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景观格局稳定性,增强生态网络的空间连通性,以MCR模型为基础,采用生态阻力面综合构建法、热点分析法、核密度分析法等方法,分析构建了海南省三亚市景观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等组分,在此基础上对三亚市的景观格局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三亚市生态节点密度分布并没有出现特别松散或者特别集中的区域,其中密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吉阳区东北部和天涯区西南部,与热点分析的高值聚类区域和低值聚类区域基本相符。其中,三亚市一级生态节点共10个,全部分布在吉阳区,属非常重要生态节点,应优先建设;二级生态节点共14个,绝大部分分布在天涯区,属重要生态节点,应重点建设;三级生态节点共33个,随机分布在三亚市的四个区,属一般生态节点,应加强建设。研究成果可为三亚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浅谈海防林建设对三亚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业思 《热带林业》2009,37(2):45-46
随着海南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岛的决策通过,全省各市县也行动起来,三亚市作为海南的旅游重点城市,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也正成为全市的工作重点及主导需求。文章通过阐述三亚市生态背景,全市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内容及存在问题,提出工作需要完善的对策及重要性,为广大营林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三角梅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阐述三角梅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三角梅的生产、需求现状,提出了在三亚市建设三角梅专类园的想法,并对其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该文在充分调查三亚草蓬岭森林公园森林旅游资源现状基础上,结合三亚市旅游发展特点,对草蓬岭森林公园开发建设进行了SWOT分析。同时根据公园内森林景观资源特点,提出了公园建设的规划构想。  相似文献   

5.
《热带林业》2010,(3):I0004-I0004
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三亚林科所”)是三亚市林业局局属的事业单位,始建于1981年10月,位于三亚市凤凰镇凤凰机场东侧,距市中心7km,交通便利,三亚林科所内设三亚市中心苗圃和三亚市林业技术推广站,  相似文献   

6.
通过区分直接经济价值与生态系统调节和支持服务,本文构建了适用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价模型,并以三亚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规划落实后,ESV总量将出现下降,其中直接经济价值下降明显,而生态调节和支持服务价值则有所提升,反映出三亚城市发展重心由经济到环境的变化。作为对三亚ESV影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和园地构成了三亚市ESV总量的主体,且三亚市ESV受对二者的变动最为敏感;水域对三亚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有很大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对三亚市热带森林旅游资源及周边环境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用SWOT分析方法,对三亚市森林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提出三亚市森林旅游发展的相应对策,以期促进三亚市绿色经济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充分了解三亚森林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阐述了当前三亚森林旅游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需求,提出了三亚市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思路。依托现有森林旅游资源分布,构建了三亚市森林旅游产品的体系,对具体的森林旅游主题产品进行了试探性的规划论述,以期为三亚市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生态——和谐共赢”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于2007年1月8日至9日在海南省三亚市隆重召开。论坛宗旨为“传承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经济,构建共赢平台,实现和谐发展”。本届论坛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国青年报社、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华儿女报刊社、绿色中国杂志社、中国城博会、海南省生态文化研究会、三亚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本届论坛全面展示了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三亚市林业产业发展迅速,取得许多可喜成绩.但是,三亚市林业还存在许多不健康因素,对此,笔者从促进三亚林业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构建优良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山-水-城-海”相融的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提升三亚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和景观美化功能,分析评价了三亚市森林资源、城区绿地、湿地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参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的36个指标分析比较得出,三亚市国家城市森林29项已达标,6个指标待建,仅1个指标——乡村公园未达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森林生态格局仍需优化、城乡生态福利有待提升、文化宣传手段需要丰富、生态文明体制需要完善;三亚市森林城市建设规划为三区:北部天然生态保育区4.48万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23.37%,应围绕天然林保护,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南部沿海防护屏障区总面积3.5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18.5%,应以基干防护林带建设为主体、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为重点,构建沿海防护林体系;中部多彩休闲产业区总面积11.17万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58.1%,应大力发展高效益人工经济林。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忽视了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提高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以旅游城市三亚为例,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对2013~2018年三亚市生态文明总体发展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2013~2016年其间,压力子系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在2016~2018年期间压力子系统明显升高。而状态子系统变化表明2013~2014年呈上升趋势,但2014~2016年呈下降趋势,在2016年这个拐点后增加较快;响应子系统表明:从2013~2015年表现为上升趋势,2015~2016年略有回落,之后表现为稳步增长。总体上三亚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应在城市的经济建设,促进资源节约、环保与发展并重,健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3.
<正>三亚市位于海南岛最南端,地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地理环境优越,植物资源丰富国翁,省、市级自然保护区9个,有林地12.1万hm2,封山育林区6.2万hm2,森林覆盖率64%,城市绿化覆盖率44.4%。三亚市城市绿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保护理念,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釆用复层植物群落结构,大量运用色彩丰富的观花观叶植物,充分发挥了乡土植物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彰显海岛文化。城市园林建设注重城市与自然景观环境、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山、河、海、城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14.
《福建林业科技》2015,(1):204-209
从现代佛寺园林景观研究意义入手,结合三亚市南山佛教文化苑现状,对佛寺园林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分别从景观脉络整体性、清幽环境的营造、文化内涵的提升、地域特色的突出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对佛寺园林建设提出建议和对策,可为现代佛寺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三亚市林地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林地数量持续需求和保障林地质量持续稳定等方面,提出三亚市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思路以及实现林地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是建设森林城市重要的源动力和催化剂,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是森林城市发展中一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规模宏大、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总结了森林城市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规划思路:应从深入挖掘生态文化、结合指标要求、解读相关法规政策三方面来确定规划内容。以三亚市为例,对生态文化体系规划内容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森林城市生态文化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助推城市生态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俊  曾德华  唐宪  陈伟玉 《热带林业》2013,(2):41-44,35
在三亚市古树名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别从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立地类型、权属、生长势、年龄结构、危害古树生存因子以及植物区系这七个方面进行分类比较和分析,阐述了三亚市古树名木资源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受到的威胁,为其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热带林业》2009,37(1):I0001-I0001
甘什岭槟榔谷海南原住民文化游览区其前身是海南保亭甘什岭南国槟榔园,位于保亭与三亚市交界处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境内,距七仙岭温泉度假区约49公里,距三亚市28公里,离东线高速公路和海榆中线交汇处8公里。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已成为现代旅游的热点。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带动地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前不久,笔者专程考察了我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自古就有“天涯无处不奇观”之美称的海南省三亚市,并结合其旅游环境及发展现状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进行了对比、分析。自然概况三亚市是我国最南端的海滨城市和对外贸易通商口岸,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如春,夏季凉爽,终年无霜,四季葱翠,鸟语花香,全年平均气温25.4℃。三亚市拥有珍稀的热带动植物资源及丰富的热带…  相似文献   

20.
"村转居"社区作为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的一种过渡形态,在治理模式上表现出了不同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独特性,成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障碍,社区治理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和困境亟待破解。分析了三亚市自1984年设立居、村委会之后"村转居"社区的变迁过程以及空间分布,可以看出:三亚市城市社区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却有所放缓,且转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显现,较为符合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对"村转居"社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基层社会力量、村(居)民自治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以达到社区共治、加强社会组织的培养和组建工作、以点带面的形式开展"村转居"社区治理等多个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