHAPE_MN)皆小于1990、2000 年,但其NSLI 值却高于1990、2000 年,城乡建设用地的这些景观格局指数的年间差异与未利用土地相反;2013 年洋河流域未利用土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的PD 值均高于1990、2000 年。在景观水平上,洋河流域的PD 与LSI 对粒度响应最敏感,景观丰度(PR)不随粒度变化而变化,但是香农多样性(SHDI)、香农均匀度(SHEI)、形状变异系数(SHAPE_CV)随粒度变化而变化复杂。在景观水平上,1990—2013 年洋河流域的SHAPE_MN、平均分维数(FRAC_MN)、AI、蔓延度(CONTAG)、PD、景观形状指数(LSI)与凝聚度(COHESION)随粒度变化的曲线较接近。洋河流域的景观指数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不同时期的景观格局指数对粒度变化的响应不同,景观类型对空间粒度变化的响应也有所不同,本研究可为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