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园参的中性及酸性单体皂苷的含量,发现主根的皂苷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延长而增高,但5年生的园参由于主根的重量增加明显,而一度皂苷含量却降低,6年生的园参,其皂苷含量又显著地增加;其侧根的皂苷在前3年增加显著,生长到第5年、第6年时,其皂苷含量则降低,但侧根中人参皂苷—Re的含量较根的其它部位相对增高;芦头的皂苷含量在第2年、第3年大量增加,而且芦头中人参皂苷—Ro即齐墩果酸葡萄糖醛酸皂苷构含量较根的其它部位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2.
野山参是国家一级保护的濒临灭绝的物种,但当今采挖野山参的行为无人制止并可获厚利。目前国内主产地长白长区的野山参资源已极其稀少。真正去放山的人(实际的采参人)也越来越少,纯正的国产野山参商品已十分罕见。但由于野山参价格越来越高,人工培育的山参(包括移山参和各种趴货)日益增多。国内对移山参、充山参和各种类似的山参,并没有统一或明确的定义,市场上普遍喜欢使用移山参的名义销售各种非正品山参,甚至一些长脖型的园参品种(如圆膀圆芦、竹节芦、草芦、线芦等)也常常充当移山参。目前,山参类药材的市场十分混乱。近年在上海俏销的“活性移山参”,由于价格在野山参与普通园参之间,又是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前景看好。但是,有此并不是真正的移山参。究竟什么是移山参?它和各种趴货之间的界限如何确定,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研究林下山参不同季节人参皂苷的动态累积及规律。用高效液相的方法对不同季节林下参的人参皂苷含量进行测定,并对人参根的各个部位的长度,重量进行测定。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林下参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林下参9月份的总皂苷的含量较高,并且人参皂苷-Rg1、-Rb1的含量高于其它采收时间。林下参中人参皂苷含量具有特征是:9月份含量达到峰值,10月份含量稳定或是略有减少。辽东地区林下山参的最佳采收期为9月份。  相似文献   

4.
采用DPPH法测定不同生长年限及产地人参中皂苷的抗氧化活性[1],比较它们之间抗氧化活性的差别。采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人参皂苷,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人参皂苷含量。结果表明,在一定年限内,人参的抗氧化活性会随着年限增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5.
人参不同部位人参皂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人参不同部位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参不同部位人参皂苷Rg1、Re、Rf、Rb1、Rc、Rb2、Rb3、Rd的含量。结果人参地上和地下部位皂苷组成不同,人参叶中皂苷含量较高,人参根中人参皂苷主要集中于参皮。结论明确了人参不同部位皂苷组成差异,为人参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传承白糖参传统炮制技艺及品种。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及实地考察挖掘整理白糖参的传统炮制工艺,实验研究白糖参的制备,描述其成品性状,对成品水分、灰分、皂苷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白糖参传统炮制工艺主要工序为煮炸、排针(二次)、灌糖(二次)、干燥;成品的水分为9.7%、总灰分为1.1%,人参皂苷Rb1、Re、Rg1含量分别为0.2240%、0.1644%、0.2244%。结论梳理验证了白糖参的传统炮制技艺,操作稳定,成品质量可控。为人参炮制品种的开发利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别以红参、生晒参(相同产地和参龄)为原料的独参汤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为解释传统中药方剂独参汤的选材和功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以红参、生晒参为原料,按照传统的独参汤的煎煮方法,制备红参独参汤和生晒参独参汤;对两种独参汤进行主要有效组分的萃取分离,得到总脂溶性成分、总皂苷和总水溶性多糖;分别通过GC-MS、HPLC和UV测定其测定其总脂类成分、总皂苷及总水溶性多糖的含量.结果红参独参汤中测得了5种脂类成分,生晒参独参汤中测得了8种脂类成分;红参独参汤中的总皂苷含量为1.3%±0.2%,生晒参独参汤中的总皂苷含量为1.1%±0.2%;总皂苷中含量最多的五种单体皂苷的含量分别为:红参独参汤中Rg1:0.1079%、Rc:0.0801%、Re:0.0614%、Rd:0.0397%、Rb 1:0.0988%,生晒参独参汤中Rg1:0.0752%、Rc:0.0518%、Re:0.0352%、Rd:0.0300%、Rb 1:0.0778%;生晒参独参汤中的水溶性多糖含量约为8.76%,红参独参汤中的水溶性多糖含量约为11.75%.结论红参独参汤中的人参皂苷和人参水溶性多糖的含量均多于生晒参独参汤中的含量,两种独参汤中均含有脂类成分.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向固体发酵工程技术,以蛹虫草为发酵菌株,以人参药材为培养基主要成分进行发酵,观察了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丝的生长情况,确定了参草菌质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测定了发酵前后多糖、虫草酸、虫草素以及人参皂苷的含量变化。结果确定参草菌质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人参的粉碎粒度为10目筛、生长因子CaCO3的加入量为1.5%、初始含水量1.5倍、接入液体种子量与人参固体培养基比例为1:1,于26℃、65%相对湿度条件下培养28天。发酵产物中虫草酸、虫草素、人参稀有皂苷Rh1、Rg3含量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比较普通人参、西洋参和长芦人参、西洋参的总皂苷及单体皂苷Re、Rg1、Rb1的含量,以阐明长芦人参、西洋参主要成分含量的品质特点。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总皂苷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参单体皂苷Re、Rg1、Rb1的含量。结果比色法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5.0~75.0μg,相关系数r=0.9929;平均回收率为100.09%,RSD为0.86%(n=6)。单体皂苷Re、Rg1、Rb1与生长年份成正相关。结论长芦人参、西洋参的总皂苷含量高于普通人参、西洋参,单体皂苷含量随着年份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西洋参原产于北美洲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和美国东部。原产地栽培西洋参大多不施用有机肥,主要采用根外追肥的方法。我国传统栽培人参中,也多不实行施肥的方法,认为施肥会烧须和烂根。而大多采用新开垦林地“伐林栽参”,伐林参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结构好肥力强,但是不利于生态平衡。目前,农田栽参是参业发展的方向。几乎任何良好的土壤,通过适宜的处理都能满足西洋参的生长。天津地区从1989年开始引种栽培,目前农田土栽培西洋参已获成功,有必要分析土壤理化性状,以便为高产栽培西洋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展叶数相同的开面叶和对夹叶部分理化性状或指标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开面叶节间长度、新梢长度和新梢重量比对夹叶大,表现“较嫩”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开面叶比对夹叶高,表现“较成熟”的主要化学成分粗纤维含量开面叶比对夹叶低。  相似文献   

12.
利用结缕草草屑生产无土草毯基质配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引3号’结缕草草屑为无土草毯的主要基质,设计4种不同基质配方处理(A.兰引3号草屑;B.草屑+5%珍珠岩;C.草屑+5%泥炭土+5%珍珠岩;D.草屑+10%菜枯+5%珍珠岩),研究不同基质配方对草坪质量的影响,以确定最适配方。通过对各处理无土草毯的理化性状及草坪坪用性状分析测定,结果表明:D处理基质容重适宜、孔隙度较为理想、有机质含量高、速效养分含量最丰富且均衡,理化性质良好,成坪速度、密度最优。草毯盖度、均一性和草坪颜色在4个处理中无明显差异。D、B和C处理的地上生物量之间差异不明显,但都显著高于A处理。D处理的地下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B、C和A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4个处理基质均为轻质材料,草毯重量显著低于有土草皮。综合评价各个处理的理化性状和草毯坪用性状,D处理是最理想的无土草毯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13.
为发掘具有优异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野生大豆资源,对240份黑龙江省野生大豆资源进行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野生大豆资源中主要是紫花、黑色种皮、卵圆和批针叶形、有泥膜为主;产量性状和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平均为51.55%,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75;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平均为17%,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4;聚类分析将试验材料分为2类,聚类分析将晚熟、单株产量高和异黄酮含量高的材料聚为一类,将叶形细长、蛋白含量高的材料聚为一类,第Ⅰ类材料主要来自黑龙江省东部和中南部地区,第Ⅱ类材料主要来自黑龙江省西部和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老参地土壤生态改良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丛枝菌根菌、EM菌、NEB菌剂结合发酵玉米秸秆粉等物质对老参地土壤进行改良后栽参。正交实验设计法。4种物质施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90%~30.79%、pH值提高2.22%~7.06%、碱解氮提高11.33%~63.36%、速效磷提高41.91%~163.35%、速效钾提高7.8%~54.01%、有益微生物放线菌数量提高2~10倍,除个别处理外,人参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均有所提高,单枝鲜重提高9.52%~49.21%、产量提高1.91%~68.80%、折干率提高6.71%~17.14%,保苗率提高35.15%~73.35%,病株数降低2~7倍。这种方法有效改善了老参地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和理化性状,有利于人参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黑皮果蔗茎尖脱毒不同代数种茎苗商品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皮果蔗茎尖脱毒第1代(处理A)、第2代(处理B)、第3代(处理C)种茎为材料,研究其商品性能生产表现情况。结果表明,脱毒果蔗不同代数种苗的月生长速度、株高、茎径、蔗茎产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蔗株最高、茎径最粗、蔗茎产量最高等均为第2代种茎苗,分别比对照高41cm、粗0.25cm、增产41.1%;在品质方面,脱毒果蔗的水分含量较高,纤维分含量较低,糖分略低于对照;在外观品质方面,脱毒果蔗的节间长度、均匀度、色泽等均优于对照,由花叶病引起的花皮蔗株低于对照;脱毒果蔗易受外界花叶病毒的传染,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花叶病发病率提高;脱毒果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ATP酶活性提高;第1代种茎苗可栽培成商品蔗,但存在一定的组培效应,主要表现为蔗茎的侧芽较大,在光线条件较好的地方较易萌动。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5 mm团聚体含量均表现为湿润扰动处理(81.05%~95.62%)>慢速湿润处理(64.18%~89.31%)>快速湿润处理(17.62%~24.26%),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均重直径(GWD)和偏倚系数(CS)值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的崩解机制主要是快速湿润时孔隙内封闭的空气压力作用,快速湿润处理更接近茶园土壤实际情况;(2)快速湿润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茶树连作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MWDGMDCS值先降低后升高,在植茶23 a时最低。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在植茶23 a时最弱;(3)在快速湿润处理下,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茶园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升高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增强。因此,在茶园管理中应加强铺草覆盖,减弱消散作用对团聚体的破坏,植茶16~23 a时需增施有机肥料,以提高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对机插稻主要米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型超级稻宁粳3号和常规粳稻镇稻11号为材料,在机械插秧条件下,研究施氮量(0、90、180、270、360 kg/hm2)对粳型超级稻主要米质性状及淀粉粘滞谱(RVA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两个品种的稻米加工品质、营养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及淀粉RVA谱3个曲线峰值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淀粉RVA谱其他特征参数的影响因不同品种而异;增加施氮量使两品种外观品质变差。随施氮量的增加,两个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精米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而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和淀粉RVA谱曲线峰值(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增施氮肥在提高粳型超级稻和常规粳稻加工和营养品质的同时,降低了稻米食味品质,并使稻米淀粉粘性变劣。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河套地区麦后复种不同大豆品种的产量形成和品质特性,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种植模式调整,本试验用黑河35、黑河44、黑河49极早熟大豆品种进行麦后复种试验,设覆膜和未覆膜2种复种处理,大豆生长发育期内调查测定其主要产量相关性状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大豆品种的相同时期覆膜种植的大豆株高、小花数、成荚率、单株籽粒干重、百粒重和产量都高于或显著高于未覆膜的。覆膜种植黑河49的株高、小花数最高,分别达40.87 cm和35.86个;覆膜种植黑河44的豆荚数最多、成荚率最高,分别达15.98荚和44.60%;覆膜黑河44的单株籽粒干重、百粒重和产量最高,分别达6.53 g、13.71 g和1 469.3 kg·hm~(-2),显著高于未覆膜种植的3个品种。麦后复种大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春种大豆,且覆膜处理高于未覆膜。覆膜种植黑河44和黑河49较其它处理表现优良,是河套地区较好的麦后复种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9.
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并明确不同生态区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实现水稻生态种植提供方法。【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五优稻4号、鄂早18及甬优538为试验材料,在北方单季稻、南方早稻及单季稻三种种植类型中设置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处理及不覆膜处理,研究不同生态区水稻生物可降解膜覆盖机插对土壤温度、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1)增温效果:北方覆膜水稻增温效果更好,增温效应主要集中在生育前期,特别是在移栽到穗分化期这段时间。与对照相比,土壤日平均增温2.76℃;2)生育期变化:南北方覆膜水稻均缩短了水稻生育期,北方覆膜水稻提前7 d成熟,南方两种种植方式覆膜处理均提前3 d;3)叶龄:无论南北方覆膜均能促进水稻叶片生长,增加出叶速率,在生育前期北方覆膜水稻的出叶数比对照多0.6~0.9叶;4)株高:南北方覆膜水稻均降低水稻株高,北方覆膜水稻显著降低了5.7cm;5)茎蘖数:北方单季稻覆膜处理促进了水稻分蘖的早发快长,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有效茎蘖数35.7万个/hm2;6)干物质积累量:北方覆膜水稻在穗分化期、齐穗期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大于对照,南方覆膜早稻在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显著大于对照;南方单季稻在齐穗期的干物质积累显著小于对照;7)增产效果:南北方覆膜水稻都有显著增产效果,北方增产效果更好,增产达到了8.7%,南方早稻增产7.9%,南方单季稻增产4.1%;8)稻米品质:北方覆膜水稻显著提高了糙米率、精米率及蛋白质含量;南方单季稻覆膜处理显著提高了整精米率,南方早稻也得到相同结果,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生物可降解膜覆盖机插种植模式在两个生态区均能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对于稻米品质,北方覆膜水稻提高了稻米加工品质,而食味品质下降,南方覆膜水稻提高了加工品质,而外观品质变劣;将南北覆膜水稻进行比较发现,生物可降解膜覆盖机插种植模式对北方水稻有更好的促进生长作用及增产效果,并且降低了水稻覆膜生产中塑料薄膜对环境的污染,为水稻绿色优质生产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