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胶东丘陵区12块典型赤松人工林样地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初步研究了不同林龄赤松人工林的土壤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在供试赤松林地间均为强变异水平,而其它指标属于中等变异。不同林龄赤松人工林的土壤生物学指标间均存在较大差异;林龄较大时土壤生物学特性整体表现较好。不同土壤生物学指标间表现出各异的相关性,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脲酶中任意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它们均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鲁中山地不同密度侧柏人工林土壤质量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土壤质量是森林生态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森林土壤质量研究,对于诊断林地土壤质量优劣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鲁中山地22块不同密度(1 300~6 400株·hm-2)侧柏人工林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取样测定17个土壤指标,研究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1)供试的侧柏林地有40.90%的土壤容重处于"适中"等级,多数处于"较低"水平,供试样地的土壤粘粒含量也普遍较低。由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较高,林地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较好。2)林地土壤电导率普遍很低,72.72%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处于"很高"或"较高"等级。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较低,分别只有13.64%和36.36%的样地达到"适中"等级,而有效钾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3)林分密度与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CEC、碱解氮、有效钾、过氧化氢酶、脲酶之间的关系均为显著负相关(P 0.05);在林分密度较低(2 500株·hm-2)时,土壤质量明显高于其它密度组。【结论】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较为稳定,各指标在不同样地间的变异均为中、低强度。林地土壤质量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大,密度较低时有利于林地土壤质量的提升。对密度过高的侧柏人工林应采取间伐抚育措施,控制在2 500株·hm-2左右,有利于提高林地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3.
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10~60 a林龄样地进行树高、胸径等生长指标调查、观测,使用SPSS20.0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树高与胸径、冠幅大小、第一活枝下高高度各生长量两两之间有极显著相关关系,林木树高与胸径、冠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树高生长量随胸径变化模型为y=0.405x1.104,树高生长量随冠幅变化模型为y=e2.895-2.836/x。  相似文献   

4.
林分密度对油松中龄林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顺县和太原东山25年生的油松人工林为调查对象,通过样地调查,研究林分密度对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等生长特征的影响,以及生长特征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树高无显著影响,枝下高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冠幅、胸径均与林分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林分密度为950株/hm2时,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林分密度为3 050株/hm2时,胸径与树高、胸径与冠幅、冠幅与枝下高显著相关;林分密度为5 600株/hm2时,胸径与树高、冠幅、枝下高,树高与冠幅、枝下高及冠幅与枝下高间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杨延玲 《防护林科技》2021,(2):20-22,28
为探索抚育方式对油松人工林生长和生态效益的影响,选取经不同程度抚育间伐后的4种林分密度下的油松人工林标准样地,并对样地及样方内的林木生长、林下生物多样性及土壤有机质等进行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油松胸径、树高和冠幅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以抚育间伐后林分密度为2 280~2 660株·hm-2的油松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并找出影响林分生长的关键土壤因子。[方法]在山西省沁源县好地方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设置12块抚育间伐试验样地,开展轻度(间伐强度15%)、中度(间伐强度35%)、重度(间伐强度50%)抚育间伐并设置对照样地,以树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枝下高、平均冠幅、乔木层生物量与生产力为林木生长指标,利用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分析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生长特征,结合土壤因子运用相关性分析研究林木生长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中度、重度间伐2年与4年后,各树木生长指标与对照样地相比均显著增加;间伐在减少林分内乔木层生物量的同时能显著提高乔木层生产力,各时间段及间伐强度下乔木层生产力均表现为重度中度轻度对照;间伐可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TN)、土壤全磷(TP)含量,减缓土壤养分的流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平均胸径生长量与SOC、TN呈显著正相关,平均冠幅生长量与土壤含水率(MC)、SOC、TN、TP显著正相关。[结论]间伐可促进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单株林木胸径和冠幅生长,增大林木单株冠径比与生产力,在本研究的3个间伐强度中,50%的重度间伐是最适间伐强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内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含量较为丰富,土壤全磷含量较少,土壤pH为弱酸性,SOC、TN、TP是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重要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7.
各树种的胸径随着林龄增加而增长,白蜡的树高随林龄延长也呈递增趋势,而其他树种的树高变化则没有明显规律性,在林龄13年内,杨树的胸径和树高生长要明显优于其他4个树种。刺槐、白蜡、白榆和臭椿的长期人工林可以显著降低土壤盐分,增加土壤的养分,从而培肥土壤,但对土壤pH稍有提升作用,碳汇量大小顺序为:白蜡刺槐白榆臭椿;刺槐人工林更新为杨树林后,林地土壤含盐量有所增加,但土壤肥力得到改善,明显提高了人工林的固碳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太行山南麓栓皮栎人工林合理的造林密度,以河南省国有济源市大沟河林场30年生的6种不同密度的栓皮栎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对不同密度的栓皮栎人工林的林木生长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栓皮栎的林分密度与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和单株平均材积关系密切。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和单株平均材积均随着林分密度的逐渐增大而减小。太行山南麓30年生的栓皮栎人工林的最佳林分密度应控制在1 400株/hm2,有利于栓皮栎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昆明市金殿旅游风景区桉树人工林乔木层结构的调查,结果表明:人工桉树林乔木层树种为单一的直杆桉;样地内直杆桉的胸径和冠幅、胸径和树高成极显著相关性,树高、冠幅和胸径之间有密切联系;树冠系数普遍达到0.12的水平,虽与0.2的水平有一定差距,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林地内乔木生长状况不良。  相似文献   

10.
以科尔沁沙地18 a、34 a、43 a和56 a林龄的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油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随林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显著增大,有机质含量由对照样地的2.75 g·kg-1增至43 a林地的11.95 g·kg-1;全氮含量由对照样地的0.23 g·kg-1增至5...  相似文献   

11.
以胶东丘陵区15块典型赤松人工林样地为对象,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采用隶属度函数和因子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赤松林地的土壤肥力.首先选取5个土壤养分指标和8个土壤物理和化学环境指标,建立了S型和抛物线型隶属度函数,分别计算出隶属度值;然后运用因子分析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加乘法则计算出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2.
以北京山区25块油松人工林样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40年生油松人工林在不同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建立了林分密度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和单木材积之间的回归方程,相关指数都在0.9以上;以样地平均优势木的解析材料确定40年生优势木树高,按单项立地因子实际分布区间分组,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检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单木材积逐渐减小;北京山区40年生油松人工林密度应控制在1 500株/hm2以下;明确了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生长与立地因子的关系,初步确定了油松人工林适宜的立地条件为:低山、阴坡、有效土层厚度(A+B层)45cm以上。  相似文献   

13.
对浙江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主要分布区51个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典型样地调查,分析不同优势木高杉木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并利用126株优势木数据,建立杉木人工林优势木的胸径、树高、冠幅之间关系,得出胸径与树高相关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0.361 8X+4.497 9,模型的拟合度R^2=0.796 5(X表示胸径,Y表示树高);胸径和冠幅的相关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0.137 9X+0.858 9,模型的拟合度R^2=0.881 6(X表示胸径,Y表示冠幅)。通过对3株50年生杉木人工林大径级林分优势木的树干解析,研究大径级杉木人工林优势木的胸径、树高与材积的生长规律,结果显示生长率都呈现逐年降低趋势,树高较为明显。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率最大值出现在10年生时分别为5.278 7%,15.069%,25.895%;而50年生时仅为0.273 3%,0.186 9%,0.921 7%。研究提出杉木人工林目标树经营的发育阶段划分、合理密度、目标树数量等关键经营技术参数,为杉木人工林的目标树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抚育间伐强度对兴安落叶松中龄林测树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的了解抚育间伐对天然兴安落叶松中龄林树高、胸径和冠幅等因子的影响,充分掌握林分消长动态,为森林更好的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平均林龄在52 a的落叶松天然次生中龄林为研究对象,在林地内设置4块(20 m×30 m)不同抚育间伐强度的样地,依次为对照样地(CK,0%)、低强度间伐样地(Z1,16.75%)、中强度间伐样地(Z2,25.48%)、高强度间伐样地(Z3,34.38%)。分别对各样地进行每木检尺,调查样地中所有乔木,包含树种、株数、树高、胸径和冠幅等测树因子。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抚育间伐强度下测树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中等强度间伐下,冠幅主要分布在1.5~4.0m之间,平均冠幅2.5m;冠高率主要分布在0.3~0.8之间,平均冠高率为0.54;胸径对冠幅和冠高率促进作用最大,胸径对冠形率抑制作用较小;树高对冠幅和冠高率抑制作用最小,树高对冠形率促进作用较大。因此,在中强度间伐Z2(25.48%)时,树高、胸径和冠幅等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5.
对营建在福建省福鼎后坪国有林场吴洋工区的檫树人工林进行抽样调查分析表明,檫树人工林树高生长在样地间和个体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土壤立地、局部气候条件和基因型对檫树生长均有显著影响。对人工林进行施肥试验的结果表明,施钙镁磷肥比施复合肥的效果更好,树高、胸径和冠幅的总体平均值分别比施复合肥的增加了20.7%、18.4%和19.7%,采用适宜的施肥处理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檫树人工林早期树高、胸径和冠幅等的生长,减少抚育管理成本,提高檫树人工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章古台地区的10~60a林龄樟子松人工林的样地进行树龄、胸径、冠幅、枝下高等指标调查、观测,并使用SPSS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胸径生长量、枝下高高度与林龄有极显著相关性;冠幅大小与林龄有显著相关性;各生长量两两之间有极显著相关关系,且随树龄的增加而增长,立地条件的差异可能会延长或缩短这种进程,但不会改变这种趋势。胸径生长量、冠幅大小、枝下高高度随林龄变化的模型分别为y=e0.75+3.212/x、y=-0.085+0.344 x-0.008 x~2、y=e2.942-57.681/x;冠幅和胸径比随林龄变化的模型为y=0.382 73e-0.012 55 x。该研究揭示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胸径及冠幅等指标的生长随林龄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以山东中部石灰岩山区林龄50 a左右的侧柏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选取23块样地,研究了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林分生长指标和冠型指标的影响。所调查样地侧柏林林分密度主要分布于2 400~4 000株·hm~(-2);侧柏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材积、冠幅、冠层高与林分密度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随着林分密度增大,侧柏单株长势显著变弱,冠层呈狭长型变化;单位面积蓄积量、乔木层生物量均与林分密度显著负相关(P0.05)。调查发现,林龄50 a的侧柏人工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与乔木层生物量最大值均在林分密度2 800株·hm~(-2)时出现,可作为营林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森林土壤碳库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人工林土壤碳汇动态变化规律。以河南省国有登封林场栓皮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抽样法在林地内设置186个样地(10 m×10 m),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识别出土壤有机碳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栓皮栎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18.59 g/kg,其空间分布呈斑块状,高低值区分布较为分散;而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47 kg/m2,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出高度一致性,但整体分布更均匀。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与胸径、树高等林分因子,与土壤全氮、土壤速效磷等土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构方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受土壤化学性质影响均最大,其中土壤全氮的贡献度最高。研究对于揭示人工林土壤碳汇形成机制,制定土壤碳汇调控技术措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不同样地杂交马褂木的生长状况,分别对其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壤养分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速效钾含量外,不同样地间的全氮、有效氮、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杂交马褂木的树高、胸径和冠幅等生长指标在样地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杂交马褂木生长的主要养分因子,它们与杂交马褂木的生长指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在杂交马褂木生产管理中要倍加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甘肃南部不同密度云杉人工幼龄林的径级结构、树高结构、空间分布和土壤理化特征,探讨林分最佳留存密度,以期为人工云杉林的营建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固定样地调查、角尺度研究及分层取样分析的方法,设置7种不同林分密度(850,1 060,1 350,1 550,1 750,2 300和3 000株·hm~(-2))人工云杉幼龄林(林龄30~40年)样地28块,测定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冠幅、角尺度等林分结构以及土壤密度、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质,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并进行各指标间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冠幅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平均树高则随林分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密度林分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均呈现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峰值径级随着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胸径处于12~24 cm树木的频度较高而DBH24 cm和DBH12 cm的树木很少;采用角尺度研究林分空间分布格局,林分角尺度值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林分密度≤1 550株·hm~(-2)时为随机分布,林分密度1 550株·hm~(-2)时为均匀分布;林分密度是影响云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孔隙度)的关键因子;中密度(1 550株·hm~(-2 ))时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较高,土壤密度最小,表层(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都最大,土壤理化特性均优于过密或过疏的林分。【结论】林分密度与林分结构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中等密度(1 550株·hm~(-2))利于保持较好的林分结构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是甘肃南部云杉人工幼龄林分的最佳留存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