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怡仁 《农业考古》2007,(5):268-270
中国之茶以“闽中茶品天下高”著世,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是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属蒸青团饼茶包括炒青绿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类,即生产加工在武夷山的半发酵茶。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武夷茶始于唐,兴于宋,衰于明而盛于清,历史久远。历经宋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利用金观音品种制作清香型武夷岩茶的工艺,并将其与传统型乌龙茶比较,进行感官评审并评价其品质表现。  相似文献   

3.
以波特的钻石模型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概念性模型为理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竞争环境支持力三个方面构建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红色旅游目的地的评价与建设。  相似文献   

4.
李均立  杜凯  张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175-3177
依据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现状,构建了一个较为科学、适用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加快天然橡胶流通体制改革,为提升天然橡胶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在武夷岩茶上进行“金正大”缓释肥肥效试验,结果表明:缓释肥和配方施肥处理的茶树芽头密度、芽梢百芽重、干毛茶产量均明显优于习惯施肥,其中以缓释肥处理对茶树增产增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以民国时期武夷岩茶制作文献为研究对象,介绍其内容,总结其价值,为了解与保护岩茶制作技艺提供文献资料的支撑。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选购、包装及市场价格等3个方面对武夷岩茶进行了市场调查分析,并提出了武夷岩茶市场营销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许浩 《河南农业》2022,(26):16-18
武夷岩茶作为中国名茶的代表品类,是我国乌龙茶的一种,尤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著名。武夷岩茶主要指生长在位于东经117~180°、北纬27~28°的武夷山地区的品类,武夷山茶区由于独特的地貌特征、温和湿润的气候特性、疏松透水的土壤及微酸性的土地使得在这个区域种植的茶类具有得天独厚的生长优势。而在众多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便是茶叶本身的生长状况。如果过于追求产量往往会导致茶叶生长周期短,茶体内积累的生物碱、氨基酸、茶多酚等物质过少,使得茶叶风味欠佳;如果过于追求品质,又会影响茶叶的收获量。因此,武夷岩茶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种植技术的学习与研究,寻找产量与质量的平衡点,以达到效益最大化。本文将针对武夷岩茶的种植技术和未来发展前景,结合茶叶本身的商业及文化价值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1980-2013年)武夷岩茶学术图书与学术期刊两大载体文献,从研究年代、内容主题、学术质量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从文献状况方面分析了解我国武夷岩茶的研究与发展水平,并对武夷岩茶文献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江和金 《现代农业科技》2012,(3):337-338,340
介绍了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包括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焙、扬簸、晾索、复焙、成品毛茶等工序,以期促进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安徽省茶叶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从品牌管理能力、品牌市场能力、品牌关系维护能力以及品牌基础能力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体系。选用具有安徽区域代表性的四大名茶代表企业——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测度。结果表明: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不高,四家代表企业内部在品牌竞争力的不同方面存在短板。因此,建议通过完善品牌服务体系、整合供应链、健全市场环境及品牌管理体系等来促进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储藏年份武夷岩茶水仙的香气特征与差异,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技术,对8个不同年份水仙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各年份水仙主要在氮氧化物、硫化合物、芳烃化合物敏感型传感器响应值存在差异,其中2012年份水仙的响应值远高于其它年份,表明该年份水仙含有较高的氮氧、硫、芳烃化合物。GC-MS实验结果表明:各年份水仙根据香气化合物轮廓相似度,可归类为与储藏年份数相关的三类茶:2020年,2018-2012年,2010-2006年;2020年茶样橙花叔醇、(Z)-己酸-3-己烯酯、茶吡咯、水杨酸甲酯、β-紫罗兰酮、己酸己酯等含量比较高;2018-2012茶样中,橙花叔醇、β-紫罗兰酮、茶吡咯含量比较高,橙花叔醇含量逐年下降,β-紫罗兰酮和茶吡咯变化不大;2010-2006年茶样β-紫罗兰酮、苯甲醛含量较高,β-紫罗兰酮呈下降趋势,甲基庚烯酮和2-乙基-6-甲基吡嗪2-乙基-6-甲基吡嗪含量上升。三类别水仙的香气成分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多数化合物均呈下调趋势。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武夷山地区土壤与武夷岩茶中稀土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锋 《北京农业》2012,(27):111-112
通过福建省武夷山地区的茶园土壤样品与及生长的茶叶样品的采集,采用ICP-MS对茶叶与土壤样品进行16种稀土元素含量的分析,对茶叶与土壤稀土元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武夷山地区武夷岩茶对土壤中的稀土元素Ce、La有富集作用,与茶叶稀土含量具有正相关性,而茶叶对土壤稀土元素Sc的吸收率为0.5%~5.0%,与Ce、La的吸收率相比较,处于低水平的吸收富集。  相似文献   

14.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本文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教学效果和课程特色等几个方面构建了课程评价体系,由专任教师、课程专家和学生参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16.
武夷茶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乌龙茶主产区武夷茶园中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为改良茶园养分管理和提升茶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在2008年福建省土壤普查数据的基础上,于2015年在武夷3大茶区,(桐木区、岩茶区和洲茶区)随机选取68个茶园,包括桐木区12个、岩茶区32个和洲茶区24个,分别采取茶园0—20 cm的土壤和一芽三叶的茶青样品。检测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土壤养分指标,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PLC)定量测定茶青中的茶氨酸、咖啡碱、芦丁、ECG、EGCG和总儿茶素等6种次级代谢物含量做品质成分分析。【结果】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5年的土壤养分指标,发现近年来,武夷茶区土壤酸化严重,部分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显著。三大茶区中,岩茶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变化最为明显,其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分别下降了0.65、45.29%和49.39%;土壤有效磷含量却大幅度上升,从5.21 mg?kg -1上升到平均值为245.70 mg?kg -1,上升幅度超过40倍。说明该区域茶园存在过度施肥的现象。土壤养分状况显著影响茶叶品质成分,并且不同土壤养分指标对不同品质成分的影响有所不同。通过边际效应分析,发现各次级代谢物的最高含量都有其对应的土壤养分范围。在此基础上,拟合了武夷茶区高品质茶园适宜的土壤养分范围:pH 4.5—5.0;有机质20—40g·kg -1;碱解氮60—100 mg·kg -1;有效磷10—100 mg·kg -1;速效钾100—150 mg·kg -1。 【结论】综合本研究结果,建议武夷岩茶区和洲茶区在养分管理方面,总体采取有机肥取代部分化肥,适量补氮和钾,严格控制磷肥施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许原  吕峰  刘崇禧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8):4399-4401
为探明乳酸菌发酵对武夷岩茶主要功能成分的的影响,试验采用超声波辅助萃取和适宜的乳酸菌发酵技术,制备岩茶萃取液和岩茶发酵液,通过HPLC定量分析研究乳酸菌发酵前后武夷岩茶中咖啡因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6.8×103 CFU/mL,乳酸菌发酵岩茶中咖啡因含量最高达到16.76 mg/g,随着乳酸菌接种量的继续增加,咖啡因含量下降趋势不明显,进行螯合FEC的能力评价结果表明武夷岩茶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武夷山是中国茶叶优良产区,其地理环境,诸如地势、气候、植被、土壤、光照等方面,影响着武夷茶的栽培、命名、品质等诸多方面。本文分析了武夷山茶叶地理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梳理武夷山茶叶种植、制作等历史面貌,并以生态文明为视野,提出武夷山茶产业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