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诊断基于农户满意度的农用地整治项目绩效水平,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基于农户满意度的农用地整治项目绩效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配对样本T检验、IPA分析法分析农用地整治项目绩效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农用地整治项目农户满意度得分达到3.747 5,其绩效水平达到"良好"等级,农用地整治项目结果绩效水平高于过程绩效水平。影响农用地整治项目农户满意度高低的因素主要包括立项决策农户意见采纳程度、规划设计征询农户意见情况、规划设计农户意见采纳程度、后期管护主体明确程度、生产成本降低、后期管护制度健全程度、后期管护资金供给程度、后期管护措施完善程度、立项决策农户参与程度、农业规模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抗灾能力、农田防护林质量、竣工验收中农户参与情况等。[结论]基于农户满意度建立的农用地整治项目绩效测度指标体系和运用综合评价法、配对样本T检验、IPA分析法分析农用地整治项目绩效水平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李晓华  柳娥 《南方农业》2021,(34):34-38,46
基于云南省寻甸县麦场村202位农民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土地流转意的多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家庭年收入、对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了解、农业税减免与粮食补贴、是否有闲置或撂荒的土地、土地流转的形式、土地流转途径与土地流转意愿呈正面影响,而农户年龄、家庭人口数、人均耕地面积与土地流转意愿呈负面影...  相似文献   

3.
湖北县域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加强对湖北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数量时空格局的认识,以2001-2010年批复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地理集中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全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数量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土地整治资金、技术的持续投入,2001-2010年湖北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总量呈显著增长趋势,地理分布上表现为高度集聚;2001-2010年县域新增耕地数量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其地理重心呈现了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偏移的运动轨迹;县域新增耕地来源结构以整理来源型、开发-整理来源型和综合来源型为主,区域差异特征明显,鄂西南山地区、鄂中平原区和鄂东丘陵区的新增耕地主要为整理来源型,鄂北岗地区主要为开发-整理来源型,鄂西北山地区以及黄石、随州、孝感等地多为综合来源型;2010年县域新增耕地数量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力为耕地面积(24.26%)、地貌类型(23.65%)、项目投资(19.94%)、建设规模(18.16%)和人均GDP(11.05%),自然条件和土地整治政策为主要影响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对2010年新增耕地数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偏小。该研究为湖北省土地整治战略制定和重大工程布局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进程中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鼓励农户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关键途径。为了分析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579户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特征中的人均收入、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家庭总收入、户主文化程度,农户生产特征中的农业收入、耕地经营面积、劳动力数量,农户意识特征中的农户产权意识、农户行为意识、农户福利意识、农户技能意识,对农户的退地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是受到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并且各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变关系。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土地退出政策和机制提供意见参考。  相似文献   

5.
选取湖北省建始县120户农户作为调查对象,调查2017年度粮食产量和2018年5月的粮食存量,探讨农户在青黄不接时期的存粮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市场经济和农业产量较稳定的当下,建始县农民存粮和防范风险意识不高,存粮量不足且地区差异明显;2)家庭人口数量是农户稻谷储存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牲畜饲养数量是农户玉米和薯类存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3)建议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粮食经济优惠政策、优化升级粮食产业、引导农民把握粮食市场动态等。  相似文献   

6.
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科学分析农户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和转变农户粗放型灌溉方式提供基础。以陕西省温室作物生产地区的10个县(区)17个乡镇的296份入户调查资料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认知程度直接影响节水灌溉技术的扩散;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已有认知、对现有灌溉方法的满意度、政策补贴的方式和力度、灌水成本、受教育程度、是否为干部、技术培训经历和种植经验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水平;促进农户对传统灌溉方式的理性认知、拓展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的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助于提升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水平、规范农户灌溉行为选择,提高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背景下,生态移民成为解决生态问题和消除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农户作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主体,农户搬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着工程能否顺利推进及政策效果的优劣。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比较等方法,在厘清影响农户生态移民意愿因素的基础上,阐明了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成本-收益、非成本-收益、农户特征对农户搬迁意愿产生影响,但已有的研究没有将风险、农户行为态度、他人态度、资源禀赋约束等因素考虑在内,量化方法较少且缺乏统一的研究框架,这些均需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基于SEM的农户施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户是农业生产中生产要素的主要投资者,是施用化肥的主体,因此关注农户的施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很重要的意义。基于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的281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影响农户施肥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过量施用化肥的认识、有机肥施用效果认知和提高施肥技能对农家肥施用行为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94 6、0.634、0.486,对商品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02 8、0.335、0.568,而对化肥合理施用行为的影响不显著,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42 6、-0.024、0.194,了解化肥信息对化肥合理施用行为的影响是不显著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87。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加强农户对化肥过量危害的负面认识,农户对有机肥施用效果的认知程度,完善农家肥补贴措施和重视施肥技术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江苏省泰州市随机抽样农户的自身情况、经营状况、信贷条件等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建立Logistic模型,对当前影响农户融资渠道选择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以及农户能够承受的最高利率对农户融资渠道的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农户更倾向于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借款。因此,要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完善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机制,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景观视角下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科学地评价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对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业景观建设有积极影响。在生态景观视角下,结合土地整治的特点及工程实践,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基本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3个方面展开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并确定了各层次的权重系数。以衢江万亩水田项目及白鹤滩土地整治项目为实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初步评价结果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相应的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训练和检验使其应用于实例。结果表明:白鹤滩(云南),白鹤滩(四川),衢江万亩水田项目的基本、生态、景观功能和生态效益评价值分别为57.73,82.63,85.43;61.62,57.11,65.08;40.83,43.29,52.11;52.92,56.84,64.10。分析可知,无论从整体的生态效益还是从各功能的角度来看,衢江万亩水田项目都相对优于白鹤滩两地。AHP—BP模型结合了主观优选和客观映射的特点,可以对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并能为不同区域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土地整治中农民有效需求是否满足是判断土地整治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以河南省农村地区的微观调查数据作为实证,运用二项逻辑回归模型,研究土地整治农民需求层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治中农民需求呈现层次化、差异化特征。农民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需求层次Ⅰ)、土地流转(需求层次Ⅱ)和参与土地整治(需求层次Ⅲ)3个需求层次上存在需求的比例分别为89.1%、36.8%和62.7%,且不同区位的、已完成和即将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农民,其需求层次选择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农民需求层次的关键因素差异明显。其中,家庭特征变量在农民的3个需求层次回归模型(分别为模型Ⅰ、Ⅱ和Ⅲ)中都是显著的,农民认知变量在模型Ⅰ和Ⅲ中显著,个人特征和村庄特征在模型Ⅱ和Ⅲ中显著;农民对土地整治的需求逐步从单纯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向促进土地流转,并渴望通过参与行为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多层次需求转变。该结论为探索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行为逻辑、构建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土地确权政策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对广东省533户农户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大部分农户愿意转出土地,但土地确权政策对其的影响并不明朗,而劳动力短缺和自身土地经营能力不足才是影响农户愿意转出土地的主要原因。在土地确权背景下,提出促进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加大对政策内容的宣传普及,增强监管,引入媒体等社会监督,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以保证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增强农户土地转出的信心,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来自中国12个省(市)3051户农户家庭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户信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的年龄与信贷需求之间成倒“u”型关系;农户家庭生命周期、受教育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贷需求;农户的家庭收入、家庭规模、家庭负担率以及是否购买养老保险对农户的信贷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农户从事的经济活动类型也会对农户的信贷需求产生影响,以兼业农户为参照,纯农业农户对信贷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非农业农户对信贷需求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农户土地利用投入变化及其土地利用意愿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认识农户土地利用投入的变化规律,把握当前农户的生产意愿,对制订相关政策,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分层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基于湖北省咸宁市1 252个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从粮食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农业机械、化肥与农药等生产因素方面,对1981年以来农户的土地利用投入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当前的土地利用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来,农户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力与用于主要粮食生产的土地面积明显下降,而化学肥料与农药总投入量明显增加;经济因子与农机技术进步是驱动农户行为变化最重要的2个因素,劳动力转移与"三补一免"等惠农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投入变化的影响有限;农户农地利用的目标出现显著分化,传统"全民式粮食生产模式"正向"专业化规模化农户生产模式"转变,专业化规模生产农户应是国家惠农政策重点补贴与扶持的对象;国家在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的同时,如何有效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面积,需要更加积极的调控对策引导;随着边际土地从农地利用范畴析出,区域性生态好转出现新的机遇,国家宜出台生态用地整理的相关政策,提升区域性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对水稻产业的支持作用,基于江西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水稻种植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可得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使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机械服务、保险服务、土地流转服务、资金信贷服务、农资供应服务、加工销售服务、信息服务,分别为49%...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   总被引:8,自引:15,他引:8  
坚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是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基本原则之一。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参与式农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在村庄和农户2个尺度上进行了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调查,共获调查问卷748份。在划分农户类型及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及其决策因素解析,进而综合农户的自身状况及其对整治的需求与偏好,进行了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甄别,为制定以人为本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策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农民兼业行为已经成为京郊地区的普遍现象,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意愿也比较强烈,其整治意愿的决策因素包括共同型和特定型两类;从生存-经济-社会理性选择的角度来看,农业主导型农户以生存理性为主导,农工兼具型农户侧重于经济理性,非农主导型农户则追求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不同类型农户适宜不同整治模式,农业主导型农户适于中心村整合模式,农工兼具型农户适于村内集约模式,非农主导型农户适于城镇转移模式和产业带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土地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研究中国土地整治时空变化及未来发展方向,对发挥土地整治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表明,2001-2008年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分别占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21.8%、63.2%和15.0%;土地整理新增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土地开发新增耕地以西部和东部地区为主,土地复垦新增耕地在区域与年际方面变异性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性;2001-2011年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逐渐向中国西部移动,2010-2011年与2001-2006和2007-2009年相比,向西移动的距离为769.59和603.44 km;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在2001-2006年位于中国地理重心的北部和西部,且有从西部往北部移动的趋势,2007-2011年呈从东部往西部移动的趋势;土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移动的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基于以上分析,认为:在中国进行生态建设和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应通过土地整治规划,减少土地开发项目,并在区域间合理布局土地开发项目,防止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向西部移动;土地整治应以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优质农田为主;充分发挥土地复垦对局地的生态修复及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土地利用视角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其质量好坏, 不仅关系着土地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利用, 还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土地利用视角出发, 建立了土地利用与规划效果之间的经验联系, 提出由土地利用形态、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行为、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功能和土地利用布局6方面内容所组成的分析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规划质量, 并以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为例, 对其新近编制完成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质量进行了评判。结果表明, 该规划的质量等级为优, 符合土地利用目标要求, 能够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研究旨在利用此种方法, 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方法支撑, 切实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农户行为因素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户行为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域实际,确定7大类因素为影响农户水土保持投入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细化成14项具体指标。对各项指标与农户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意愿进行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兼业行为、非农收入占比、农业劳动人口比例、对已实施工程满意度和水土流失现状是影响农户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限制因素;家庭收入来源以非农经济为主,特别是农户兼业行为可获取更多收益的农户往往不愿意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家庭农业人口比例较高,以及受水土流失危害影响较大的农户,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愿相对较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激励农户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相关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人地关系的黄淮海平原土地整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整体优化土地利用,解决当前土地供需矛盾,该文基于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环境两个子系统,从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生产环境、生计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6个方面构建人地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计算出各县域综合评价分值,采用人地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各县市区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根据测算结果将黄淮海平原划分为4种整治类型。研究表明,将人地协调发展度>0.60~0.80的县市区划分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即优化整治型;人地协调发展度>0.40~0.60的县市区划为勉强协调发展类,即优先整治型;人地协调发展度>0.20~0.40的县市区划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即重点整治型;人地协调发展度0~0.20的县市区划为重度失调衰退类,即适度整治型。同时结合区域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现状和土地综合整治内涵提出与各类型对应的整治策略。研究结果符合实际,为黄淮海平原制定土地整治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