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解除多花黄精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利用Nikon-SMZ 800体式显微镜观察多花黄精种子不同萌发时期的外观形态,采用石蜡切片法将多花黄精种子特殊部位制成切片,在Olympus-BX 6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解剖结构,探究多花黄精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及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多花黄精种子萌发过程可分为:刚采摘、未萌发、刚萌发、小球茎形成、初生根茎形成和出苗6个阶段;2)成熟的多花黄精种子,其胚未分化出明显的子叶、胚芽和胚根,随着种子的萌发而分化成成熟胚;3)多花黄精种子的萌发伴随着胚乳的降解;4)多花黄精种子同时存在生理休眠和形态休眠,具有形态生理休眠特性。  相似文献   

2.
《种子》2020,(6)
[目的]研究多花黄精种子萌发抑制物的特性,探讨消除或减轻种子萌发抑制的方法。[方法]显微观察多花黄精种胚的形态;观察黄精粉末水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比较不同时间段温水浸种液中萌发抑制物活性差别;以白菜种子为受体检测GA_3对多花黄精种子萌发抑制物的拮抗作用。[结果]多花黄精种胚呈棒状,尚存种子形态后熟现象;随着抑制物的浓度增大,对白菜种子萌发的抑制也增大;温水浸种液1(0~24 h)对白菜种子萌发生长抑制最大,浸种液2(24~48 h)和3(48~72 h)对白菜种子萌发和生长没有太大影响;0.1 mg·L~(-1) GA_3、0.2 mg·L~(-1) GA_3能提高白菜种子的发芽率,促进白菜幼苗的生长,而0.3 mg·L~(-1)的GA_3反而抑制白菜种子萌发。[结论]多花黄精种子萌发抑制物大多存在于种皮中,具有抑制种子萌发,抑制幼苗根部生长、叶绿素合成和幼苗对水分的吸收利用的特性,适当浓度的GA_3对萌发抑制物起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采自湖北神农架的洪平杏(Armeniaca hongpingensis Yu et Li)种子为材料,对其形态特征、种皮透性及萌发抑制物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洪平杏种子的平均长度、宽度和厚度分别为(2.726±0.073) cm、(1.876±0.069) cm和(1.119±0.027) cm,千粒重为(1 851.033±62.85) g,种子为大粒种子,内部两个大子叶蕴含着丰富的营养物质,是物质与能量供应的来源,可以保证种子萌发。平均含水量为(12.72±1.25)%。带壳种子的平均吸水率为(18.60±0.53)%,去壳种子的平均吸水率为(32.44±6.27)%,种壳与种皮能减缓水分进入种子的速度,但不影响总吸水量。T.T.C活性染色检测到4℃下干藏半年的种子生活力仍为100%,都是健康有活力的种子。白菜种子的萌发检测表明,洪平杏种皮和种胚中均存在萌发抑制物质。洪平杏种子休眠的主要因素是种皮和种胚含有的萌发抑制物以及坚硬的外种壳对萌发过程中胚根突破种皮的机械阻力。此外,内果皮和种皮可能会对种子萌发早期的吸水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4.
石灰花楸种子休眠机理及解除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石灰花楸种子休眠解剖结构基础、休眠影响因素和解除方法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石灰花楸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胚形态发育完全,种皮木质化程度较高、透气性障碍显著,在种皮和胚中均存在萌发抑制物质,休眠类型为综合性休眠(PY+PD).低温层积40~45 d,石灰花楸种子萌发率可达85%以上,是解除休眠的有效途径.种子去除不同部位种皮、种胚、种胚去除不同量子叶处理,萌发率为18.33%~51.67%,种子萌发后幼苗多不能正常生长;种子经各种浓度和时间梯度的NaOH、H2SO<,4>和GA<,3>处理,仅75%H2 SO<,4>处理5 min可以打破休眠,种子萌发率为25.67%.  相似文献   

5.
多花黄精种子化学成分及萌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2021,(8)
多花黄精作为我国名贵的药食同源多年生草本植物,可补气养阴、消炎止痛和健脾润肺,常用于治疗头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等。近几年,随着食用植物油的迅速发展,多花黄精种子化学成分特别是脂肪酸成分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但多花黄精种子具有综合休眠特性,阻碍了其种质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本文对多花黄精种子的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及萌发研究进展进行论述,旨在为多花黄精种质资源收集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多花黄精种子后熟过程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2018,(10)
多花黄精是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药食兼用草本植物。多花黄精种子具有休眠现象,自然萌发率极低,需要进行后熟才能萌发。通过观察和测定不同温度层积处理过程中多花黄精种子内源物质ABA、CTK、GA、IAA的含量来探索种子休眠机制,为多花黄精种苗繁育、农业生产应用及种质资源保存提供基础的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精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黄精种子的休眠原因.方法:研究黄精种子的吸水规律、各部位(种皮、胚乳和胚)内源抑制物质的生物测定和进行组织培养等.结果:黄精种子吸水缓慢;种子不同部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芽抑制物质;组织培养时,不同处理的种子萌发存在差异.结论:黄精种子胚乳吸水障碍以及种子各部位舍有不同程度的内源抑制物质等可能是其休眠期长、不易萌发、发芽率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四种鸢尾属植物种子休眠和萌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刁晓华  高亦珂 《种子》2006,25(4):41-44
燕子花(Iris laeviga ta)、玉蝉花(Iris ensa ta)、溪荪(Iris sanguinea)、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是鸢尾科4种喜水湿植物。经萌发实验证明,除溪荪种子没有休眠外,其它3种种子都有休眠。经去除种皮、低温沙藏、赤霉素处理和胚培养4种处理,证明燕子花、玉蝉花、黄菖蒲中抑制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是胚乳。不同种打破休眠的有效方法不同,其中50 mg/L GA3处理可提高黄菖蒲种子的发芽率,达到84.4%,而低温沙藏30 d可使玉蝉花种子的发芽率达到94.4%,低温沙藏90 d则可提高燕子花的发芽率达到87.8%。  相似文献   

9.
赤皮青冈种子质量与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缩短种子发芽时间,提高种子发芽率,研究其内果皮、种皮、硫脲以及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赤皮青冈种子为材料,测定种子的质量指标,掌握该种子的基本特性。结果表明:(1)赤皮青冈种子呈现卵状圆柱形,坚果,内果皮光滑,颜色为褐色或亮棕色。整个种子无胚乳结构,去掉种皮后是一个团状胚的结构。种子长(1.82±0.35) cm,种子宽(1.35±0.08) cm,种脐宽(0.76±0.36) cm,壳斗宽(1.61±0.18) cm,壳斗内径(1.60±0.09) cm,壳斗高(0.698±0.102) cm,百粒重为(150.1±40.95) g,鲜种子含水率在40%左右,未经贮藏种子发芽率为44.2%,发芽时间达68天。(2)同时,去掉内果皮和种皮,种子萌发所需时间最短,发芽率达66.5%;4%硫脲液浸泡处理,种子的露白和萌发时间也较短,发芽率为56.5%;200 mg/kg、600 mg/kg浓度的GA3 2组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34.0%、45.8%,说明600 mg/kg的浓度处理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夏蜡梅种子形态结构和萌发特性,以其种子为研究对象,用体视显微镜结合石蜡切片法观察夏蜡梅种子形态和种胚的解剖结构,用称重法测定不同处理种子吸水率,并统计不同贮藏种子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夏蜡梅种子呈不规则纺锤状或长圆形,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属双子叶无胚乳种子;外种皮致密坚硬,深褐色、有光泽,透水能力较差,通过刻伤种皮,可显著提高吸水率;内种皮薄膜状,浅褐色,紧贴种胚;种胚发育较为成熟,白色或淡黄色,胚细胞富含淀粉粒,子叶发育良好,两片子叶相互卷合,胚芽分化不明显;湿沙冬藏处理可缩短种子萌发时间并显著提高发芽率,高达(72.22±6.44)%;刻伤种皮处理,可显著提高吸水率,从而打破休眠,提高其发芽率。研究表明,水分冲破种皮对破除夏蜡梅种子休眠和促进萌发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胡小荣  孙雨珍 《种子》1995,(5):20-23
通过对野生向日葵种子吸水速度试验和切去种子钝端1/4,去壳、去皮等处理,结果表明引起野生向日葵种子休眠的关键部位是种壳和种皮。种壳中的发芽抑制物质和种皮的透气性不良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任何去除种壳和种皮的处理都能迅速有效地破除休眠促进萌发。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假色槭种子透水性及种子不同部位甲醇浸提液生物活性,初步探讨假色槭种子休眠原因,比较了假色槭完整种子和剪裂种皮种子的吸水率,测定了种子各部位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强度。结果表明,种皮透水性良好,对假色槭种子休眠影响较小。假色槭种子的果皮、种皮、胚浸提液处理后,对小麦种子发芽率影响较小,但却严重影响了小麦苗高、苗鲜重、根长、根鲜重的生长,降低了叶绿素含量、淀粉酶活性,抑制了小麦种子对自身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吸收利用,而且随着各部位浸提液浓度比例的不断提升,其抑制活性也表现得愈加强烈。在各部位浸提液浓度比例相同的情况下,胚浸提液对小麦种子发芽率、苗高、苗鲜重、根长、根鲜重的生长以及各项生理指标的抑制影响强于种皮和果皮。说明假色槭种子果皮透水性不是其休眠的主要原因,种子各部位存在发芽抑制成分,尤其是胚的抑制活性最强可能是其休眠期较长、不易发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2种雀稗属牧草种子为材料,从种子的吸水性、浸提液活性的生物测定和GA3、ETH、IAA等外源激素浸泡处理等角度,研究2种雀稗属牧草种子休眠机理及破除方法.结果表明:1)2种雀稗属牧草种子生活力均达到92.2%以上,但发芽率较低.宽叶雀稗和巴哈雀稗的发芽率分别仅为59.3%和10.0%,都具有明显的休眠现象.2)2种雀稗属牧草种子的种皮均不限制种子吸水,但巴哈雀稗种子种皮对种子萌发有机械障碍.3)2种雀稗属牧草种子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及自身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2种雀稗属牧草种子内源抑制物含量较高.可知,宽叶雀稗种子休眠属于生理休眠,巴哈雀稗种子休眠属于综合休眠.4)GA3、IAA、ETH、H2SO4及复合处理对宽叶雀稗种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GA3、H2SO4及复合处理对巴哈雀稗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H2SO4处理5 min巴哈雀稗种子效果最佳,可提高发芽率35.3%.  相似文献   

14.
潘健  郭起荣  方乐金  张建伟 《种子》2012,31(3):17-19,22
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e Rehd)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国家二级稀有濒危保护树种,其种子具休眠特性。测定了永瓣藤种子千粒质量、含水量、吸水率和种子生活力等指标,分别采用层积、酸蚀和GA3处理种子,分析不同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永瓣藤种子千粒重为(4.504 8±0.055 8)g,含水率为13.18%±1.84%,吸水率为29.95%±1.58%,种子生活力为94.25%±0.017 1%,种子萌发实验的发芽率为0;层积时间对种子萌发影响不显著,最高仅为2.67%±1.53%,种子经50%H2SO4处理20 min的发芽率为18.00%±3.46%,种子经250 mg/L GA3处理24 h然后再经室内层积75 d,发芽率达到72.67%±7.02%,对照仅为1.67%±1.15%,永瓣藤种子休眠首次有效破除。永瓣藤种子休眠可能与种皮障碍有关,种子内可能存在活性较强的内源抑制物质是引起种子休眠的重要原因,GA3处理能有效解除其种子休眠。  相似文献   

15.
以密花香薷种子为试验材料,对种子的形态、种子质量、萌发特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密花香薷的种子为近卵圆形,灰褐色,长2.123~2.705 mm,宽1.414~1.806 mm,千粒重2.808 g,生活力67.50%,净度88.23%,含水率13.18%。种子的种皮薄,不是造成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的发芽率逐渐提高,种子存在后熟现象;黑暗有利于种子的萌发;赤霉素和硝酸钾对打破种子休眠的最适浓度分别为7%和800 mg/L。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紫椴种子休眠原因并找到休眠解除方法,以紫椴种子为材料,对其透性、萌发特性及休眠解除方法进行了研究。种子透性试验结果表明,紫椴种子经浓硫酸处理后透性增加,吸水率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特性试验显示,紫椴完整种子萌发率为0,去掉种皮后,保留完整胚乳的种子萌发率为4.0%,切除部分胚乳(根尖未露出)的种子萌发率为23.3%,剥除胚乳帽露出根尖的种子萌发率为84.7%,离体胚萌发率为100%,此结果表明紫椴种子存在休眠,但其种胚并不存在休眠,其休眠是由胚外因素导致,胚乳(尤其是胚乳帽)是造成紫椴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种子休眠解除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浓H2SO4处理15 min+500 mg/L GA3溶液浸泡12 h+低温层积30天,可使紫椴种子发芽率达92.0%,可作为快速解除紫椴种子休眠的有效方法。综上,紫椴种子的种皮具有一定的透性障碍,但胚乳帽是造成其休眠的主要原因,使用浓H2SO4处理+GA3浸泡+低温层积的综合处理方法可在30天内解除紫椴种子的休眠。  相似文献   

17.
对广西绞股蓝种子进行了生活力测定、发芽试验、吸水率测定及离体胚萌发试验,并对广西绞股蓝种子进行酸碱处理、低温层积和干藏处理、GA3和6-BA溶液处理,探讨不同的处理对广西绞股蓝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鲜广西绞股蓝种子的活力高达98%,但在6个恒温和1个变温条件下,其萌发率最高仅为11.7%,说明广西绞股蓝具有明显的休眠现象。种子吸水性测定结果表明,广西绞股蓝种皮限制种子吸水,离体胚萌发实验证实广西绞股蓝种子的胚在离体条件下没有休眠现象,说明种皮障碍是导致广西绞股蓝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低温层积不能解除广西绞股蓝种子的休眠,而干藏则会导致种子内部失水,从而导致种子生活力降低。浓硫酸和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处理均不能打破种子的休眠,仅6-BA溶液处理对4℃层积后的种子萌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是一种富合营养物质的豆科牧草,适应酸性、干旱及贫瘠的土壤,在我国分布广泛,然而种子的休眠特性限制了它的利用.为此,以青藏高原亚高山草甸的野生百脉根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擦破种皮、化学腐蚀、低温冷冻等方法研究打破种子休眠的办法.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百脉根种子的硬实率高达92.3%,种皮厚度为(65.63±2.26)μm,比对照高出60.4% (p<0.01),可见野生百脉根种子以种皮厚、透水性差为特点.试验还发现,擦破种皮后,种子的发芽率由8.7%提高到85%;浓度为98%的浓硫酸浸泡5,15,25 min均能有效地降低种子的硬实率,提高发芽率,其中以15,25 min处理效果最好,相比而言,浓度为40%的NaOH处理效果不明显.GA3、低温湿沉积+GA3及-4℃,-20℃及液氮超低温冷冻能显著提高发芽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