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将遥感技术与社会统计学方法相结合,定量分析西安市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动态的变化,并对城市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为西安市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获取并分析了西安市城区1988年、1995年和2006年3期的卫星影像数据。【结果】1988-2006年,西安市建设用地增加205%,水域增加3%,耕地减少37%,林地下降36%;耕地、水域破碎化程度严重,林地、建筑用地集中度提高。【结论】通过城市景观动态变化可以看出,西安市城市化驱动因素主要来自于政府政策导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管理也是影响城市景观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太湖风景区西山片区传统村落景观资源.【方法】选取明月湾、东村、东西蔡与植里4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两方面共13个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结合GIS空间数据与AHP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层次分析.【结果】明月湾古村综合评分3.89,整体景观资源情况最佳;植里3.85,东村3.79,东西蔡最低3.22.【结论】明月湾古村的整体景观资源情况最佳,保护方法和策略值得学习和借鉴;植里古村与东村古村次之,东西蔡古村自然资源禀赋与人文资源保护情况均欠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针对快速城镇化对乡村景观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公众审美视角出发探究景观优化措施,以提高乡村景观性,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法/过程】选取晋江市桂林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等,提取快速城镇化乡村景观空间中的景观要素,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各景观特征对景观感知的影响,并提出景观营造建议。【结果/结论】分析得出4个与闽南快速城镇化地区乡村景观美景度相关性较大的要素,按照其对景观美景度的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列为X9建筑风格(44.70%)>X7水体清洁度(27.65%)>X4植物生长状况(17.51%)>X10道路材质(10.14%)。基于研究结果,建议从增强建筑乡土文化性、保持水体清洁卫生、加强植物养护与使用石料铺装等方面入手,提高乡村景观的视觉评价。  相似文献   

4.
田甜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604-10606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和乡村景观的结构、布局、功能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中国目前由城市化带来的城乡素观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乡村景观生态问题突出自然、半自然景观的退化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景观格局混乱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新旧景观不协调造成乡土特色消失,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浪费及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景观生态问题强调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得生态功能下降、具有重要价值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遭到破坏、城市绿色空间不断减少造成景观破碎度增加、城市布局缺乏规划引发空间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指出乡村景观生态问题的解决应注重景观生态规划、调整布局,以整体性原则协调区域综合发展,有效协调各种矛盾,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力度,开展生态网络建设;城市景观生态优化应着重于合理规划景观结构比例,建立合理的景现格局,并有效地建设城市绿地,调控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农村城市化的势头愈来愈猛烈,乡村景观文化以及乡村景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如何在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挖掘当地的景观文化,并且能够有效地表现,既保护原有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又适应当代的发展就成为突出的问题。本文结合乡村景观文化及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来探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得出一些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具体措施,从而为我国的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乡村旅游如何实现游客满意和产业成长,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方法】利用异化理论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结论】由于理论指导和有效监管的缺失,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景观城市化、生态退化、民风功利化、世俗化、经营策略失当、经营效益低下等异化问题。【建议】从政府推动规范发展、产业集群化、产品体验化升级、社区参与及自主管理5个方面提出推动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乡村旅游如何实现游客满意和产业成长,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方法】利用异化理论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结论】由于理论指导和有效监管的缺失,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景观城市化、生态退化、民风功利化、世俗化、经营策略失当、经营效益低下等异化问题。【建议】从政府推动规范发展、产业集群化、产品体验化升级、社区参与及自主管理5个方面提出推动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面对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指出传统文化保护对乡村景观建设的价值,探讨了益阳市乡村景观建设中传统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益阳乡村景观建设中传统文化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交通系统与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耦合,为明确公路系统与城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深层次关系,以期对土地集约利用、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的统筹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宁市作为案例,建立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指标体系,利用缓冲区分析,探究不同等级公路与各指数间时空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公路影响域内建设用地占比最高,且比例逐渐增加;各级公路对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且存在空间异质性;乡镇道路及其他道路对景观格局破碎化作用最明显;公路对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影响随缓冲区距离增加而减弱,且这一影响域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大。【结论】表明不同等级公路对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具有类别选择性和影响方向性差异,同时还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同时这一影响遵循距离衰减效应,且最大影响距离与城市经济发展、人口经济体量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当前乡村景观评价的优缺点,为系统、客观评价乡村景观功能,全面建立乡村景观功能评价体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分析,探讨乡村景观评价的内涵及特点,并对其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目前的功能评价对乡村景观的生态、美学功能研究较为深入,但对文化、经济功能的评价有欠缺,评价综合整体性不高。【建议】在生态和美学功能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对乡村景观的文化和经济功能的评价,突出评价的全面性,为新农村的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乡村城市化与农村乡土特色的保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本文在分析了乡村景观内涵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乡村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村乡土特色的丧失。然后由此说明了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创造和谐发展的乡村新文化景观体系,是保护农村的乡土特色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可行途径。文章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关键、原则和实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乡村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蕴藏了丰富的景观多样性.为了保护和利用乡村景观资源,该文以霞浦县盐田乡上村为例,在调查地形、农田、森林、水系和聚落等景观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景观资源的特征,提出了利用的对策,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贵阳市土地利用景观的社会经济梯度变化特征。【方法】运用了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和景观梯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贵阳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景观的城乡、人口密度、交通梯度变化。【结果】1在景观类型上,各种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面积及比例、破碎度、形状复杂性随距城区、交通的远近和人口密度大小在各梯度带上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2在景观水平上,沿距城乡、交通和人口密度梯度方向土地利用景观的破碎度变化由大到小,整体景观类型面积趋于均衡化,分离度下降,聚集度增强。【结论】贵阳市土地利用景观的社会经济梯度变化明显,其中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和城镇化发展是社会经济梯度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既有景观功能、服务功能,又是乡村地域文化的载体,挖掘其规律与特征,对当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和村容风貌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方法】在解读公共空间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功能变化,以及传统公共空间的布局特点,归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当前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结果、结论】得出当前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不仅要遵循因地制宜、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的原则,也要继承与运用传统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将公共空间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采取一定的文化传承措施。希望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运用,可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发扬与继承地方传统文化,并对以后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宁夏盐池县植被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植被与降水的相关性,为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1989-2014年(25年)4期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在ArcGIS和Fragstats的支持下,对盐池县植被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989-2014年,研究区植被平均覆盖度总体较低,呈增加-减小-增加的特征,植被表现为恢复-退化-恢复的反复过程,总体处于恢复趋势,且呈现出东部植被覆盖度较高、西部植被覆盖度较低的特点。景观水平上植被斑块破碎化程度明显降低,形状趋于规则化,斑块的延展性增强、连通性提升、蔓延度增大、异质性增强,各组分要素所占比例趋于不均匀化;类型水平上各类植被景观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各类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整体减轻。植被斑块重心变迁主要在西北-东南方向上,植被斑块在西北方向出现退化,而在东南、东北方向出现扩张。【结论】盐池县植被景观格局的变化是植被恢复治理措施与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降水是影响盐池县植被覆盖度变化、景观格局改变以及斑块重心迁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乡村景观特征有着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其中的风貌可以具体化为乡村景观的特征。城镇化的快速扩张与发展导致传统乡村景观衰败与消退,景观特征出现弱化、多样性降低、文化符号消失等问题。本文通过解读与整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景观特征保护与更新策略、可行方法,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发展的现状,提出适用于我国乡村景观特征保护与更新的方法途径。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春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及其变化,为该区域优化水源地保护提供指导。【方法】采用GIS和RS技术处理2007年和2015年大春河流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运用Fragstats 4.2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并对研究区的景观要素构成、格局和转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大春河水源地流域面积17.44 km2,2007年和2015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27.85%;36.68%)、耕地(29.05%;26.59%)和灌草地(28.39%;24.71%);22007年和2015年,大春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总面积为6.18 km2,变化最大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3与2007年相比,2015年林地斑块的密度、边界和形状指数均减小,聚集度指数增大;42015年人工表面(道路、建筑用地)面积与2007年相比明显增加。【结论】大春河水源地景观格局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林地和人工表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为长白山地区景观资源有效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以吉林省长白山地区1991年、1999年、2010年的3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RS解译、景观特征指数计算,结合自然要素与人为干扰,具体分析了长白山地区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结果】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间,研究区景观斑块面积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除针叶林外其他各景观斑块数量大幅增加,研究区景观动态度变化显著,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面积减少,而灌草丛、耕地、高山植被、建设用地、水体面积增加。研究区景观破碎程度和异构性较高。景观分维数较小,形状较简单,且20年来变化不大。连通程度较高的优势斑块类型减少,连通性变差,景观格局向密集化发展。【结论】该研究区景观斑块呈明显的破碎化发展趋势,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9.
乡村景观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乡村景观保护和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为明晰泥河沟村景观优劣,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对泥河沟村实地调研获悉资料及实际发展需求,运用德尔菲法结合专家意见构建历史遗产保护与建设背景下的泥河沟乡村景观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因子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对泥河沟乡村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泥河沟乡村景观评价体系包含5项准则层(B1-B5)、12项因素层(C1-C12)和25项指标因子(D1-D25),综合评价总得分为3.773 1分,处于“较好”水平;2)5项准则层总评分按照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农业景观(4.008 7)、人文景观(3.900 6)、聚落景观(3.789 3)、自然景观(3.635 5)、附属景观(3.097 0),说明泥河沟村拥有良好的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条件,但在聚落景观、自然景观和附属景观等方面有待提升;3)基于实地调研与评价结果,提出相应景观优化设计策略及设计侧重点。研究成果为后续历史村落景观保护发展和规划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郑州市景观格局与径流过程的相互关系,实现区域景观格局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以郑州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集,利用景观指数计算、SCS-CN模型模拟、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等多学科方法,探究景观格局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结果】1)2000—2020年郑州市土地转移主要发生在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之间,下垫面扰动使得景观斑块破碎、形状复杂化,景观格局聚集度增加、邻接性减弱。2)经过修正的SCS-CN模型能够较为准确模拟郑州市地表径流变化特征。研究期间地表径流不断增加,但增幅减小,其中2000—2010年、2010—2020年地表径流深度分别增加1.42、1.31 mm;径流变化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呈现“城镇周边增加,城区降低;东部增加,西南降低”的特征,径流量和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3)径流变化与LSI变化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LPI、COHESION呈负相关关系,而与PD、FRAC_AM的相关性呈波动变化,说明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越高、形状越复杂且各类型景观间的邻接性越低,径流量的增幅就越大,透水景观斑块之间越连通,越容易拦截径流。【结论】城市化造成的景观格局变化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