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产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针对陕西省关中灌区的生态条件和限制小麦、玉米产量高产的障碍因素,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农艺措施进行统筹调控,从品种搭配、播期调整、群体构建、水肥运筹等方面,总结形成了以“两旱”(小麦早种、玉米早收)为“两晚”(小菱适期晚播、玉米适期晚收)为主体的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接茬早玉米比套播早玉米生长发育速度快、生育期提前,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方面均较套种早玉米好,而经济系数方面则比套种早玉米稍低.套种晚玉米可使晚玉米生长发育时期提前约10d,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方面比接茬的晚玉米表现要好,从早、晚玉米比较看,早玉米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方面均优于晚玉米.在效益方面,"油菜‖紫云英/玉米/玉米‖绿豆”模式最佳.  相似文献   

3.
苏南稻田新种植制度的轮作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苏南地区麦稻长期连作带来的诸多问题,选用“油-稻”、“(麦+肥)-稻”、“经济绿肥/玉米-稻”、“麦/玉米-稻”、“(麦+菜)/玉米-稻”等几种种植制度与麦稻轮作,研究了轮作对产量,土壤养分及麦田杂草的影响,明确了轮作效应,并提出了与麦稻累作的原则及适合轮作的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4.
当前,河南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普遍推广,产量逐年增加,但适时晚收这个“守株待兔”式技术却很难得到实施,成为玉米增产的瓶颈,要想大幅度、大面积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必须发挥“木桶效应”,实施玉米晚收技术.一、玉米收获现状河南省中部一般在9月中旬收获,此时,玉米苞叶发黄,子粒变硬,灌浆完成90%,早收1Od左右,减产10%.  相似文献   

5.
稻田水旱轮作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稻田水旱轮作研究表明 :水旱轮作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 ,培肥了地力 ,改善了稻米品质。水旱轮作中综合效益表现最好的是轮作方式 1(紫云英—早玉米—晚玉米→紫云英—早稻—晚玉米→紫云英—早玉米—晚稻 ) ;其次为轮作方式 2 (紫云英—早稻—晚玉米→紫云英—早玉米—晚稻→紫云英—早玉米—晚玉米 ) ;再次为轮作方式 3(紫云英—早玉米—晚稻→紫云英—早玉米—晚玉米→紫云英—早稻—晚玉米 ) ;而连作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6.
小麦套种玉米吨粮田施肥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吨粮田(每公顷年产粮15吨以上)生产中,化肥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新疆和田地区,小麦套种玉米吨粮田栽培中,小麦施化肥纯氮225kg/hm2,纯磷105kg/hm2,玉米施化肥纯氮225kg/hm2,纯磷75kg/hm2,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产投比为2.62-2.78:1,且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红壤旱地几种耕作制度的土壤培肥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各处理的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也有增加倾向,以“紫云英-玉米-芝麻”和“油菜‖紫云英/玉米/玉米‖绿豆”两个处理最为明显。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N、全P、有效P、全K含量都基本平衡或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有效K和pH值都呈下降趋势。就不同处理而言,各土壤肥力指标的变化很不一致,经综合评价,“油菜‖紫云英/玉米/玉米‖绿豆”综合评价指标值最高,即其地力中持续性最佳。  相似文献   

8.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了提高玉米单产,增加总产,山东菏泽实行了良种良法配套,优化栽培技术,总结出玉米“选、早、增、齐、改、防、晚”的7字栽培技术模式,以期为夺取夏玉米高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今年,山东省的小麦普遍晚收,夏玉米播种比常年晚7天左右。针对今年的特殊气候,山东省农业厅召开了玉米生产技术专家座谈会,分析了播期推迟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生产技术措施。省农业厅要求各地要以“一早(早管理)一晚(适当晚收)三防(防芽涝、防病虫害、防倒伏)”为重点,切实加强玉米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0.
应用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选择移栽密度,纯N量,秧龄3个栽培因子,研究晚粳湘粳2号高产数学模型及优化农艺方案的结果,晚粳湘粳2号亩(666.7m^2,下同)产400kg以上的优化农艺方案为:移栽密度15.288-16.389万亩/亩,纯N量为7.113-10.799kg/亩,秧龄39-43天。  相似文献   

11.
筛选出南方稻田适宜的玉米复种方式,通过推广,可解决南方饲粮短缺的矛盾。于1998年至2005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实验田,连续7年对稻田玉米不同复种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复种方式的产量、能流、物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各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用综合指数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得出处理F(紫云英—玉米‖大豆—晚稻)的综合效益最佳,综合效益指数为0.9416。可在南方双季稻区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沼气作物的高效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拓展沼气工程物料来源。以能源玉米(先玉335)为对象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地甲烷产量的情况,探索能源玉米土地高效利用的最适种植模式。结果表明:①能源玉米的收获期不同,其生物质产量、土地甲烷产量均不同,且蜡熟期收获的比乳熟期收获的生物质产量、土地甲烷产量均较高;②能源玉米一年一季播种蜡熟期收获的与一年两季播种乳熟期收获的两季累计相比较,其生物质产量和土地甲烷产量均较高;③能源玉米生长期内的气候条件对其生物质产量和土地甲烷产量有较大影响;④从种植及相关成本分析以及结合土地甲烷产量,该地区用于沼气物料的能源玉米种植模式采用一年一季播种蜡熟期收获更适宜,从而可获得较高的收益。⑤能源玉米(先玉335)作为产业沼气作物其最适收获时期为植株干物质含量35%~40%。  相似文献   

13.
稻田耕作系统的效益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而成,对它的正确评价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评价因素指标体系,对稻田不同冬种复种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各冬种复种模式的综合效益指数大小依次为处理C(油菜/花生-稻)、处理E(蔬菜/花生‖玉米-稻)、处理B(绿肥-稻-稻)、处理D(马铃薯/玉米‖大豆-稻)、处理A(冬闲-稻-稻);2013年则综合效益指数大小依次表现为处理D(蔬菜/花生‖玉米-稻)处理B(油菜/花生-稻)处理E(绿肥-稻-稻)处理C(马铃薯/玉米‖大豆-稻)处理A(冬闲-稻-稻)。综合两年的结果来看,"油菜/花生-晚稻"和"蔬菜/花生‖玉米-稻"是综合效益较好的两个模式。虽然"蔬菜/花生‖玉米-稻"经济效益较好,但需要较多的劳动力,蔬菜种植又需要肥沃的土壤,因此此种模式适合在土壤肥沃、劳动力充足的地区推广应用;"油菜/花生-晚稻"模式中,油菜秸秆中富含氮、磷、钾等成分,其秸秆就地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和农田系统,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早稻改种花生,花生比水稻更具价格优势,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花生后种植水稻在兼顾经济收益的前提下保证农民的粮食需求,该模式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值得推广的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晚稻生长时长,花生品种应尽量选择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14.
春玉米间作马铃薯,马铃薯收获后套栽培棉花,形成春玉米与棉花苗期共生,春玉米收青棒后的棉花宽行适时套作冬季蔬菜,是一种集约利用农业资源,持续土壤肥力的优化种植种式,光能利用率的为常规麦/棉模式的2.23倍,在生态条件相近,并具有临近市场区位优势的地区推广,具有很高的产量,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利于湖南省双季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佳播期,通过对比不同播期对早晚稻产量和光热资源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熟型双季稻对播期响应的敏感性。【方法】以双季稻主产区湖南省通过审定的主推双季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8年至2019年早晚稻各设置3个播期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分析生育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气象资料,比较不同播期下各品种的产量和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随着播期推迟,早晚稻通过缩短播种—始穗阶段的天数使生育期缩短,早稻产量呈增加的趋势,对中熟早稻和迟熟早稻产量影响不显著,晚稻产量呈下降的趋势,迟熟晚稻对播期推迟的响应比中熟晚稻快;2018年随着播期推迟早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下降2.73%、4.45%,光能利用率分别下降1.28%、-1.77%,晚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下降-2.64%、8.15%,光能利用率分别下降-2.14%、13.25%;2019年随着播期推迟早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增加0.36%、10.36%,光能利用率分别增加1.53%、12.52%,晚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下降-0.72%、6.09%,光能利用率分别下降0.58%、6.21%。【结论】播期对双季稻光...  相似文献   

16.
“小黑麦+青贮玉米”牛羊饲草生产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7—2008年,经过小黑麦复播青贮玉米田间试验,初步探讨了山西省北部农区新型牛羊饲草生产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2个小黑麦品种均超过鲜草产量37 500 kg/hm2、干草产量9 000 kg/hm2的设计指标,品种间鲜草产量差异不显著、干草产量差异显著;2个玉米品种青贮产量差异不显著,产量指标未能达到75 000 kg/hm2目标要求。对该生产模式进行经济效益估算,结果表明",小黑麦+青贮玉米"一年两作年纯利润为12 765元/hm2,比一年一作玉米生产增收1 500元/hm2,是山西北部农区值得推广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间套作复合群体的高产机理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基础上开发的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多熟间套模式,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其单产水平和光热资源利用率提高20%多,是农田在吨粮基础上实现高产再高产的一种新尝试,该模式实现高产的关键是充分利用间套作复合群体高强度的纳密功能,并形成一个高光效的群体结构,使复合群体的受光改善和截光能力增强,从栽培技术角度,确定适宜的品种组合和田间配置,解决好春玉米的早播玉米是该式成功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以在长江下游沿江地区建立春玉米为中心的多元多熟高产高效新型种植体系为目标 ,设置了玉 豆同钵苗两段覆膜、玉 豆同钵苗露地移栽、玉 豆分行两段膜间栽 3种玉 豆复合种植方式和纯种植玉米、毛豆 5个处理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对比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复合种植方式的条件下 ,春玉米、春毛豆两作物的收获产量 ,群体的光合面积效应 ,能量投入、产出及能量产投比 ,土壤有机质形成量及N、P2 O5 、K2 O等养分平衡 ,以及产值、成本、纯收益、新增纯收益率、边际成本报酬率等经济效益指标 ,结果表明 :在不降低现行春玉米种植密度 (82 5 0 0株 /hm2 )的前提下 ,通过两段膜技术 ,实现玉 豆同钵苗方式、玉 豆分行间栽方式 ,都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和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早稻稻草的高效还田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早稻稻草还田方式对晚稻产量、钾素农学效应、植株吸钾量和钾素利用率的影响,为南方稻田晚稻生产中如何利用早稻稻草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稻草焚烧(SI)或稻草覆盖(SM)还田提高了钾素农学效应、产值、增产值和产投比,稻草覆盖(SM)还田还提高了吸钾总量和钾素利用率。通过计算农田钾素表观平衡,发现除稻草留高桩(HN)处理外的所有处理都出现了钾素亏缺,稻草全部焚烧(SI)、稻草留高桩部分焚烧(HI)和稻草覆盖(SM)处理钾素亏缺量小于稻草不还田(AK)处理。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钾素利用率等因素,南方双季稻区早稻稻草覆盖还田是最优的还田方式,对减少晚稻化学钾肥投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开展多个因素集成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为水稻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栽培模式提供技术途径。【方法】在南方双季稻区,设置4种栽培模式,分别为不施肥模式(早、晚季基本苗62.5和50.0万/hm2,不施氮肥,CK),当地农民模式(在N0模式的基础上早、晚季分别施纯氮150和165 kg·hm-2,基肥:蘖肥为7:3,FM),高产高效模式(在FM模式的基础上早、晚季基本苗增加1倍以上,早、晚季施氮量分别减少20%和增加27%,基肥:蘖肥:穗肥比5:3:2,锌肥作基肥施入,T1)、再高产高效模式(在T1模式的基础上早、晚稻基本苗增加20%以上,增施有机肥,晚季施氮量增加14%,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为4:3:3,垄厢栽培,T2),研究这些栽培模式对“早籼晚粳”双季稻光氮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T2处理的平均周年产量为15.1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的早籼稻和晚粳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3.3%和24.9%;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显著增加了早籼稻和晚粳稻公顷穗数,使得群体颖花数显著提高。T1处理平均周年产量为13.3 t·hm-2,高于FM处理,表现为晚粳稻产量平均提高了9.5%、早籼稻产量略有下降。早稻季,T2处理成熟期干物质为12.30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群体生长速率高于T1和FM处理,表现为移栽—齐穗期群体生长速率显著提高;晚稻季,T2处理成熟期干物质为17.96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速率显著高于CK,高于T1处理,且2018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的早、晚季辐射利用率分别为1.05和1.25 g·MJ-1,分别显著提高了31.7%和63.4%;T2处理早、晚季的氮肥农学利用率(AEN)分别为28.8、14.7 kg·kg-1,分别显著提高了61.6%和31.9%。【结论】 基于南方双季稻生态特点,以“定苗定氮”、垄厢增氧、其他措施增强灌浆活性为主集成了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实现了产量与光氮利用效率协同提高10%—20%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