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海南岛花卉种质资源考察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1990年考察了海南岛17个县市的花卉资源,共搜集花卉种质859种(变种、品种、型),内含野生种406种,栽培种453种,隶属97科,390属。其中,海南特有种47种,兰科植物东亚特有属3个,海南新记录属5个,新记录种13个;保存活种质713份。这次考察基本摸清了海南岛花卉种质资源的分布、生态、环境、花果期、主要性状和分类名称。最后,推荐十余种观赏价值较高的种类,供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贝母兰属植物隶属兰科,多数种类具较高的观赏价值,但西藏自治区的贝母兰属植物资源考察不充分。本文报道了兰科贝母兰属植物1个中国未详知种:细茎贝母兰(Coelogyne mishmensis Gogoi);4个西藏新记录种:褐唇贝母兰(Coelogyne fuscescens Lindl.)、密茎贝母兰[Coelogyne nitida (Wall. ex D. Don) Lindl.]、疣鞘贝母兰(Coelogyne schultesii Jain et Das)、禾叶贝母兰(Coelogyne viscosa Rchb. F.)。其中,细茎贝母兰与流苏贝母兰(C. fimbriata Lindl.)极为相似,但细茎贝母兰花大,唇瓣边缘为厚绒毛状,与流苏状唇瓣相区别;褐唇贝母兰的近似种为云南贝母兰(C. assamica Linden & Rchb. f.)和斑唇贝母兰(C. fuscescens Lindl. var. brunnea Lindl.),但三者的界限划分不明确,通过搜索模式标本,从植株和花的形态、颜色看,本文报道的种更接近褐唇贝母兰原变种;密茎贝母兰近似眼斑贝母兰(C. corymbosa Lindl.),本研究提供鉴别特征将2种区分开;疣鞘贝母兰未在花期时,外观极易与黄绿贝母兰(C. prolifera Lindl.)混淆,但细微特征如鞘上具疣状突起,花唇瓣上具两条褶片等特征极易区别,本文提供了重要形态特征描述及详细特征图片等信息。该新记录的发现扩充了我国西藏自治区贝母兰属植物的记录,为今后兰科植物调查和保护研究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湖北省野生兰科植物2个新分布记录属——带叶兰属(Taeniophyllum Blume)和带唇兰属(Tainia Blume),以及4个新分布记录种——带叶兰(TaeniophyllumglandulosumBlume)、带唇兰(TainiadunniiRolfe)、河南卷瓣兰(Bulbophyllum henanense J. L. Lu)、小小斑叶兰(Goodyera yangmeishanensis T. P. Lin),对其形态特征进行简要描述,且提供彩色照片。这些兰科植物新分布类群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湖北省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而且对进一步研究湖北省兰科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云南三种野生稻原生境植物种群的调查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云南省境内的3种野生稻40个原生境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考察,共记录植物159种,分属于51科。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对野生稻原生境植物种类进行分类,乔木层植物共6科1亚科11种,灌木层植物共29科60种,草本层植物共20科88种;普通野生稻原生境的植物种类95%为草本层,疣粒野生稻的植物则有明显的垂直层次结构。普通野生稻原生境植物共计20种,均为特有植物种,分属于5科,主要为禾本科和莎草科;药用野生稻原生境植物共计25种,分属于19个科,特有种15个;疣粒野生稻原生境植物共计125种,分属于45科,特有植物种数达117个。最后就3种野生稻原生境植物种类调查的意义、外来物种对野生稻的原生境威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海南黎族药用兰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海南昌江和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实地调查、访谈,结合文献与标本鉴定,归纳整理了黎药中兰科植物的种类、用法、用途和药用部位,同时采用评分排序法定量地评估药用兰科植物资源的潜在价值。结果表明:海南黎族草医使用的兰科植物有36种,分属于23个属;种类最多者为石斛属,多达7种,其余的每个属有1~3种;专性附生型的兰科植物种类最多(20种),其次是兼性附生型和地生型(各8种)。在黎药中主要利用兰科植物假鳞茎、全草、根部,使用方法主要是用水煎服,占84.6%;其次是用于外敷,占33.3%。21种兰科植物具有较高的评分值,是黎族常用的种类,具有疗效好、记录较完整的特点。其中,血叶兰(Ludisia discolor)、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大序隔距兰(Cleisostoma paniculatum)、石斛(Dendrobium nobile)、半柱毛兰(Eria corneri)、黑毛石斛(Dendrobium williamsonii)、美冠兰(Eulophia graminea)、流苏金石斛(Flickingeria fimbriata)评分值较高,建议优先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兰科植物形态分类学为理论基础,从兰科植物的种类、栽培应用形式、兰文化在专类园中的应用等方面,对福州市于山兰圃进行调查,记录兰科植物种类及栽培应用形式等,并拍照记录。调查结果表明福州市于山兰圃中,用于造景的兰科植物共有28属87种,利用地栽、盆栽、附植三种栽培形式与其他园林要素组合搭配,并将兰文化赋予具体的景致之中,从而升华为意境美。旨在为扩大兰科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和兰科植物专类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叶康 《热带作物学报》2019,40(11):2261-2263
本文报道了海南兰科植物3新记录种,分别是全唇叉柱兰[Cheirostylis takeoi (Hayata) Schltr]、兰屿芋兰(Nervilia lanyuensis S. S. Ying)和台湾隐柱兰(Cryptostylis taiwaniana Masam)。凭证标本存于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8.
通过运用层析分析法筛选出株型、株高、花色等14个酢浆草属(Oxalis)植物观赏性状评价指标,对随机选择的40个球根酢浆草属植物进行观赏性评价。结果表明:应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有效地从观赏性方面对酢浆草属植物进行评价。14个指标中,株型、花色、冠幅、花量所占权重值均较大(>0.09),是影响酢浆草属植物观赏价值最重要的指标。在评分标准中,心形叶、白花、肉质叶、大花径分值较高,均为5分。为酢浆草属植物观赏盆栽品种(种)的选择、DUS测试指南性状指标的筛选、育种亲本选择提供参考依据。40个参评植物中观赏价值较高的有钝叶酢‘锂辉石’(O. obtuse ‘Kunzite’)、芙蓉酢‘晨光’(O. purpurea ‘Alba’)和迷糊酢(O. ambigua)等6种,其得分均>3.499,这几种植物观赏性高、适应性强,是极具开发和应用价值的优良植物材料。  相似文献   

9.
石斛属(Dendrobium)是兰科(Orchidaceae)一个大属,我国植物志记载有76种,主要分布于我国海南省、西南和两广地区,石斛属植物种类繁多,花朵鲜艳,颜色丰富,花期长,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目前,石斛属植物野外资源濒临灭绝,面临自交异交不亲和、观赏种数量少、缺乏优良育种亲本的困境,为保护现有良种、培育新物种及为建立基因分子库奠定基础,以石斛属植物幼嫩叶片为材料,采用MGb解离液制备细胞核悬浮液,利用玉米(Zea mays, ‘B73’)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作为内标,建立了基于流式细胞术测定石斛倍性和基因组大小的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兰科(Orchidaceae)石斛属(Dendrobium)27种石斛属植物的倍性和基因组大小进行测定。研究表明:以玉米为内标区分度较好,且没有重叠峰,峰型清晰集中,对27种石斛属植物的倍性和基因组大小能准确估测;27种石斛中二倍体19种,三倍体5种,四倍体3种;27种石斛分属于8组,分别是禾叶组1种,顶叶组2种,石斛组16种,瘦轴组1种,叉唇组1种,距囊组1种,草叶组4种,基肿组1种,各个组间基因组大小不同,各组内基因组大小也存在差异;27种石斛预估基因组大小在0.98~2.41 pg之间,预估的平均基因组大小为1.44 pg,27种石斛的基因组大小均大于0.7 pg,主要集中在0.7~1.4 pg之间,其中草石斛的预估基因组最大,梳唇石斛最小,二者的预估基因组大小相差近2.5倍;27种石斛的基因组可归为极小基因组或小基因组。该研究为石斛属植物的人工杂交授粉配置、 杂交育种、多倍体诱导提供便利,同时,为石斛属植物基因分子库的建立以及石斛属植物基因组学、遗传变异、进化生物学与全基因组测序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石豆兰属是兰科植物中第一大属,也是兰科中分化较快的类群。本研究报道了在中国西藏发现的石豆兰属植物5个省级新记录种,分别为戟唇石豆兰(Bulbophyllum depressum King&Pantling)、圆叶石豆兰(B.drymoglossum Maxim.)、凌氏石豆兰(B. lingii M. Z. Huang, G. S. Yang&J. M. Yin)、勐仑石豆兰(B. menglunense Z. H. Tsi&Y. Z. Ma)、少花石豆兰(B. secundum Hook. f)。其中戟唇石豆兰与勐仑石豆兰近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花葶极短,唇瓣戟形;圆叶石豆兰为该属比较奇特的种,植株小,不具假鳞茎;凌氏石豆兰与五脉石豆兰近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假鳞茎球形,唇瓣圆柱状;勐仑石豆兰近似于戟唇石豆兰,但前者花葶长于假鳞茎,唇瓣狭状披针形;少花石豆兰植株与小花石豆兰近似,区别在于前者的中萼片边缘具睫毛,侧萼片边缘全缘,唇瓣披针形。此次发现极大地丰富了西藏石豆兰属植物本底资料,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西藏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兰科植物区系的组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南岛是我国兰科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发现有78属214种。其中,中国特有种31种(包括海南特有种14种),非中国特有种但在中国仅见于海南岛的有20种。种数在10种以上的属有羊耳蒜属(Liparis)、石斛属(Dendrobium)、毛兰属(Eria)、石豆兰属(Bulbophyllum)和兰属(Cymbidium)。海南岛兰科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2个分布型和变型,其中热带亚洲成分占总属数的51.3%,热带分布属有71属,占绝对优势。海南岛兰科植物的生活型多样,附生兰有43属,地生兰有32属,腐生兰5属(其中羊耳蒜属和兰属中存在附生和地生2种生活型)。多个种在叶型和花色上变异较大,可作为优良育种材料。与邻近地区相比,海南岛兰科植物与西双版纳共有属最多(为56属),其次依序为台湾、广东、广西和福建。虽然海南岛与台湾和西双版纳同处热带北缘,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但其兰科植物在属、物种和特有种的数量上比后两者要少。总的说来,海南岛的兰科植物区系较为多样,与亚洲热带兰科植物区系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对25份观赏型素馨属(Jasminum Linn.)种质资源的21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性状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不同,9个质量性状的变异范围为26.92%~59.54%,12个数量性状的变异范围为23.81%~88.08%,表明供试种质各表型性状间存在较大程度的变异;对实验材料的花部和叶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12个花部性状归于4个主成分中,9个叶部性状归于3个主成分中。根据表型性状各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供试25份种质被聚为3大类群,花苞直径、百花重等性状是表型聚类的依据。通过对花部和叶部性状的综合分析,筛选出综合特性最好,观赏价值最高的9号虎头茉莉,园林观赏应用潜力最佳。  相似文献   

13.
以30份不同来源的建兰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测定其25个表型性状,计算其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期揭示建兰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差异。结果表明,30个建兰供试品种各表型性状的变异幅度为9.28%~76.17%,各表型性状间均存在较大程度的变异;表型性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0个建兰供试品种欧式距离范围为3.612~38.796。‘汇翠粉荷’和‘峨眉水仙’的欧式距离最小,为3.612,表明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素君荷’和‘富山奇蝶’之间的欧式距离最大,为38.796,表明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远;其他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位于二者之间。对30个供试品种的表型性状使用层次聚类法进行树状图绘制,在欧氏距离为16处,30个建兰供试品种分成4个群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贡献值最大的花部性状有花葶高度、花长和唇瓣长等性状,均与花部质量有关,花部性状的综合评分表明广东佛山的‘红君荷’花部综合特性最好,观赏价值最高,广东佛山的‘水晶皇梅’综合特性最低。  相似文献   

14.
夏季梨园菊科花卉绿肥化利用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菊科花卉大量应用于各种景观打造,本研究通过在梨园种植不同品种菊科花卉,探究其绿肥化利用潜力,同时筛选出较好的品种,为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以7种常见夏季菊科花卉作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对比菊科花卉的养分含量和积累量,以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等得出其绿肥化利用潜力大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菊科花卉在整个生长期生长速率不同,在盛花期时油葵株高及根长均最大,分别为(193.17±20.71)、(18.43±3.72)cm。不同花卉开花性状及开花时间各不相同,但在盛花期时花序面积均能完全覆盖地面,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其中,油葵的花序面积最大,平均每个花序约为(0.088±0.010)m2,百日草花期最长,达107 d。各品种菊科花卉均能通过生长不断积累养分,百日草地上部分氮、磷、钾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89±0.07)%、(0.53±0.03)%和(3.27±0.17)%。油葵单位面积干物质量、单位面积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及固碳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8821.17±568.91)、(396.89±22.74)、(57.35±5.25)、(385.20±22.09)kg/hm及(2820.96±84.49)g/m2。种植不同品种菊科花卉均能对土壤肥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综合各肥效指标及操作便利性得出,在梨园7个品种菊科花卉绿肥化利用潜力大小依次为:小葵子>高秆波斯菊>百日草>矮秆波斯菊>高秆硫华菊>矮秆硫华菊>油葵,因此,在梨园可选择种植小葵子、高秆波斯菊和百日草作绿肥化利用,兼顾美观和生态。  相似文献   

15.
以蝴蝶兰品种‘富乐夕阳’(‘Fullers Sunset’)和‘双霞’(‘Shuang Xia’)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温度处理对其双梗率、花期和花朵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6-BA对提高蝴蝶兰双梗率的效果要好于GA3以及GA3+6-BA,其中6-BA使用浓度为200 mg/L时,2个品种的双梗率都达到最佳,而且植株的花朵数最多;(2)GA3可使2个品种均提前开花,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开花时间越早,但使用GA3同时会导致花期缩短和花朵畸形;(3)2个品种均在日/夜(18 ℃/18 ℃)处理时双梗率最高,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萌发双梗的时间越早;(4)2个品种均在日/夜(18 ℃/18 ℃)处理时花期最长,在日/夜(25 ℃/18 ℃)处理时花朵数量最多及花朵直径最大。  相似文献   

16.
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在园林与观赏园艺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兼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国内外关于杜鹃红山茶嫁接繁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木质化砧木嫁接方面,而芽苗砧嫁接技术及芽苗砧嫁接亲和性生理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从生理层面揭示杜鹃红山茶接穗与不同油茶芽苗砧的亲和性差异,本研究以广西栽培面积广泛的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岑溪软枝油茶、普通油茶为芽苗砧,以杜鹃红山茶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为接穗进行芽苗砧嫁接,于嫁接后90 d,考察不同芽苗砧处理对杜鹃红山茶接穗死亡率、嫁接苗叶片中初生代谢产物含量、抗氧化生理指标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芽苗砧木对杜鹃红山茶接穗的死亡率有显著影响,采用高州油茶作为芽苗砧,杜鹃红山茶嫁接死亡率最低,为18.5%;(2)不同芽苗砧木对杜鹃红山茶接穗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淀粉含量有显著影响,采用高州油茶砧木,嫁接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淀粉含量均处于最高水平;(3)不同芽苗砧木对杜鹃红山茶嫁接苗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有显著影响,采用高州油茶作为芽苗砧,嫁接苗叶片中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最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POD活性最高;(4)不同芽苗砧木对杜鹃红山茶嫁接苗叶片中总叶绿素、叶绿素a及叶绿素b含量有显著影响,采用高州油茶作为芽苗砧的杜鹃红山茶嫁接苗叶片中总叶绿素、叶绿素a及叶绿素b含量均最高。研究认为,杜鹃红山茶接穗与高州油茶芽苗砧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其嫁接苗抗性优于其他芽苗砧处理,叶片生长状况较好,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10种观赏竹的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10种不同观赏竹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竹种的叶绿素、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10种不同观赏竹进行综合评价,进而筛选出满足城市绿化种植的优良高效竹种,也为不同观赏竹种的选育和园林绿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在整个生长期内,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最低;(2)在10种观赏竹中,金丝慈竹(Bambusa affinis)、花巨竹(Gigantochloa verticillata)、花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 f. Alphonse-karri)、花竹(Bambusa albo-lineata Chia)这4种竹子的净光合速率(Pn)值都在3.5 μmol/(m2?s)以上,而青丝黄竹(Bambusa eutuldoides var. viridi-vittata)的Pn值最低,仅为1.34 μmol/(m2?s)。不同观赏竹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水分利用率(WUE)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青丝黄竹、花巨竹、唐竹的PSⅡ潜在的光化学活性(Fv/Fo)和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值相对较高,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ex Lindl.)Munro]、花孝顺竹相对较低。同时花竹、唐竹、金丝慈竹都有较高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光化学淬灭系数(qP)、PSⅡ光化学效率(Yield/ΦPSII)。由此可见,在相同生长环境下,不同观赏竹的光合利用能力、光合效率及光适应能力不同,且有显著差异。综合评价可知,花巨竹、金丝慈竹、佛肚竹为高光效竹种,光合适应性较强,适宜城市绿化种植。  相似文献   

18.
太空搭载诱变是选育新品种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太空搭载种子诱变的百子莲SP1代实生苗为材料,以国际百子莲新品种测试标准为指导,对29株8~10年生苗的形态指标进行测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15个形态指标中提取出6个主成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受试植株进行整体观赏性评价;以多样性较高的观赏部位——花(花序)为对象,采用层次-关联分析法对百子莲花部的观赏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受试植株在15个形态指标上的差异显著,各指标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集中在0.2~0.6之间。综合主成分分析和主因子分析表明,在百子莲诱变群体中,与株高、花序型相关的因子对观赏性影响较大,这些也是易产生变异的性状。建立综合评价函数对29个受试植株的观赏性进行评价,筛选出总体观赏性较高的植株,如植株506、445、319的花量、花序高度等指标均较高,适合进一步无性繁殖保持其优良性状。对花部的15个指标进行加权灰度关联系数计算,排序前6的指标为花量C1、花期C13、花色C7、花序直径C2、初花度C14和小花苞色C8,每个指标权重均大于6%,权重总和大于70%。结合连续2 a的调查发现,花色、花梗色、花量、初花度等指标相对稳定,不易受环境影响,由此筛选出花色具有渐变特征的植株445,适合作为杂交育种的材料,通过杂交选育获得更具观赏性的后代。通过单一指标和整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单一指标的变异株选择,利用热图法评价太空诱变的百子莲成年植株在生长过程中的性状变化。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百子莲植株和花部的观赏性评价体系,对百子莲新品种的选育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