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提高蚕茧质量是丝绸行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普及推广纸板方格簇是生产优质蚕茧的重要技术措施。前几年受蚕茧大战的影响,蚕茧质量严重下降,造成了当前整个丝绸行业的严重不景气。要改变这种状况,恢复丝绸行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必须从提高蚕茧质量上入手,全面推广纸板方格簇。 簇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蚕茧质量的关键。簇具与茧质的关系:一是由于簇具的结构直接影响吐丝和结茧,如柴印茧、畸形茧、黄  相似文献   

2.
<正> 为有效提高蚕茧质量、切实抓好养蚕上簇簇具及簇中管理这一薄弱环节。省丝绸公司最近在夹江县举办了以现场为课堂的技术培训。这次培训是贯彻全省年前在高县召开的建立蚕茧基地,发展蚕桑“两户”会议精神,实施蚕茧生产“三提高”的重要步骤。参加培训的有各市、地、县蚕桑站科技干部共76人,其中具有大学专业学历的10人,中专学历的共51人。  相似文献   

3.
<正> 簇具是影响蚕茧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各种簇具的经济效果,加速推广优良簇具,提高蚕茧品质,去年春、夏两个蚕期进行了不同簇具的上簇效果调查,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1 试验目的 众所周知,当今市场经济的商品竞争,主要是质量竞争。家蚕上簇使用什么簇具,是影响茧丝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关方格簇与蜈蚣簇、折簇、伞形簇等簇具使用效果的比较试验报导较多。而且,普遍认为方格簇能有效地提高蚕茧的质量。但方格簇与广西的当家簇具——竹花簇相比,其实用效果如何?尚缺乏系统的对比试验和分析的报导。本试验旨在通过不同地区布点,在相同的条件下对比试验,分析不同簇具的实用效果,为我区蚕茧生产向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瑛  李严明 《四川蚕业》2004,32(3):37-38
蚕茧质量的好坏与桑叶质量、蚕品种、饲养管理、上蔟条件、蚕茧收烘等诸多因素有关。目前,广大农村不少蚕农忽视了蔟具改良和蔟中管理,导致蚕茧质量低劣,丰产不丰收。通过对不同蔟具和不同蔟中管理所营蚕茧进行调查研究,说明优良蔟具和开门开窗上蔟对提高茧质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省蚕农生产的蚕茧,丝厂可以直接用来缫丝的上车茧率,根据调查大约在85%左右,其余15%的蚕茧要作为下茧不能缫丝。一般下茧为蚕病引起的印烂茧、薄皮茧,下栏茧,大部分在售茧已选去,此外,如黄斑茧、柴印茧、畸形茧和双宫茧等占下茧总重量80一90%,主要是由簇具和上簇技术处理不良所造成的。因此,上簇的簇具和簇中技术管理,不仅和丝厂上车茧率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对提高蚕茧的内在质量亦有很大影响,所以簇具的改  相似文献   

7.
<正> 茧、丝、绸生产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蚕茧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丝绸的质量。提高蚕茧质量的途径很多,本文主要谈一下如何利用经济杠杆促使蚕农提高蚕茧质量的问题。簇具的优劣和上簇环境的适宜与否,对蚕茧的上茧率和内在质量影响很大。日本的春用品种和江苏省的春用品种质量基本相似,单位产量也基本相等,但是,上茧率和出丝率相差甚远。究其原因除气候条件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日本普遍使用了方格簇。日本五十年代初,推广方格簇30%,上茧率为89.25%,到六十年代方格簇占70%,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蚕丝界诸多蚕业工作者、专家十分重视蚕茧质量的提高。分析了我省蚕茧质量下降的诸因素,提出了提高蚕茧质量的政策和技术方面的改进意见。农业部门在积极推广优良蚕品种,加强技术服务体系,推广应用新的理想簇具和改进簇中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1987年春期全省推广菁松×皓月等优良新蚕品种的比例已占到总发种量的48.3%;推广纸版方格簇具180万片,是数量最多的一年。但是,由于茧丝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茧丝价格没有较好理顺,整个  相似文献   

9.
蚕茧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生丝质量。通过分析优质蚕茧生产与蚕品种、家蚕饲养技术、上蔟环境条件、蔟具和现行评茧标准的关系,认为当前蚕业生产主要是在选用蚕品种、家蚕饲养技术、上蔟环境条件、蔟具和收茧上存在不足;提出要实现优质蚕茧生产必须选用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家蚕品种、改进养蚕技术,普及方格蔟具,适时售茧,采用"优质高价、劣质低价"评茧标准收购鲜茧等配套技术与管理政策来提高蚕茧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 蚕桑生产的迅速发展,要求簇具也应有个相应的发展。从农村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求簇具所具备的条件是既能保持和提高蚕茧的品质,同时又要具有取材方便,造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我区蚕茧生产中,一般多注重从饲养优良品种,良桑饱食,防病等方面来提高茧质,增加收益,而忽略蚕期后的营茧管理,因此,次下蚕茧较多,经济效益下降。实践证明在养好蚕的前提下,采用结构优良的蚕簇和良好的上簇方法,加强簇中保护是有效地提高蚕茧质量和上簇工效,使蚕茧生产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几年来,我市蚕桑生产发展很快,全市85年桑园面积达到25万亩,年产蚕茧0.95万吨,但蚕茧质量上升不快,一直处于全省后进地位。为了有效地贯彻“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蚕桑发展方针,迅速改变我市茧质差、效益低的后进面貌,我们吸取了外地经验,从改革簇具着手,仿照纸板方格簇的原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试制编结式方格簇,并进一步进行了开发研究和试用,基本取得了成功。一、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3.
蚕茧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丝绸生产。蚕种、家蚕饲养、簇中管理、收购市场、烘炕、贮存等诸多因素均对蚕茧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就部分地区长期出现蚕茧质量较差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两点:一是,蚕农优良簇具的使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簇中管理;二是,茧站收烘过程中的茧质保全.而这两个因素都与茧站的管理密不可分.因此加强茧站管理,规范茧站运作,正确地执行国家的收购政策,是提高蚕茧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及丝绸工业的发展和外贸出口的需要 ,对蚕茧质量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如何增加养蚕效益 ,提高蚕茧质量 ,笔者于1999年和 2 0 0 0年连续对三县岭瑶上村的蚕茧进行了跟踪调查。1 蚕茧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1 1 统茧统收 ,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蚕茧大战的影响 ,致使蚕农在售茧指导思想上产生偏差。特别是春茧 ,潮茧的单张产量大大高于燥茧的产茧量 ,而三县岭处于弋阳、德兴两县交界处 ,长期处于蚕茧大战的中心 ,收茧全部采用统茧统收的办法 ,导致春茧大小不匀 ,茧色差 ,表面泛黄 ,无光泽 ,污染物多。双宫茧、次茧、烂茧都充斥其中 ,有的甚至在毛脚茧时就采摘出售 ,严重影响了蚕茧质量。1 2 使用不良簇具 ,导致次茧增多。 三县岭瑶上养蚕户基本都采用从山上砍下来的毛竹枝杈作为上簇簇具 ,致使柴印茧、双宫茧大量增加 ,少数采用蜈蚣簇的也是多次使用 ,造成簇枝松软 ,易倒伏 ,营茧位置少 ,营茧困难 ,双宫茧增多 ,影响蚕茧质量。1 3 簇中环境恶劣 ,质量难以确保。 由于统茧统收 ,使部分蚕农从上簇一开始就把簇室门窗关闭得严严实实 ,门窗透光处也进行了遮盖 ,以防曝晒。不到采茧结束都不打开...  相似文献   

16.
<正> 提高蚕茧质量,除蚕品种、桑叶质量和饲养管理外,主要取决于簇具的结构和簇中温、湿度光线、气流的调节与管理。笔者,在吸取各种簇具优点的基础上和取材、制作、推广易,造价低的前提下,特设计本簇。现简介于下: 一、制作原理:根据当前最先进的马粪纸板方格回转簇的工艺原理,以茧长茧幅(一般茧长3厘米,茧幅2.5厘米左右)为依据,以竹为原料加工而成。1991年涪陵市蚕桑局刘兴诗、吴文伯同志在龙坛的青羊乡进行试验取得成功。售茧时经抽样调查:上车茧率达95%以上,具有与纸板方格回转簇同样效果。由于此  相似文献   

17.
<正> 蚕茧品质的优劣主要表现在茧层率、上茧率、解舒率的高低。我省近年来逐步推广多丝量的品种与优良簇具,加之养蚕技术有了改进,蚕茧品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要多出丝、出好丝,还要进一步提高蚕茧品质。要达到这一目的,单抓某一项是不行的,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从养蚕技术方面来说,应在推广多丝量品种的同时,重视上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簇具的改革。我省农村上簇,还大量使用旧式簇具,由于这些簇具的结构不够合理,加之上簇过密,因而产生了大量的双宫茧、黄斑茧、柴印茧、畸型茧等。  相似文献   

18.
方格簇是目前最为理想的上簇工具,能显提高蚕茧质量。姜堰市目前拥有方格簇160多万片,普及率稳定在90%以上,对全年蚕茧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但到茧站出售的方格簇茧2005年全市平均上车茧率仅为85.3%。调查发现,在生产实践中,方格簇的使用技术不当是影响蚕茧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周均铭 《中国蚕业》2002,23(2):66-66
提高蚕茧质量是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提高茧质各地都采取了积极有效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海盐县针对前几年蚕茧质量下滑的实际,从调整生产结构着手,把优化生产布局,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改进簇具,严格收烘经营环节等综合生产技术配套起来,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有力地促进了茧质的提高,使本县的蚕茧质量走在了省市的前列.  相似文献   

20.
刘华才 《广西蚕业》2006,43(2):55-56
提高蚕茧质量是提高茧丝绸行业整体效益的重要基础,蚕业界通过改良桑蚕品种,推广科学养蚕技术,使蚕茧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本文就如何通过全面推广规范化方格蔟上蔟技术,加强蔟中管理,促进蚕茧质量的提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