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方粳稻不同品种产量及其与穗部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北方超级稻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产量及其与穗部性状相关性的结果表明,沈农265和沈农6014产量水平较高.其中沈农265比对照品种辽粳294和辽粳371分别增产7.96%和14.16%,与二者的产量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沈农6014比对照品种辽粳294和辽粳371分别增产9.50%和15.80%,与它们的产量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虽然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千粒重和穗数较低,但可以通过保证较高的每穗粒数来获得高产.结实率与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一次枝梗结实率、一次枝梗着粒密度、二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着粒密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产量与着粒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结实率与着粒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表明遗传改良已经克服了着粒密度对结实性的不利影响,提高千粒重是超高产品种进一步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秧龄对淮北地区机插稻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秧龄对不同品种机插稻产量的影响表现为:首先受秧龄影响的是每穗结实粒数或结实率其次是千粒重,而对穗数和每穗颖花数的影响较小,即秧龄主要影响籽粒充实度。中熟中粳品种在5月28日前播种能够正常成熟,就淮北地区而言,可以使用中熟中粳品种进行机插秧。  相似文献   

3.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在22.5×104~3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N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337.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稻株吸N量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植株含N率和N素累积量过高不利于叶鞘茎中的N素向穗部运转,降低籽粒N素积累量,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而减产。(4)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纯N 225.0 kg/hm2,栽插密度22.5×104穴/hm2,高峰苗控制在500.0万/hm2左右,有利于两优培九抽穗前茎鞘叶N素积累和抽穗后向穗部运转,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粳6号和超级稻松粳9号两个寒地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插秧密度对两品种千粒重影响相对较小,而对每穴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相对较大.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地区,松粳6号和超级稻松粳9号的最适插秧行株距为30cm×13.3cm和30cm×16.7cm.  相似文献   

5.
合理的群体结构是水稻产量提高的基础,水稻基本苗是调节水稻群体结构的重要手段。为了研究不同基本苗对粳稻品种‘南粳51’产量的影响,进而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 ‘南粳51’为试验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每穴不同栽插基本苗数下‘南粳5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株行距统一为13.3 cm×25 cm的条件下,‘南粳51’每穴4苗的实收产量最高,每穴5苗的实收产量最低,不同基本苗处理间实收产量顺序依次表现为4苗/穴>3苗/穴>2苗/穴>5苗/穴。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南粳51’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逐渐增加,穗粒数逐渐降低,千粒重几乎没有差异。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南粳51’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穗粒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基于盐碱地土质差、水稻产量低的问题,开展增施腐殖酸及减量施肥对水稻穗部性状与产量影响的研究。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盆栽试验,共计12个处理,每个处理16盆,3次重复,设置腐殖酸3个水平,施肥量4个水平。结果随着腐殖酸施用量的增加,垦粳7号穗部性状中穗重、穗长、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穗粒数、二次枝梗结实率明显增加,一次和二次枝梗千粒重明显降低,理论产量明显增加,A2、A3较A1分别增加2.45、4.97g/穴;减量施肥对穗部性状影响不明显。腐殖酸通过增加垦粳7号穗粒数和每穴穗数,从而增加水稻的理论产量;随着腐殖酸施用量的增加,千粒重随之下降;减量施肥通过增加垦粳7号每穴穗数和穗粒数,B3理论产量较B2和B4分别高出0.90、1.29g/穴,从而保证理论产量。因此,增施腐殖酸及减量施肥通过增加垦粳7号每穴穗数与穗粒数提高和保证理论产量。以腐殖酸A3(31.68g/盆)配合B3(常规用肥量减量20%)组合即可保证理论产量,又可降低肥料使用量。  相似文献   

7.
选用135个寒地粳稻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研究产量构成主要因素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和穗长对产量直接构成因素穗粒数和结实率有显著影响。穗数x穗粒数x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穗数x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两者单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之和。千粒重单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小于穗粒数单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但千粒重与结实率的结合效应却大于穗粒数与结实率的结合效应。综合而言,协调好穗数和穗粒数之间的矛盾是水稻获得高产的首要途径,其次要兼顾结实率和千粒重两因素及两者结合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适合盐碱水田水稻种植的高效栽培模式,提升水稻产量,促进经济效益。以‘吉粳511’为试验材料,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增加,株高逐渐增加,株高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794*。(2)施氮量对产量、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对每穗实粒数和总粒数影响较小。灌水量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对产量、每穗实粒数和总粒数影响较小。(3)产量与有效穗数(X_1)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647*,与每穗实粒数,总粒数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种子产量回归方程为Y=922.475+350.159X_1。(4)当施氮量为N2条件,灌水方式为传统灌溉时,产量达到最高,分别比间歇灌溉高3.3%,控制灌溉高6.7%。通过本试验可以看出有效穗数,总粒数和结实率受氮肥梯度影响较大,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孕穗期冷害对优质香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冷敏感品种绥粳4和冷钝感品种垦稻08-169为试验材料,于孕穗期17℃低温处理0(CK)、3、6、9d,研究孕穗期低温胁迫对优质香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低温胁迫降低优质香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其中低温胁迫3、6、9d极显著降低2个品种的穗上、中、下部每穗粒数,使整穗每穗粒数下降。低温胁迫6、9d极显著降低2个品种的穗上、中、下部千粒重,使整穗千粒重下降。低温处理6d极显著降低了绥粳4的穗上、中、下部结实率和垦稻08-169穗下部结实率,低温处理9d极显著降低了2个品种穗上、中、下部结实率,使整穗结实率下降。不同耐冷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结合生产实际以低温6d为标准,孕穗期低温胁迫对冷敏感绥粳4穗上、中部结实率影响更大,对冷钝感品种垦稻08-169的穗下部千粒重影响更大。因此,孕穗期低温胁迫通过降低穗上、中、下部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穗下部结实率来减少优质香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在22.5×104~3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N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337.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稻株吸N量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植株含N率和N素累积量过高不利于叶鞘茎中的N素向穗部运转,降低籽粒N素积累量,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而减产。(4)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纯N 225.0 kg/hm2,栽插密度22.5×104穴/hm2,高峰苗控制在500.0万/hm2左右,有利于两优培九抽穗前茎鞘叶N素积累和抽穗后向穗部运转,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优质早籼稻产量性状分析及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5份优质早籼稻新品系的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性状均与产量呈正相关,除株高外,其余5个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均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产量性状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每穴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47.84%),其次为每穗总粒数(21.86%),再次为千粒重和结实率(分别为14.47%和9.46%).根据分析结果,笔者认为优质早籼稻高产育种应主攻分蘖和提高分蘖成穗率,同时注意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优质早籼稻高产(即产量达500~600kg/667m^2)育种的产量性状模式为单株有效穗8~10穗、每穗总粒数125~15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4~27g.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籼爪交和粳爪交杂种在长沙、三亚的农艺性状和干物质产量的杂种优势.在长沙的籼爪交杂种在结实率和每穗实粒数方面具有负向超亲优势,在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粒重和理论产量方面存在负向对照优势,其余性状均为正向优势;粳爪交杂种在千粒重和结实率方面存在负向超亲优势,其余性状为正向超亲优势, 在始穗期、秆高和单  相似文献   

13.
优质香稻黔香优302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香型杂交水稻新组合黔香优302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在贵州省5个试验点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黔香优302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变异系数较大,各农艺性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产量因子是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正向作用最大,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在栽培技术上,应主攻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并协调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施肥量对2个超级稻品种叶片SPAD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超级稻品种‘松粳9 号’和‘松粳15’叶片SPAD 值的变化规律,明确叶片SPAD 值与产量性状的关系,以超级稻‘松粳9 号’和‘松粳15’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肥力条件下超级稻‘松粳9 号’和‘松粳15’上部4 个叶片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SPAD 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2 个超级稻品种叶片SPAD 值呈逐步增加的趋势,施肥量越高增加的幅度越小。在整个调查期内,‘松粳15’叶片SPAD 值明显高于‘松粳9 号’。2 个超级稻品种叶片SPAD 值与每穴穗数、每穗粒数、公顷产量呈正相关,与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与每穗粒数、结实率相关性更为紧密,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籼型三系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在华南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或新选育的5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产生的杂种, 2003年晚造种植杂种和其亲本(保持系和恢复系)并在收获后进行考种,对三系杂交稻亲本与其系列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对组合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保持系的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与其不育系系列组合对应性状分别呈显著、显著和极显著正呈显著正相关,每穗粒数与其不育系系列组合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恢复系每株穗数与其系列组合每株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其系列组合千粒重,千粒重与其系列组合每穗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对于杂交稻组合选育,选育高产组合本身首先结实率要高,出于优质考虑千粒重较小,选择穗数适中的大穗型。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超级稻Ⅱ优明86的高产结构特征,根据2006~2012年131套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9.02%,穗粒数为27.27%,千粒重为11.92%,结实率为8.37%。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对总粒数的贡献率分别为52.33%和46.68%。总粒数对库容量的贡献率为91.68%,千粒重为11.92%。库容量对产量的贡献率89.44%,结实率的贡献为8.37%。说明Ⅱ优明86的高产、超高产的关键是应培育多穗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  相似文献   

17.
孙明法  姚立生 《种子》1997,(4):30-32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特优559产量构成因素及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优559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强。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穗数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每穗总粒数,再次是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不大。揭示其高产途径和主攻目标是“攻足穗,争大穗,提高结实率、稳定粒重”,使穗、粒、重协调发展,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18.
龙粳14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培育的第3积温带超级稻品种,通过不同肥量和密度试验,确定该品种实现超高产的最佳产量结构及相应的综合栽培技术。龙粳14号品种超高产(单产650~700kg/667m2)产量构成:3.54~3.82万粒/m2(362~390穗/m2,20穴/m2,18.1~19.5穗/穴,97.9实粒/穗,千粒重27.5g),成穗率81.8%以上,结实率96.0%。  相似文献   

19.
安徽中籼稻主要产量因子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省2000—2005年的中籼稻区域试验和联合鉴定试验的424个品种(组合)为材料,对产量性状作了相关分析及主成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有效穗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有效穗呈负相关。所以在中籼品种(组合)的高产育种中,应以选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即要选育穗大粒多型品种,不必过于追求有效穗和千粒重。穗实粒数、产量与全生育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即生育期短的品种(组合)也可以实现高产。主成份分析也表明穗实粒数、穗总粒数是高产育种主攻的关键。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中籼稻品种(组合)高产育种策略建议,为中籼新品种(组合)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特优559产量构成因素及丰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特优559产量构成因(?)及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优559丰产性、稳产性好,适应性强。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穗数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每穗总粒数,再次是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不大。揭示其高产途径和主攻目标是“攻足穗,争大穗,提高结实率,稳定粒重”,使穗、粒、重协调发展,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