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于金昌  洪殿玉 《大豆科技》2013,(3):64-66,70
2011年,选择北豆5号(无限结荚习性)和黑河43号(亚有限结荚习性)2个当地主栽不同结荚习性的品种进行试验,试验证明亚有限结荚习性和无限结荚习性大豆株高生长都是呈S形曲线,先缓慢,中间加快,后又平缓,7月4日以前和8月3日后,株高生长变化很小,株高生长主要在7月份。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大豆株高的主要调控措施应选择在7月份。  相似文献   

2.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生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各生育阶段的长短、生长发育的速度和植株上、中、下各部位的产量分布、子粒内含品质的测定,明确了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各自的生育规律与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子粒的大小和子粒蛋白质与脂肪总含量与子粒产量在各部位分布的规律基本一致。研究还进一步讨论了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的形成机理、子实产量形成的重点时期与部位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适应特点与分布规律,以及在优质高产栽培中应注重其不同的重点促进期。  相似文献   

3.
结荚习性是大豆的一个主要的形态性状,在育种上,已被国内外许多育种工作者所重视。Thseng与Hosokawa(1972)用不同结荚习性的大豆杂交,结果表明:全株荚数、主茎节数、主茎荚数、每株粒重等有明显的超显性现象,而结荚习性及其它性状只有部分显性。对于不同结荚习性品种杂交,其生育日数及早熟性的遗传研究较少。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结荚习性杂交对其后代生育期及产量因素的遗传关系,为培育早熟高产品种,正确地选配亲本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株型特征与产量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的株型特征、生长动态、光合能力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其产量形成的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与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株型间有明显的差异,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株高、节数和茎粗的最大生长速率较大,出现时间较晚,能促进干物质的后期积累;有限结荚习性品种铁丰29号和沈农6号的叶柄角度较大,分枝角度较小,利于光在作物群体内的分布,冠层光合速率较高,能加速光合产物的形成.在人工光源条件下,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的光合速率高于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但两者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说明决定大豆产量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5.
大豆品种产量稳定性研究:Ⅱ.多年份品种产量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佩占  闫日红 《大豆科学》1998,17(4):292-298
1989-1993年以不同熟期不同结荚习性的九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在吉林省公主岭研究了大豆品种籽粒产量稳定性与品种生育期,结荚习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即生育期间5-9份降水量为370-740mm,有效积温在3000℃左右时,以中熟,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为最稳产。在不同气候条件的年份组合的平均表现不,中熟品种的稳产性比早熟品种,中晚熟品种好,但中熟品种中3种结荚习性间的稳产性差异不明显。在  相似文献   

6.
不同熟期大豆品种固氮活性为中热组>中早熟组>早熟组。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的固氮活性为无限结荚习性>亚有限性结荚习性。以方差分析估算的大豆固氮活性的广义遗传力平均为42.21%,其中中熟组大豆品种为52.01%,无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为51.10%。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方法,对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19份无限结英习性大豆品种和17份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的根系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根系性状存在差异,与无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相比,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根量多,根体积庞大,根表面积大,侧根发达。  相似文献   

8.
大豆结荚习性的研究进展及育种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荚习性是大豆的一种重要的形态、生态和育种习性,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豆的结荚习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的分类标准、生物学性状差异及原因、地理分布、生育规律、影响产量的因素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初步探讨了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的育种方向。旨在为大豆的栽培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采用2个辽宁省育成的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和2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育成的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进行杂交和回交,对其后代生育时期结构的遗传改良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限结荚习性亲本生殖生长期、开花期、结荚期的天数均显著低于亚有限结荚习性亲本,用有限型品种做轮回父本或母本对其回交后代营养生长期和结荚期的天数均无显著影响,杂交母本对有限型亲本回交后代生育时期结构的影响较大,用亚有限型亲本做轮回亲本对其回交后代生育时期结构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大豆品种资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12份陕西大豆品种资源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大豆品种资源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3.30±2.69%;脂肪平均含量为16.76±1.41%,说明陕西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为60.05±2.48%.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404**).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与生育日数正相关与株高负相关,其程度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显著负相关而脂肪含量与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不同花色、茸毛色、结荚习性、粒色、粒形的大豆品种资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不同粒色、粒形和结荚习性间的差异最为明显,无限结荚习性、籽粒为黑色肾形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低,籽粒为双色肾形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低.研究结果为大豆品质育种选择亲本和杂交后代处理的提供依据,并筛选了12份高蛋白和大粒的品种供育种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夏播大豆产量的环境响应及高产品种的主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生长环境对夏播大豆产量的影响及高产品种的主要性状特征,选用50份大豆品种在黄淮海夏播大豆生态区的蒙城、阜南、龙亢试验点进行连续三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环境下夏播大豆产量和高产大豆品种的农艺、品质、适应性等。结果表明:(1)试点间、年份间及品种间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试点间方差占总方差的15.75%,年份间方差占6.48%,品种间方差占24.90%。3个试点中,蒙城点产量最高,龙亢点最低,平均产量相差在343.63~1 133.28 kg·hm-2,三年均达极显著水平。(2)有14份品种在3年9点次试验中平均产量高于2 700.00 kg·hm~(-2),其中11份是亚有限生长习性,3份是有限生长习性,产量位于前4位的全部是亚有限生长习性品种。高产品种中,亚有限生长习性品种的生殖期、单株粒数等均值大于有限生长习性品种,结荚高度、百粒重等小于有限生长习性品种。与普通品种比较:高产大豆品种的生殖期、主茎节数、单株粒重、种子脂肪含量均值均大于普通品种达极显著水平(t=2.94**;t=3.23**;t=2.87**;t=2.89**),种子蛋白含量低于普通品种达极显著水平(t=2.98**)。(3)筛选出14份高产大豆品种,其中产量位于前四位的分别是高丰1号、GR8836、铁杆1号及中品661,均有较好的广适性。同时,高产品种在蒙城试验点,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适应性表现。不利的生长环境是目前黄淮夏播生态区大豆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针对大豆生长的不利因素,优化栽培技术并配合高产品种,可以起到增产、稳产作用。高产大豆品种一般具有生殖期较长、主茎节数较多、单株粒重较大,脂肪含量较高的特点。亚有限生长习性品种可能因为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所以在试验中有更好的产量表现,应该在未来的研究中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不同播期夏大豆的产量、光合特性和气象因子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播期对黄淮海地区夏大豆产量的影响,以大豆品种齐黄34为材料,设置7个播期,比较了不同播期大豆产量性状的差异,并分析了降水和温度与夏大豆生育进程、光合性能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地区,夏大豆花后阶段降水和温度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因子。适期早播可延长夏大豆的生育天数,增加花后积温,提高花后累积日温差,花后阶段获得充足降水,可使夏大豆后期衰老速度减慢,提高光合势, 增加干物质量,提高收获指数。降水和温度主要通过影响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来影响产量,产量表现出随着播期推迟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适期早播有利于大豆增产。该研究可为黄淮海地区大豆播期的科学设置以及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和光照处理,研究了中豆33和中豆34的光周期反应特性,并与其他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早、中熟夏大豆品种相比,夏播时中豆33和中豆34全生育期较短,主要是因其生殖生长期较短,但仍然有较长的营养生长期。中豆33营养生长期对短日照更敏感,而中豆34生殖生长期对短日照更敏感。  相似文献   

14.
用早毛豆、夏大豆、特用豆和芽用豆类计18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早毛豆各品种的全生育期无明显的影响,而其它类大豆品种的全生育期均随播期的延迟而缩短.除早毛豆外,大豆株高、单株分枝数、单株成英数和单株产量多随播期的延迟而降低;百粒重在35g以下的,播期对百粒重的影响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及播期对丘区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麦/玉/豆"模式下,研究了不同品种与播期对丘区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以晚熟品种(贡选1号)的产量最高,达1375.11 kg/hm2,中熟品种(乐豆1号)次之,早熟品种(浙春3号)最低.与早中熟品种比较,晚熟品种表现为营养生长期较长,与玉米的生殖共生期为零,植株较高,茎粗增加0.13~0.16 cm,分枝多0.38~0.89个,主茎节数多4.47~7.12个,单株有效荚数、每荚粒数极显著高于早中熟品种,适合套作.播期间产量也有差异,以播期6月7日的产量最高.品种不同,表现略有差异.中晚熟品种的适宜播期为6月7日,表现为单株荚数、荚粒数较高;早熟品种以6月14日的产量较高,表现为单株荚数、荚粒数和百粒重较高.  相似文献   

16.
李雪梅  朱长甫 《大豆科学》1996,15(3):228-234
本文研究了摘英、摘心和去叶处理对不同生长习性不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摘荚处理对无限型大豆固氮酶活性(ARA)无明显影响,而使有限型和亚有限大豆的ARA明显降低。摘心和去叶处理使三种生长习性大豆ARA降低;摘英、摘心和去叶处理使三种生长习性大豆根瘤中酰脲含量增加;去叶处理使有限型大豆幼茎中酰脲含量明显增加,但对无限型和亚有限型大豆影响不大。摘英处理使有限型和亚有限型大豆幼茎中酰脲含量明  相似文献   

17.
播期对新疆高产春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播期对新疆高产春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规律。采用田间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4个播期(4月11日、4月21日、5月1日、5月11日)对4个高产春大豆品种(系)生育期、产量、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大豆生育进程推迟,生育期、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4月21日较高,变幅为4 243.3~4 888.9 kg·hm~(-2);推迟播期籽粒粗脂肪含量持续下降,籽粒蛋白质百分含量受播期影响小于脂肪含量,表现因品种(系)而异。伊犁地区春大豆适宜播期是4月21日前后,5月11日前播种春大豆在9月底前可正常成熟,可获得近4 000 kg·hm~(-2)产量。  相似文献   

18.
晚播对菜用大豆根系、干物质积累及鲜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期是大豆高产栽培管理的重要手段.利用正常大豆播种期为对照,研究了三个相对晚播日期对菜用大豆物候期、根系、干物质及鲜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明显缩短生育期,播期越晚,播种到出苗的时间越短,整个生育日期越短,晚播能促进营养生长,增加苗期干物质的积累,但显著降低苗期根表面积和减少根长,根冠比下降.晚播也显著增加地上干物质的积累,6月14日播种R6期的干物重最高为:51.1g·株-1.适当的晚播可有利于菜用大豆的鲜荚产量形成.6月4日和6月14日播种R6期后10 d鲜荚产量最高,可作为哈尔滨地区的菜用大豆的适宜播期.  相似文献   

19.
不同供N方式对大豆生长和结瘤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对比研究了不同供N方式对大豆生长和结瘤同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供N和非持续供N对大豆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在苗期,非持续供N与持续供N相比,对大豆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在仡期以后则是持续供N对大豆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大;持续供N和非持续供N对大豆结瘤同氮的影响不同,大豆根瘤数量表现为非持续供N>持续供N>无N,表明氮肥的持续施用对大豆根瘤的形成和生长有抑制作用,不利于大豆根瘤的生长发育;不论何种方式供N对大豆同氮酶活性和豆血红蛋白含量均有抑制作用,使固氮酶活性和豆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而且氮肥的持续施用对固氮酶活性和豆血红蛋白含量的抑制要显著高于非持续供N,表现为持续供N<非持续供N<无N,因此,氮肥的持续施用使大豆的同氮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Sowing using a rotary tiller rotating in reverse (up-cut) is a labor-saving technology for soybean production because it can perform tillage and sowing, make ridges, and bury winter crop residues in one operation. However, the power requirement of up-cut rotation is higher than of normal rotation (down-cut), resulting in lower working speeds. Shallow tillage sowing methods may be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Here, we develop a shallow tillage sowing method using an up-cut rotary and a side-disk which could perform the aforementioned works in one operation and conducted field experiments in 2015 and 2016 to study the effect of our sowing method (up-cut shallow tillage; UST) on ridge shape, soil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VWC) and soybean growth and yield,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sowing methods (up-cut conventional tillage; UCT, and down-cut conventional tillage; DCT). Ridge shape did not differ among sowing methods. The VWC at 10 and 20 cm depths in DCT was always higher than in UST and UCT, indicating poorer drainage. The VWC at 10 cm depth decreased quickly after rain in UST and UCT, indicating good surface-layer drainage, but at 20 cm depth in UCT, VWC was lower than in UST, especially during dry spells, indicating higher water-holding capacity in UST than in UCT. Shoot and root growth and seed yield did not differ among sowing methods, indicating that UST did not negatively affect soybean growth and yiel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UST can be used for soybean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